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乡音作文

乡音作文

提升写作能力,做到手到擒来,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作文能力提升有帮助,希望以下这些乡音作文,能对您有帮助。

第一篇

乡音在悠悠的历史中不知已倾覆了多少春秋,摇曳了多少风情。只知道它承载着我对家乡的一份思念。我总能在寂静的空间里听见乡音,此时,它好似大地的哼鸣,向我诉说着月落星沉,余霞成绮。

小学时候回家听到家乡话,总觉得十分刺耳,总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湖口这个坐落在长江旁的地方的方言会那么难听。

奶奶不会讲普通话,所以她操着一口乡音的问话,总令我头疼。奶奶总会在惊讶的时候讲出一句听着像“呀葛雷”的话,让人忍俊不禁。乡音在那时的我看来就是一种落后于时代的东西,只有一些怀旧的老人才会坚持讲这种话。

可听着听着,似乎也就习惯了这种乡音,可能是因为我的成长以及对乡音更加深刻的理解而导致了这种改观吧。每回到家乡,看见了奶奶辛勤的劳作。她总是自己埋头苦干,从来没有听过她说过一个“累”字或是在我面前显出疲惫。即使她早已经退休,但她却还是一如既往地劳动着。向父亲询问后,才知道她是想让这个家的条件更好,让她的孙子不用像她那时候一样受冻挨饿。顿时,一种感动油然而生,这样朴实的人,无论说什么,相信没有人会讨厌。而乡音,也正如奶奶一样朴实无华,但慢慢地品,却会发现它的独特色彩。

当我再次回到家乡时,乡音便从四面八方扑来,似有似无,可只要稍稍地静下心来,让这份乡音沉淀一会儿,它便会不由分说地钻进耳朵里,但我已经把这份乡音当成了一种动听的声音,当成了一种享受。见到奶奶的那一刻,她那熟悉的乡音,又浸入心腔,再从眼中凝成泪出去。我一把抱起她,也用家乡话问候她,只听见她笑着说“好啊,呀葛雷!”

乡音在这信息化时代可能已经没有了广泛的使用者,它在这浮华世界显得极为普通,但只要细细地品,你便会发现一句句乡音正如从前那样朴实,动听,从未褪色

第二篇

乡音缭绕在夜梦中耳边响起的鸡鸣,在辽阔的田野里越飘越响,旭日东升,凉风微拂,海平面贴着炽红的年轮,慢慢亲吻苍穹。

家乡的早晨是一鸣知天晓,接着就是劳作的响音此起彼伏,打着和谐的旋律和汗水的情调各家都干起了自家的家务活,爷爷主上林发柴奶奶焖粥,年轻人就为上班做准备,为这一天做一个充实的计划,然后再和上这一碗周一天的开始就此打响。

俯望大地,那清瘦的背影,扛着锄头在弯曲的森林小道理搜查好柴。老夫时不时停下来抚摸一颗茂盛的参天大树,阳光在他的脸上折射一道光,晶莹的珠子滴在树下土壤发出凛凛的一声,似乎万物都在这一声瞬间苏醒,微风吹起了他的衣角,在他的记忆脑海里掀起了一番潋滟,直到吹风消失,他也随着微风消失在森林拐角处……

炽热的红日缓缓的乘云直上,屋檐上的鸟煽动翅膀,庭院的公鸡也羡慕的煽动着翅膀,可惜它不能像飞鸟样翱翔与天空之间,鸟瞰大地。现实的残酷使他发出哀嚎,像是在反抗又像是在宣誓。

老妇在厨房里忙活有序的剁菜声,活力十足滋油声,和谐动听的翻炒声,一叠叠色香味俱全的菜饭布满了饭桌,老妇愉悦的哼着歌走到庭院,撒下鸡食,鸡儿也愉快的响起鸡鸣,此时砍柴的老头扛着锄子和木材回来,和老妇一唱一和,和谐动听……

时间过得飞快落日的晚霞染火了边际,吞噬着天边红彩,一切变得寂静,一切变得寒凉,老夫老妇喝着茶,守着皎月,又哼起了歌……

乌黑的云遮住了月光,乡村的人们沉浸在夜中梦,等待着次日的鸡鸣报晓的浮日。

第三篇

经过大门,

随手推进。

我闻到了茶香,

那是故乡的味道。

茶香,

又让我品到了故乡的味道。

经过窗户,

窗敞开着。

我听到了歌声,

那是故乡在歌唱。

歌声,

又让我听到家乡的歌声。

经过墓碑,

瞻仰烈士。

我看到了热血,

那是故乡的英雄。

乃至祖国的英雄。

墓碑,

又让我再次看到战士们激烈的斗争。

第四篇

提到家乡,我第一想到的便是家乡的年。一提到年,一幅热热闹闹的街市,许多美味的食物的红火景象就映入眼。从小就一直很期待过年,觉得一到过年就有的吃有钱花。小孩子的眼里,过年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家乡的年首先想到的是储备年货,在大年三十前几天,家里的大人就会忙着做甜粿和磁肉龟。这两种东西是我们这个小镇过年必须做的两种食物。甜粿是用高压锅经过很长时间制作而成的,需要用到的材料有黑糖和糯米粉,用水把他们和好,再倒入模具放入高压锅,火候到了之后就制作完成了。甜粿是我小时候很爱吃的,它的材料很足,有一种是花生芝麻馅,有一种是豆沙馅的。拥有黑糖色的皮肤的它,一口咬下去馅料满满,是小孩的最爱。当你饿着肚子的时候,一下子可以吃上两三张。胃口不太好的我宁愿冒着风险去吃上两三张。在大人们忙着做这些的时候,小孩似乎什么也不顾及,坐在边上等着品尝成果,口水已经快流成河了。口水已经快流成河了。

当然年货的备置不止这些,家里的冰箱改了以往空别的肚子,全都塞满了起来,总说年纪越大越害怕过年,确实,年在小孩子眼里除了吃就是玩,而大人手里却有忙不完的活儿。

备完年货,接着就是东盼西盼的期待着大年三十的到来。最后大年三十晚还是来啦!小孩总会盼着吃完团圆饭然后向长辈讨要红包。然后迫不及待的穿上新衣服去大街上逛。我最喜欢的就是大年三十晚上了!开门炮也是年三十最不可缺的活动,十一点多家家户户都会放上鞭炮迎来新的一年。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里,我才能真正的感受到新年的快乐,伴随着烟花的声音,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

一觉醒来,厨房就会传来阵阵菜香!没错大年初一头一天要吃的是斋菜,我们小镇里的习俗,斋菜一般有菜头丸,炸紫菜,干萝卜,杂菜汤。这几样菜品虽然年年都重复,但是我都很喜欢吃。大年初一又是出门游玩的一天。

确实越长大越害怕孤单,以前小的时候总感觉新年是一件非常兴奋激动的事情。小学的时候,因为期待过年总会在前一天晚上睡不着觉,现在真正长大了感觉年也不过如此。没有鞭炮和烟花的声音,我也希望能够在一家团圆吃饭的时候能感受到新年的快乐。并不是年味渐渐丧失了,而是人心渐渐疏远了。希望大家都可以保持初心。共同维护我们心中的那份年味。

第五篇

乡音

窗外雨潺潺,秋意阑珊。青石板上的雨声,身边人的吴侬软语,以及麻雀的啾啁声,交织成一幅清冷的黛色民乐小调。

谈起故乡,首先想到的不是小桥流水人家,不是绿树粉墙黛瓦,而是那曲清幽的《姑苏行》。那是何等行云流水般的曲调,犹如一匹光滑的绸缎,轻柔地滑过你的周身。当笛声在寂寥无人的雨巷中幽然响起时,便忍不住低吟起那首描写家乡的诗来:“枳篱茅舍掩苍苔,乞竹分花手自栽。不好诣人贪客过,惯迟作答爱书来。闲窗听雨摊诗卷,独树看云上啸台。桑落酒香卢橘美,钓船斜系草堂开。”就在这柔媚的音韵中,氤氲出了家乡最为清晰明朗的生活图景。

江南多雨水,因此人的口音也大多是湿漉漉的不带一丝硬气。而那千回百转的昆曲曲调,也由此产生。每读到《牡丹亭•游园惊梦》时,就不由得击节而和。于是乎,那似乎飘荡了千年的乐音,也就飘飘然降落到人间,化为江南一朵清丽的莲花,滋润着我的心田了。故乡的口音确乎与他处不同。那种清丽柔婉的语调不仅体现在昆曲中,更是滋润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乡音,它所包含的意蕴已不仅如此。这块沃土上飘扬的每声声响,都是最为动听的乡音。甚至那雨打芭蕉的闲愁之音,里弄里婚丧嫁娶的丝竹之声,三月鸟儿的低语,及至花瓣落下的轻触,水流淌过门前的淙淙轻吟,夏季如雷贯耳的蝉鸣,都可成为异乡人月夜无眠时的一帖良药。家乡的声音是有味道有感觉的,仿佛是一幅恬淡的中国水墨画,在大地上缓缓展开,又如清茶中浮起的腊梅,令人唇有余香。乡音是柔媚的,更是清丽的。“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柔,“浓抹淡妆总相宜”的清丽,构成了一幅黛色的江南。“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在小桥流水间,听一曲吴歌,或是驻足于街上,听着人们操着方言的谈笑声,一时间,连空气也变得空灵起来,夹着一股“凤凰山下雨初晴”的味道。也难怪“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的夜雨声,都能让徐甜斋“枕上十年梦,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江南,本就是“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的地方,一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人间天堂。故乡在千里之外,乡音却时时萦绕在心头,如何不堪忧?

这种令人筋酥骨软的声音,已在这片水乡回旋了很久。就连那吴越歌谣,仿佛也已有几千年历史了。一直记得的是那首《越女歌》,曲调已失传,歌词却历历在目。大概江南最早的民歌,就是在这些“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渔女中产生的吧?那首“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的淳朴歌谣,又流传了几千年呢?

几千年过后,那些远古的歌声也日渐缥缈,可它们却早已沉淀在江南人的血液里了。

很多人曾哀叹方言的危境,并要求学校开设吴语课。其实,他们大可不必如此心忧。乡音,其实一直就在那里,从未走远。关盼盼、苏小小、李香君的倾国之貌自然已无法知晓,可她们的事迹却传颂了千古。同样如此,几千年过后,乡音其实未改呀,只是表现它的方式不同罢了。

写罢此文,正是八月底,蝉声渐消。又即将打点行装到异乡上学,不由得想起温庭筠杜陵梦的典故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