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描写陕北的风俗作文800

描写陕北的风俗作文800

提升写作能力,做到手到擒来,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作文能力提升有帮助,特地精心编写的描写陕北的风俗作文800。

描写陕北的风俗作文800篇一

满族的风俗习惯作文800字 满族

满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民族。

满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辽宁省,共有550万人,占满族总人口的51%。另外,满族人口在100万左右的地区还有吉林、黑龙江、北京、河北、内蒙古。满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辽宁省,共有550万人,占满族总人口的51%。另外,满族人口在100万左右的地区还有吉林、黑龙江、北京、河北、内蒙古。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 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描写陕北的风俗作文800篇二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不同,我家乡更是别具一格。

在广东潮汕地区,一直以来,每个人的一生都要举行一个成人仪式——出花园。也就是说,你从今天开始,就从花园出来了,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具体礼俗是这样的:有十五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为孩子举办一次隆重的仪式,是个人生的转折点。还要用三牲果品(鸡、鸭、鹅和水果类)拜别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了,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出花园的孩子要穿上红皮鞋、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因为传说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大钦小时候没钱,但在路边对上了对联,得到了一只公鸡和红皮鞋,父亲为大钦烫了鸡头吃。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还有的用榕树枝、竹枝、石榴花、桃树枝、状元竹、青草各一对合十二样泡水给出花园者沐浴。

在我们普宁市,当天要吃炸猪肠和肚,并且邀请小朋友于地下围着竹箕,同时进食,祝贺出花园者“换上了成人的肠与肚”,和童年告别。

潮汕人有着与众不同的食俗,日常生活中特别喜欢喝粥,有着皮脆肉嫩的“炸豆干”,有着以大米制作的名目繁多的酥香的饰品,而且非常喜爱腌制的佐餐小菜(主要用于喝粥时),如,咸菜、菜脯,以及精致的小食蚝烙、肉丸等。尤其是牛肉丸,令我吃完后仍然回味无穷。

潮汕都非常注重“吃”不过最出名的还是潮菜以及潮州的功夫茶,潮菜远进闻名,是由潮汕原有的菜式与按潮汕味加工改造的菜式构成的一个开发体系。潮菜中不仅有名贵的燕窝、鱼翅、鲍鱼烹制的精品,也不缺少粗菜的特色菜。如地瓜叶做成的“护国菜”芋头做成的“芋泥”,大芥菜做成的“大菜羹”等等许多。

潮州功夫茶十分富有地方特色茶艺。小到用水,大到冲泡,品尝都很讲究。

潮汕农村传统民居样式很多各有着生动形象的名字,例如“四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爬狮”。简单介绍一下吧,“四点金”是潮汕独特的村居,旧时只有殷富显达的家庭才能建造,建筑格局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下山虎”房屋的建筑在潮州农村较普遍。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少了两个前房,其余基本一样。“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无论是“四点金”还是“下山虎”潮汕民宅有个突出特点就是装饰,故有“京华帝王府”和“潮汕百姓家”之说。

不论是潮州的“出花园”、饮食、民居还是功夫茶,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特点。

描写陕北的风俗作文800篇三

对于黄土地的陕北人而言,一年中有许多的节日, 但春节是陕北最隆重的、最盛大的节日。大街小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息,各个商场里和集市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杀猪宰羊,压糕面,磨豆腐,擀杂面,炸油糕,蒸黄馍馍,做黄酒。春节前的街头也很热闹,地上摆满了年画、对联、陕北剪纸、福字、、、、、也有各种各样的花炮,过年的美食和年货都要在年前准备好。

除夕这一天,人们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了,贴对联;把福字倒贴,表示“福到”的意思;挂灯笼。家家户户都把房子打扫的干干净净。全家老老少少都要换上新衣服。下午,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这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饭,庆祝新一年的到来。人们总是睡的很晚,一起“守岁”,一起看春晚,一起玩,大人们在孩子们的枕头下面放压岁钱。整个晚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处处礼花朵朵,鞭炮声声。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放“开门炮”。这预示着开门大吉。正月初一,全家人要走亲戚,去拜年,孩子们给长辈们拜年时,就会收到压岁钱。孩子们非常开心。

这就是我们陕北的春节,是陕北高原的盛典,也是陕北独特的习俗。

描写陕北的风俗作文800篇四

陕西地大物博,有美味的凉皮肉夹馍,也有人人喜爱的火晶柿子狗头枣,而我最喜欢的是吼不尽的陕北民歌。

小时候老听爸爸唱陕北民歌,一唱就知道死定了,赶紧捂着耳朵跑。但又一次,看爸爸听歌享受的快上天了,调皮的我一把抢过耳机,戴在耳朵上。只听二胡声猛然在耳朵排着整齐的队伍一会跑步,一会散步。正当我享受着悠扬的二胡曲目,突然,一声“哟--”,一声大吼吓得我差点从椅子上弹起来。原来是王二妮在唱《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我准备跑,却被她迷人的格式给吸引了,那声音拖得好长,嘹亮的歌声透漏着陕北人粗狂洒脱、率直真诚、热情大方的民族特点。我竖起耳朵仔细的听了听,发现陕北民歌都有后鼻音,林(lin)--(ling),人--扔。我忍不住跟着唱了起来,仿佛看见了我国民歌的多姿多彩。在中国抗日,革命时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

我爱陕西,更爱陕北民歌,吼不尽的陕北民歌。

描写陕北的风俗作文800篇五

我的家乡在陕西省的最北端,陕北榆林,那里物产丰富,资源优越。盛产苹果,芝麻迷你小香瓜和海红果……但最闻名遐迩的就属黄河大滩枣了,又甜又香。

红枣一般在秋天成熟。当金灿灿的秋天来临时,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娇艳欲滴,鲜红鲜红的大枣,远远望去,仿佛是一盏又一盏的红灯笼。

枣从结果到成熟的过程变化是非常漂亮。起初没有长熟的枣是青绿色的,渐渐的变成黄白色,因为太过于发青,让人会误以为是白色的枣,刚刚成熟的枣一半红一半绿,非常漂亮,等到全部熟透了的大枣,就又红又鲜艳。让人垂涎欲滴。

吃上一口,嘎嘣脆,又香又甜的大枣汁水饱满,绝对会让你想咬第二口,“咔嚓”一声你再咬下去,看见长的结实的果肉,新鲜的果核,同时甘甜的汁水在嘴里回旋,真是叫人越吃越爱吃,那滋味,简直是回味无穷。

把熟透了的大枣摘下来,晾晒在毯子上,等晒上十来天,等到大枣浓缩干煸后,大枣的精华也就都被利用起来了。摇身一变就是市场上超市里,我们经常见到的陕北大枣了。

我说到这里,想必你们已经口水直流了吧。有机会,欢迎大家去我的陕北老家品尝香甜的大枣。

描写陕北的风俗作文800篇六

春节来了,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春节风俗。我们东北的风俗就由我来介绍一下吧。

春节的时候,我们东北不会忘记的一件事就是在家里和面包饺子,这时候,家里人会想出许多的办法来让家里人幸福,好运。比如说有些人会把一个红枣放进饺子皮让人嚼一嚼就嚼到了好运。还有一些人把一个杏子放进了饺子皮让人咬一咬就咬到了幸福。

对了,东北还有一些人玩一种东西来庆祝新年,那就是红红的鞭炮。吃完热乎乎的饺子就会来放鞭炮,人们把鞭炮立在雪堆上点燃了就马上跑去远处看。“砰!砰!砰!”鞭炮炸开一团火焰出了来,代表着红红火火。

这就是东北的风俗。

描写陕北的风俗作文800篇七

我的家乡在河北蠡(li)县,地处华北平原中部。这里没有什么好的景致,只有挺拔的白杨怀抱着小小的村庄。但是,这里的地是亲的,因为我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这里的人是亲的,因为这里有我的爷爷、奶奶、大叔、大婶、表哥、表姐们……虽然我的家乡并不美,但是我爱我的家乡。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家乡的人们也富起来了。家家户户有了彩电、冰箱、摩托车,有的还盖起了二层楼,生活简直是芝麻花开节节高。然而,伴随着这大好形势,出现了许多让人惊讶、不解的事。

去年寒假,我们一家回老家过年,刚到家住下,就赶上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病逝了。她的儿女们为她操办丧事,可真够忙乎的。出殡那天好不气派,光送葬队伍就拉了500多米长。队伍前面的吹鼓手们,个个摇头晃脑吹奏着哀乐,“入情入景”,可起劲了!接着是八个壮汉抬着一个刻着花纹的木棺材。棺后面是头戴白帽、身穿白衣、腰系麻绳——披麻戴孝的孝子们,他们举着灵牌。撒着纸钱,还一步三磕头,那哭声、哀乐声、炮声汇合在一起,几里外都听得到。

着,又一群人过来,又一件“新鲜”映入眼帘。只见几个着用彩纸糊起来的“童男童女”、“金山银山”、“肥猪肥牛肥羊”,还有现代化的“彩电”、“冰箱”。听妈妈说。这些是供死者在阴间用的,都要在坟头烧掉。我感到纳闷:死人还用得着这个?

送葬的队伍走过去了。这仪式还没有完。晚上,又摆了二十桌酒席,请来吊孝的人享用。这样一连闹了三天三夜。

那天我问妈妈:“那老人活着的时候怎佯呢?”妈妈告诉我,老人家在世上时可受了许多罪,她辛辛苦苦把儿女养大,她的儿女却都不孝顺她,她一个人独住一处无人照顾。我听了更不理解:这么一次葬礼,少说也得花几千元.怎么这么挥霍?与其这样,不如在老人生前好好侍候。更令人不解的是,现在农村红白喜事家家都这样办,有时还互相攀比,看谁家最阔气。难道大家富了,钱就可以大肆挥霍吗?

带着这个疑问,我回到了家。不久就听说县里已成立了“风俗改革委员会”。是啊,家乡这个风俗是应该改一改了。我多么望家乡人民都能够富裕不忘“勤俭节约”呀!这样,我将更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人们。

描写陕北的风俗作文800篇八

对于少数民族的风俗,我知道的不多,但有一些我是知道的,甚至是印象深刻的。比如说,藏民族的天葬风俗。是我在看电影《可可西里》的时候知道的,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有这样一个风俗。片子的开始就是一个缉私队员的葬礼,尸体被裹上了白布,然后在一个荒凉的野外,一个人挥舞着一把大刀,一刀刀的劈下去,有很多飞来的鹰在四周盘旋,镜头很隐晦,只是拍摄了参加葬礼的人们的面目表情,我当时有些没看明白,因为我不知道那个人在砍什么。在片子的结尾处,我又看到了相同的场面,那是缉私队长日泰的葬礼,日泰的尸体经过清洗以后,然后用一块很大的白布裹好,所有的缉私队员为日泰送行,那情景和开篇如出一辙。

后来我对这个仪式感到很特别,尤其是那群盘旋的鹰,我上网才查到了这个仪式确实有特别的说法。原来葬族人民崇尚天葬,他们认为在各种安葬的方式中,天葬是最高的礼遇。一个人死去,然后尸体经过清洗,被送到天葬场,这个场应该是那种比较开阔,容易吸引鹰飞来的地方,然后由天葬师来解剖尸体,他会用一把大刀将人体肢解成很多小块,甚至连骨头渣最后都要用酥油蘸了,然后分给前来觅食的雄鹰,直到尸体的所有的碎片都被鹰分食而光,这个仪式才算结束。在藏民的眼里,如果鹰不能完全吃光遗骨,那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预兆。所以他们会想出很多吸引鹰的办法,比如涂抹酥油的办法。鹰吃完了遗骸,然后展翅高飞,这个藏民的灵魂也就溶化在了蔚蓝的天空里。

一开始我觉得这个风俗很令人难以理解,甚至是难以忍受,但藏民们世世代代都采用这种安葬的方式来慰籍亡灵。之所以这么做是与他们的信仰密切相关的,他们渴望灵魂的飞升,而不是肉体的保全。如果你也能跟随他们的信仰去思考问题,就不难理解这个风俗的合理性。也就不会感到少见多怪了。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信仰和风俗。

描写陕北的风俗作文800篇九

春天是放风筝的季节。星期天的上午,田野里已成了风筝比美的地方。我看到天空中“蝴蝶”在翩翩起舞,“仙鹤”在展翅高飞,“雄鹰”在空中盘旋,“蜻蜓”时高时低,“蜈蚣”奋力往上爬,还有“飞机”越飞越高,好像要与真飞机一比高低………

描写陕北的风俗作文800篇十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

回想起这首有趣、通俗的民歌,我也不禁发笑。想起来,这首歌和我还真有点相似呢!我的家乡在东北,现在生活在大连,不管去怎么理论,我也应该是个东北人了吧!有句俗话说的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过话说回来,东北那里和其它地方还真是有点不一样吧!首先,东北地区民居就与其它部分地有所不同。在东北那里,住的绝大部分都是平房。东北人在住房上从不拮拘,从不去认认真真地分什么卧室、什么客厅、什么厨房的。他们所做的,仅是一墙之隔而已。东北的厨房有一口地窑,不太大,用来存放土豆之类的食物。

东北的厨房还有一口生活的炉子,烧出的热气通过一根铁管子给输送到卧室,用来取暖。再看,就是两口镶在大水泥中的锅,当然,要一个通口来生火用。中间56个民族,恐怕百分之七十水的都是软软的床(我现在也是!)而东北那,睡得却是“炕”,所谓“炕”其实是一种又长又硬的床而已(我老家的炕足足有两三米呢!)。床下有一条空洞,是用来连接厨炊的。这样一来,当外面在做饭时,你做在热炕头上,如果是冬天,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呀!东北民居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客厅,从正门进去,先是厨房,再就是有炕的卧室了。富裕一点的人家,还会有一间小屋子。如果有客人来了,他们就会毫无拮拘地坐在人家的炕上,倍显亲切!其次,东北人家的口味也与其它地方的口味有所不同。东北人尤其爱吃炖菜。什么猪肉炖粉条什么小鸡炖蘑菇什么土豆炖排骨,都是东北人的最爱。

再说,东北哪里的文化习俗也与其它地方的文化习俗有所不同。其它的地方唱的几乎都是哼哼呀呀的歌的舞。而东北的二人转却是不同凡响,清新脱俗。二人转在当地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小到十几岁的孩子,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随时随地那么来上一段,既不需要舞台,又不需要服饰。可以一边哼哼歌曲,一边载歌载舞,又养眼有养心,不开心时来上一段,说不定心情会多云转晴呢!最后,东北人的性格也与其它民族有些不同。东北人爽朗、大方、不拘小节,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特样风情,让人顿生亲近之意。

有句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许就是东北这些独特的民风、习俗养育了像东北人这样大方、豪爽、不拘小节的民族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