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三死经典读后感有感

三死经典读后感有感

《三死》是一本由[俄] 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021-8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死》读后感(一):沙俄

阅读托尔斯泰的作品莫名其妙的产生了两重感悟。

1、总觉得沙俄时期的作品距离当代生活已经很遥远。可是每每阅读到苏联乃至沙俄时期的作品,又总是产生奇妙的关联感。通过各方学者或专家的讲话,貌似在那个特殊年代茁壮成长的“建设者”,是个读书的就得读过托尔斯泰,卡夫卡也不能落下。仿佛没读过的就跟文盲一样。这种感觉就有点拧了。年代感的推荐能理解,年代感推荐的产物还能被津津乐道的品评,是不是有点奇葩?当代没有好的作品了么?那是肯定有呀。多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三死》读后感(二):生死之间,明觉时刻。

阅读托尔斯泰的作品莫名其妙的产生了两重感悟。

1、总觉得沙俄时期的作品距离当代生活已经很遥远。可是每每阅读到苏联乃至沙俄时期的作品,又总是产生奇妙的关联感。通过各方学者或专家的讲话,貌似在那个特殊年代茁壮成长的“建设者”,是个读书的就得读过托尔斯泰,卡夫卡也不能落下。仿佛没读过的就跟文盲一样。这种感觉就有点拧了。年代感的推荐能理解,年代感推荐的产物还能被津津乐道的品评,是不是有点奇葩?当代没有好的作品了么?那是肯定有呀。多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三死》读后感(三):草婴《伊凡·伊里奇之死》的译本

看完草婴《伊凡·伊里奇之死》的译本,想起纳博科夫《俄罗斯文学讲稿》中有提及,其中节选部分译文有差异(可能是基于英译本)。

比如:(前者为《俄罗斯文学讲稿》译文,后者为草婴译文)

1,“整个房间放满了家具和各种小摆设”

草婴:“客厅里摆满家具杂物”;

“小摆设”表现出的装饰显摆作用,显示出一种用心且精致,“杂物”一词倒显得这一家杂乱不堪;

2,“她身上那件寡妇的黑披肩的蕾丝边被桌子雕花的边角挂住了”

草婴:“她那件黑斗篷的黑花边在雕花桌上挂住了”。

“被雕花的边角挂住”使得夫人被附庸风雅的做派倒打一耙,添些讽刺色彩,“边角”有雕花,还能看得出伊凡对于细节上的追求。而草婴看似用词简洁,但是无法突出伊凡家里装派头、炫耀中产阶级身份的行为,反倒使伊凡变得朴素谦虚。

3,“彼得•伊凡诺维奇坐进一张低低的软垫椅子里,弹簧因他身体的份量而痉挛般地收缩起来。”

草婴:“彼得•伊凡内奇坐在弹簧损坏、凳面凹陷的矮沙发上。”

彼得坐下这一动作让夫人难为情,“痉挛般地收缩”,拟人化的说法让椅子有了人格特点,草婴简单的处理使词句的缺乏对于生者的讽刺色彩明显减弱,语言的生动性大打折扣。

4,“突然间,他清楚地意识到那压迫着他、不肯放开他的东西全都一起从身体两边落下了,是身体的方方面面,所有的部位。”

草婴;“他恍然大悟,原来折磨他的东西消失了,从四面八方消失了,从一切方面消失了。”

草婴的译文总是将复杂的句子简单化,这种简单并非优点,而是将一棵树的花朵叶片全都砍去,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语言的美被抹杀,“压迫的”“不肯放开”,此类形容词仅仅被归为“折磨”,单单“折磨”一次来归纳伊凡受到的痛苦未免单薄,痛苦的沉重感不翼而飞。

好像草婴的每个译本都是最短的,或许这样的处理方式抹去了托尔斯泰的语言美;也可能是俄—英—中的译本,两番翻译有了偏离;还有一个可能是,纳博科夫对于玩弄语言太过花哨,他引用这个译本使草婴闲的淡入白水了。

PS:始终对托尔斯泰不感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