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的母亲读后感摘抄

我们的母亲读后感摘抄

《我们的母亲》是一本由贾平凹 肖复兴 阎连科 等著著作,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母亲》读后感(一):人生最初的那声呼唤

被书写最多的人物,肯定是妈妈,小学低年级初学写作文,妈妈就是首要被描摹的对象,无论急的多抓耳挠腮,任谁都是能讲几个深夜襁褓中急诊的故事。这样的事例每个人都经历的,可是读书时偏巧又会把这些真实故事,叙述的蹩脚像造假,千篇又一律,实际上每个母亲自然是不同的,场景是不同的,话语是不同的,可是那时我们终究是不懂观察,慈祥和美丽用的多了,也无非画了一张大众脸,当然全天下的母亲恐怕也多为这种身心里的印记。看罢《我们的父亲》,再看《我们的母亲》自是理所当然,不为厚此薄彼。

《我们的母亲》比《我们的父亲》,多收录了一篇忆母文字,一共是25篇,知名阵容也明显庞大了。开篇是朱自清的文字《择偶》,文字里并未过多述及母亲的贤良淑德,仅仅是叙述为11、2岁的朱自清择偶相亲的经过,相亲之过程,全然是过去的色彩了,彼之相亲和今之相亲又不同,求秦晋之好的两家人互遣旁人,去看了对眼,好在幸运头两次未曾定亲,少女亡殁,佩弦先生也就不必年纪轻轻做鳏夫了,等到朱夫人真正过门,才明白所相之人原非小姐,幸得娘家开明,也未依朱母意见,保得天足,这般秦晋之好也真是天注定,必然偶然,人为做成,各造因果,那个未幼子心焦的母亲一番谋划,也见出可亲可爱,但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众母亲在择偶这件事上,大多是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悲剧。其他篇目的母亲虽面目如生,却不及这篇幕后垂帘的母亲让人印记深刻了。朱自清在这篇中也一改《荷塘月色》、《春》诸篇的少年心性,文字稳重了好多。对于母亲是不需我们用太多形容词的,仔细的把事端记下来,人也就立住了,母亲之于家庭之于孩子的成长,太重要了,娘矬矬一窝,从社会属性到遗传学都算有根有据的。

这几年一直在考虑为妈妈写些东西,是有很多故事可说的,她每一夜的失眠大半是为我,虽然我会说残酷的话,你不用惦记我,可思念怜爱诸般情绪,又如何隔断呢?为人子总是比为人父母容易多的,可以发泄,说不负责任的话,哪怕他们进入了古稀之年。想到这,未免有些凉意,对得起母亲的,似乎也只有人生最初的那声呼唤了,愧。

2019年7月25日 夜

《我们的母亲》读后感(二):相伴一生的思念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有些篇章,我们满怀深情,永远品读不完,那就是父亲母亲。父爱如山,坚如磐石,雄浑伟岸,山之高昂,令人仰止;母爱若水,水之善流,无形无际,水之所处,无微不至。《我们的母亲》是现当代名家写母亲的合辑,以感动温暖的笔触,唤起人们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在这本书中,朱自清、老舍、邹韬奋、史铁生、贾平凹、肖复兴、阎连科、刘醒龙等人,字里行间无一处不涌动着身为子女对母亲的无尽思念,甚至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生下我,喂养我,护我疼爱我,养我长大培育我,想我不愿离开我,出入家门怀抱我。想报爹妈大恩德,老天降祸难预测!

对于母亲的认知,我们有着复杂的情感,从最初的依恋——逆反——逃离——思念——悔恨, 她生育了我们,为我们放弃很多,然而我们在年少时却不懂这份爱,总以为自己生活在囹圄中,等到成年后才意识到母亲是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人,当生死两隔时,才知道在一起的时光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仓促。 肖复兴《忆母亲》中,尽管事隔多年,但记忆仍然清晰,生母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依恋,后母对我们再好,我们毫不领情,将生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墙上,后母经常踩着凳子去擦拭灰尘,我们恶狠狠地对后母说:你别碰我的妈妈。孩子总是淘气,在一次意外之后,我被后母背了许久,送去医院,大夫公正地说,如果不是因为后母,你就留下了后遗症。从那时起,我对后母才有了依恋,才明白人生并不是简单的黑与白。 阎连科《过年的母亲》从一封家书写起,母亲不识字,但对于孩子的家书,迫不及待地要找人去读。为了让孩子感受家的温暖,阎连科的母亲连跑带颠地准备着,甚至连续几夜都没合过眼,忙着买菜、剁肉、做饭,似乎要将一颗热乎乎的心挖出来让孩子看,哪怕嘴子还念叨着“你们外面忙,火车上人又多,回不来就不要回了,谁让你们赶着过车呢?明年再也不要回”这样的话语,可能会出于千万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但对于孩子而言,不是解脱,不是安慰,而是永恒的牵挂。 贾平凹《写给母亲》中写道,想起母亲生前的日子,每当打喷嚏就会与母亲开玩笑,谁想我呢,母亲也会接茬说,世间最关心你的人就是母亲,而如今我在地上,她在地下,在阴阳两隔的情况下,我的追思将伴随着一生,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感同身受,母爱远逝!思念一生。

《我们的母亲》读后感(三):母亲,我,女儿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如父母。做了母亲才知道,有这样一个人,可以让我甘愿为之付出生命。那就是我的孩子。之前从不知父母到底能为孩子做到何种程度,能牺牲到何种程度。不要再扪心自问,我做的,其实还不够好!

还是说我的母亲吧,我曾写过关于她的文章,在这里摘一段。

我的妈妈出生在1955年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是蒙中苏铁路联运正式通车的日子。这样一个日子,显然已久远得超出了我的理解范畴。 当我开始留下印象将妈妈装入脑中进行记忆存储时,她已人到中年(哥哥大我四岁),脸上已有沧桑。年轻的岁月,只能从那些黑白照片上去寻了。照片里的妈妈梳着两条黑黑的大辫子,还有戴着白白的医生帽的,脸上带着笑,那笑弯的眼睛里,仿佛透出一丝欣喜,还有骄傲。 妈妈当是骄傲的吧?就像我知道小伙伴里只有我的妈妈能将伤口包扎的特别专业和漂亮时我心里的骄傲那样。生产队里出生成长起来的妈妈,不愿再过下地挣公分儿的日子,她想要追求不一样的人生,于是她成了一名“赤脚医生”,后来转正坐进了办公室。之前的一些年里,我们家的门窗经常在夜里的各个时段被敲响“葛大夫,快帮帮忙吧,要生啦!”多少个家庭和孩子初见面的幸福瞬间,那些关乎生命的经历,想是已经深深的印刻在妈妈的生命里。从艰苦的日子走过来而从不叫苦,想来也是妈妈那坚毅性格所坚持的另一种骄傲吧? …………

《我们的母亲》读后感(四):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一本书收录了很多为作家关于母亲的记录,最打动我的是里面的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看得我一阵一阵的心痛。

这种感同身受来源于,老舍先生笔下的母亲,和我的母亲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书中,老舍先生说他的母亲“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 ,“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的清清爽爽。”

我的母亲也是,对任何事情都是一丝不苟,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去做。她不能清闲。年轻的时候,找的丈夫不算有本事,家里里里外外都是她一人承担着,所以忙碌,但不管怎么忙碌,她都是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有时候累了一天回来,还是要把房子收拾,哪怕凌晨一两点,她都要把房子收拾干净了才去睡觉,她说,今天的事,今天要做完。

年纪大了,我和哥哥的条件,也不需要她那么辛苦,但她闲不住。跑到外面去做事,我们劝说过很多次,她说她只有做事才觉得自己是活着的,才能有价值,才不是儿女的拖累。所以,她要做。

即使生病,除非是爬不起来床,要不然也要做点事做。

老舍笔下说“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 这点和我母亲不一样。我母亲在家做女儿时很穷,嫁给我父亲后,想让子女过上好日子,所以出门做生意。这个可能是时代的关系。

时代可能给个人的发展带来不一样的机遇,但爱孩子的心却是一样的。老舍先生考上了师范大学,需要交10元的保证金,对于那个时候的母亲来说是一笔巨款。但母亲做了半个月的难,把这笔巨款筹到了,把孩子送走了。

我读过初中升学高中的时候,也是如此,考得不好,上普通的高中,但母亲觉得应该让我上更好的高中,这样才能有机会考个好大学,于是筹了巨款去给我开后门。把我送入了好的高中。

之后的,老舍先生出国留学,回国遇到战争,也总是与母亲相隔很远。我亦是如此。毕业后,先是到上海,之后是北京,为了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总是不能在母亲身边留着。

有时候忙,也会母亲唠叨,烦。我虽然不回去,但母亲每年总会来我这里陪我一个多月。那一个多月里,母亲总是给我做各种好吃的,把我住的房间收拾干净,在我下班的时候会望着窗外等我回家的身影,也会叫我带着她出去玩。她说,她还能走得动,还可以和我一起出门去玩。她怕以后,她老了,走不动了,能陪我的时间就更少了。

老舍先生在文章里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是花插在花瓶里,虽然还有色香,却失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这话还是真正说到了人的心里。有母亲的人,还可以骄纵,人性一两回,可以幼稚,天真一两次,母亲总是笑着对你,但离了母亲,你对任何人都无法放下所有心防。

《我们的母亲》读后感(五):《我们的母亲》:最感动于肖复兴的《春节写给母亲的信》

今天是我妈妈的生日。所以,我要先祝愿我的妈妈,幸福平安,健康快乐!祝愿她此后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舒坦的和轻松的。

我是一个不争气的孩子,所以我还没能够给父母在这个城市单独买一栋小房子,让他们有自由的住处。

我也没能够说服他们,在这样的高龄,放弃打工,过更舒服些的日子。

他们辛劳一生,是所有农民进城后的缩影。因为我留在了这个城市,所以他们也背井离乡,来此陌生的城市打工,只为在每个周末,能来看看孙子。

也许他们最最惦念的,是我这个儿子。因为我,是这个城市的异乡人,虽安居于此十几年,仍然是个缺少亲戚朋友的异乡客,父母来了之后,我较之前心安一些。至少心里不怎么痛快的时候,还有他们离我最近,可以说一点知心话。

一个人,无论你多么强大,多么坚强,多么洒脱,你仍会遇到一些忧愁,一些苦闷,和一些想不开的烦恼。有父母,就有一份莫大的力量,让一切乌云都走开的力量。

《我们的母亲》中最感动人的文章是来自肖复兴的《春节写给母亲的信》。天远地远,漫天风雪中,作者想念自己的母亲,这是她一个人独自生活遇到的第一个春节。“我从来没有像那一夜那么想念母亲,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相依为命的感觉,袭上心头。我才意识到自己以前是多么的忽略了母亲……”,这样的时刻,对于许许多多离开父母在外打拼的人,心头都一次次的涌现过吧。

想念母亲的异乡人,此时是他最脆弱的时刻。父母安好,是此刻最大的心愿。如果一颗心可以插上翅膀飞上云天,他们最想飞回到父母身边。哪怕真的到父母身边了,并不能说出那些想念的话,甚至也不一定会伸出双手拥抱,但那些没有表达出来的亲情,仍是一生不可缺少的慰藉。

齐豫做节目时,满含热泪说:父母都去逝了,感觉自己再也没有童年了。因为父母在,总是会在傍边提起自己的小时候,提起那些早已遗忘的童年往事。现在父母都走了,还有谁能跟自己提起这些呢?

那句话,当场也打动了在场的许多人,包括隔着屏幕的我。

肖复兴继续写的一段话,深深打动了我。“我自以为八千里外狂渔父,我自为天涯何处无芳草,我自为她总也不老而我永远年轻,我自以为只有自己的事情唯此为大而她永远不会对我提什么要求。我不知道一个孩子的长大,是以一个母亲的变老,和孤独地嚼碎那么多寂寞的夜晚为代价的”。

肖复兴笔下的妈妈,并不是他亲生的妈妈。但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他和她跟亲生母子没什么两样。

那是漫长岁月中长起来的亲情,和无数个记忆之中被生命感动和惦记的每一个瞬间,所积蓄起来的力量。

我们自以为……

我们何曾能完全理解那一颗母亲的心。

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的每一天。我们不容易,其实父母比我们更不容易。他们要过好自己的生活,还无时不刻的想着伸出手,帮我们一把。我的妈妈每次来我家,都帮我们干许多话。地变干净了,厨房被收拾得井井有条的,然后饭菜做得好好的……她就像个天使一样,要把无微不至做得更像无微不至一点。我无法描述。

《我们的母亲》是一套选编书,编者张福臣精选了贾平凹、肖复兴、阎边科等25位名家笔下关于母亲的回忆文字,“那个一辈子爱你胜过自己生命的人,便是母亲”,在他们的笔下,那些关于父母养育恩情的感怀,瞬间从内心喷突而出,令人感动和感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