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思考的整理学》读后感100字

《思考的整理学》读后感100字

《思考的整理学》是一本由[日] 外山滋比古著作,后浪丨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考的整理学》读后感(一):第一章:滑翔机VS飞机——说不出来教育哪里奇怪

(本文摘自书中,【 】为个人评论)

学校的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这个社会所需的知识。然而,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教科书和老师的牵引下勉强学习的。虽然一直提倡要自学,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都无法独立获取知识。他们就像滑翔机一样,无法凭借自身力量凌空飞翔。

远远的看上去,滑翔机与飞机能够肩并肩的飞行。但可悲的是,它们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起飞,毕竟它没有引擎啊。

学校就是培养滑翔机型人才的工厂,在这里是培养不出飞机型人才的。

在学校里,听老师的话,紧紧追随教师,表现出顺从谦卑姿态的学生会受到尊重。学校里的这些滑翔机们会不断受到检查,最终被训练成标准化,从学校毕业。

“优等生们作为滑翔机是优秀的。一旦跟他们说,“你看起来挺厉害,要不要露一手?”他们就会感到被动和惶恐,因为作为滑翔机,他们需要接受指导。”突然被要求做一些突破常规的事,他们会惶恐不安。【而飞机却反而会因此兴奋不已】

本来自由地书写自己喜欢的内容,才是论文的本质,但是滑翔机们却对此变得束手无策。于是,很多学生在这个时候指责道,自己之所以写不出论文,是因为老师没有认真教过。

被老师要求读读这个,看看那个,填鸭式地获取一些观点,最终辛苦地写出一篇滑翔机式的论文。可以说,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就是这么得来的。

对于他们来说,照本宣科是强项,一旦要通过自身的思考获得一个主题,就非常困难。

长期的滑翔机训练已经让他们习惯了牵引力的作用下飞翔,失去了自我飞翔的能力。

孩子本身其实是具有创造力的。大部分孩子可以不费吹飞之力地成为诗人、发明家。但是,随着学校教育的深入,他们开始更擅长模仿他人。

人类既具备滑翔机的能力,也具备飞机的能力。被动地接受知识属于前者,主动地发明,发现事物属于后者。缺乏滑翔机的能力,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无法习得。如果毫无知识储备就去飞翔,就容易出事故。

现实生活中,很多所谓的优秀者的滑翔机型能力占压倒性优势。飞机型能力则几乎为零,而这些人却被认为具有飞行能力。【所以你说容易出事故不?】

学校在培养滑翔机型人才方面是有建树的,但是在培育飞机型人才方面几乎毫无成果。每当说到知识素养的时候,就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他们也可以自由翱翔。

要按照命令行动,就能成为知识分子。那些拥有主动性的人反而是个包袱。想创造出新的文化,飞机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之所以不能再安于滑翔机的现状,是因为在我们身边已经出现了具有卓越的滑翔机能力的电脑。不具备自主飞行能力的人,将被电脑夺去工作。

我们深知最初始的学习不应是这样,然而当学校成为一种制度,就不再有时间允许每个人抱有自主的学习意愿。【所以大家就是这么失去自主飞行的引擎的】

对于站在引导一方的人来说,不统一引导学生是非常麻烦的事情。被引导的一方在还不明白为何被引导的情况下,就已经稀里糊涂地被牵着鼻子往前走了。【一步一步走向标准化,我们会不会怀疑现在的教育就是为了方便,节省时间?】

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夜不一定会成功。即使具备优越的滑翔能力,也无法真正地翱翔,这便是这些学生的真实写照。

在没有学校的时代,教育一直存在。

曾经的私塾/练功场,如何教育呢?

第一步,不教授知识,甚至拒绝教授知识。每天让想要学习剑术的年轻人劈柴、打水。

其实老师这么做,是为了提升学徒们的学习欲望。直到把这些年轻人熬得急不可耐,老师们才终于准备出手,但是他们不会立刻倾囊教授。对于最核心的地方,他们总是迟迟不教。

学习不只是用脑袋去学,还要通过身体来记忆。然而这些道理往往无法通过语言获得。那些颇有名望的老师虽然参透了这一奥义,但在最开始的时候不会告诉学生。

第二步,即使是再得意的弟子,也要向其隐藏秘诀。于是,弟子不再寄希望于从老师那里获得真传,转而想办法偷取老师的绝技。这就是从前教育的目的所在。前人在这种极其容易流于被动的学习模式中,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取得成功。这就是从滑翔机转变为飞机的智慧。

在现在的学校,学习者只要乖乖地张开嘴巴,想知道的东西就会自动送上门来。填鸭式教育并非不可取,剥夺了学生学习欲望的填鸭式教育才是有害的。

那么该怎么做?

比如在英文阅读中先不告诉她们单词的意思,对于它们不懂的词,它们不可能不在意。在不知不觉间,就激发了孩子对理解内容的渴望。

在学生开始产生好奇之前,就已经把东西教给他们了,不仅是意思解释,甚至包括作者的生平事迹。现在的情况 ,不就是只要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大家就会断定这是一位具有飞行能力的学生嘛?

数学可以培养人的思考能力,但是就给出的问题选行解答只是一种被动行为。数学问题往往都是已经存在的问题,而自己去创造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很多人都未曾在学校教育中经历过。

文化日趋复杂的时候,自由飞翔就变得愈发困难。学校不断向社会输出滑翔机,导致社会上到处都是滑翔机对于滑翔机来说,飞机是一个麻烦。然而,大家还没有开始思考真正的创造方法。

【我们认为的捷径是否其实是在绕远路,让他们放弃自己的天赋,甚至根本没有去寻找他们的天赋。真的是社会的内卷,还是我们不愿意做寻找天赋这件麻烦事?】

《思考的整理学》读后感(二):如何快速提炼头脑中的想法?掌握3点,打破思维屏障拥有思考灵感

为什么你书看了一本又一本,就是写不出一篇好的文章?为什么你头脑中的想法不断,却总是表达不出来?为什么你收集了很多的知识卡片,却不知道如何运用?

这些问题其实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能够遇到的,虽然我们都知道用输出倒逼输入,但有时候,输入再多却也看过就忘,倒不出来好的东西。

其实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在于——思考。我们的大脑就像杂乱无章的仓库,对知识的存储,是乱七八糟的,没有经过认真地梳理、思考整理。当我们需要找到相关的知识时,头脑空白,无法应对。

外山滋比古所著的《思考的整理学》就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方向,它打破了应试教育的思维屏障,让人类的思想站在了更开阔的跳板上。这本书之所以被读者喜欢,销售超253万能册,就是因为它能解决很多的忙碌无果的痛点。

只要你掌握了这其中的思考利器,就能在重新体会思考乐趣的基础上,激发出更多的创造力。

外山滋比是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的名誉教授,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会前总裁,评论家,还曾在46回日本放送协会获得放送文化奖,是日本百万级畅销书作家。她的《思考的整理学》就是基于自己的思考体验,所提出的独特、高效的思考整理法。

如果你想让自己摆脱那种总无效而终,忙而无果的生活状态,那就赶紧提升自己在思考方面的整理技能吧!

外山滋比古在她的“思考整理学”中主要向大家介绍了三种思考整理方法。

所谓酵素,就是一种以动物、植物和菌类等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得的含有特定生物活性成分的产品。我们所说的酵素,就是得用发酵的过程,让自己的大脑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思维观点。

这种方法就好比酒的酿造过程,只有酝酿一段时间我们才能品尝到美味的佳肴!像世界上的大文豪莎士比亚,他之所以现在闻名世界,也是在他去世后才享有盛誉的。《源氏物语》也是如此。

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曾说过这样一句有趣的话:“成熟了的主题,会自动 走向你。”谚语也说过“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所以学会暂时放下,给事情一段自由发展的时间,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惊喜。

所以,我们在进行文学创作或凭借工作时,一旦遇到阻碍,无法前行时,一定要学会利用酵素,让其在大脑这个容器里发酵,这样你的灵感才会主动来找你。

在生活中,我们明明看过的东西,阅读过的内容,一旦进入脑海,却总是找不到,即使眼睛睁地再大,到处乱翻,还是无法找到,这不仅让心情烦躁,还会让自己很受挫。

这就需要欠我们对自己看过的内容、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卡片笔记法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1、在收集整理时,我们应该先明确需要调查什么,为什么要调查?

2、准备一起卡片, 尺寸方面最好保持一致,好整理。

3、每张卡片上要必须记录两点:出处、给卡片拟一个题目。

这就是卡片法,主要是内容不是很多的情况下使用。内容过多不利用保存。当内容过多时,我们如何思考整理呢?这时主要使用笔记法。

即把对自己有用的都记录到笔记本上。同时也可以使用标记符号的形式来进行笔记。例如,内容与自己想法相同时,画蓝线;与自己观点不一致时画红线;新的观点画黄线。

为了提升笔记法,我们也要给每个项目做一个标题。只是这些项目是固定的。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知识要多多益善。但有的人,随着知识不断增加,却陷入饱和的状态,不仅没有形成组织的知识,还难孕育出提升的力量。

以至于使自己的好奇心减少,未知欲减弱,甚至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这种情况就如同“收获递减”。

要想改变自己的这种不良状态,就必须逆向筛减,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进行整理舍弃。这样才能给自己赋予思想上的活力。

在整理时,我们所依靠的标准其实就取决于自己关注点、兴趣及价值观去做层层的过滤,扔掉一些影响自己前行的阻碍,让知识成为真正改变自己的力量。

看看那些成功的人,他们之所以才在正确的路上快速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学思考整理学,知道如何激发自己大脑的创造力。

《思考的整理学》读后感(三):学会整理思考,点燃灵感的火苗

文 | 深夏晚晴天ZMH

作为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阿基米德有许多流传至今的故事,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洗澡时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

相传国王让工匠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王冠做好后,国王却怀疑工匠私吞黄金。于是,国王找来阿基米德,要他鉴定王冠是否纯金制作,且不能损坏王冠。

阿基米德苦思冥想许久,始终找不到解决方案。

有一天,阿基米德在家洗澡,当他坐进澡盆时,看到水往外溢,突然兴奋地跳出来,大喊:“找到了!找到了!”

原来,他想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方法,来确定王冠的体积,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生活中,有些时候我们也会遇到和阿基米德一样的情况,有些事情苦苦思索许久,却一直找不到解决办法。某一天,灵感突然来临,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多数时候都会将其归因于运气。但实际上,灵感是有迹可循的,我们可以通过对自己的思考进行整理,运用一些小技巧去捕获难得的灵感。

外山滋比古的《思考的整理学》就是一本讲述如何通过对思考进行整理,从而更好地获取灵感为我所用的书。

作为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资深英语文学家、评论家,外山滋比古曾获第46回日本放送协会放送文化奖。同时,他还是一位日本百万级畅销书作家,他的作品多次入选日本中学国文教科书。

《思考的整理学》一书,是外山滋比古整理出的关于独立思考的灵感指南。该书虽然写于上世纪80年代,但其中提出的众多有趣、有用的独特观点和方法,对当今的我们依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今天,我们将截取其中部分内容,一起来看看思考与灵感之间那点鲜为人知的小窍门。

沃尔特.司各特是19世纪英国一位著名的小说家。

他有一个特别的习惯,就是只要遇到棘手的问题,他一定会说:“哎呀,不必愁容满面,等到明天早上天一亮,七点钟的时候,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

无独有偶,大数学家高斯曾在记录某项发现的笔记本上写下“1835年1月23日,早上七点,起床前的发现”等语句。

伟大的科学家赫尔姆霍茨也曾说过,人在早晨睁开眼的瞬间,往往会在头脑中浮现出非常精彩的灵感。

看得出来,这些名人都特别钟情清晨的时间,而灵感似乎也对清晨青睐有加。

在当下,当我们遇到问题需要思考时,很多人会从早到晚一直在思考。看似很努力,但效果却很一般。很多时候,因为我们的坚持执着,反倒失去了大局观,最终陷入混乱的境地。

要避免很努力却没效果的思考,我们或许可以学学那些名人,先好好睡一觉,然后利用清晨头脑最清醒的时间来思考,说不定灵感一来,一下子就找到解决方法。

外山滋比古指出,好好睡一觉,其实就是给事物一段自由发展的时间。

任何事情不能一蹴而就,有些事情也不会仅凭人本身的意志发生变化。但“时间会在超越人类意识的空间里,让事物自然地趋于稳定与平静。”

好好睡一觉,其实就是利用无意识的时间催生出灵感。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一直在强调牢记。但不管师长如何要求,有些事情,我们总是会不受控制地忘得一干二净。

读书时代,相信大部分人都经历过,或者是见过有些同学,一字不差地将老师讲的内容记录下来,但成绩却始终平平无奇。

成年后,也鲜有人会完全记得当年背得滚瓜烂熟的课文,反倒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牢牢地被我们记在脑海里。

事实是,我们的大脑也像空间一样,需要不定时进行清理。遗忘,就是其中一种清理方式。

自然遗忘的法则,就是睡眠。除此之外,外山滋比古还提供了好些有助于遗忘的方法,包括阅读一些难懂的书、散步、运动、换个环境休息或者是去做别的事。

当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我们的心情自然也会跟着变化。好比学生上课,一天当中总是不同的科目交叉进行学习,接触完全不同的事情反倒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遗忘看似与我们思考解决问题相悖,但实际上,遗忘只是在帮我们对价值进行区分和判断。

外山滋比古指出,能让我们遗忘的,大多是一些没有太太价值的事情。如果我们在内心深处觉得这些东西没有多大意义,就会在不知不觉间遗忘。只有那些我们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才能让我们一直保持关注。

当我们遗忘了不重要的、没有多大意义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也就能更加关注那些真正值得我们重视的事情。

台湾知名绘本作家几米在刚开始创作时,他的绘本只有绘图没有文字。后来应编辑的要求,要给绘图配文字,但他却不会写,怎么办呢?

几米想到了一个办法,他用念的方式,把绘图所需要的文字“朗诵”出来。这种独特的思考方式,不仅帮助几米创作了大量具有深刻思想的文句,也让他的文字具有别样的韵律美。

几米这种“念出来”的创作,就是我们要讲的用声音整理思考。

绝大部分人在思考,或者是创作的时候,都习惯在心里暗自忖度。但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都忽视了声音的力量。

当我们写好一篇稿子回读的时候,可以用读出声音的方式来检查。有时候我们默读会觉得没问题,但一读出声音,还是会遇到读不流利的地方,恰恰说明在这里还隐藏着一些问题,需要再做一番思考。

发出声音,不仅能帮我们找到默读时没有发现的文章缺陷,也能帮助我们获取思想,让思考得到提炼。

古希腊很多伟大的哲学家在散步和对话的时候,思想能够达到另一个高度就是很好的例证。

在《思考的整理学》一书中,外山滋比古还就用声音整理思考给出了不少建议,比如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多跟非同业的人对话、少说一些批判他人的话等等。

声音有思想也有灵性,我们不能只通过头脑来思考,也要多锻炼自己边说边思考的能力,赋予声音思考的能力。

信息爆炸的时代,独立思考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整理纷繁复杂的思考,从中提炼有用有益的信息。外山滋比古的这本《思考的整理学》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完)

《思考的整理学》读后感(四):思考整理学:让大脑成为拥有创造力的“工厂”

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智者往往善于思考并会在脑子里将思索的东西整理归类,最后付诸行动。如果大脑只是存储知识的杂乱仓库,就难以输出打动人心的思考观点。如何整理自己的思考,让自己的思考更有价值呢?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

● 转换思维方式——从滑翔机型人才到飞机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只要接触新事物,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学校,无关性别也无关年龄,这种思维模式下,人们在想进入学习状态的时候首先就要去找一位教授知识的人。

但这种思维模式真的是对的吗?

不可否认,学校教育是必需的。但假使脱离学校教育进入社会后再接触新事物,脑子里跳出的依旧是要去找老师教你,那这种思维方式便会十分危险。

因为在接受完学习教育后,这类人仍然无法自主独立获得知识。就像一架只能依靠外力的滑翔机,一旦失去外力的帮助,便哪也去不了了。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从学生阶段就成为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飞机型人才呢?

我们需要搞懂两个概念:什么是滑翔机型人才?什么是飞机型人才?

滑翔机和飞机远观其实差别不大,都能在空中飞翔,且滑翔机在空中滑翔的优雅姿势还能在视觉效果上略胜飞机一筹,可是滑翔机却无法凭借自身的力量飞起来。每次滑翔都需要牵引装置将自己带到高处才能进行。

飞机不一样,它有自己的动力装置,能凭借自身的能力飞翔,而不是依靠外力牵引。

对应的,在学习时没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就叫做滑翔机型人才,他(她)们除了老师教的东西,自己不能创造任何新的文化。

那些能不断创新,勇于自主探索的人,便被称为飞机型人才。

在最初阶段,人类是具备滑翔机和飞机的双重能力的,假使一直呆在滑翔机的舒适区,不主动给自己安上动力马达,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飞行能力将失去,这类人便再也不能成为飞机型人才。

所以,勇于跳出舒适区,不断地问为什么,在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时,脑子里要想到多去查阅相关资料,主动对自己薄弱的地方进行练习才是更有益于将来的思维方式。

无论何时,先提出问题再去寻找答案,远比一开始就知道答案要好。

因为这是经过了自身好奇心,探索欲,进而自发,主动去寻找答案的积极行为。是有源动力的飞机型思维方式。

(日本著名文学家外山滋比古的《思考整理学》里面就谈到了很多思考整理的方法,能让你在随时随地的思考锻炼中让大脑成为拥有创造力的工厂,摆脱滑翔机的困扰,成为飞机型人才。)

(《思考的整理学》 作者:【日】外山滋比古)

● 提炼思考碎片——让思考更有价值

人类的思考与知识存在一种信息递进的过程,接触得最具体、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思考与知识称之为第一手信息,将同类型内容收集起来进行思考整理,让彼此之间产生一定的关联性便是第二手信息,当第二手信息进行二次升华的时候,才是我们最核心、最精华的第三手信息。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二、三手信息分别是新闻、社论、论文。

如果思考只停留在第一手信息的阶段,那么思考的火花只会在脑子里一闪而过,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应当让处于初级阶段的思考爬上抽象的梯子,不断前进。如看到报刊上有意义的内容时,可以将这些碎片剪下来,收集到专门的碎片收集本里,并标注好对应的时间、主题。

这种一丝不苟的记录习惯能为撰写相关文稿起到关键性的内容支撑。

经年累月积攒下来,对于提炼思考也有很大的帮助。

还有卡片、笔记本、手账本、递进笔记本等等,都可以帮助提炼思考碎片。(详见思考的整理学一书)

● 主题整理——用一句话总结归纳的能力

在我还是实习生的时候,跟上司交接过程中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她要我以她的口吻把当天的报告中出现的问题提炼出来发给她。

当时天真的我认认真真列了六七条内容,一条一条消息发过去后,上司直接给我打了个电话过来:“能不能简单一点?我压根看不懂你在表达什么。”

我这才反应过来,上司只是需要简单的一句话把问题提出来,而不是详细到前因后果。这暴露出来的问题便是我的构思压根没有建立起来,说明越冗长,越表明我的思考没有得到有效的整理。如果想得足够清晰,那么一句话就足以表达我的重点。

这也就像是广告公司的文案一样,越是了不起的广告公司,在文案策划能力上要求越高(当然对应的薪资也越高),因为优秀的文案所产出的内容都是精华,是经过无数次推敲和修改后的产物。

由此可见,思考的整理是一个多次提纯的过程,通过不断归纳总结,不断剔除,最后留下最关键的名词。它的出现过程可以用这么一张图来表现:

通过这种结构来归纳总结自己的想法,最终达到用一句话概括或者表达,这便是思考整理的终极意义。

● 动力内化——由被动变主动

书中一直有反复强调一个词——动力。

思考的主观能动性和被动性的区别也在于此,被动去学习时,学生便会变得懒惰,形成依赖心理,认为无论何时,都会有人将知识倾囊相授于自己。这也间接导致这类学生在将来走向社会后,失去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上的“伸手党”。即使找老师教了他(她),也不过是照本宣科,丝毫没有产出。

古时候的老师都是吝教的,即使是在入门阶段,也不会立刻教授知识。

古代教剑术的老师,对于前来想要学习剑术的年轻人,老师会让他们整日劈柴打水,直到把年轻人熬得急不可耐,才终于开始教他们。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求师经历亦是如此。

他到了菩提祖师门下,先是学言貌礼语、讲经论道、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持续了整整六七年之后,菩提祖师才开坛讲大道,在诸番测试之后,确认孙悟空有了悟性,这才给他传授了长生不老之法和七十二变之术。

孙悟空前面六七年等得急不急?

肯定急,甚至还会有些不满,老师为什么迟迟不教我?

其实,就像剑术老师们一样,菩提祖师之所以不教孙悟空,就是为了激起他学习的欲望,他才会不断琢磨老师说过的每个字,每个行为。

也正因为学习的欲望达到了一个峰值,才会想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取新知识,新信息。进而获得老师的真传。

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也更能成为文章开篇提到的飞机型人才:一方面能承袭传统的技能和学问,一方面又能结合自身经历开拓创新,从而取得不凡的成就。

当你对自己的思维有了清晰的认知,学会用最合适的方式整理自己的思考,你就离成功近了一大步。

So,如果你觉得自己思维总是很混乱,如果你发现自己缺乏创造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不妨来看这本书吧,在作者的指引下,可以重新让你体会思考的乐趣,轻松又有技巧的整理思考,激发无尽的创造力。

《思考的整理学》读后感(五):《思考的整理学》-整理

知识点:

知识点:

知识点:

知识点:

知识点:

知识点:

知识点:

知识点:

平面、量化的归纳 → 立体、质的统合

知识点:对于书本知识的收集,可以使用复印的方法。把喜欢的片段做下记号,然后复印收集起来。(这种方法适用于喜欢做手账的人。对于习惯使用电脑的人,可以选择腾讯文档之类的,把复印改成拍照。)

思考:可以做一节教大家怎么归纳整理自己收集的信息(无论是讲座、读书),然后读这类型的书多了之后,可以细化成怎么整理讲座、怎么整理书本之类的。

思考:这里最有用的是规定自己的笔记类型,比如蓝色是和自己想法一致的内容,和自己观念不一致的内容用红色,提供给自己新知识的地方用黄色。最重要的是你一开始就要规定好每个具体的马克痕迹代表什么,而且最好不要规定太多。三个已经是极限了,剩下再整理提炼。

知识点:

知识点

知识点

1)从备注到笔记本的过程,就是移栽的过程。

2)把这个笔记本里的思考、想法再次转移——递进笔记本

3)递进笔记本:如图3

知识点:

思考: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的个人偏好是什么?

知识点:

知识点:

知识点:

知识点:

知识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