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黄朴民精解《孙子兵法》系列(全二册)》读后感锦集

《黄朴民精解《孙子兵法》系列(全二册)》读后感锦集

《黄朴民精解《孙子兵法》系列(全二册)》是一本由黄朴民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9.60元,页数:5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黄朴民精解《孙子兵法》系列(全二册)》读后感(一):兵法是种生存哲学

《狂飙》带火《孙子兵法》,为避免喜欢《孙子兵法》的朋友踩坑,我在小*红*书上发了一篇关于《孙子兵法》版本的笔记,列举了几个不错的《孙子兵法》版本。其中特别强调不要选择《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合刊的版本,这样容易发生思想混乱、将两个不在同一能量级上事物混淆。蕞近,我又发现一个新的版本很不错,是由黄朴民教授整理、撰写的《孙子兵法译注》和《孙子兵法十八讲》套装版,这两本书已加入我的藏书之中。对于《孙子兵法》我是有一定涉猎的,这两本书打动我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作者权威。这两本书的作者是黄朴民教授,黄朴民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走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他是国内研究《孙子兵法》的专家、著*名学者,出版了许多有关《孙子兵法》的著作,曾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孙子兵法》,其与他人合著的《中国兵学思想史》获得第四届全球华人优*秀国学成果奖。 二是内容详实。这个套装版有《孙子兵法译注》和《孙子兵法十八讲》两本书。《孙子兵法译注》专注于对《孙子兵法》原文的收录整理和白话文的译注。古书均存在版本选择的问题,黄朴民教授经多方考证和对现存各版本的比较甄选,蕞终才确定下来。在参考书方面,有几本参考书是需特别关注的,《孙子今译》《孙子译注》这两本书为郭化若将军所作。郭化若将军研究《孙子兵法》,对不同名家的评注版本进行比较研究,提炼他们的战略观点,并加入对时局的思考。郭化若将军的军事才能在战火中得到了充分锻炼和发挥,耄更是给出了“古有孙子,今有郭子”的高度评价。郭化若将军出身行伍,带兵打仗,同曹操一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有了这个做后盾,弥补了黄朴民教授仅为专家学者的单一身份劣势。

《孙子兵法十八讲》这本书主要是黄朴民教授研学《孙子兵法》的心得体会。对于初涉《孙子兵法》的朋友,要详读、细读《导论》部分,这部分对于建立对《孙子兵法》基本认知和避免现在流行的错误观点均有很大帮助。对于“不战而屈人之兵”黄朴民教授从《孙子兵法》全书整体思想和具体内容多角度剖析现在流行的“反战论”观点之错误所在。导论部分同样用大篇幅说明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区别。我个人认为,从“道 法 术 器”四个层面来分析,《孙子兵法》属于法的高层次,更偏向于“道”,而三十六计仅属于“术”的层次,两者根本不在同一个能量级上。 兵法是种生存哲学。现如今蕞讲实际的有两个职业,一个是军人另一个则是商人,军人在战场以性命相搏,随时有丧命危险,所以蕞讲实际、蕞讲实力,讲究实力对比,在“知己知彼,彼不知己不知彼”的情况下才能“百战百胜”。因此产生了兵法这门学问。商人则面对的是真金白银,有限的资源和耀眼的财富,因此商业思想中的部分内容也由兵法演变而来。现在我们是高度发达自由竞争的商品社会,学兵法,学生存,立于不败之地。

《黄朴民精解《孙子兵法》系列(全二册)》读后感(二):以战止战,战所难免!

《孙子兵法》几乎所有的华夏子孙都知道,更流传至国外,影响深远。多年与“三十六计”做捆绑销售,但大部分的误解和误读,慢慢稀释了精化,只剩下所谓国学的传承。戏谑和歪曲、丑化之作也不计其数,多半是吃葡萄的心理,正本清源势在必行。 也不得不提,因为一部电视剧的爆火,让这本书在精神层面的励志作用无限放大,这对于营销无疑是好事,但是对于书的认知则可能造成误判。 首先,它不是成功学,虽计输赢,更重修为,如果只是一本厚黑的老狐狸经,早就成了笑话大全。 最重要的问题来了,《孙子兵法》到底应该怎么读呢?

黄朴民老师的这一套书(《孙子兵法译注》+《孙子兵法十八讲》),是很好的普及之作。首先,黄老师在这个领域研究深广,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者,他又用“货比三家”的精神,把《孙子兵法》最有可能的原貌呈现。在《孙子兵法译注》中,对于不同时代不同的版本,作者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并根据当年的时代风貌,给予“推理”,针对批注有可能被混入到原文中的困局,做出最合理的选择。争取把一个最真实的“本”还原。在肯定孙子作为一个军事家卓越的贡献同事,也勇敢的指出其局限性,这同时也是对所有读书人的一种旁敲,读书而不死读书,才是真正的学到了。同时,作者也针对不同时代对于孙子这个作者的不同观点给予展开说明并给出自己的看法。特别像一种跨越时空的辩论,你有你的理论,我讲我的观点,投票器在读者的手中。他先讲孙子所处的时代是要求“战”的,这是著书的根本所在,所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是在某个时间段下的一种选择,而不是万全之策。这在《孙子兵法十八讲》中作为第一讲,就把客观性摆了出来,让很多或主观或乐观的史学家们哑口无言。而对于“兵者,诡道也”的“诡”,也是战争的需要,非作弊的手段,而是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的奇招之一,但同时它又在内里肯定人性,以善念为大前提,而非“三十六计”中的利益至上原则,这也是不应该把这两本书捆绑的理由之一。“计”也只是“法”中的十三分之一而已。

在两本书概貌下,作者又不厌其烦的讲,此兵法并不应用于商战,商场上应该追求共赢,而不是相互吞并,战场上则是涉及到更大层面的生存成本,但也不该一棒子打死,像“优待俘虏”也是原则之一,战争从来都不是良性的,杀戮更不应该鼓励,但是侵略行为在主观和客观的不同视角下又无从达成统一性,所以以战止战,再所难免。 也是一种偶然,刚刚看了去年的新片《西线无战事》,除了看到战争的残酷性,也对两军对垒,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新兵蛋子,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描绘,最悲哀的不过于你来我往只有100尺的距离却牺牲了千万人,分不清是泥还是肉的土地上,何时才能生得出希望? 在十八讲里,作者也说了《孙子兵法》这本书虽走出了国门,但决没有传说中那么广泛与极端,那多是国人对于一种自豪感的杜撰,不过事出必有因,就算是微弱的影响,也足见其认同度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 可是外国人真的能领会其中的精髓吗?作者在译注中强调这本兵法其实更近哲学,有中国人的传统智慧所在,所以在和平年代它依旧可以陶冶精神,而不是成为武器库中废弃的弹药。 但又说回来,和平年代,最怕为武犯忌,保卫自己的先见,就是强大,只有足够强大,才能不惹事,也不怕事,真正做到顺水行舟,逆风翻盘。

除了横向的观察,纵向的发展也是作者关注的,他在十八讲里言明,前朝尚武,女子嫁人都选择豪杰,到了宋后,文人吃香,武将失势。想到岳飞被秦桧莫须有的治罪,感慨之余,给历史把脉的戾气更重。但如何作为医者,并不是冲动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所以时过境迁之后,留在沙滩上的贝壳成了纪念品,但也不妨能从其中找到历史的基因。所以,国学在于修身,修心,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去考虑,齐家、治国。 更通俗的讲,我们习惯了被推荐,但往往只是一类人的狂欢,被时代检验过的才是沙中金。另外为这本书背书的人也不少,有枭雄,有名将,亦有从文者,举不胜举。 曹操喜欢,马谡也能全文背诵,但千万不要学他,死记硬背,失了活学。 所以如何读《孙子兵法》,不妨听听黄朴民老师的建议(《孙子兵法十八讲》的开篇),而读过之后如何思考,也不妨看看每篇之后的译注及十八讲中的延伸,这延伸,并不局限于本书,几乎把所有的古代文学做了更多元的衡量,不仅仅是兵书,极大全。 而我所言,也仅仅是看过之后的一点点拙见,相信这是一本字很少却可以读很久的书,眼光决定见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在变化中,我们似乎找到了沙盘,旌旗遍野,道法自然。

《黄朴民精解《孙子兵法》系列(全二册)》读后感(三):真知灼见于细微,终此一生为“孙子”

在《封神演义》中有很多战争的场面,两方对阵,多是将军对战,只要打败将帅,就可赢得战争。

此时的战争打得比较斯文,虽带战士上千,但主帅之间的对决就可以分胜负,不造成人员伤亡。这时的战争是以和为前提,不是以打败对方为目的,而是为了合并,共同管理。

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叫阵的说法。开战前,先下战书,约定打战的时间,双方再进行战斗。可见在《封神演义》里的战争形式还是点依据的。(看剧偶得,算不上史料,也不知真假。)

由此可知,一是战争中将帅为主要作用,二是战争的形式与现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与《孙子兵法》中的很多知识重合,与此同时,看黄朴民教授解读的《孙子兵法》,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我看的是《黄朴民教授精解<孙子兵法>系列》全二册,包括《孙子兵法译注》和《孙子兵法十八讲》。

《孙子兵法译注》,顾名思义,就是一本关于孙子兵法的解析书。本书以题解、原文、释义、注解、札记几个方面为重点,分析全书。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每篇的开头都以题解作为提示,告诉读者这一章大概是什么意思,从什么地方着手去看。

原文和译文,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对于初学者来说,左右对比,逐句理解,有利于读者深入了解。

释义是对文中字词的解释。札记是作者本人对《孙子兵法》数十年的独到心得。

《孙子兵法十八讲》,相对前者来说,这本书是一个进阶版。作者从历史变迁中孙子兵法的变化、孙子兵法思想的具体分析、孙子兵法与其他文学思想和军事理论的对比等三个方面解析此书。

《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孙武所写,但历史上争论此事的人不在少数。《左传》《国语》等书对孙武的生平事迹从未涉及,《孙膑兵法》在魏晋以后突然消失,两个孙子被读者所混淆,现存《孙子兵法》带有战国时期色彩,凡此种种,让人生疑。

在《史记》中有孙武的生平,篇幅过短,涉及方面太少,不能让人信服。缺乏史料的佐证,让孙武这个人和他的著作变得扑朔迷离。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古墓中出土的汉竹简,其中就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从竹简的修复中得知,确有孙武此人,以此为证,与现今流传的《孙子兵法》对比,虽有有诸多不同之处,却可证明确有孙武其人。

历史久远的古书,经历朝代的更迭,后世人的研究与更改,每个朝代对应的事物与理解,誊抄变异,让这本古书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经历千年的洗礼,它可能已经不是曾经的它,但它现存的价值仍然不可小觑。每一个版本的它,每一个朝代的它,都是合乎情理的。

由于版本甚多,在选择这本书的时候,就应选择流传甚广的版本。现如今有竹简本、武经本、十一家注本三个版本,黄朴民教授所解析的正是孙星衍、吴人骥所校的《孙子十家注》。

《孙子兵法》的内容无外乎是关于如何作战如何准备如何用计之类的兵家法则,为何会流传至今,并且到现在还如此火爆?

其主要原因就是此书不仅仅是一本兵书,还包含大量哲学思想,不管是行军打仗,还是现实生活,或者公司管理层面上,都可以起到启迪和让人思考的作用。

作者在解析这本书时,着重提出不要以固有的观念来看此书,要从书的整体性、逻辑性、辩证性来理解,不能以偏概全固守成规,要灵活地运用书中的知识,辩证地看待经典作品超越时空的价值。

作为历史学博士的作者,先后师从黎子耀、王仲荦、田昌五、杨向奎先生,是国内研究《孙子兵法》的专家,出版了许多有关《孙子兵法》的著作,单看简介就知道黄老是一个多么热爱《孙子兵法》的人,以及他在此研究上付出的时间与心血。

这两本书中有众多古代史书的书名,页末上的注释,词句从何引出,都是有理有据的,令人信服。由此可见,作者在此书上的研究,并非一朝一夕。

令我感叹的不仅是作者对于全书的理解和整体性的阐述,还有作者对字词和句读的细微解读。一个字的误差,可能对于大众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而在学者眼里,它就是一个重大发现,它就会变成时代里的某个印记。

这不是吹毛求疵的怪癖,而是一个作者对于史料作品的严谨。这不到6000余字的《孙子兵法》,连贯在一起,却让千千万万后世人进行研究订正。

纵观全文,一字一句都是作者对《孙子兵法》研究创造的结晶,这是进一步的升华,同样也是让读者朋友们站在更高的位置,更全面的了解《孙子兵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