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有关游梅花山的作文

有关游梅花山的作文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有关游梅花山的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游梅花山的作文篇1

今天天气晴朗,我和刘彦君、全紫欣、蔡淑娟、缪志远还有钱伟泽几个同学约好了一起去梅花山看梅花。

我们约好中午一点在元通地铁站碰面,因为放寒假,大家也有好久没有见面了,到了以后我们好开心啊,有说有笑的一起坐上地铁。很快我们就到站了,大家一边聊天一边溜达到了梅花山公园门口,妈妈们排队买票,卖票处的告示上写身高不足1.4的免费游园,哇,几位同学里只有我的身高达到半票了,所以只有我买了票,我们一起排队进入了公园。一进去满山的梅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完全盛开了。一颗颗梅树满山遍野,有红色、白色、粉色,还有的一棵树上开出了两种颜色的花朵,我知道那是园艺师傅用嫁接的技术把两种不同颜色的花嫁接在一起的成果。在蓝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下,梅花晶莹透亮,美丽极了,我们一边爬上一边欣赏着每一棵美丽的梅树,突然一只小蜜蜂飞了过来,我们悄悄地停下脚步,看着小蜜蜂停在了一朵梅花上,哇,梅花的花心就像一个小杯子,小蜜蜂慢慢地把头伸进花心,我们知道它一定在采花蜜。我们边走边欣赏美景,然后我们来到了一个小凉亭,决定在旁边玩一会游戏,我们一边聊天一边玩各种角色扮演,我们在梅树中间奔跑嬉笑,开心极了,我们坐在一棵树下,想起了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们休息了一会继续顺着梅山往上爬,景色实在太美了,我们走到一处看到许多人围在那里,原来那里有一颗很大很粗的梅树,旁边还立着一块假山,上面刻着“梅后”两个红字,原来这是一棵几十年的梅花树了,看着它粗粗的树干,还有茂盛的枝杈,上面挂满了红色的花骨朵,十分震撼经过几十年的风出雨打,它还是那么的美丽,我们大家和“梅后”合影留念。

欣赏了半日的美景,天色也不早该回家了,我们不约而同的相约下次还要过来赏梅爬山。

有关游梅花山的作文篇2

今天我到南京去,费了好长时间才到南京。我们去做地铁,地铁开往两个不同的方向:一边是往经天路,一边是往油坊桥。我们从马群站坐上了去油坊桥方向的地铁。

我们看到了好多人放风筝,我们约好朝梅花山方向走去。但不知道走哪条路,我就看着朝海底世界方向走去,真的到达了梅花山。

我们在梅花山拍了好多张照片(在梅花山大约拍了363张,这些照片回来都放到电脑上了。)我到梅花山半个小时之后。背诵了第4课《春到梅花山》。有些小弟弟、小妹妹听到我背的声音都被吸引了过来,很是羡慕地看着我。我还以为他们是干什么呢?原来是来听我背诵的呀!

然后,我们坐在山坡的草地上休息,吃着各种可口的食物。

我们来到了一个很大的地方,走了好长时间都没走到边。我们慢慢走,走到一个地方,一位画家正在画一个人,就画了十几分钟。我就把自己的彩球放在画家画那个人的旁边,对画家说:“增加难度!”,后来自己又觉得不好意思,又把彩球拿了过来。

该画我的时候到了,我把彩球放在我的手上,以为画家要画彩球,没想到彩球这么难画,画家又没画出来,当我们付了钱时,画家就把画送给我了。

我们一天的游览就结束了,今天一天我真开心呀!在回家的车子上我就睡着了。

有关游梅花山的作文篇3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是著名大诗人王安石的《梅花》,今天,我就和妈妈一起去游玩了梅花山,路上不时有阵阵寒风吹来,但一点儿也影响不了我赏梅的心情。

走进景区,人山人海,几乎没有一处没有人了,我们走在石头小径上,两旁一株株红梅在寒风中竞相开放,在春风的吹拂下,梅树上像是长了一个个小脑袋,左右摇摆,我把脑袋凑近,仔细观察着一朵红梅,只见它有八片花瓣,许多黄色的花蕊从花瓣里伸展了出来,十分美丽,一眼望去,一株株密密麻麻的梅树,层层叠叠,一点儿也看不穿,不时有阵阵梅花的幽香飘入了我的鼻子里,游人如痴如醉,有的与梅树拍照留念,还有的把鼻子凑近,品味着梅花的香味,梅花在寒风中开放,不禁让我想用迎风开放,百折不饶这些词来形容梅花的高贵品质,梅花正因这样的品质,才会被定为南京的“市花”。 走在路上,一块简介牌立在路边,原来是梅花山的简介,南京梅花山是中国“四大梅区“之一,占地面积足有1500多亩,世界上现有的三百种梅花中,这里共拥有二百多种左右,啊!读到这儿,我不禁对我们南京的这块风水宝地充满了敬佩之情,我又从简介中得知梅花山最珍贵的一种梅花名叫“别角晚水”,简介中写到“别角晚水”又称蹩脚,花期较晚,花色水红,是梅花山“镇山之宝”,什么时候才能看见这株“镇山之宝”,啊,真让人期待!我们接着又参观了梅花盆景园,每盆梅花都很特色,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株白梅花,它盛开着白色的花朵,枝干向两旁伸展开来,让人感觉一点儿也不拘束,好像敞开了胸怀,想拥抱来这里的每一个游客。

我今天参观了梅花山,那里的梅花使人流连忘返,我为我们南京而自豪,明年,我还会来,来饱览这一美丽的景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