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生的智慧/西方经典文库系列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生的智慧/西方经典文库系列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生的智慧/西方经典文库系列》是一本由阿图尔·叔本华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27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的智慧/西方经典文库系列》读后感(一):自我迁就的智慧

正如书中序言所讲,其中有些不过是亦正亦邪的小聪明而已。本书所讲的智慧,大多不能被定以为哲学的范畴,充其量只是一些人生的指导和领悟或者称其为哲思。叔本华对人生的智慧的阐述并没有对我起到太大的作用,很多时候本书就像是一本心灵鸡汤的合集,只是有些艰涩和痛苦的意味,其中缘由就在于叔本华所说的“幸福学”。另外,书的内容甚至夹杂着叔本华的“耿耿于怀”无论是对双重幸福的定义,即人的所有(财富、权利等)和人的自我(思想、趣味等)以及对黑格尔等人的非议,似乎都是叔本华在书中宣泄情绪的表现,甚至也不乏存在些性别歧视的旧思想。只是,书中真正的智慧不可否认,幸福是不断消除痛苦的过程,而非追求快乐。在暮年,对待所有事物总需一个平淡的态度和“孤独”。可殊不知,这里的各中智慧,生活也让我领悟了。此外,本书作为一本折中的形而上学著作,显然没有让我心悦诚服,我期待文中出现过无数次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人生的智慧/西方经典文库系列》读后感(二):读书笔记

1.人的个性,即人怎样看待周遭的一切,对于幸福的影响作用远大于物质和他人的感受

2.乐观

3.保持健康

4.我们的担忧苦恼恐惧愤怒嫉妒,大部分都和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有关,而这些无关紧要

5.我们的幸福来自内心的安宁和知足

6.人生是为了远离痛苦而非沉迷享乐

7.用日记记录下对过去的反思

8.不要把自己的想法立刻告诉别人,也不要太把别人的话当真

9.不要反复回顾已经成为现实的事情,也不要为未来可能承担的风险而担惊受怕

10.想象一下,失去了现在已经拥有的东西

11.对于意外不悲不喜,坏事可能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

对于在计划中多考虑糟糕的情况,我不敢苟同。那些不幸并不是必然会发生的,真正出现的情形与想象中的不一定相同,想得太多也是杞人忧天。这一点,前文不是已经阐述过了么?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人生的智慧/西方经典文库系列》读后感(三):智慧带来自由,经验带来幸福

人的存在分成人的自我,人的所有,人在他人眼中的样子(显现)。

人的自我是意志,人的所有和人的显现是表象,成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人面向自我,是向内部抵达真实。有真实即有虚假,所谓虚假,准确地说,是建构。

人要生存,本能追求安全、稳定,群体生存,追求群体的安全、稳定。

群体的安全建构起律法,群体的稳定建构起道德等行为规范。行为规范像是打分类体育比赛,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平庸即最优。

“时代只会重视那些毕生为俗事操劳的人;这些人服务于刹那的无常,因此也就属于这个时代,与这个时代生死与共”,“但凡那接触的事物一横空出世,众多的平庸之辈就会群起而攻之”。

大众自愿地与统治阶层共同建造避风港,对出海的人施以惩罚。

尼采说,海上风浪大作,一切都在海中。突破建构是痛苦的,停留在真实之地是孤独的。“谁无法消受孤独,谁就无福消受自由。”

因此,意志比表象更根本、更彻底,决定人的幸与不幸。

在《人生的智慧》里,叔本华的论证到此为止,他没有继续行走在通向自我、真实、孤独的路上,没有直面积极的痛苦。他选择回避,减少苦难,获得幸福。

自由带给我们的,是幸福之外的一切。

智慧带来自由,经验带来幸福。叔本华选择教人幸福。

《人生的智慧/西方经典文库系列》读后感(四):人应该有点悲观主义

一提到叔本华,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悲观主义。叔本华反对乐观主义,他认为所有的享乐无非是幻觉,享受皆为镜花水月,为错失享乐而愁肠百结,则可笑之极。正如他自己所说:“谁要是完全承认了我的哲学教导,并因此也就知道,我们的整个生存不会变得更好。”

幸好,我没有完全承认叔本华的哲学教导,我还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

《人生的智慧》虽然叫“人生的智慧”,却不全然是智慧,有些只是亦正亦邪的小聪明而已。书中谈到了人的内在,即人要拥有强大的精神能力,享受高级快乐;谈到人的外在,即财富和荣誉,他强调财富应与德才相匹配。之后叔本华又讲到了建议和格言,建议我们经常反思、学会宽宥自己、关注当下,等等。书中讲得虽然全面,在阅读时还是要选择性吸收,因为若全盘接受别人的建议而不结合自身进行思考,便会使人麻木。

书中虽然谈到了乐观对精神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却还是免不了悲观色彩。叔本华说:“我们眼前的世界就如一个伊甸园,我们所有人却都降生在阿卡甸高原。然后,我们渴望现实生活,追求成就,承担苦难,这些使我们深陷世界动荡之中。”

我想有一点悲观主义没什么不好。有一点悲观主义,便会认清现实的苦难,心中多一份坦然;有一点悲观主义,我们便不会自命不凡,愤世嫉俗,从而脚踏实地;有一点悲观主义,我们便会逃离幻想,关注当下;有一点悲观主义,我们便会与这不完美的世界妥协,少承受些许苦痛。

亚里士多德说:“理性的人追求的是免于痛苦,而非寻欢作乐。”叔本华认为这是人生智慧的最高原则。心中有一点悲观主义,也是符合了人生智慧的最高原则吧。

《人生的智慧/西方经典文库系列》读后感(五):翻译的一塌糊涂,误人子弟的译者真不少!

韦、陈的翻译,直接就是生搬硬套,说是胡编滥造亦不为过! 华中科技大学这个版本,是我所见众多译者中,最不负责任,也是最烂的译本,里面的许多翻译段落,估计连译者自己看了都不知所云,更不要说读者了!

劳教两位“大神”,没那三板斧,就别硬扛,免得丢人现眼!

红框文字诱惑力十足!

折封的作者简介

看看折封的作者简介,竟然“大叔”都弄出来了!

咋不搞个“本本”“华华”! 要搞现代化,与时俱进,也不必如此随意糊弄读者!

----------------------------

阿图尔·叔本华(1788-1860)

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对近代的哲学界、思想界影响极深。 生于德意志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 早年在哥廷根大学学习医学和哲学,获博士学位后,曾在魏玛、德累斯顿研究印度哲学和佛学。 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 30岁,完成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该书系统而层层深入的论述了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和伦理学,在构建了叔本华哲学思想核心的同时,也直接奠定了其未来的哲学大厦之基。

随后又陆续发表《论自然中的意志》(1836年),《论意志的自由》(1839年),《论道德的基础》(1840年),《附录与补遗》(1851年)等著作。

叔本华深刻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 尼采特意写《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一文来赞美他 音乐大师瓦格纳特把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他 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 托尔斯泰形容他是“卓越的天才” 现代主义文学家弗兰茨·卡夫卡曾说:“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了。” 国学大师王国维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

----------------------------

同样的内容,说简洁点,难道很难懂吗?

作者引言第一页

何为“幸福的生存”?

何为“非生存”?

烦请大神解释、注解一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