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青龙镇:上海最早的贸易港读后感1000字

青龙镇:上海最早的贸易港读后感1000字

《青龙镇:上海最早的贸易港》是一本由王辉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1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龙镇:上海最早的贸易港》读后感(一):转此著作的序:《青龙镇:上海最早的贸易港》

《青龙镇:上海最早的贸易港》

序言一

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不数十年即成为我国近代以来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以后又发展成为远东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令世人颇感惊奇。其实上海地区对外贸易的历史渊源流长,早在北宋时期,位于上海市青浦区旧青浦的青龙镇,就是上海市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

三十多年前,我初涉及上海史时,就开始注意青龙镇的问题。1980年发表了《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青龙镇》(《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一辑)以后,2007年我又在《历史地理》第22辑上发表了《青龙镇兴衰考辨》一文。主要对青龙镇的设置年代进行考辨。我对明代方志提出青龙镇置于唐天宝五年的说法表示疑议,认为在天宝十年华亭县设置前,在苏州东三百二十里海边设置军事性质的青龙镇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可能的。况且唐代有关典籍也没有记载。以后我又去当时青浦县的旧青浦寻访遗迹,却一无所见,询问当地民众,也茫然无知。我推断青龙镇的设置大约在五代吴越国时期或北宋初年,但并未得到学界的认同。

近年来,各地在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也注意到发展地区的文化。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当然更注意挖掘地区的历史文化。探索上海的历史,无疑会追溯到青龙镇。所以在其所在的青浦区必然将青龙镇的历史作为重点来探索。

青浦区博物馆副馆长 王辉先生长年注意乡梓文化,近年来又专门研究青龙镇,发表多篇著述。《青龙镇:上海最早的贸易港》一书即其多年研究的结晶。承作者厚爱,在未出版前让我先睹为快,读后不免想说上几句。

本书对青龙镇散见的各种文献数据可以说收集殆尽,不容说有关青龙镇在宋明时代商业贸易资料,其他如青龙镇上职司衙门、镇学、税场、仓库、市场布局、寺庙、塔院、桥梁、街坊、河道、人物……,不仅收录其历史记载,并一一考述其今地所在。虽不能说个个中的,可以说以目前来说,已经到最精确的程度。据此,实可恢复当年青龙镇的平面图。这是本书对青龙镇这个上海地区最早对外贸易港研究的最大的贡献。

其次,与我在二十多年前寻访青龙镇故址时代大不相同,近年来上海博物馆与青浦区博物馆对青龙镇开展了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在青龙镇地区开掘河道时,发现了一些唐宋时代的瓷器、铁牛等遗物,以及唐宋代房基建筑和水井,用实物大大丰富了青龙镇历史的实感性。

再次,本书用相当的篇幅对青龙镇成为上海地区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前人这方面虽已有论及,然本书论述的视野、方法、观点颇多新意。对青龙镇认识的深化,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另外,本书不仅对乡土名人望族资料的收集和介绍,对当地乡土意识教育,也必有好处。

我虽然触及青龙镇问题很早,但研究颇为肤浅。读了本书后,深感前修未密,后学转精的道理。我希望大家对青龙镇的研究,能推翻我过去的观点。

作者要我看后写上几句,聊作序。

邹逸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2014年8月5日

《青龙镇:上海最早的贸易港》读后感(二):转此著作的序二:《青龙镇:上海最早的贸易港》

序言二

上海是闻名中外的贸易、航运、经济和金融中心,如今的洋山港更成为世界级的贸易码头。然而,很多人并不知晓,洋山港的祖父却是唐宋时期位于上海青浦的青龙镇。上海城市,也不是如西方人士所说的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而是有着1300多年的城镇史。青龙镇,是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最早的国际航运中心,最早海派文化的源头和码头。

近年来,我在上海史研究中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上海与旧青浦的青龙镇有着血浓于水的渊源。历史上的吴淞江(苏州河)作为太湖下游沟通湖海的主要干流,其历史远比黄浦江悠远。沧海桑田,几经变迁。上海青浦在建县前,吴淞江南岸的青龙镇,因地处吴淞江下游沪渎之口,为海商辐辏之所,上海的地名“沪”便源自于吴淞江畔的“蟹簖”。唐时建镇防御,宋时为对外贸易的港口,置监镇,并设市舶务,负责对外贸易。后因海岸延伸,吴淞江港口日趋淤塞,吴淞江南岸的支流上海浦(后并入黄浦江),逐渐变成上海的主要黄金水道,船舶则寄泊于今十六铺附近的江岸。两宋期间,青龙镇作为中国重要的海内外贸易港口之一,不但与国内的诸多地区诸如福、建、漳、泉、明、越、温、台等州有直接的贸易往来,而且与海外地区的许多国家有密切的贸易关系,成为近代上海,江海之通津、东方之巨港、东南之都会,以及现代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对最早上海港口青龙古镇的历史文化研究,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加强上海历史文脉的传承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浦区博物馆副馆长王辉倾心青浦历史探究,笔耕不辍,成果颇丰。《青龙镇:上海最早的贸易港》一书资料收集详实、旁征博引,有着独特的视角和可贵的文史价值。其中有古籍史志调研,有考古发掘材料,有民俗传说,有政治领域佐证,所有材料层次分明,详略有致,展示出一个个特定的不同时空背景,勾勒出上海久远的深厚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画卷。

上海港一千多年的历史,前400年依托于吴淞江的青龙镇,后600年依托大上海的黄浦港,以港兴市,依市促港,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路径。考察青龙镇的古文化和水文化,具有现代上海海派文化的雏形,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和文化的融合,其面向海洋、通向海外、走向世界的特征,是青龙镇富有活力的源泉,更是上海海派文化发生、发展、繁荣的源头。

上海文化的多样化、包容性、原创性,追求精致和谐、争创一流的文化精神,数千年来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实践,是海派文化传统和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内容,在大气中求精致,在开放中重和谐。

历史研究,重要的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述,而是以古鉴今指导我们现在的活动,使之更为科学化、理性化。

因此,本书的意义远在本书的史料价值之外,当以史为鉴、继往开来,追随世界文明。

聊作序,与 诸君共勉。

曹伟明

2014年8月8日

曹伟明:中共青浦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青浦区文广局局长、青浦区文联主席、上海作协会员)

《青龙镇:上海最早的贸易港》读后感(三):考古初现青龙镇

本文作于2010年

2010—2016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青浦的青龙镇遗址考古有了新的发现,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突破。它把上海港口城市的历史,从100多年推进到了1300多年前,改写了上海是从小渔村演变而成的历史。青龙镇的考古发掘工作刚拉开帷幕,它将持续十年以上。到时,一个仅仅活在古籍中、已经湮没了的青龙镇将还原于世,考古的原址将规划成遗址公园,作为青龙镇文物的保护和展示之地,再现上海最早对外贸易港口的辉煌。今天,我们仅根据现有的考古发掘,先看一看古代青龙镇的大致面貌。

青龙镇位于青浦区白鹤镇东部、重固镇北部,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建镇,当初为沿海军事守镇。随后,青龙镇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它依托北侧宽阔的吴淞江迅速崛起,以海内外贸易为产业支柱,发展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将国内瓷器、茶叶、丝绸转口贸易到东北亚的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的越南、印尼等国,西亚的阿拉伯地区,又将国外的珠宝、香料进口到国内,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据记载,北宋熙宁十年(1077),青龙镇光上交朝廷的商税就达1.5万余贯,超过了所属的华亭县城的1.5倍,位列全国近2000个市镇的第5位,“长三角”地区近20个市镇的首位。在全国1200多个县级城市中位列第22位,300多个府州级城市中位列第94位,12个沿海港口城市中位列第7位,成为“海商辏集之地”。

宋代鼎盛时期,青龙镇上商贾云集,市井繁华,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人称“小杭州”,为“长三角”地区最繁华和最发达的市镇。据近年的考古勘探,青龙镇核心区域面积达6平方公里,沿如今的老通波塘、崧泽塘下游两岸分布,可说是当年全国特大型的市镇,已经具备了城市的格局。

青龙镇凭借控江连海、据沪渎之口的地理优势,成功转型为经济雄镇之后,迅速崛起,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

青龙镇的转口贸易,有海内和海外两种贸易。海内贸易路程近的主要有苏南、湖南、江西和浙闽沿海以及两广沿海地区;远的主要有东南沿海的福州、泉州、明州、温州、台州等地,这些都是唐宋时期我国著名的贸易港口。在青龙镇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瓷器大多来自浙江和福建的窑口,如越窑青瓷、龙泉窑青瓷、建窑黑釉瓷等。上述地区通过青龙镇这一港口,把商品转销至海外市场。所以说,对海外市场的转口贸易是青龙镇的主要功能。当年史料记载已经涉及的有东亚的日本、高丽、新罗、东南亚的交趾、南海的诸国、阿拉伯地区的大食等。青龙镇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几乎每年都有直接的海舶往来,开辟了固定的海上航线,拓展了对外经济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

在南宋迪功郎应熙的《青龙赋》中,曾经描绘当年青龙镇上“市廛杂夷夏之人,宝货富东南之物”。海外进口的“宝货”商品,大致有象牙、犀角、珊瑚、玳瑁等“宝物”,有白番布、花番布、剪绒单等“布匹”,有沉香、檀香、乌香等“香货”,有胡椒、没药、丁香、硫黄等“药物”,还有皮货、杂物等消费性的货物。

青龙镇转口贸易的主要商品有瓷器、丝织品、农副产品、文化书籍和用品等,深受海外市场的青睐。而青龙镇考古发现的众多窑口的瓷器,与海外发现的中国出口的瓷器不少是相似和吻合的。

对外贸易的兴盛,富商巨贾的集聚,都刺激了青龙镇的发展。宋嘉祐年间,青龙镇上“远商并来”,“潮涨海通,商今来归。异货盈衢,人无馁饥”。到了元丰年间,青龙镇更是“富商巨贾、豪宗右姓所会”。中外富商纷至沓来,镇上街市店铺林立,酒旗招展,市场活跃。三十六坊,不仅功能细分,而且还有专门给海外商人居住的“来远坊”,供海外商人来青龙镇进行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青龙镇发展为“东南巨镇”“经济雄镇”后,吸纳了不少创业者和冒险家等外来精英,集聚了人气,成为烟火万家、“杂夷夏之人”的国际化市镇。

青浦博物馆在20世纪90年代,对青龙镇的历史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21世纪初,在青浦博物馆新馆的“申城水文化之魅”布展中,形象地展示了青龙镇昔日的辉煌。2010—2016年,青浦博物馆联手上海博物馆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初步摸清了青龙镇遗址的范围和重要湮埋区,挖掘发现了唐宋的房屋基址、水井、炉灶、铸造作坊、河埠头、墓葬等遗迹,出土了铜、铁、木、陶瓷器等文物2000多件,其中转口贸易的瓷器,有越窑、长沙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福建窑等窑口。尤其是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发现的隆平寺塔基及其地宫文物,更显其历史文化价值,不仅为了解青龙镇的市镇布局提供了关键的地标,更成为研究和剖析当时青龙镇宗教文化的重要依据。

隆平寺建于唐长庆元年(821),是青龙镇上三大佛寺之一。它因位于青龙镇北部(现旧青浦希望小学校址),俗称北寺,离吴淞江仅约300米,是青龙镇重要的地标建筑。其中的隆平寺塔(1023—1032年建造),不仅是当时市民生活和宗教信仰的载体,也是海内外商船进入青龙镇港的主要航标指示塔。

这次考古还发现,隆平寺塔基地下结构独具匠心、十分精巧。塔心室夯土层下有十字木梁结构。木梁下发现保存完整的地宫,地宫为仿塔结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48米,南北宽1.2米,高1.42米。地宫宫室的内壁为石板砌筑,下面铺满各时代钱币万余枚。钱币年代较早的为五铢,最晚则为天禧通宝,其中有得壹元宝、咸康元宝、宋元通宝、铁母钱等珍稀钱币。地宫中置套函,函外左右各一座阿育王塔。套函共有四层,最外为木函,向内依次为铁函、木贴金函、银函,层层保护。银函底部铺有一层彩色宝石,上置一尊释迦牟尼涅槃像。此外,在木函内还藏有银箸、银勺、银钗、银龟、铜镜、水晶佛珠等一批供奉品。这次考古发掘,还在套函内发现了一只铜瓶,瓶内装有四颗圆珠,其中三颗为水晶质,便是佛教中的圣物利”。这一发现,也与以往青龙镇文献中关于隆平寺塔“中藏舍利”的记录相符。

青龙镇经济的发达,贸易的繁华,人口的集聚,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青龙镇是一个“五方杂处、南腔北调”、富有个性和魅力的文化高地。尤其是到了宋代,米芾任青龙镇的镇监。与苏东坡诗词唱和的章楶等社会名流以及任氏、杜氏、何氏等名门望族,在此为官、经商和定居,引领了青龙镇的主流文化的健康发展,吸引了文化人来青龙镇酬唱赋诗,撰文作画,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气象。北宋诗人梅尧臣,曾多次到青龙镇游历,撰写了《青龙杂志》。青龙镇的“醉眠亭”,成为当时文人的“文化沙龙”,集聚了李行中、苏辙、苏轼、秦观、张先、陈舜俞等众多文化名人,寄情于诗酒,流传了一段段文坛的佳话。

早在宋代,上海最早的藏书家庄肃,隐居于青龙镇,建筑了“万卷轩”藏书楼,收藏图书达八万卷,并撰有《庄氏藏书目》。而在青龙镇,藏书万卷的文人名士,可说是不计其数。

青龙镇不仅有高雅的精英文化,更有通俗的市民文化。青龙镇的瓦市、瓦舍、瓦子、瓦肆大小不一,档次不同,然而数量众多,各种音乐、舞蹈、戏曲、杂技、木偶、皮影等娱乐节目,都在瓦市勾栏中上演,让青龙镇港口成为一座不夜城,热闹非凡。应熙曾在《青龙赋》中写到,青龙镇的瓦市

“讴歌嘹亮,开颜而莫尽欢欣;阛阓繁华,触目而无穷春色”,艺人们“杏脸舒霞,柳腰舞翠”,道尽了青龙镇文化娱乐的繁荣。

从青龙镇遗址出土的两件唐代褐釉腰鼓,被证实是西域传统的打击乐器。它表明西域艺人已在青龙镇进行文化交流,充当了贸易者和文化使者的双重角色。尤其是到了宋代,随着对外贸易的拓展和经济交流的深化,青龙镇与海内外的文化交流更为频繁和密切,与日本、新罗、交趾、南海诸国、阿拉伯地区都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经济贸易和文化活动,使青龙镇的文化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呈现了上海现代都市文化的雏形。

早在唐代的大中年间(847—851),青龙镇上佛教兴盛,引得日本僧人纷纷前来求佛问道。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清楚地记录了日僧圆仁及其弟子惟正、性海、行者丁雄万等,乘新罗人金珍等所驾海舶,自吴淞江的沪渎港(青龙镇)出发,北经登州返回日本肥前国鹿岛的事迹。

青龙镇的考古发现,证实了大上海是从青龙镇发轫的。青龙镇作为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也是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之一。在当下挖掘和激活青龙镇“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基因,传承好青龙镇文化,让曾经湮没的或被遗忘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上海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发展优势,更是意义非凡。

本文为转载,原文链接:http://www.shtong.gov.cn/node2/n189671/n190091/n258994/n259001/index.html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