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推开宏观之窗读后感100字

推开宏观之窗读后感100字

《推开宏观之窗》是一本由韩秀云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68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1-4-2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推开宏观之窗》读后感(一):给我的感觉,就是书名——推开宏观之窗

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稀里糊涂的就去银行工作了,想要了解一些金融经济的东西,学金融的女友给我介绍了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彻底的门外汉,成了一个知道了门在哪里的门外汉。

作者以很通俗的语言,很清晰的逻辑,讲述着宏观经济里面的重要概念,让人很好理解,尤其是对于我一个什么经济学基础的人来说。要知道,在中国的那些书里面,可以这样子写书的人真的不多了,因此,我要给这本书5分。

看完了这本书,自己不敢说真的对于宏观经济了解了多少,毕竟自己窥见的只是整个大大的概念的一小点,同那种理解透彻了之后觉得经济就是那样的感觉是云泥之别,但是它帮助我让我在看接着更加深一点的经济方面的书籍方面的时候感觉可以理解一些了,我想这就给带给我的收获,作为一本入门书,推荐。

我想,以后有了时间,我会在看一遍的。

《推开宏观之窗》读后感(二):读书笔记

推开宏观之窗

31凯恩斯模型:宏观经济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储蓄等于投资

政府财政收支平衡

出口等于进口

44延长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链-GDP总量增加

中国农民自给自足-价值产生过程短

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芭比娃娃 呜呜祖拉

67

市场失灵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外部性,社会需要大量公共用品,收入分配不公

北京地铁涨价,高速公路收费继续

89

高速公路费改税是否可行?政府考虑的还有数量庞大的收费员怎么去养活

98

政府财政透支行为就意味着将来迟早要加印钞票,这意味着一国开始通货膨胀了

103

财政的核心问题有四个:税收 债务 收入 支出

139

中央银行只能制定货币政策,保证货币的稳定和它的公正性。只要让本国货币足值,只要保障人们随时能取出在银行的存款,那么中央银行就起到了他的作用。

151

在一个有良好市场传导机制的经济环境中,货币政策是最能体现市场规律、更加有效的经济政策,但同时也面临国家一系列政治决定带来的重大挑战。

157

正如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租金是使用土地的价格一样,利率是使用资金的价格,这个价格是由货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的。

219-220

汇率是货币的价格,他也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影响一国汇率根本走向的是一国的综合实力和经济增长速度。

225

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有三大政策: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对外经济政策。

《推开宏观之窗》读后感(三):《推开宏观之窗》

中国财税体制

中国财政支付采取“复式”预算,即将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分为两大块,分别列示。建设性支出通常是所谓的基础设施建设,而经常性支出即政府为了维持国家运营所花费的资金,每年基本固定,包括:国家部门职工工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支出以及社会保障的支出等。

对于经常性支出来说,是政府支出的大头,大部分财政收入都用于经常性支出。如果有盈余的话,可以做建设性支出。经常性支出中的社会保障资金,对于我国来说,一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原因在于我国人多。德国统一的时候,民主德国就采取了变卖资产从而获取现金保障人民生活的办法,维持国家运营。中国现在的国有资产,通过资本市场套现,从而获得流动现金。

中国政府的财政性支出遵照“基数原则”,即中央给地方分配一部分支出,如果不够,可以再申请,但是一旦确定,就比较难调整。这一部分中国仍没有改革,1994年改革的只是财税的收入问题,没有改支出问题。主要是牵涉到各方利益,因此较难推进。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进行了财税体制改革,改变了先前中央财政统收统支的局面,使得地方的积极性得以调动。改革主要分三步:第一步,利改税,即国有企业的利润原先全部都要上缴,现在只要和其它企业一样缴税;第二步,拨改贷,原先国有企业的资金都是中央政府划拨,属于计划体制,现在全部由银行贷款取代;第三步,统改包,原先由中央政府统一收取的,现在改由地方政府包办。还有最后一步,现在尚没有动,那就是费改税。主要的问题在于,费改的过程中,许多人会失业,而且农村的许多教育支出都是靠的收费来支持的。

财税收入按照收税方法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分税制,即国税局代替中央政府收取大的税种,例如关税,金融企业税等,地税局替地方政府收取的小税种,例如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另一类是共享税,先由地税局把税收上来,然后全部上缴国税局,经过中央财政审批后,75%留在中央,返还25%给地方。

央行与货币政策

亚当斯密在1767年提出“看不见的手理论”主张政府不要管那些不属于自己份内的事情,这样经济能够更好的发展起来。这一套理论通知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学思想长达150年,但是1929年的大萧条,使得人们质疑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这时候,凯恩斯提出了“看得见的手”的理论,主张政府应该在危机中出手,从而挽救经济,这一理论在危机之中拯救了许多经济体。但是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即政府越刺激,通胀率越高,而且经济停止增长,实际经济增长率为零。而后,弗里德曼又提出了货币主义理论,主张看得见的手不能伸得太远。

无论经济学理论如何发展,总有两大流派,一派是主张干预的新凯恩斯主义,一派是主张自由的新古典主义。

对于看得见的手来说,政府干预无非是财政预算货币政策。由于中国过去的市场化程度低,货币杠杆的效果不明显,因此大多采取的是财政政策,例如98年洪水过后,政府发行国债,投入基础建设,刺激经济。对于货币政策来说,央行起主要的作用。

央行作为银行的银行,起到监管银行、发行货币、制定政策的作用。但是,直到1920年,央行制度才普遍推行。在美国,美联储没有出现之前,摩根作为金融大鳄,充当了央行的作用,在好几次危机之中协调各方力量拯救了经济。

货币政策有三大法宝,分别是调存准率、调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存准率的杠杆效果较大,特别是提高存准率,会引发一系列的追讨资金的行为,对经济的伤害较厉害,一般不太使用。贴现率是美国最常用的工具,美国称之为联邦基金利率,中国称之为再贷款利率。当银行遇到资金紧缺,需要要求票据贴现的时候,会去央行的贴现窗口进行贴现操作,由于央行工作人员对于来办理贴现业务的人态度不好,并且如果连续两次去办理此类业务,央行会立马对其进行调查,因此人们常说某银行“被迫去贴现窗口”。美联储每个月都需要制定贴现率,从而影响货币的流通。

当然,利率就好像是水龙头,但是如果体质不健全,那么利率的传导机制会受到阻碍,例如人际关系、信用体系、制度倾斜、社保机制等都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工具起作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