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对空言说》读后感摘抄

《对空言说》读后感摘抄

《对空言说》是一本由[美] 约翰·杜翰姆·彼得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空言说》读后感(一):勘误

译者导读

第13页脚注,“内眷化”应为“内卷化”。

序论

第16页,《文明及其不满的人》,应为《文明及其不满》。

译者导读

第13页脚注,“内眷化”应为“内卷化”。

序论

第16页,《文明及其不满的人》,应为《文明及其不满》。

译者导读

第13页脚注,“内眷化”应为“内卷化”。

序论

第16页,《文明及其不满的人》,应为《文明及其不满》。

《对空言说》读后感(二):知识性的记录

一,对话与撒播

《斐德罗篇》《对观福音书》

彼得斯提倡撒播

二,一个错误的历史:招魂术传统

奥古斯丁

天使作为交流的完美象征,没有肉体

17世纪洛克,意义的个人属性,交流的悖论

18世纪,招魂术,催眠术

彼得斯:无法保证完美的交流

三,走向更加强有力的精神视野:黑格尔、马克思和克尔凯郭尔

黑格尔:

马克思:批判货币,撒播。

克尔凯郭尔

四,19世纪,人与人的接触经历了重要变化

信息传输、信息记录

打破时间束缚(照相机、留声机)/空间束缚(通讯技术)

唯我论、心灵研究与

唯我论的物理对应物:麦克斯韦

对动物、外星人等的讨论:人类之间的交流已经存在鸿沟,更何况与其他物种以及地外智能?

《对空言说》读后感(三):交流注定充满沟壑,我们一直在对空言说。

交流注定充满沟壑,我们一直在对空言说。

交流绝对逃避不了物质的载体,灵魂融的想象终究不可能实现;我们不知道他者会如何诠释我们的符号,也不知道该使用何种方式、在何种范围内解读我们周围的符号;我们被媒介化,成为飘荡着的“鬼魂”,而意义在交流途中失落,无法到达彼岸的“死者”;甚至我们怀着强烈的爱欲,拼命地向对方挤压,却永远无法实现毫无间隙的结合。

当灵魂融合的幻梦破灭,交流失败的乌云遮蔽天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成为亘古不变的谜题,是时候放弃“追求心灵融合”的交流梦想了,如今,我们要问的问题不再应该是“我们能够交流吗”,而应该是“我们能够相互爱护,能够公正而宽厚地彼此相待吗”。

没有对话的撒播可能会成为胡乱抛撒,没有撒播的对话则可能是无休止的霸道,我们应该做到的是,重新审视他者特性、尊重边界、亲临在场,用有限的交流能力、用不可化约的触觉和时间去投入地爱那些你能够接触到的人,这就是我们神圣而又悲哀的处境。

《对空言说》读后感(四):偏哲学的传播学思考

这本书,不像文学作品那样通俗表达,因为是专业相关的书目,所以读得很慢。 这本书更多是从哲学、宗教、历史上,谈“communication”。作者彼得斯做的梳理,从一对一的交流和撒播两个方面入手,以苏格拉底的《裴德罗篇》引入,穿插《圣经》的传播,熟知的、不熟知的学者观点,从哲人苏格拉底、黑格尔、康德、阿伦特、卡尔波布尔,到发明家爱默尔,文学家艾略特、爱伦坡,这些人与传播的都有关系。 在作者的梳理中,“交流”的本质,是学者争论的焦点。当邮局电报、广播、录音机等设备出现的初衷,仅仅是为了证明,不在场的身体能否达到,深层次的沟通。通灵术、探索地外信号的目的,也是处于交流这一目的,吸引更多人想要探索其中。 毫无疑问,这本书,是我垫起脚尖才能读懂的书,译者的很多注解还是为我补了很多知识点的空白。帕特农神庙上的神谕,不仅只有“认识你自己”,还有“凡是适度而行”后半句。 邮局刚开始设立的时候,与最早的新闻信之间的联系。“隐私权”原来是那些无人认领的“信”在公之于众后,才有学者提出隐忧的。并非现在才对互联网衍生的产品有所担忧,在每一次信息革命发生之后,都要经历一段时间的静默和质疑,才有机会被多数人使用。 毫无疑问,这些细小的知识点,填补了之前读书的一些困惑,对于传播的理解更深一层。

《对空言说》读后感(五):交流到底是桥梁还是沟壑?

写这篇书评的时候,我正坐着咖啡馆。

在我的左边,坐着两个女人,一个穿着黑色纱裙,红色针织衫的老妇和一个穿着黑裤子和深蓝色衬衣的中年女人,两个人喋喋不休,似乎在讨论前几天出现的一些摩擦。老妇是重庆口音,能感受到意难平,中年女人说话没有任何停顿,两个人似乎各说各的,是在交流还是在倾诉呢?

在我的右边,坐着一男一女,是两个学生的家长。最初是女人一脸冷漠,男人半头白发。刚开始,女人说,一个小时左右要去接孩子放学,时间不多。男人说,没事,就是有些小事要请教一下,接着顺手递给女人一个小袋子,应该装的是一件化妆品。在聊天过程中,男人不停地提到自己买了好几套房,在体制内工作,女人的兴趣似乎被勾起来。从最初一脸冷漠到脸上泛起红晕,有种“伯牙与子期,相见恨晚”的感觉。我都有点急,她会不会忘记了去接自己孩子,瞟了瞟,一脸陶醉,意犹未尽!是在享受交流的快感吗?

我的正前方,两男两女,应该是两对伴侣,男人无聊的聊着,女人面无表情的坐着。男人们应该比较熟了,女人们应该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坐着很尴尬,我看着都觉得尴尬。

交流,到底是什么呢?灵魂间的碰撞,内心意识的表达。媒介又是什么呢?是延长了人的五官,还是给人多了接触的途径?我们追求的是远距离、非接触的交流成为现实,还是渴望真正寻找到懂自己的人呢?仔细想想都是很有意识的话题。

肉体只是意识的载体,还是意识只是肉体的附着物呢?我们渴望交流,是在追求肉体的欢愉,还是意识的欢愉呢?交流到底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呢?

就写在这吧,耳边实在无法清静,但是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