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FinTech,金融科技时代的来临》读后感100字

《FinTech,金融科技时代的来临》读后感100字

《FinTech,金融科技时代的来临》是一本由Chris Skinner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9.0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FinTech,金融科技时代的来临》读后感(一):随手翻了一下,诸多感叹

我们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2016年8月翻译出版的书,我如今翻起来感觉观点和案例都感觉到陈旧了。换个角度,作者预测的是对的,确实早已来到。

作者在书里煞有介事的预告金融科技时代,故弄玄虚的聊着比特币、P2P和移动支付。再看现在,就我所在的小城市都快实现无纸币化了,P2P的泡沫都在中国破了一轮了,比特币都涨到天际了……

总之,现在这个时间节点来看,世界已经完全消化了书中提到的这一个“新鲜”的模式,在这一领域已经实现了大范围地覆盖,而时间仅仅过去一两年而已,想想发展速度快的好可怕。

《FinTech,金融科技时代的来临》读后感(二):价值互联网,Web3 的基础

站在现在看2016的这本书,会觉得作者的理念超前。当然2022年的大部分老Banker们仍然拒绝技术,大部门Web2大厂们仍然拒绝去中心化,毕竟中介身份是大家赚钱的基础。价值互联网对银行意味着什么,十年以后,Web3 会给我们答案。

最喜欢的章节是银行业最大的挑战是领导能力,年轻的客户们从出生就是数字脑,老Banker们则希望捍卫自己工业脑在金融业的绝对领导地位。大部门的银行关心的是开发技术,而不是设计出绝佳的客户体验。数字脑们已经在高呼all in web3 ,让我们看看未来会发生什么

《FinTech,金融科技时代的来临》读后感(三):传统金融的颠覆

FinTech,即金融科技,从最广泛的范围考察,并不是新的概念。事实上,自计算机诞生以来,金融行业一直是信息技术服务最大的采购者,也是信息技术发展强有力的推动者。在传统的Finance+Technology关系中,传统金融行业相对技术而言处于主动一方。

这一波始于2008年的所谓“金融科技”,有学者称其为FinTech3.0 (参见“The Evolution of FinTech:A New Post-Crisis Paradigm?”一文), 以比特币和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为代表, 冲着颠覆中介化的传统金融服务而来。这一次,传统金融服务行业相对技术而言,很大程度上成了被动一方。

本书前半部分阐述价值互联网:即FinTech基于移动互联网和区块链技术构建全球价值交换网络;后半部分是FinTech玩家的访谈录,原味呈现一线人物对趋势和未来的剖析。

FinTech浪潮的弄潮儿、FinTech潜在颠覆目标-传统金融行业的利益相关者、关注社会未来发展的有识之士,都可以读读本书,看看金融正在发生什么,将要发生什么。

《FinTech,金融科技时代的来临》读后感(四):读书随手记

作者是银行专家,这也是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从银行的角度,探讨未来商业模式发展的趋势。 作者的几个基本思路如下: 整体: 未来的商业模式,是所谓价值互联网 ValueWeb,两个基本的趋势:全面的移动互联,基于区块链的价值交换体系。 全面的移动互联使每个人与人的直接价值交换成为可能; 以银行为中介的交易模式效率低成本高,而区块链技术或者分布式总账处理点对点交易,解决了交易双方多方互信的问题。 关于货币: 货币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政治工具; 加密货币是必须的,但必须以有效监管为基础,甚至直接基于法定货币。而比特币只是一种有价值的商品。 关于区块链 区块链通过加密安全,在不需要可信第三方(如银行)的情况下实现价值转移; 价值互联网中的价值及信息交换中介: 可能可以以共享总账系统为基础实现数字身份基础设施。 关于银行业务: 旧的银行模式,以实体布局为基础,以产品 产品/制造/后台/基础材料:云、大数据(任何网络可以访问的地方,精确度更高的服务) 过程/处理/中间层:开放资源,API,即时处理 人/零售分销/前台:以客户为中心,个性化,手机与社交 为中心,在移动互联的发展中已经面临巨大挑战; Fintech包装者通过APP等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隐藏银行服务,银行服务逐渐同质化、基础化(如支付接口); Fintech替代者通过技术以更低成本直接替代银行服务(如P2P); 银行的未来 银行是政府的政治工具,是政府控制社会秩序的政策工具,不是普通可随意替代的商业机构; 价值存储中客户对银行安全可靠性的信任,价值交换中银行长期积累的规则对交易可靠性的保证,决定了客户对银行的信赖; 所以,银行需要改革进步,但不会被FINTECH替代。 银行的改革路径 从以实体布局为基础,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数字渠道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 数据及核心:数据云存储,提供灵活访问;大数据分析,提供精确服务; 处理/中间层:开放资源,向不同渠道提供统一、开放、即时的API服务处理接口; 分销/前台:面向手机与社交,提供个性化服务。 整本书看下来, 作者对移动互联之于银行业的影响,分析得令人信服,特别是银行业务技术改革路径的思路,非常值得深思: 目前国内银行,特别是中小型银行,一方面被动地与BAT合作,一方面还勉为其难地不断投入资金建设自己的APP和渠道;全面放开接入通道,精耕核心业务是否是一条更可行的道路? 对银行系统建设而言,过往的建设以行内传统业务部门划分为基础,参考人工业务流程建设不同渠道,业务和平台的条块分割使对外服务的流程复杂改造难度大;改造核心系统,对外提供即插即用的开放接口服务是个值得考虑的思路。 在价值交换的区块链方面,作者虽然充满热情地下了定论,将之视为价值互联网的趋势,定位为物物交换->现金->支票->信用卡之后的未来价值交换手段;摆脱第三方的可信价值交换当然令人心潮澎湃,但必要性不等于可行性,感觉作者对此也多少有点底气不足,没有全面展开,至少这本书在可行性上并没有给出非常明确的推理。 BTW,书是好书,但翻译显然对金融IT行业了解不够 比如:P174,“20世纪70年代,……使用3270个绿屏为主机提供交易总账的数据”( 3270是指IBM大型主机的终端类型) P232,“你认为目前主流趋势是什么?:我认为,现在标记化和主机卡模拟最重要”(实际上就是TOKEN& HCE嘛) 还要吐槽的是,原书的标题是《VALUEWEB-How Fintech firms are using mobile and blcokchain technologies create the internet of value》,国内出版时硬生生地改成《FINTECH-金融科技时代的来临》,这也太不尊重原作者了吧。

《FinTech,金融科技时代的来临》读后感(五):与金融科技时代同行

《FINTECH,金融科技时代的来临》【英】克里斯.斯金纳著,杨巍、张之材、黄亚丽译,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

金融,于现代人无异于神器;科技,几乎就与“真理”同名。“区块链”科技,连同比特币,则成为当下金融用词中的不二网红。“金融科技”(FINTECH),基本上相当于江湖中的六脉神剑了。

探究起来,区块链的实质为以算法信任为信任机制,而且即时、几近没费。其原理并不复杂:按照密码学方法产生的数据块或数据包,即“区块”(block),对每一个区块数据信息自动加盖时间戳,并计算出数据的加密数值,即“哈希值”(hash),由创始区块(genesis block)开始链接(chain)到当前区域,就形成了“区块链”。它的分布式记账去中心化,不可篡改。

区块链天然不是比特币,但比特币天然是区块链。比特币从区块链诞生之后,币红是非多。

比特币起伏,不是价格波动,而是人性和监管的博弈,几乎可称得上传奇。当然,这个传奇只适合心脏无碍的人,否则后果难以预料。

2010年,比特币第一次用于交易,一个美国程序员用10000比特币换取了两块30美元的披萨,每枚比特币折合0.003美元;2017年12月,该币直逼20000美元大关。7年的时间,见证了升值666万倍的一骑绝尘,天人仰叹。

按照中本聪的算法,“最后1%的比特币需要128年才能开发出来,也就是说,到2032年左右会出现第2079000枚比特币,2140年则会出现最后一枚——第2100万枚。”所以挖矿机还得在鄂尔多斯(冬天,火电低廉)和四川阿坝(夏天,水电充沛)来回迁徙120年,两个甲子轮回。

通说认为货币需要主权背书,否则属于空中楼阁。回顾一般等价交换物的历史,牛、羊,盐,铸币、黄金、白银、纸币,乃至各国央行研究中的数字货币都有充当,其核心在于被理解、被接受、被认同在先,使用推广之后。突破认知的局限和障碍,主权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一直存在,人类的生活还得继续,只要能够被认同,类似比特币的币或许也有被流通的潜质,甚至灿烂的未来。

价值互联网:设想一下:把一切资产的凭证和流通都数字化,比如房屋、汽车、矿藏、储蓄、证券等登记、发行、交易、交割,包括人工智能,一切都在区块链的网络中完成,是不是从此物在网中走,我在此地查收和享有?当然,前提是技术上继续精进,真正实现区块链上的即时、免费。

时髦的说法,要么在“币圈”(专注于挖矿、炒币甚至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筹资),要么在“链圈”(深耕于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应用,甚至从区块链底层协议编程开始做起。),倘若两圈都不在,就得有庄子的智慧了:“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环上每一点都可能成为争斗双方之任一方的立场,为任何一方站台都危险,所以得其环中)

很多时候,“橘在淮南生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尤其是国家代替市场进行所谓的引进和借鉴。比如P2P模式,其本意是作为银行体系的补充,补遗银行不能、或不屑的无足额担保物的小额信用类贷款,不失为一种创新,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一传入天朝,就是另外的洞天:项目池繁花似锦,资金池波涛汹涌,项目盈利是在画饼,圈钱入囊是在行动。其结果可想而知,本来就是以圈钱为能事,卷钱跑路当在情理之中。对照这一制度创新的鼻祖美国,“美国借贷平台大约80%的贷款都来自机构投资者”,即机构才是投资者,它是不干圈钱的勾当。反观我国,上海快鹿、合肥e租宝、昆明泛亚、上海中晋......涉案都在数百亿之巨,它们共同的名字也叫P2P!坊间戏言:P2P就是个屁,它不是被调查,就是在等待被调查中;不是已跑路,就是在逃跑的路上。同样都是P2P,做事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哈佛大学经济学客座教授杨小凯认为:“中国最重要弊病并不是国企效率低,而是将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政府既当裁判,又当球员。在这种制度下,国企效率越高,越不利长期经济发展”。金融更不例外。金融奇观:银行主要为共和国长子输血,所以亏损和滥权无数;股市的引入囿于为国企提供资金来源,所以不分红是常态。他们的脉络和逻辑是:广大民众为对手方,国家(含权贵)为获益人,在利诱和垄断下,聚拢民众储蓄、收割股市韭菜,所以金融的风险越来越大,以致“防范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朝野一致的隐忧。

套用十九大的论述,中国股市的基本矛盾是股民日益增长的想分红的美好需要与不分红、不退市只圈钱之间的矛盾;中国金融市场的基本矛盾是民众日益增长的直接融资的美好需要与不自由、不公平的国享民乏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一直未变。

一旦确立基本矛盾,解决方案就在基本矛盾的成因之中。前提是:我们与真正的金融科技同行,拥抱属于区块链的价值互联网的时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