绿林网

《七次机会》观后感100字

《七次机会》观后感100字

《七次机会》是一部由巴斯特·基顿执导,巴斯特·基顿 / T.罗伊·巴尔内斯 / 辛兹·爱德华主演的一部喜剧 / 家庭 / 爱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次机会》观后感(一):七次机会

讲述商人吉姆面临经济危机,幸好去世的祖父留下巨额财产给他,但条件是他必须在27岁生日晚上七点前结婚,结果引来全城妇女的求婚,当然,最后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直观的感受就是整部电影搭了一个空洞的剧情框架,只是为了用来给他自己炫技,但是老天爷啊,这技也太TM炫了,后半程大段的追逐戏,甚至是今天都很难达到的水准

《七次机会》观后感(二):真心难买

七次机会,是我看的第二部巴斯特·基顿的默片,严格来说是第三部,但是《大学》我忘记是讲什么故事了,也没有认真看。人们会将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顿跟同时代另一位默片大师查理卓别林对比,后者知名度更广些。那时候的电影,如果是涉及爱情的,好像都会传达一个共同的中心思想,那就是真心难买,卓别林的《城市之光》也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七次机会》观后感(三):210609:七次机会

单找阶段(未公开,被嫌弃) 群找阶段(公开,万人追) 最后结局(错过时间) 终末逆转(未过时间) 从我现在看过的巴顿的唯二作品《将军号》和《七次机会》来看,他擅于营造大场面,感官刺激十足,但是情感细腻程度远不如卓别林。

《七次机会》观后感(四):巴斯特基顿电影的视觉语言(自用)

1920s初期,巴斯特基顿的喜剧片的视觉语言较为成熟,叙事结构也很完整,不知道剧本是否源自于一些当时的社会奇闻,相较于福尔摩斯、待客之道,这部电影的原创性更强,没有明显的文学元素。

时间:基顿有意识的将时间元素作为推动本片故事发展的主要动因,电影一开场的蒙太奇语言在短时间内交代了1年多的时间跨度,然后将电影接下来的时间放置在近半天的跨度中,时钟的元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空间:印象深刻的被追逐的桥段,追逐可以展现电影的空间和运动,基顿利用了很多道具(此处艾特成龙),包括但不限于汽车、吊机、船、树、石头等,其实道具的不同是源自于环境的不同,展现了电影空间的变换,但是基顿用的都是大景深、全景、远景镜头,相较于现代的花里胡哨的运动、特写镜头,实在是朴实无华,但胜在实用。

冲突:喜剧电影是最难拍的电影之一,但喜剧最不缺的就是戏剧冲突了,其实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在这方面不太出彩。

人物:人物没啥好说的,喜剧片嘛,开心就好。

《七次机会》观后感(五):《七次机会》——只要男人结婚就会被奖励

成龙的电影真是处处可见巴斯特基顿的影子,这部里又有两处很相似:一处是基顿跑到悬崖边,跳到一颗与悬崖同高的树上,成龙在《警察故事》的商场里将这一跳玩的电光石火;一处是从高坡上往下跑同时要躲避流石,这一幕的镜头感无论是《飞鹰行动》还是《十二生肖》都有雷同。

冷面笑匠只要没有表情就能完美诠释一个个无辜、懵逼、惆怅、寂寞的瞬间,这也是他的一大特色。

为了躲避求婚女潮他在悬崖和下坡路这段跑酷可谓是惊心动魄,有几处看出了穿帮的假人甚至要为他感到欣慰。

影片开始时的几处坐在车里转场还蛮新颖,不知在他那个时代算不算创新,毕竟电影创始之初的几十年也是神仙打架各种创意层出不穷的时代。

虽然是喜剧片,但以现代眼光来看,男人从婚姻中只会受益、女人在婚姻里必须奉献这个阴暗面永恒不变。虽然基顿饰演的小伙子还是深情有加,但男人一定会做出利己发展事业、获得金钱的路,而女人总是在被动的成为垫脚石的角色,还要被塞满爱情和拯救的信念,好在现代社会女性已经越来越清醒。可以互相成就,却没必要秉承一颗圣母心去迁就。不过成千的新娘追赶基顿这段实在太搞笑了,踏平运动会、横扫马蜂窝、开电车玩吊车,老有什么可怕,疯狂又诚实,能干又自由,什么都看透什么都不说,果真是另一番滋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