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投资家的思维导图:捕捉十年十倍的投资机会》读后感精选

《投资家的思维导图:捕捉十年十倍的投资机会》读后感精选

《投资家的思维导图:捕捉十年十倍的投资机会》是一本由姜昧军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32图书,本书定价:80.00,页数:2021-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投资家的思维导图:捕捉十年十倍的投资机会》读后感(一):老板,还是没有思维导图啊

战国时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宝剑落入江中。

只见楚人气定神闲,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个记号,并且对大家说:“这是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何要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待船靠岸后,楚人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楚人捞了半天,也见宝剑的影子。这楚人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宝剑不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上了记号,现在怎么会找不到呢?”……

且不问拿十年十倍股的信息(非经验!!!)去寻找下个十年十倍股是否可行,说好的思维导图呐,可口可乐的股票到底是多少钱啊

《投资家的思维导图:捕捉十年十倍的投资机会》读后感(二):书摘

1.亚马逊的目标变了,不再只针对书店,而是把枪口对准了沃尔玛。为了提高物流体验,他还自建仓储物流设施,包括车辆,飞机,集装箱等等。他把赚来的现金流,几乎都投入到了重资产当中,但却在持续的改善用户体验,相当于让自己的护城河越来越深,其实京东也是同样的思路,你看似他好像一直不赚钱,但基本都是因为资本支出过大。而这些资本支出可以等同于投资,未来会带来更多地营收和现金流。贝索斯更是直接说,他不关注盈利,因为盈利并不能够转化为现金流,股票价值是未来现金流的价值,而并非是盈利的现值。所以亚马逊一直在致力于提高现金流,而并非是盈利,这是所有电商生意模式的关键所在。2.大家总是觉得财报这个东西很神奇,好像会看财报了,就能够解决投资的问题,但其实并不是这样,财报只是对过去的反馈,是过去的成绩单,其实并不代表未来,也跟未来没有必然的关系,我们做前瞻性分析,要看的是商业模式和需求,而这些东西是财报反映不出来的。我们作为投资者,应该多关注于整体的趋势变化, 看这种趋势是不是在向着有利于公司的方向变动,还是越来越对公司不利。3,我们要抓两个机会,一个是行业持续增长,另一个是公司在行业里的竞争优势持续突出,当这两个增长叠加之后,一般才会产生10年10倍的大牛股。未来十年,有这种行业增长机会的,一定是消费和科技,那么如何在这里面选出集中度高的龙头,其实就成为重中之重。消费应该相对容易,而科技则相对复杂。普通投资者,尽量还是先投消费,科技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投资者来解决

《投资家的思维导图:捕捉十年十倍的投资机会》读后感(三):如何捕捉十年十倍的价值投资机会

本书作者曾在险资与券商担任高管,在行业浸润20余载。曾经驾驭的资产规模达到万亿,管理过千余人的团队。科班出身、对行业的深刻研究,以及与上市公司的接触,使他在投资中有清晰的脉络,降维打击,获取超额收益。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这些思想整理为一幅人人都可以读懂的投资思维导图。这幅思维导图对于投资的核心意义,如何应对市场波动,都提出了全新的见解,而这是普通投资者在自己的投资经验中难以获得的洞察。作者还从企业的视角,从商业模式真正洞悉了公司的价值与市场价格的真实关系。从周期、硬科技、滚雪球模式等角度,将公司分类。

但这也不是一本空谈理论的书,作者的目标很明确,十年十倍股。而本书的思维导图,既是整理投资思想的脉络,更是实现财富的路线图。

接下来我们主要说说,滚雪球和泥石流这两类公司。

01滚雪球型公司

看到“滚雪球”这个概念,我们第一时间会想到股神巴菲特。他认为,滚雪球型公司的特点:即产业成熟、行业头部公司、规模大、持续盈利,ROE高且负债少、业务简单。也就是那种能够在比较长的时间里,持续、稳定地产生收益的企业。

巴菲特认为,投资这类滚雪球型的公司,最开始的时候,雪球可能很小,但是只要往下滚的时间长、粘住的雪花多,雪球最后就会变得很大。而想要滚出一个很大的雪球,关键就在于要找到很长的坡,还有很湿的雪。

很长的坡,意味着,这家公司所在的行业,是一个不容易被变革所颠覆的领域;而很湿的雪,意味着,这家公司要在这个领域建立起竞争优势,形成自己的“品牌护城河”。

1、找到很长的坡

那么,什么样的产业比较容易出现“滚雪球”型公司呢?作者认为,目前在中国,符合“滚雪球”标准的公司,大多出现在消费品行业里。主要是指跟居民日常吃穿用度紧密相关的那些物品,比如食品、饮料、衣服、文具等等。

消费品行业不太容易出现颠覆式的技术迭代。比如牛奶、面粉这些食品,还有眼镜、钢笔、卫生纸这些生活用品,它们当中的每一种,都对应的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的消费需求,它们不会频繁地更新迭代。

所以,像这种能够解决消费者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的行业就是“很长的坡”。我们中国的人口十几个亿,当人口数量变多,那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不再是小事,而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2、很湿的雪

那么在消费行业里,“很湿的雪”指的是什么呢?由于大消费行业的客户需求多元化,因此不同定位的公司都有自身的细分市场,这在奢侈品行业表现得很明显,因为个性化需求导致行业不容易形成垄断优势,行业相对分散,行业集中度低,所以品牌的运营商往往采取多品牌策略,让消费者无论如何选择,都会落在自家的品牌矩阵内。

也就是说,中国消费行业目前细分市场众多,而在每一个细分市场里,如果能够成为头部企业,就相当于给自己的未来铺上了湿润的雪。为什么呢?

你看居民一般都不具备对产品细节做专业检验的能力,所以他们在购买日常消费品的时候,会更看重品牌,更愿意购买那些头部品牌的产品,这会让他们感觉更放心。所以,当一个品牌成为细分赛道的头部的时候,它吸引来的消费者就会越来越多,这些消费者就像雪花一样,能帮企业的雪球越滚越大。

作者观察数据发现,近些年,消费行业的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比如,像酒、酱油等行业,整体规模增长并不快,但是其中头部企业的规模增长很快,整个行业展现出一种向头部集中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近年来还在加强。

所以,作者认为,在中国,那些滚雪球类型的公司,通常出现在消费品细分赛道的头部企业当中。 当然,这种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像巴菲特从1988年就重仓入股,一直持有到现在的滚雪球型公司可口可乐,也是在消费品的细分行业里,头部企业的典型代表。

不过,近些年在中国消费品行业中,出现了一种值得关注的新趋势,“建立在新基础设施上的新消费”。“新基础设施”,不仅是指更完善的交通体系,也是指,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新的通信和交易体系。比如,快递、闪送等。

除此之外,新基础设施也孕育出了新的消费设施,包括互联网电商、移动支付、社交平台,等等,它们使得产品口碑的传播更快,也使得一些像盲盒、高颜值小家电等等情绪价值高、社交属性强的产品可以迅速火遍全网。

这些新基础设施的出现,使得消费行业中的“品牌护城河”不再像以前那样难以攻破,也让很多新兴的消费品牌能够在短时间内斩获大量用户,跻身行业头部。

02泥石流型公司

泥石流型商业模式,就是平台商业模式。比如,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苹果、安卓这类开源的手机操作系统,微信、QQ等通讯平台,微博、脸书等社交平台,抖音、快手等内容平台,滴滴、淘宝、美团等生活服务类平台……都属于平台型商业模式。

从本质上看,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平台型公司由于具有三个优势,即获客效率极大提升、获客成本大幅度下降和消费体验提升。根据作者收集到的数据,从2011年到2021年这十年里,美股市场里很多涨了5-10倍的股票,都是依靠平台型商业模式成长起来的,主要有亚马逊、奈飞、苹果、谷歌,等等。

作者认为,平台公司的价值增长过程,跟“泥石流”很像——一旦爆发,就势不可挡。

那么,平台型公司为什么能拥有这样“泥石流”般的价值增长过程呢?

1、获客成本低

首先,比起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获得客户的成本,要相对低。这让企业可以摆脱地域时空的限制,以远低于传统门店、线下广告的成本,让自己的产品信息触达用户,有时候只需要几句爆款文案,或者几个网络大v的宣传,就能在互联网上火一把,这就大大降低了获得用户的成本。

2、网络价值递增

一个人从其他人对平台的使用中得到的价值,会随着平台网络的拓展而增长。

这背后体现的,就是“网络价值递增”。当然,平台商业模式的真正力量得在它规模非常大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并且,由于扩张给平台带来的是利润的指数式增长,那么就意味着,一个大平台所能创造的利润,可能远大于两个中等体量平台的利润总和。因此不管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还是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角度,平台竞争都会走向“赢家通吃”这条道路。

也正因为如此,当平台型公司进入到某些行业的时候,就像从山上奔涌而下的泥石流,会彻底改变这条赛道原本的地貌,改变原本的竞争格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