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块数据》读后感100字

《块数据》读后感100字

《块数据》是一本由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著作,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块数据》读后感(一):为陈刚书记打抱不平

笔者作为第三方,有些

笔者拙作,请拍砖。

《块数据》读后感(二):政府治理

这是一本为陈刚背书的书?陈刚,作为新时代的专业型官员,从北京调到贵州,大力致力于云计算和大数据,马云的阿里巴巴和贵州深度合作。这是一个新型的政绩体现?无论如何,比之以前的圈土地,盖房子,修马路,是进步了。至少,可能提供给新的产业,或者年轻一代创业者,一个出发的基础地。

所谓条数据,行业数据;所谓块数据,某一个区域的数据,汇聚了N个条数据,更多的是一个物理的区域的块数据,小到一个商场或者购物中心,达到一个城市。价值更多的块数据,还是落脚点在城市治理,帮到治理者,也能制约到治理者。

中信出版社的“畅销书”,很多年了。“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又是一个怎样的机构?

《块数据》读后感(三):在说“数据”吗?

当世界回归混沌,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的研究者们却仍试图用条块化来引领未来。大数据规律呈现出无限的不确定性,研究者们仿佛急于从过往的经验中找到一种相似的理论,给商业精英们带去假想的现实安全感,让精英们看到自己的未来在某个框架下继续繁荣。“块”不过是“条”的物理重复。理论创新上的惰性,企图支撑现世利益的安稳。“块理论”不是理论的创新,是对“大数据”时代的一个误解。Yoga的《在说数据吗?》,一篇不人云亦云的书评,值得一读。

“大数据”是一个时髦且内涵和外延均模糊的词,这个词在马云们的口中、在码农的口中、在官园的口中,以及在芸芸屌丝口中,应该是词同而意殊的。但是,即便如此,从其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这一点来看,可以说明:对于数据的关心和依赖,已经成为现今社会各个阶层、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共性。

好在“大数据”的核心不是“大数据是什么?”而是“你通过数据想干什么?”(目的)和“你如何达到目的?”(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数据”不是数量议题,而是目的论方法论议题。进而,“大数据”不是一个理论议题,而是解决方案的实践议题。

而我们面前的这本关于大数据的编辑著作,为数据做了一个非常完美的概念游戏,将“大数据”概念的外延狠狠地“周延”了一把。使得“大数据”成为了概念,成为一种有固定性状的“成果”。这就脱离了大数据“流动”“变化”的本性。令人不解的是诸如包括马云在内的阿里巴巴高管、互联网研究的学者、产业界具有前瞻能力的大佬们等,都对本书不遗余力的进行了褒奖,甚至某种程度上近乎谄谀。我们很难判断这些人的褒词中有哪些是实事求是的。所以,评论者不得不收藏起自己的“偏见”,仔细研究书本的内容,希望发现自己是错的,希望自己的观点最终能够被如此伟大的一本书以及比这本书更伟大的那些推荐者合拍。

但是,评者发现自己彻头彻尾放弃自己的立场,都难以给眼下的这本书打一个及格分。

本书不像一本讨论互联网或者大数据的书籍,更像是一本政府的在数据领域的大而无当的规划大纲。正如我们熟悉的各种文件那样,通篇充满了生造的概念及为其罗列各种特性和意义,而对实现的路径并没有过多的涉及。

书中写道:“块数据是一个新名词。到目前为止,人类生活、生产产出的大数据,无论是搜索引擎、电商、社交平台形成企业大数据,还是天气预报形成的科学大数据,还是各个政府部门形成的行业大数据,都可以定义成‘条数据’。而块数据则是以一个物理空间或行政区域形成的涉及人事物的各类数据的总和”。

短短的100来字,里面充满了似是而非的概念和论断:一、“块数据”;二、“企业大数据”;三、“科学大数据”;四、“行业大数据”;五、“条数据”。什么是“大”,大就是突破原有界线嘛。

问题是:

一、搜索引擎、电商、社交平台怎么就形成了“企业大数据”?难道不应该是搜索、电子商务、社交参与者的行为产生的痕迹吗?如果以数据占有者分类,那么无论数据怎么产生,中国社会只有三类数据,政府占有的数据、企业占有的数据、个人占有的数据。问题是这样分类对解决现实议题有意义吗?“科学大数据”“行业大数据”都有似乎必须回答同样的询问。

二、人类生活、生产产生的数据难道不是存在于时间空间系统里的吗?无论怎样划分时间和空间,实际的本质并不会改变。所谓的“条数据”“块数据”就是一个数据,不是两个数据。只是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利用它们而已。

那为什么作者孜孜以求在“条”“块”上做功夫呢?显然,在对数据性质做研究的时候,作者团队完全沿袭了中国地区治理的陈旧模式,而将已经陈腐的区域治理的模式的弊端引用到数据分析上,并没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陈腐仍陈腐,茵茵相袭,作者团队的观念实质上不是打通数据链,使分割的数据成为整体可分析的大数据,而是下意识当中模仿了区域治理的壁垒思维惯性,将整体性的数据重新筑起壁垒来,分割数据。

在此基础上,那些对于数据的分门别类已经毫无意义了,越详细越“反动”,是对于新兴的数据革命的“反动”。

本书对于观点的论证更多地、或者说全部是来自描述,作为依赖于算法和逻辑的数据产业著作,脱离了逻辑的分析和路径的设计,似乎只能给人隔靴捎痒、不知所云的感觉。

主编者在序言中自己也表示“在此书完稿后,不少人士甚至是专业人士都问我,你能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吧块数据说清楚吗?”这算是“自供”吗?当一个读者对作者说“你用最简单的比喻的方式说一下你的著作到底说的是啥”时,不言而喻的前提的是:提问的这部分人士甚至是专业人士没有弄懂书中的概念,更不明白设计这些没有被弄懂的概念的目的,而完全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人从中获得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作者团队可能需要明确四点,才能够在数据领域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第一,数据的发生是人类活动的自然现象,当起发生它就拥有时空上的整体性;条条块块都是数据分析过程中解决人类能力局限的方法,并且随着工具的升级,这个条条块块的内容和范围不停的在发生变化;一定范围内数据一定是在整体数据背景上才能够反映出它的意义来。

第二,在当前技术和逻辑能力条件下,无法纪录和分析的人类活动,就不能成为是数据,数据是被记录的生活、生产,并最终会被分析;同时人类的活动必定有不可被记录的部分,那种包罗万象的大数据是不存在的,大数据也不是万能的。

第三,“大数据”的应用的并不是包括所有现存数据,所谓“大数据”在应用层面都是局部的应用。大而全的大数据,有;但是大而全的大数据应用,没有。条也好,块也罢,都是解析数据的一种方法,并且多数情况下一定是条、块结合才能产生作用。

第四,“大数据”的应用到底是有风险的,由于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风险的具体界线并不清晰,大数据应用过程中应该把应用的目的和范围人为降低和缩小,因为,数据是个人产生,而储存、应用、分析是与人对抗的组织(政府、企业、商业组织)进行的,其中的冲突和道德风险是与生俱来。

第五,“大数据”的应用是个技术问题,撇开技术谈数据都是空谈;“大数据”的应用同时是个逻辑问题,离开逻辑抽象,任何数据都不可能反映本质;大数据的应用还带有目的论的实用领域,没有目的推动的数据应用,最终是找不到出路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本著作告诉我们的其实不是关于数据的故事,而是关于某类数据使用者的单方面的非数据层面的设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