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全面看待事情作文800300字

全面看待事情作文800300字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全面看待事情作文800300字,欢迎大家分享。

第一篇

在干燥的沙漠里,有一个矮小的身躯,那是一名冒险家,这位冒险家已经去过很多神秘的地方了,现在他正在一个他做梦都想去的地方——汉字王国。

这名冒险家在这个沙漠已经走了三天三夜了,一般的沙漠他半天就能走出来,可这个是汉字沙漠,一旦进去了,你没找到汉字王国你是走不出来的。就在冒险家想要放弃的时候,一个汉字精灵走过来说:“你是来汉字王国探险的吗?”冒险家听了微微的点点头,然后问:“你知道怎么去吗?”“我当然知道啊!”汉字精灵自豪地说。

只见汉字精灵打了个响指,空中突然出现了一串汉字,上面写着:第一个用拉丁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的是谁?冒险家一看骄傲地说:“还好我在来之前做了充足的准备。”说完在答题处写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汉字精灵看了不服气地说道:“哼,别得意太早,这不过是个开始。”说完闭上眼睛说了一大串文字就飞走了,冒险家一看急忙说:“你别走啊!我接下来该怎么做啊?”汉字精灵丢下一支神笔后就在空中消失了。冒险家拿起那只神笔,突然神笔变大了,变成了可以飞的笔,冒险家赶紧坐着它飞走了。

神笔在空中飞了六个小时后落地了,冒险家看了看四周,周围除了树林什么都没有。一个高大的男人从树林中走过来说:“朋友,我是林子的守护者,假如想要去汉字王国的话,你必须先回答我的问题,回答正确后,才能去下一个神奇之地,假如你回答不正确,你就会被困在这里。”说完折下了林中的一棵树的树枝,拼成了一行字,上面写着:汉字是谁发明的?冒险家一看机智的回答说:“古代人”。林子的守护者一听就不满意了,继续追问冒险家,冒险家挠挠头说道:“我好像记得是仓颉。”守护者听了,便抓起冒险家往空中一扔,冒险家就消失了。

后来,冒险家到了一个特别奇怪的地方,汉字精灵又出现了,汉字精灵问:“你觉得汉字是什么?”冒险家低下头,想了一会儿回答说:“我觉得汉字就是汉字啊。”汉字精灵听了有些生气地说:“用心去想!”

冒险家低下头想了想,认真地说道:“我觉得汉字就像我的一位朋友,它有困难时,我会帮助它,它伤心时,我会哄着它!”汉字精灵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突然“嗖”的一下,冒险家就来到了汉字王国。

嘿嘿嘿,后面的故事你们应该都知道了吧!

第二篇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老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认为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其实,真正出问题的正是他的内心世界。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別人看你的眼光。美国科研人员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名曰“伤痕实验”。他们向志愿者宣称,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应,尤其是面部有伤痕的人。

由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师在每位志愿者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关键的是最后一步,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实际上,化妆师用纸巾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

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规定的时间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无二致。

这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实验。原来,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同时,这个实验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一句西方格言:“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的。”不是吗?

一个从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一个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视的眼光;一个和善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一个叛逆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挑剔的眼光……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就有什么样的外界眼光。

启示: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老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认为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其实,真正出问题的正是他的内心世界,是他对自我的认知出了偏差。这个时候,需要改变的,正是自己的内心;而内心世界一旦改善,身外的处境必然随之好转。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別人看你的眼光。

第三篇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烦心事。老师的训斥、繁重的作业、朋友努力“用心于学”而自己却“朝嬉夜寐”,都像是一条条盘踞在我们心头的肥蛆。可若是有个“夸夸群”,一切似乎都变得截然不同。

试想,当你丢失手机,郁郁不乐之时,群友一句“那是手机给你一个换新的理由,它怕你心肠软,可千万别辜负了手机的牺牲呀!”是否会为你掀去痛失“爱机”的乌云,复见晴日蓝天?诚然,现代人生活在一个极端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多变纷繁的关系犹如一个压阀不停地向人们的神经施加着难以忍受的压力,人们的神经变得红肿而又敏感,急需甘霖般的夸奖去稍稍缓解。“夸夸群”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从这种角度看,“夸夸群”甚至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是历史的必然潮流。“夸夸群”代表的是一种群体宽慰与归属感,在这种无条件的群体宽慰下,神经敏感的个体吮吸着无数“母亲”的精神乳汁,暂时产生一种孩提般原始的安全感与幸福感,犹如雨润大地,人们频临崩溃的神经得以舒展,能够以更正面积极地态度去工作,从而取得更高的工作效率。这种有“夸夸群”代表的群体宽慰与归属感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是值得肯定与发扬。

可若是一味地龟缩在这种虚假的安慰,大概也算得上是“发扬国风”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盛产精神鸦片,鲁迅先生的阿Q更是其中尤有甚者。说好的“大丈夫宁折不屈”却总有“大丈夫能屈能伸”;亮晃晃的卖国求荣却总能说成是“发扬国光”而挂一路的画、送一车的古物。这种替自己辩解,给自己免罪的“精神胜利法”不可不谓一大“国粹”,硬是流传千古。到今天倒不用自己劝自己,有所谓“夸夸群”群起而“劝”之。自己劝自己尚已能沾沾自喜,而一群人的“捧”不得飞上天去。现代人精神细似丝、脆似饼,一点风吹草动就是草木皆兵,甚至于体验32楼自由落体的快乐。过于泛滥的“夸”恐怕确有一定药效,让人神情气爽,精神抖擞,可坎坷岂能避免?一次次寻求安慰,只会让神经愈发脆弱,“夸”的剂量愈发壮大,“精神胜利法”终于要胜利了!

暖风拂面催花树,刮皮铲肉不是春。适度的寻求安慰无可厚非,可若这“夸”风刮成飓风、台风、妖风、怪风、歪风、邪风,风中夹杂中的灰沙是会迷眼的!只有合理抚慰,不沉迷其中,才是人间正道,才能更好服务于中国富强复兴的伟大创举之中。

第四篇

我们在看待事物时总是不能换一个角度,停留在固定思维的圈子里,所以在想一些事情的时候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件事,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可能有的人为这件事感到伤心,而有些人换一种角度看待这件事,却表现出开心的模样,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尝试换一种角度看待事物呢?原本伤心的事情也可能变成开心的事情。

有一位老奶奶已经年过半百了,她有两个女儿,虽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大生意人,但也是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挣钱养活自己养活家里。这两个女儿一个是卖伞的,一个是在外面摆小摊子的,天气晴朗的时候老奶奶愁眉苦脸:卖伞的女儿生意坑顶不好了啊。下雨时又担心:摆摊子的女儿生意也惨淡了,可能还被雨水淋湿。急的她泪水都快掉了下来,有街坊邻居知道了对老奶奶说:“唉呀,你这么有福气,天晴时卖伞的女儿生意照样很好啊,现在太阳这么大,谁不想出外面撑个太阳伞呢?下雨天时总会有些人到外面玩耍,他们来不及躲雨,看到你女儿的摊子有躲雨棚肯定会去那里躲雨啊,下雨的这段时间里闻到摊子里香喷喷的食物怎么会不想吃一口呢?”老奶奶听了觉得非常有道理,马上擦了擦眼角的泪水,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我们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件事我们总是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条路可以走,有些很难,而有些路就很简单,我们为何要死吊在那一条路上呢?换一个思维换一个角度我相信你一定会豁然开朗,山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中国有句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诚然,这句话又很深厚的道理。就像上面那个例子一样,自己可能对这件事情的理解只是局限于表面,但又说不出它内在的蕴意,不知道这件事情有没有另一种方法解决,我相信大部分人在这个时候就会绞尽脑汁的想解决方法,想了这么久也没有想出来,肯定是会着急上火,甚至是挠破头皮,让自己非常烦躁,在这个时候我们为何不静下心来,与自己要好的朋友或者自己的亲人或者是身边的同学,跟他们去讨论讨论这个问题,我相信他们如果有方法或者有不同的见解一定会说出来,如果这个方法你也认为很有道理,并且觉得这就是对的,那么你所花费的时间不是少之又少,而且问题还得到了解决,这比自己绞尽脑汁去想有着更大的便捷。

人生中不如意的事情时常发生,我们不必去抱怨这些事情,更不必去躲避这些事情,因为这是必然的,既然躲避不了那就去解决它呀,自暴自弃解决不了问题,既然如此不妨改变自己的态度,改变自己的思维,把没有意思的工作变成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慢慢的去接受它,去适应它,我相信最后经过磨练一定能够喜欢上它。

第五篇

我喜欢看《读者》、《青年文摘》这一类杂志,这几乎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无论是在自习课上,吃饭后还是睡觉前,只要我一有空,就会随便挑一本杂志然后津津有味地阅读。这个习惯不仅让我在紧张的学习中得以轻松,使我心旷神怡,更重要的,是我常常在这些富有哲理性和趣味性的文章中有感而发,进行反思,从中得到人生启发。

前几天,我在《读者》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儿子衣衫不整地回到家,垂头丧气地对他母亲说:“妈,我今天撞车了,虽然我人没事,可我的车已经……”儿子还没说完,母亲立刻幸运地叫道:“幸亏你不是开新车出去,而是那部旧车。”儿子听了母亲的话,后悔地说:“我是开新车出去的。”母亲听后,脸上不但没有一丝可惜的表情,反而更加幸运地说:“幸亏你是开新车出去,否则旧车会因为承受不住重大的撞击而把你也撞伤。”

看了这篇小故事,我掩卷思索,如果是普通的母亲,一定会大骂儿子不小心,为失去新车而可惜,可是故事中的母亲,她的想法是多么乐观啊!既然损失已经造成,埋怨又有什么用?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乐观是很重要的。

在这个灯红酒绿、紧张忙碌的大千世界里,人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争吵,搞得心情烦躁,工作不顺心。其实,有时只要换另一个角度想想,乐观一点,一切都会海阔天空的,当你丢失了一元钱时,不要责怪自己,就当捐献给希望工程吧,当你的朋友因为一些小事背叛了你时,不要痛恨他,这样的损友早点知道他的真面目,不再和他交往,不好吗?当你因为一些误会被老板解雇时,不要打抱不平,应想,我这么有才华老板解雇我是他的损失,正好给其他公司有雇用我的机会……相信如果以乐观态度面对事情,人生一定处处有乐趣。

我的眼睛是近视眼,以前,我常常为这感到很烦恼,一摘下眼镜,眼前就什么也看不清,看不清电视上的精彩节目,看不清黑板上的字画,看不清人的面庞,整天为此忧愁,后来,我渐渐发现,摘下眼镜后,没有了锐利的线条,没有了肮脏的字眼,没有了凶怒的眼神……剩下的只有一幅朦胧,朦胧得很美很美的画。那是别人不能,只有我才能欣赏到的美景。渐渐地,我喜欢上摘下眼镜的感觉,不再为此烦恼,反而觉得生活多了一件有乐趣的事。

正在烦恼的人们,请用乐观的态度看待事物。只有乐观,才能体验生活乐趣,享受生活。

第六篇

对于杭州大批钟点工受雇于某些学校的学生家长去学校给孩子所在班上教室搞卫生事件,每人看了报道之后会有诸多不同的观点,但是我却不赞成杭州的家长这样的做法。

因为我认为这些家长的做法太过于疯狂了,难道学生为了上学连卫生都不能打扫了吗?家长要去上班没时间,我们尚可理解。但对于学生,我们有些人的态度就不一样了,现在可能一些学校当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学校当中只是为学习而学习。感觉像是被支配了一般,没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自由。

虽然换一种角度来说:‘在学校里就是学习的地方,学生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非常值得赞扬的;但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其一生影响是极为重要的。学生在家可以依靠父母,但在学校就应该自己独立成长起来了;并不一定生活上的什么事都要依赖他人和父母。在学校里我们不仅仅是在学习,更多的是在学校里一天天让自己长大,成长起来;学校的职业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是教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青春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长大的过程。慢慢学会成长,思考;慢慢学会从走路到奔跑,从幼稚到成熟。

其实这种情况在中国也是多见的,看见这则新闻报道,自己又想到了许多年前也看过一个类似报道,那个报道写的是一个小男孩成功考进学校之中,在学校当中住宿,但在生活上的一些小事,洗衣服等这些他竟然一概不知,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做这些事情,无从下手。为什么他会这样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过于落后了,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当中,孩子在家就是要依靠父母,但他们从未想过有一天要让孩子学会自己飞翔,一些古老的传统思想至今还有留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之中,久而久之就一代接一代造成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相比美国,美国这个国家就算是相当放心自己的孩子去外面独自生活美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发展。

那么针对这种学生家长雇钟点工搞卫生的情况应如何解决呢?第一,学生自己应学会独立自主,明确自己的责任,要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好使自己全面发展。其次是家长应适当放手让自己的孩子独立,训练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弘扬优秀的家风,思想观念,让孩子潜移默化。再者就是老师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就要更加为学生指导方向;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搞卫生。这些年来,国家一直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俗话说“只有青年人才,才能使中国的伟大复兴。”不管是做人做事,都应要注重全面,不能仅仅只靠局面,要深层次。

第七篇

暑假又到了,我约小姨到我家玩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也使我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

小姨来到我家,对我养的两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很感兴趣,不停地对我说:“这两只兔子长着长长的耳朵,短短地尾巴,真漂亮!”一只兔子看见有生人来了,一遛烟儿地跑进了屋里,躲进了沙发下面,另一只兔子看见自己的伙伴走了,也跟着钻进了沙发底下。小姨看见兔子被吓跑了,连手也没洗,就沿着白地板上的黑脚印来到沙发旁边。他很想跟兔子一起玩,边敲桌子边说:“小兔乖乖,快点儿出来,我和你玩儿。”可是那两只红眼睛的小东西很胆小,只是恐惧地望着她,还是不敢出来。这下小姨可火了,几乎是大声喊起来:“我到底要看看你这小东西的是出来还是不出来!”说着,她把沙发往旁边一推,把袖子往上一捋,便用双手捉兔子。那两只兔子十分机灵,一会儿在一起,一会儿又分开了;一会儿在小姨脚下钻来钻去,一会儿又躲在一个隐蔽的角落里休息,小姨怎么也捉不住,看来,不借助点儿工具是不行了。小姨随手抄起盖在电视上的电视布用来捉兔子,她一定是想先用布把兔子盖住,然后再伸手去捉。嗯,是个办法,不过能不能捉住兔子?现在还是个疑问。小姨拿着电视布去盖两只兔子,兔子却又乘她不注意从她的胯下逃走了。“唉,累死我了!”小姨一屁股坐在沙发上,上气不接下气地说着,却绝口不提捉兔子的事。

“看样子,她是捉不住了。”我心想,我要是捉住了,她一定就心服口服了。我怀着这样的心情来到厨房,找到妈妈买来的小白菜,我蹲下来,找了一棵比较新鲜的,学着妈妈摘菜的样子,把外面的菜叶一片片的剥下来,只留下最嫩、最好吃的菜芯。用这个当诱饵,兔子一定会上钩的。我自方言自语地说着。于是我拿着菜芯来到屋里,走到兔子藏身的角落里,招呼兔子来吃。兔子一看到又嫩又绿的菜芯,不用招呼就纷纷跑了过来,抢着吃东西。我看见兔子集中精神吃菜芯,便悄悄的把菜放在地上,然后蹑手蹑脚地绕到兔子身后,双手慢慢地靠近兔子,我的手离兔子更近了,猛地,我的手飞快地捉住了兔子的两只耳朵,兔子连忙放下口中正吃着的菜,用四只挣扎着,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此时,再看坐在沙发上的小姨,先是目瞪口,然后向我翘起大姆指。

小姨捉不住兔子,而我却捉住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开动了脑筋。这件事使我明白了做事要开动脑筋才能做好的道理。

第八篇

学会叙述事情,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作文本领。怎样叙述一件事呢?

把事情的“六要素”交代清楚,这是叙事的最基本要求。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六个要素组成的。在叙述的时候,要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一般不要省略。这样才会使读者对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例如:一位同学写《发生在街上的一件事》,开头写:“昨天早晨,我上学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看见两位骑自行车的同志撞了车。”文章一开头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人们一看就知道事情的大概。但是这样写还不够,人们要问:“他俩为什么会撞车呢?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呢?”于是,这位同学就接着写:“前边的阿姨和后边的叔叔,都骑着自行车在街上跑着。突然,一辆汽车从前方穿过横道。这时前边的阿姨忙煞住了车,而后边的叔叔没有煞车,一下子把阿姨的自行车撞坏了。”但是读者又会问:“后来那两个人怎么样呢?”这位同学接着写道:“前边的阿姨生气地对后边的叔叔说:‘你为什么不煞车?把车子撞坏了就得给修理。’后边的叔叔责怪前边的阿姨:‘你为什么不闯过去?如果你闯过去,我能撞上你吗?’他俩就这样各讲各的理,争吵不休……”读者接着还会问:“那么,结果怎么样呢?”这位同学又写道:“这时,许多行人围过来,大家都说后边的那位叔叔应该煞车,撞坏了车应该给修理。后来,那位叔叔认了错,答应修理车子。那位的态度也缓和下来,说人家也不是故意的,没有让那位叔叔修车。最后,两人就各自推着车子走了。”这位同学写到这儿,读者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没有什么疑问了。可见,把事情的“六要素”交代清楚,还要按照一定的次序叙述。如果次序混乱,就会使人理不清头绪。同学们在叙事的时候,一般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次序写,先写事情的起因,再写经过,最后写结果。

第九篇

一件事情,无论大小,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环境(地点)里,还有一定的人物参加,并且有其起因、经过和结果。因而这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被称为事情的六要素。我们要写好一件事,就必须写清楚这六个要素,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有条不紊地叙述清楚。一要让别人看清楚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二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三要交代哪些人干了这件事,哪些人和这件事有关系;四要让别人看清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五要交代清楚事情的经过;六要让别人看到这件事最后怎么样,起了什么作用。只有把六个要素一一写清楚,文章的内容才算完整,眉目才能清晰,这样也才能很好地把中心思想表现出来。不然的话,读者就会对文章所写的事情不甚了解,甚至糊里糊涂,以致影响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请看下面这篇文章:

换车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天冷极了,可我却早早地起床了。因为爸爸给我买了一张早场的电影票,要看这场电影,是我盼望已久的事了。

好不容易挨到八点,我骑着自行车向电影院的方向驶去。突然,我看见同学李刚哭丧着脸,推着一辆自行车从对面走来。我一个急刹车,停在了他的面前。他猛地一楞,定神一看是我,连忙抹去脸颊上的泪痕。我惊讶地问:“出了什么事啦?”他低头不语。我急了,问他道:“你推着车上哪儿去呀?”他这才吞吞吐吐地说:“我……我妈妈病了。”我心想,妈妈病了,李刚应在家照顾她才是,他推着车出来干啥,会不会是去请医生?我连忙说:“那你是不是去请医生?”“不,妈妈让我骑车到爸爸单位去,让爸爸立即回来送妈妈到医院去看病。”“那你快骑车去呀!”“唉,这车真不争气,出了弄堂口我才发现后轮胎一点气也没有了,一时又找不到修车摊,真急人!”李刚边说边流露出十分焦虑的神情。我想,李刚的车坏了,不能立即去叫他的爸爸回来,这样会耽误妈的病情的。我看了看自己的自行车,毫不犹豫地说:“你骑我的车去吧。”“那你……”“我没事!”说着,我便迅速地与李刚换了车。“那太谢谢你了!”“别谢了,快去叫你的爸爸吧!”我一直目送着李刚骑着我的自行车消失在路的尽头。

这篇文章记叙了“我”做的一件好事,反映了“我”急人所急,为他人着想,关心别人的好品质。文章一开始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地点是“我”去看电影的路上,有关的人物是“我”和同学李刚。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我”在去看电影的路上,看到同学李刚哭丧着脸,推着一辆自行车从对面走来,便停下了车。文章也交代了事情的经过:“我”了解了李刚为什么推着车在路上走的原因,把自己的车借给了他。那么,事情的结果怎样呢?“我”有没有去看电影?“我”是把李刚的车推回了自己的家,或是推到了李刚的家,还是找到了修车摊把车修好了?“我”是怎样与李刚把车再换回来的?这些情况,文章都没有交代清楚。由于作者在记叙一件事时,草草收场,匆匆结尾,所以让人在读后会产生以上这些问题。可见,写写事记叙文,这事情的六个要素是缺一不可的。我们有的同学往往不注意这些,在写事时,要么没交代原因,要么忘了写结果。我们说,少了任何一个方面,记事都不能算完整。我们在写一件事时,不仅要把事情的地点、时间、人物交代清楚,还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完整。下面这篇修改后的文章,就把事情写完整了。

换车

一个星期六的早晨,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天冷极了,可我却早早地起床了。因为爸爸给我买了一张早场的电影票,要看这场电影,是我盼望已久的事了。

好不容易挨到八点,我骑着自行车向电影院的方向驶去。突然,我看见同学李刚哭丧着脸,推着一辆自行车从对面走来。我一个急刹车,停在了他的面前。他猛地一楞,定神一看是我,连忙抹去脸颊上的泪痕。我惊讶地问:“出了什么事啦?”他低头不语。我急了,问他道:“你推着车上哪儿去呀?”他这才吞吞吐吐地说:“我……我妈妈病了。”我心想,妈妈病了,李刚应在家照顾她才是,他推着车出来干啥,会不会是去请医生?我连忙说:“那你是不是去请医生?”“不,妈妈让我骑车到爸爸单位去,让爸爸立即回来送妈妈到医院去看病。”“那你快骑车去呀!”“唉,这车真不争气,出了弄堂口我才发现后轮胎一点气也没有了,一时又找不到修车摊,真急人!”李刚边说边流露出十分焦虑的神情。我想,李刚的车坏了,不能立即去叫他的爸爸回来,这样会耽误妈的病情的。我看了看自己的自行车,毫不犹豫地说:“你骑我的车去吧。”“那你……”“我没事!”说着,我便迅速地与李刚换了车。“那太谢谢你了!”“别谢了,快去叫你的爸爸吧!”我一直目送着李刚骑着我的自行车消失在路的尽头。这时,我才想起看电影的事。我望着那辆没有气的自行车,心想:今天的电影恐怕看不成了。对!修车去。我顶着凛冽的西北风,好不容易找到了修车摊,把李刚那辆车的后轮胎给补好了。

下午,我骑着李刚的车,来到了他家。妈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对我说:“谢谢你!”我说:“不用谢,您好好养病吧!”我骑着自己的车,行驶在回家的路上。天还是那么的冷,北风仍呼呼地刮着,可我的心却是暖暖的。

修改后的文章,补充了事情的结果,这样就把一件事叙述完整了。文章在最后交代了“我”没有去看电影,而是去找了修车摊,为李刚修好了车,最后还把车送到李刚家,这样使读者对这件事有了完整的了解。这部分内容不仅照应了上文,而且也有利于中心的表达,进一步突出了“我”急人所急、想人所想、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由此可见,我们在写一件事时,一定要写清楚事情的六要素。下笔前如果这六个方面的材料已经准备好了,而且自己知道得很清楚,方可以列提纲作文。相反,如果对于这件事的六要素不清楚或不全清楚,这说明你还不够了解这件事,最好等了解清楚后再写。因为一篇写事记叙文,六个要素写清楚了,才会使人觉得文章写得有内容,有条理,完整、清晰,才会使人读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十篇

年幼时,在我的身边发生过许多事情,有搞笑的、有开心的、有难过的、有让人难以忘怀的。而我却有一件另我哭笑不得的事,至今记忆犹新。

记得我在幼儿园时候,很喜欢吃甜食,特别是糖。那天早上,外婆在厨房里炒菜,我看到厨房的调味盒里装有一罐白糖和一罐盐,我随便偷拿了一罐,舀了一勺白色的就想吃,没想到我拿的那罐竟然是盐,可是已来不及了,我已经把那一大勺白色的放到嘴里了,“哇,好咸好苦啊!”我哭了起来,不断地吐着舌头,外婆听到我的哭声,赶紧跑过来,把我抱起来,叫我把盐巴全部吐出来,可是有些盐巴早已和我的口水融化在一起了,吞进喉咙一部份了,舌头上只剩下一些盐了,我拼命地往垃圾桶里吐,外婆端来一大杯水,我马上大口大口地往嘴里灌水,不停地漱口,漱完口之后,人舒服多了,终于不哭了。

经过这次教训以后,我再也不敢嘴馋,乱偷吃东西了,在吃东西之前都要先问过一遍这是什么,能吃吗?等大人肯定了我才敢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