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朱丽叶与魔鬼》经典影评1000字

《朱丽叶与魔鬼》经典影评1000字

《朱丽叶与魔鬼》是一部由费德里科·费里尼执导,朱丽叶塔·马西纳 / 桑德拉·米洛 / Mario Pisu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奇幻 / 爱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朱丽叶与魔鬼》影评(一):男性导演眼中的女性意识觉醒

影片拍得如梦如幻,亦真亦幻,这种迷离气氛的营造成为后世范本。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中产阶级女性在遭遇丈夫出轨事件所经历的一系列心理灵异事件,并通过这些事件实现自我剖析、自我觉醒。

可是说到底,这不过是男性眼里的女性意识觉醒。女性终于把自己从火刑架上放下来了,又被绑到了性感内衣与高跟鞋上。

《朱丽叶与魔鬼》影评(二):被梦境拖入沼泽

女人将男人视为生命 纠结爱与不爱 把自己包裹在宁静平和与和睦之中。怀疑的苗头初现 却再也不挥之不去 求索一些讨好的技巧 继而寻找一些肯定的证据。自尊与自爱阻碍着那一些些求和的欲望。

最让我动容的是电影最后,朱丽叶的爷爷驾驶着热气球来找她,“爷爷你能带我一起走吗?”“我的船已经满员了”。不该被世俗和社会范式所束缚着,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就像爷爷和那个偶然相识的舞女私奔流浪一般。

唯冲动与爱最可贵❤️

《朱丽叶与魔鬼》影评(三):笔记(2022.2.6)

像乔伊斯,有时候费里尼追寻一种后退。在高潮之前的部分,这部电影几乎采用默片的风格——不是在不说话方面(事实上说了太多话),而是在叙述和分镜头方面。一如既往有着难以分幕的“picaresque”叙事,费里尼这次通过剥离人物(和故事:这甚至有些困难,因为故事的性质或意图由于系统的一种内在缺陷藏在表征之外)表征上的任何复杂性来加强他们(她)心智状态通过夸张的视觉显灵的表达;一种更年期童话。(至于文本,费里尼从未像玄学派作者那样关心,或认为自己能够关心过:它们只是简单概念的载体。)《甜蜜的生活》时期流畅(甜蜜)的分镜头(和弦进行?)在进入彩色阶段之后被带有古意、时常后剪辑主义的处理代替,配上时常激动人心、时常愉悦地kitschy的颜色和库布里克式伟大的场景设计(那个受难戏剧场景——我要哭了——邻居的大宅,还有卧室宅门外那个末端基里科式消失的endgame房间)。配乐则回到了默片般的方式,每一个场景单独一段,每一个地点用一个(不同调性的)主题,互相之间突兀而几乎可笑地(有时在节拍的一半处)切换;喜剧场景——特别是开头部分——主题乐段铺天盖地,如同一种折磨。“她三次尝试自杀”;我喜欢这部电影把甜蜜和恐惧相并置(林奇从未真正表现过前者,除非人们说的是《穆赫兰道》前半部分之类的东西:他至多表现一种动人的平静)并最终在一种(我说过)多汁的边缘将它们令人惊叹地融为一体的方式。女主角对裸露(和水!)的恐惧多么逼真;她像一个小学教师那样陈旧的表情越来越令人伤心。所有这些甜腻很符合一种“严肃的”男性视角。费里尼严重种族歧视的表现包括深色人种只有(必有)女性而没有男性。结尾似乎很苍白:内心的孩子象征性地获得解放(费里尼如此永远反对着教会,对修辞法也变得不太在意,不明白的人会一开始被戏剧一段回忆误导),外貌可笑的祖父从动人的飞机中远去,而一切仍然没有解决,侦探拍摄的胶卷仍然保留所有版权,她仍然不敢面对Gabriella,无厘头的幽灵和道德不稳固的预言家仍然温柔低语仿佛某些事物正在开端。此处,我们,叙述者,永远笨手笨脚地请求着原谅,换来或许一小声母亲式的叹息。

A-

《朱丽叶与魔鬼》影评(四):献给马西娜的“八部半”

女性角色从来都是费里尼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朱丽叶与魔鬼》作为费里尼采用女性视角看待世界的第一部完全意义上的彩色片,几乎融合了费里尼梦境电影的所有元素:心理分析、女性角色、模糊虚实、意识流风格。与其说朱丽叶塔·玛西娜是这部影片的绝对主角,毋宁说,这部电影就是为她而生的,不论朱丽叶塔是否乐意,费里尼都坚持认为“朱丽叶”是玛西娜所诠释的最具体、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但马西娜并不认同费里尼的做法,“她屡屡桀骜不驯地、在漫长的抵抗后才屈服,仿佛察觉到她将赋予某个深藏内心而她向来排斥的东西以生命。首先她憎恨她这个角色的服装、眼神和伪装。宛如在热情、配合度高、刻苦工作的朱丽叶身边出现了一个说‘不’的朱丽叶。”'让朱丽叶最为不满的是她在戏中的造型及角色的未来。影片的主人公朱丽叶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典型意大利妇女,深受宗教和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与束缚,对她而言,丈夫和婚姻就是一切。当她发现现实的婚姻并没有带给她预期的幸福时,她选择逃避到自己的回忆和神秘的世界里。朱丽叶这个角色具有一种强烈的被动性,马西娜将朱丽叶的表演视作“无意识的反抗”,拒绝成为影片中的朱丽叶,内心深处又有对这种可能性发生在自己的身上的恐惧。 关于朱丽叶的未来,费里尼的想法是“被丈夫抛弃以后,反而打开了她和外在世界沟通的门窗。从此她获得了寻找自我的自由。她可以随意自由发展自己的内在生活和外在生活。”这里隐藏着荣格分析心理学中“个性化”的影子,费里尼认为,影片最后朱丽叶独自一人的状态意味着个性化的发现,她最害怕的事情——丈夫的背叛——现在看来简直就是神赐予朱丽叶的礼物。在《朱丽叶与魔鬼》之前,费里尼就已经接触到了荣格的理论,因而他将人到中年应该从外向转为内省的理论放到影片中,《八部半》是男性艺术家寻求个性解放的过程,而《朱丽叶与魔鬼》则是女版的《八部半》。按照玛西娜的想法,朱丽叶会变得郁郁寡欢,并不会去寻找自我,从现实的层面来讲,这种可能性发生的概率更大,女主人公的生活一直被宗教和婚姻所紧紧缠绕,而这两样东西一旦消失,她极有可能因为失去重心而迷失方向。尽管费里尼后来也认为玛西娜的想法似乎更合理,但他的梦境电影根本就是以追求个体自由和个性化为基本准则的,《朱丽叶与魔鬼》对于演员朱丽叶塔.玛西娜而言,恰恰也是一个解放自我的机会。

受欺骗的妻子总是试图与不可靠的丈夫建立联系,但注定失败。她们身份相同却各有特点:朱丽叶有一颗好心肠,深深迷恋自己的丈夫,梦想与之建立理想而稳固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持续到未来;杂戏班班主的妻子则具有强烈的母性,她乐于照顾她的“小男人”,并十分享受这种状态;艾米利亚善于处理实际的俗务,她是自己的老板,手下还有几个员工,不再是寄生虫的角色,反而能为他人提供生计。我们可以从电影中发现妻子角色的演变发展过程:从一个受害者、一个地中海式的家庭妇女发展成为一个更令人同情、同时也更具有活力的角色,这个角色站在自己的立场说话,并能独立地作出艰难的抉择。这不仅是女性角色的个性化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反映了费里尼对意大利已婚妇女日渐增长的同情。

朱丽叶不仅被丈夫欺骗,同时也被社会陈规所欺骗,她几乎是无路可走的,玛西娜对角色未来的隐忧不无道理。影片的结尾是开放式的,是一个个体解放的寓言,剧中的朱丽叶摆脱了心中的“魔鬼”,影片外的朱丽叶塔.玛西娜则在表演上成功摆脱了杰尔索米娜(《大路》)和卡比利亚(《卡比利亚之夜》)的影子。

《朱丽叶与魔鬼》影评(五):是什么驱散心魔?—— 费里尼亦真亦幻的诗意十分钟

如果不是费里尼的死忠,应该不会有耐心看完两小时十六分的《朱丽叶与魔鬼》。

这两个多小时其实没讲什么故事,要说故事,也就是说一个富家太太一点点发现老公外遇,过程中开始疑神疑鬼,见神见鬼。真实和虚幻在她的世界里开始混为一谈,幻象会令人毫无提防地突然出现在眼前,朱丽叶陷入无尽的惶恐,而观众也只能陪她一步步走向深渊。 但如果是费里尼的死忠,你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一部应该拿“故事”来理解的电影。在《八部半》营造的真实和虚幻的无缝交融之后,费里尼用这部电影将这种交融更往极致里推动。《朱丽叶与魔鬼》在亦真亦幻之间,遥远地呼应这主观现实主义的传统,本质上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 这部作品也许为后世开了心理惊悚电影的先河,尽管它并没有如很多后世的电影一样着意于渲染惊悚的氛围。 中国人讲阳气,一个人阳气弱了,鬼魅就容易侵入他的意识,这部电影同理。困在婚姻里的朱丽叶的存在和自我出现缝隙,虚幻的影像乘虚而入。生命中些属于死亡和毁灭的记忆(例如她严苛的母亲,以及那次被绑在铁床上被crucify的可怕经历)对她发出召唤,朱丽叶陷入了她的心魔,几乎走向毁灭。 当你沉到朱丽叶的真实和幻像力足够久,一直撑到两小时六分钟的时候,你会开始得到回报。 这是电影华彩式的高潮段落,也是电影史上绝无仅有的终局十分钟。在终于从这十分钟里获得观影满足之后,我愿意将这十分钟一一记录下来:

朱丽叶的老公很冷漠地走了,他的外遇已是确定无疑,他们的婚姻几乎就是注定失败。 朱丽叶已无力抗争,她坐在空旷的屋里,独自哭出声来。 她抬起头来,眼前出现一副末日景象

屋里出现蒙面的魔鬼:

古怪的小丑和俊美的男子相继出现:

恐惧中的朱丽叶咬牙对它们说:你们不是真的!走开!

鬼魅消失,可是瞬间再次到来,这次是雨中的纳粹,还有她那些神神叨叨的闺蜜:

各路鬼魅占据了房间:

朱丽亚逃回卧室,眼前出现她的母亲:

她央求母亲救她,可是母亲却要带她离去:

这时屋里的鬼魅步步逼近:

这时朱丽叶终于猛醒,她摆脱母亲,开门走进一个明亮的世界。 她看到了被钉在铁床上的童年的自己,她奋力解开捆住她的绳索,将童年的自己抱在怀中。

童年的她见到了爷爷,那个最爱她的人。爷爷带她想那些鬼们告别。

这时恐怖的厉鬼突然变成一群马戏团的演员(又是马戏团!费里尼永恒的隐喻!)。他们乘着一部巨大的马车挥手离去。

而爷爷也要和他的情人乘飞机走了:

他对朱丽叶说:“这飞机太老了,不能带你去任何地方。我们要走了,你不能,因为你是活的人。” 这时所有幻象都消失了,朱丽叶一个人看着草地和远方,她已战胜了心魔,获得彻底的释然。

这是诗一般的十分钟,一个女人的内心世界几乎濒临毁灭,又最终拯救了自己,这样的内心交战,也只有费里尼能表现得如此天马行空,又如此克制收敛。 那么是什么将朱丽叶从记忆和现实的困境中解放出来?是什么驱散她的心魔?是她的爷爷所代表的爱。 爱,才是人类灵魂的拯救者。 看到这里竟有点感动。费里尼从《八部半》走到《朱丽叶也魔鬼》,尽管形式上更加激进,主题上却开始回归质朴和温暖(而不像《八部半》的那种冷静漠然甚至玩世不恭),似乎遥遥指向八年后那部性情之作 ———《阿玛柯德》。 真正的大师都是返璞归真的,也许高度实验性的《朱丽叶与魔鬼》,反而是费里尼返璞归真的开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