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孟浩然的作文800字

关于孟浩然的作文800字

提升写作能力,做到手到擒来,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作文能力提升有帮助,特地精心编写的关于孟浩然的作文800字。

关于孟浩然的作文800字篇1

四年级扩写400字 孟浩然之广陵(扩写)

一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风和日丽。 李白的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跟李白辞别,李白想让孟浩然再多和他交谈诗画。李白让孟浩然看看自己写的《静夜思》,孟浩然读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孟浩然紧接着说:“很好啊,李兄。这首诗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又让我知道你那时非常想久别的家乡和家人。”可就算李白跟孟浩然交谈诗,但孟浩然还是要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到扬州去。李白没办法,就极不情愿帮他拿行李。孟浩然看出来了,说:“放心把!朋友,我会回来看你的。”李白点了点头。孟浩然就上了船,而李白在岸上不停挥手说再见。 李白看孟浩然乘坐的帆船在碧蓝的天空下渐渐远去,最后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孟浩然走了去了扬州。李白十分悲伤、难过,哀声叹气道:“唉!孟浩然都走了去了扬州,就连知道、最懂我心思的人都去的扬州,我们之前在黄鹤楼一起谈一些自己画得画。互相指点,一起喝酒、对对联,谈一些人生的哲学,可现在都没了。唉!”

关于孟浩然的作文800字篇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

黄鹤楼下,李白与孟浩然在依依不舍地饮酒告别。“老师啊,这次离别之后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见面啊?”李白流着泪说。“这次回扬州,恐怕要好几年啊!”孟浩然也悲伤地说。

阳春三月,棵棵树木抢着发芽,朵朵花儿争着开放,根根小草夺着钻出地面,一切生气勃勃,但孟浩然即将被叫回官府做官。李白十分不舍得孟浩然,因为他可李白的良师益友啊!孟浩然呢,他当然也不想走,因为他们可是一对不可分离的好朋友啊!但是不管有多么不舍得,他还是要走的。路边各式各样的小花也在为他们悲伤。

最终,孟浩然还是踏上了回扬州的帆船。虽然长江上有无数艘帆船,但李白却视而不见,眼里只有孟浩然乘坐的小帆船,李白心里想:孟兄,一路平安。孟浩然朝他挥挥手,含着泪说了一句:“李白老弟,有期再会。”不久,孟浩然乘坐的小帆船消失在了碧空中。

李白望着滚滚长江,虽然孟浩然已经消失在了碧空中,但李白的记忆还没有消失,仍注视着长江远方,仿佛又看见了孟浩然在与他一起饮酒,一起聊天……

关于孟浩然的作文800字篇3

某月某日,李白因为奉劝皇帝把皇帝激怒了,被贬至今天的武汉。有一日,得知好友孟浩然在山中隐居,就去拜访他,从此以后,他们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就这样到了树木葱郁,草翠花开,杨柳花满天飞舞的三月,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晴天里,孟浩然和李白来到黄鹤楼,饮了一杯酒后,孟浩然向李白辞别:“李兄,今日,我要去扬州游山玩水,李兄可否愿与我同去?”

李白说:“孟兄,请原谅我不能相陪,因为我是官场中人,所以我们再一起写首送别诗吧!”孟浩然道:“我知道你是被贬之人,不能与我同行。”这时,李白手下笔走龙蛇一首送别诗前两句便写了出来,他和孟浩然一起吟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吟罢,两人又饮了一杯酒。李白说:“孟兄,祝你一路顺风。”

李白望着帆船渐渐远去,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流动,大声吟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者:武文韬

关于孟浩然的作文800字篇4

随着时光一天天的飞逝,童年时的些许记忆如同风儿般溜走。不过,至今令我无法忘怀的还是那人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朗朗上口的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进入了初中生活之后,接二连三地出现了他的诗,篇幅虽短小,但都别具一格:“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愉悦;“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磅礴气势;“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的淡淡愁绪……一切耐人寻味,这位诗人便是唐朝诗人——孟浩然。

回放着走过的一段段路,我惊奇地发现,他——这位唐代的田园派诗人,竟引领着我走过了许多风雨,改变了我许多:我在孟浩然的引领下学会了正义:因为他的名字——浩然,浩然正气地过完一生。而他的正气不仅体现于此,还在生活中得以体现:朋友的帮助,他永记于心。朋友的离去他心存不舍。这一切我学到了;我在孟浩然的引领下知道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真的,当我了解到孟浩然一生的坎坷,求仕之路之艰苦,我忽然发现我们所经历的挫折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他连“坐观垂钓者,独有羡鱼情。”的愿望都无法实现呀!不过,即使求仕未成,他依然踏遍天下地寻找办法。这正是我所学到的:挫折并不可怕,只要努力,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法,总有一天,挫折就会迎刃而解的;我在孟浩然的引领下,还懂得了珍惜。珍惜是什么呢?友情与思乡之情。再大的仕官也不可以忘记自己的朋友与故乡。“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朋友的别去令其如此悲痛,可见他对友情如此珍惜。而“我家乡水曲,遥隔楚云端。”写出了家乡的遥远与他对故乡的怀念。这两首诗正体现了孟浩然的思明、思乡之浓烈。看到这儿,我早已被此感动。

在孟浩然先生的引领下,我了解了生活,领悟了很多……

关于孟浩然的作文800字篇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通:惟)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关于孟浩然的作文800字篇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简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关于孟浩然的作文800字篇7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阳春三月,到处是繁花似锦,鸟语花香,一派春意盎然的热闹景象。这天,我和好朋友孟浩然到郊外踏青。正走着,忽然,我感觉到孟浩然正盯着我发呆,感到奇怪,心想孟浩然一定有什么心事。于是我关切地问道:“孟兄为何这么望着我,你有什么为难事吗?”

孟浩然听了,过了好一会儿才吞吞吐吐地说:“李兄,明天我……我要到扬……扬州去了。”

听了他的话,想到就要和老朋友离别了,我顿时一阵心酸。又想到他决定的事绝不会改变,于是只好不舍地对他说:“那明天我在黄鹤楼与你饯别。”“好的。”孟浩然回答道。说完,我们两人依依不舍分别了。

第二天清晨,一阵清脆的鸟叫声催醒了我,我一骨碌爬起床,想到今天是和孟浩然分别的日子,于是提上珍藏多年的美酒,翻身上马朝黄鹤楼奔驰而去.

还没到黄鹤楼,远远望到孟浩然倚在栏杆等候的身影。想不到孟浩然早已来到。我策马加鞭来到黄鹤楼,快步登上楼,拉着孟浩然的手,久久不肯放开。我们在黄鹤楼一边饮酒,一边回忆过去在一起吟诗作对的欢乐情景。孟浩然忽然叹息着说:“现在正是春天最美好的时光呀!可惜我们就要分别了。”“是呀!”我惋惜地说。又问道“孟兄,你何时离开?”“今日卯时。”他说。

我们在黄鹤楼依依惜别,说不尽的话儿道不完的情。卯时,船到了。我送孟浩然登上船,拱拱手说:“再见了,老朋友,后会有期!”

孟浩然听了,眼里噙着泪水,说道:“李兄,再见了!愿你保重!”船渐渐离开了岸,驶向江心。

我久久地站立着,目送着小船消失在天尽头,只见到滚滚长江水向天边流去。我不禁诗意顿生,吟道: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站了许久,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江边,回家了。

关于孟浩然的作文800字篇8

公元前到阳春3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信中这样写道,老朋友听说你过几天就要走了,我想,在你走之前,咱们在黄鹤楼相约,好吗,我是你的老朋友李白,孟浩然接到信高兴的说,这是谁写给我的信?孟浩然打开信一看,原来是李白写给我的,孟浩然看了信,立即回复了说到:“好的。”李白看了信很开心。

到了7月18日,2个人在黄鹤楼重逢,心里都很开心,别聊了起来你白说你什么时候走,孟浩然说:“我7月25日走。”李白又说,我想在你走之前多跟你说说话,孟浩然开心地答应了。于是李白就和孟浩然回到了孟浩然家里,留住在孟浩然。

然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把孟浩然送到江边,船便开走了,李白站在江岸上,望着那船渐行渐远,惆怅之情油然而生,回去之后便用笔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千古名句。

关于孟浩然的作文800字篇9

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近体诗的高峰。在我有限的唐诗阅读中,读过热爱现实生活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读过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注视着、关心着华夏的杜甫;读过能够把握住对超现实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执着的,上承阮籍、曹植,下开李白、杜甫的陈子昂。但,“语淡而味终不薄”的清新之句才是最吸引我——尤其是孟浩然的诗。

孟浩然公元680年出生在襄阳的一个书香世家,字浩然,号孟山人,世称“孟襄阳”。因为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的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初读孟浩然是在小学的时候,那时最喜欢的就是《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字字平常,读起来既简单,又顺口。这样通俗易懂的诗,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好似在这么短短几行中有着开掘不完的艺术珍宝。像许多山水田园诗一样,这也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但他都没有写,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那鸟啼声,那风雨声。而且这春天的声音“处处”皆是,带给我们强烈的画面感,让人以为自己确确实实听见了这些清脆、充满生机的声音。《春晓》的语言简单易懂,自然而顺畅,像是诗人心中自然流露出的泉水,如饮醇醪,不觉沉醉。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领略到唐诗的魅力!

然后是《过故人庄》,这又是十分简单的言语,平平淡淡的叙述了一件几乎每个人都会遇见的事情。可就是这样如闻一多先生说的“淡到看不见诗”的诗,它到底哪里值得被流传千古呢?“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学生日记本开头一样的句子,简单随便,看不出故意渲染之意。却不仅看得出田家热情好客,没有虚礼和排场的招待,也看得出孟浩然这个大诗人热情和爱交朋友的特点。看似很简单的一句开头,却为下文做了铺垫:正是在“故人庄”这样简朴的环境下,“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显得更加畅快,淋漓。在孟浩然的诗中,自然是少不了重阳节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写出故人之热情和相谈之愉快,真率的表达出自己对田园和田家的喜爱。两句写出故人的朴实,两句写出周围的绿意盎然,两句写出与田家相谈甚欢,两句写出对一切的留恋。这就是它值得被千古流传的有地方。

我喜欢孟诗的清新自然之风,它不似“疑是银河落九天”式的奇瑰浪漫,也不似“安得广厦千万间”式的悲天悯人,它只是“散发乘夕凉”时的喃喃细语,情景相生又自然流出。那些简简单单的诗句,却看起来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好像在这喧嚣繁华的都市中带来了一丝清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