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适应性市场》读后感摘抄

《适应性市场》读后感摘抄

《适应性市场》是一本由[美] 罗闻全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424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2018-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适应性市场》精选点评:

●作为金融工程从业者,罗文全教授是很难跳过去的。这本书就是这么神奇,本来我以为讲的是把金融视为一个生态系统(这已经老生常谈了),没想到一上来先回顾了传统金融理论的发展,又讲述了脑科学的进步,最后落脚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分解,同时还重点提到了监管思路。 然而,在看似刺激的精神之旅下,却掩盖着令人不安的事实,比如为什么没有重点讨论新范式的推导和应用?为什么没能梳理行为金融学?为什么结尾如此乐观地认为金融可以消灭贫困却忽略了,金融本来就是零和游戏的事实?

●生物学角度,可能更接近市场的本质

●不知道什么问题,不太顺

●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阐述金融市场的行为与进化适应过程,很有启发

●虽然很多篇幅在解释非金融领域,但是还是有很多数据支撑的 insight。不过这个适应性市场的理论还仅仅是个开头,期待罗教授更详尽的补充。

●中文翻译太差了,果断弃之

●排版不行,翻译的有点懵逼。读起来很压抑

●有一点点新意,但是逻辑并不通顺,还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随着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对有效市场假说以及传统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和颠覆,既然世界是由人构成的,而作为非完全的理性人,注定在市场中会犯各种错误,细读下来,才发现,千百年来人性是如此的共通,又如此的顽固,如同山丘一样难以更改,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有限理性才是常见的吧,很多决策是跟人类进化有很大的关系。

《适应性市场》读后感(一):牛逼啊牛逼啊,颠覆了很多金融市场的信念、准则

看得真是手不释卷。

还没看完。

讲了很多。

大概是讲:

情绪是理性的基础,人类把对之前环境适应的反应内化成了情绪,是理性,高效的。但一旦环境变了,这种原本适应环境的行为在新的条件下就非常不理智了。在市场上也是这样。

很难一下总结。

先记个例子吧

就是投资的人都知道一些基本的准则

其中有一条就是

长期看来,拿到超越市场水平的风险收益是很难的

老实拿被动收益才是正道

你费心费力选股,择时,买卖

结果还比不过长期持有指数基金

这几乎已经共识的信念,就算你不相信,但你也没法反驳

因为这是有现实数据支撑的

但作者再检视这些数据的时候发现

这个结论是依赖当时的条件的

1美国是世界支配性力量

2政府在这个阶段有有强力的措施控制了波动

所以,毫不动摇地被动持有,反而是最佳的决策

然而,这两个条件,如今都已经不存在了

最近十多年来市场波动剧烈,世界经济版图也已深刻改变

已不是美国政府单一力量可以控制得了的了

那这个信念还有效吗?

《适应性市场》读后感(二):开放的体系和适应性市场

书只看了一小半,看到了一些批评的声音,一些看法,权做讨论。

应该是基于我们传统的思维习惯,我们国人在看书的时候比较执迷于一套闭合的体系:逻辑严密,框架规整,也即偏好于一套自圆其说、充分自洽的理论,放之四海皆准,更优。因此很多读老外书的人常常大失所望,因为老外的书很少给你阐述确定性的体系、理论。至少社科类畅销书很少如此展开,专业性更强的科学理论自不必提。原因为何,其实作者的书名已经给了答案,即这是一个适应性市场,自然难以建立闭合的体系,面对一个动态变化着的市场,所有闭合体系终将会因不适应变化而被取代。所以你必须持有一个开放的态度,方能更好地适应,更好地生存。

从每个个体角度展开,每个人都有一套体系(或者说价值观、世界观)。再从尊重个体角度出发理解,所有外来的知识都不是为了颠覆你的体系,而是为了完善,其目的也是让个体更适应,更好地生存。作为个体,如果你的体系是开放的,你可以吸收、成长,而如果是闭合的,很可能博览群书也止步不前。所读老外书的时候,不能目的性太强。作者诚然有一套理解市场的体系,但他并未成就此搭框架来铺开,而是循循善诱阐述、推进,讲观点,作者只是讲述者,而不是传道者。毕竟知识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如果你从书中有茅塞顿开,一语警醒之感,恭喜你获得了成长。

当然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我们也必须承认,如果你觉得本书只是堆砌罗列些老生常谈或者其他原因而不值一提,也无可厚非。我们不能先验知道你的体系是闭合还是开放,或许你早已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也就可见一般了。

《适应性市场》读后感(三):市场有永远的圣杯吗?

这本书涉及的内容非常多,看似非常散,核心就是在表达一个观点“股票市场,没有永远的圣杯”,都是不断进化的。 过去的一些投资理念和方法,文中也做了一些反证,如: 1.主动投资不如被动投资吗?这是先锋集团发展的根本,也是约翰伯格所推崇的。但是前提条件是“市场是有效的”。如果市场是有效的,也就是说股票实时价格就会反应其内在价值,结果就是股票丧失流动性,就变成不动产了。那么就不可能出现巴菲特或者索罗斯了。 2.长期投资一定能赚钱吗。很多投资者亏了钱之后,死扛,觉得长期一定能赚钱。长期一定能赚钱有个隐含的条件“均值回归”。高的会下跌,低的会上涨。要么你买低估值的,要么你持有的时间很长。正如凯恩斯所言:“长期我们都死了”。长期投资成了一个哲学问题,同时难以证伪了。 3.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一直成立吗?西蒙的“有效假设”,每个人知识不一样,对理性的认知也是不一样的。

4.人的非理性不对吗?很多人说要理性,但是情绪也是人或者动物区别其他生物的主要因素,而且情绪让我们决策更加简单。

5.对冲和数量化投资能一直跑赢市场吗?也不见得。

那到底是什么因素左右投资者的收益呢?作者提出来“适应性市场”,核心5点(我做了简单的翻译)

1.人既不完全理性,也不完全非理性。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2.我们都有行为偏差。比如过份自信、损失厌恶、禀赋效应、框架效应、过于乐观、心理账户等等的营销。

3.我们还有抽象思维。容易受“启发—联想”影响。

4.市场由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会相互影响。

5.生存推动竞争。其实就是财富是认知的表现。

在我看来,在市场做交易,永远都有两条路,一条向外寻,一条向内寻。既然外界我们控制不了,而且也充满不确定性,我们可以向内寻。正如书中所讲的赌徒在进赌场之前,会先制定好规则,如何止盈止损、如何控制自我贪婪和恐惧。回归到真实市场,我们需要明白:

1.投资是认知的表现。你不知道谁是韭菜时,你就是。千万不要以为投资很简单,不然容易被深套。

2.要有投资体系。包括对投资目标,投资的止盈止损,投资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怎么处理,同时如何控制自我情绪。还需要不断地优化投资行为。

3.要持续学习。投资没有一劳永逸,也没用永远的圣杯。去年的“价值投资”、三条黄金赛道到今年就变了成长股天下。去年的“茅组合”变成今年“宁组合”。

其实,傻瓜!这些都不重要!投资要赚钱是“天时地利人和”,先有“天时”,政策的大环境好,接着是“地利”选到了好的赛道,最后才是“人和”能控制情绪,持续进化。

但是,不过是一场游戏,要这么认真吗?小赌怡情,大赌伤身!

《适应性市场》读后感(四):一切都是适者生存

尽管有诸多反例和不完美,有效市场假说在经济学中的老大地位还是没有被人轻易撼动。行为主人者攻击道:“有效市场假说中的“理性人”只能是存在于有效市场学派脑子里,现实世界根本没有人真正做到那样的理性,因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们情绪失控下做出的糟糕决策,甚至我们自己也会这样,并为这些事情懊悔不已,而有效市场假说根本不能解释这些事情,因为“理性人”压根就不存在,所以有效市场假说也就应该被打倒。”但是有效市场假说并没有被行为主义者的貌似有力的攻击打倒,理由也很简单,尽管有效市场假说不能解释一些事情,但是它能解释另外一些事情,所以有效市场学派就可以大声的说,那些不能解释的事情至多是这种理论的一些特例,而作为一种理论来讲,有一些特例早已经见惯不怪了。于是随着行为主义与有效市场假说的相持不下,似乎经济学中的真理之争问题也陷入了一个僵局,而这本书就为打破这个僵局做出了很有希望的,同时也是很有价值的尝试。

作者在这本书里阐述的新理论叫适应性市场假说,这种假说从人类作为一种进化中形成、目前还处于进化之中、未来还将继续进化的维度和视角重新看待人类的行为、这种行为所形成的经济学现象,以及这些经济学现象为市场有效学说和行为主义学说两者之间所形成的对立困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一以贯之的、前后一致的逻辑,即一切非理性都是进化中的不适应反应,一切理性本质都是适应,来统一说明解释各种经济学现象。

正因为解释逻辑的一贯性,市场有效学说和行为主义学说之间的对立在适应性市场假说的维度上得到了消解。也正因为如此,适应性市场假说并没有像行为主义对待有效市场学说那样粗鲁暴力,而是将有效市场学说和行为主义一块拿过来为其所用,在自己的框架下各安天命,各司其职。

适应市场假说作为一种假说其解释力胜过于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主义学说。在这个新的框架下,原来有效市场学说能解释的当然的还可以被继续很好的解释,而原来有效市场学说不能被解释的现在也可以被解释,比如说按照有效市场假说,战胜市场是不可能的,但是巴菲特、索罗斯等许多投资大师的存在在概率上对有效市场假说形成了强大的理论压力,而进化市场假说,则可以轻松予以应对。在进化市场假说看来有效市场学说有效的情形仅仅是人的生理、心理进化适应的情景,而有效市场学说无效且另行为主义者兴奋的情景也仅仅是人的生理、心理进化不适的情景。

除了理论解释力更强之外,进化市场假说具有更加的预测能力。比如对于一家当下的领先企业来讲,之所以领先显然是最好的适应了当下的环境,所以就凭最好的适应当下环境这一点,就可以断定这家领先企业必走下坡路,因为环境终究会变,越是适应当下,必然意味着越难于适应于未来,这既是逻辑,更是宿命。而这一点正好与马奇的《经验的疆界》相合。

�A���(

《适应性市场》读后感(五):进化中的思想

有人批评说经济学家们有一种“羡慕物理学”情结——沉迷于构建精确的数学模型,而不是去研究凌乱的现实世界。但一本新书认为,经济学家一直以来找错了对标的科学方向,他们本应该专注于生物学。

这一思想源自“行为经济学”学派。该学派指出,人类并不是某些模型所依赖的那种超级理性的计算机器。这就导致市场并不总是“有效”——“有效”意味着对所有可用的信息进行准确的定价。

罗闻全(Andrew Lo)还是个年轻学者时,在一次会议上介绍了一篇论文,称有效市场假说的一个关键假设没有数据支持。有人立刻告诉他肯定是程序写错了,他的研究结果不可能是正确的。

罗闻全现在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他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努力将经济学从这种狭隘的思维中扭转过来。他的宏伟构想是“适应性市场假说”。推动个人行为的是思想“捷径”,也就是用以做出决策的经验法则。如果这些决定导致的结果不佳,人们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并总结出新的规则来遵守。

该理论得到了实验支持,这些实验展示人们是如何做决策的。人类的心理怪癖包括不愿意承担损失,以及要倾向于在随机数据中找出模式。这些特征在进化过程中可能曾经是有用的(灌木丛发出沙沙声可能并不是因为有猛兽,但还是小心为上),但对于财务决策则帮助不大。

研究还展示了我们在做决策时大脑里发生了什么。赢钱与可卡因瘾君子嗨了一把对于大脑的效果是一样的,而赔钱对于风险厌恶者的效果则类似于恶心的气味或是残肢的图片。此外,情绪似乎在衡量风险上有起重大影响,并且并不总是负面的,而是一个“让大脑选择有利行为的奖惩机制”。如果我们不害怕失败的后果,就可能会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就像小孩子要经过学习才知道过马路的时候要小心汽车。对脑损伤者的研究显示“在体验情绪的能力被去掉后,人的行为变得更不理性了”。

当我们把行为怪癖用在市场中,其结果类似于快速进化,而投资策略就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经受考验。罗闻全把对冲基金行业描述为“金融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建立的基金有成千上万,但灭绝率非常高。

该理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经济可以在长期稳定后突然出现危机。罗闻全写道:“经济扩张和收缩是个人和机构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的结果,变化太快时会导致泡沫和崩溃。”

同样的适应过程也发生在金融业和其监管机构之间,监管者的演化总是比被监管者晚一步。罗闻全建议,一种方案是创造一个与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相当的金融委员会。NTSB本身不是一个监管机构,因此可以同时批评运输公司和法规,这使得它的结论可以真正独立。

罗闻全给出了一套令人信服的理由,也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些有趣的想法,比如建立一个庞大的多样化的基金来投资于一系列有潜力的癌症治疗方法。不过,虽然读者可能会认同作者的想法,他们下一步应该做什么还不清楚。自适应市场理论并没有真正提出任何可检验的命题或是能打败市场的策略。监管者或许可以从他监测金融风险的建议中获益,但可能仍不清楚该怎样应对。也许就是这么一回事:进化并没有预设一个最终目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