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豆科崖豆藤属有哪些

豆科崖豆藤属有哪些

崖豆藤属学名:Millettia,属于豆科。截至目前,本属有记录的已达50余种。

崖豆藤属的特征和用途

常绿藤本、灌木或攀援灌木,稀乔木。奇数羽状复叶互生;托叶早落或宿存,小托叶有或无;小叶3至多数,对生。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单生花序轴的分枝或簇生于缩短的节上,似总状花序;具苞片和小苞片。花萼宽钟形,萼齿5,短于萼筒,上方2齿多少合生;旗瓣大,近基部有2枚胼胝体或无;翼瓣稍窄,龙骨瓣宽镰形,前缘多少粘合;雄蕊二体(9+1),有时上方1枚多少与雄蕊筒连合成假单体,花药同型,具花盘,有时花盘不发达;子房线形,胚珠(2-)4-12,花柱上弯,柱头小,顶生。荚果扁平或肿胀,线形或卵圆形,如为单粒种子时呈卵圆形或球形;缝线上无翅,内壁无隔膜。种子凸镜形、球形或肾形,挤压时呈棋子形,种皮光滑,珠柄在近轴侧,种子周围有一圈套白色或黄色假种皮。

主要种类

崖豆藤属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华南小叶崖豆

主要分布于广西、云南。

亮叶崖豆藤

攀援灌木,长2-6米。茎皮茶褐色,粗糙,初被锈色细毛,旋秃净。羽状复叶长15-20厘米,叶柄长3-6厘米,与叶轴均疏被短柔毛;托叶线形,长约5毫米,脱落;小叶5,硬纸质,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硬纸质,长5-9(-11)厘米,先端钝尖,基部圆,上面光亮无毛,下面有稀疏柔毛或无毛,侧脉5-6对,网脉两面均隆起;小托叶锥剌状,长约2毫米。

绒毛崖豆

小乔木,高8-10米;树皮灰褐色,粗糙;枝密被黄色茸毛后毛渐脱落。羽状复叶长25-30厘米;托叶卵状披针形,脱落;小叶15-19,纸质,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4-9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钝圆或宽楔形,上面被平伏细毛,下面被黄色绢毛,脉上尤密,侧脉7对,小托叶刺毛状。总状花序腋生,长20-25厘米,短于复叶,花序梗及花序轴密被黄色茸毛;花4-5朵着生节上,花序轴上部花渐密生。苞片早落,小苞小,贴萼生;花梗细,长4-5毫米;花萼钟形,长约5毫米,密被毛,萼齿锥尖,与萼筒等长;花冠白或淡紫色,长1.3-1.6厘米,旗瓣宽卵形,先端有稀疏细毛,翼瓣与龙骨瓣长圆状镰形;子房密被绢毛,胚珠6-7。

线叶崖豆藤(变种)

主要分布于海南。

雪峰山崖豆藤

主要分布于湖南(西部)、广西。

美丽崖豆藤

藤本,长约3米。茎圆柱形,初被褐色绒毛,后毛渐脱落。羽状复叶长15-25厘米;托叶披针形,长3-5毫米,宿存;小叶(7-)13(-15),硬纸质,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4-8厘米,先端钝圆,短尖状,基部钝圆,边缘略反卷,上面无毛,干后粉绿色,光亮,下面被锈色柔毛或无毛,干后红褐色,侧脉5-6对,小托叶针刺状,长2-3毫米,宿存。

印度崖豆

直立灌木或小乔木,高3-8米;全株被灰黄色柔毛。羽状复叶长8-20厘米,集生于枝梢,托叶披针形,长约2毫米;小叶13-19,纸质,披针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2-6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渐窄或钝,上面暗绿色,有稀细毛,下面浅绿色,被平伏柔毛,侧脉4-6对,叶脉在上面平;小托叶刺毛状,长1-3毫米。总状花序集生枝梢腋生,短于复叶,长6-15厘米;花3-4着生节上,甚稀疏。苞片披针形,小苞片贴萼生;花梗细,长3-4毫米;花萼钟形,长约4毫米,萼齿短三角形,上方2齿合生;花冠淡红或红紫色,长1.1厘米,旗瓣长圆形,先端微凹,有几列细柔毛,翼瓣长圆形,龙骨瓣长圆状镰形;子房被柔毛,胚珠5。

薄叶崖豆

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

思茅崖豆

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

澜沧崖豆藤

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