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E考据故事集》读后感精选

《E考据故事集》读后感精选

《E考据故事集》是一本由艾俊川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4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E考据故事集》读后感(一):信息化浪潮下的考据未来

要说近期最火的,莫过于ChatGPT,与此前我们熟知的人工智能相比,它的出现颇具威胁:有思想、有自主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它的行为基于大数据分析结果,因此只要数据够丰富,它分析的结果将远超人类大脑。这是否代表着一直被专业人士独据的领域将会降低门槛走向大众化,它的使用是否将会让阳春白雪晦涩难懂的史学考据不再神秘呢?

《E考据故事集》是作者艾俊川对信息社会下数字化尝试的一个有益结果。本书揭示,考据可以为普通人提供机会,拓宽学术边界,但考据也绝不是简单的一键搜索和人工智能所能解决和替代的。

比如说,你还需要敏锐的推理、分析和归纳能力。以《陈寅恪<论再生缘>补证》为例,清人一条简单的诗序引起陈寅恪先生的思索,考证出陈端生丈夫范菼其人其事。虽受制于所处时代所能利用的材料之限,陈先生的疑虑和推测未能得到证实和修正,但“以诗证史”的联想和考证过程断不是人工智能可以主动发散的,固然可以将所有的陈端生和范菼呈现在面前,但若没有历史的积累及对陈、范、汪家族的了解,又怎会联想到这层关系,进而呈现彼时的人文特色呢?

比如说,你还需要灵活的经济头脑。国际拍卖公司的一幅画兰或许并不罕见,书名沈郎更加令人感觉平平无奇。但若知道此沈郎关联名伶沈宝珠,沈宝珠实为昆曲名旦,虽是野史谬传,但因孝行广为民间所知,是否可为这幅画陡增文化内涵及想象空间,从而拍出个好价格呢?

比如说,你还需要些八卦心态。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顾文彬顾道台一面修建了过云楼,谁知道一面还在跟儿子的书信里记录下自己的“敛财经”呢?区区一个道台收入如此之丰,以至于升迁都不能诱惑其舍此美缺。也谁成想,收藏书画也有其小秘密,龌龊事竟也不在话下。碎碎念下展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史料,相比都是人工智能所无法用情绪表达的吧。

所以言归正传,真正的考据,需要识文断字、知书达理。尽管数字化让寻找证据变得容易,但还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才能驾驭和有效利用这种便利的工具。所谓识文,需要准确理解文义,互联网靠表面翻译贻笑大方的实例数不胜数;断字,中华文化五千年,文字载体、文字形态多种多样,人工智能基于的是现有的数据存储,而突破和创新必然只有人才能胜任;知书,熟悉史籍,理解起来可能更加简单,若不是有对想要考据的对象有充分的认识,纵使拥有再趁手的工具,也是无从查起;达礼,要对旧时制度、人文有所了解,如果只看表面功夫,又怎能从海量资料里去伪存真呢?

数字化的冲击事实上波及着各行各业,以前不为大众所熟悉认知的史学研究也不例外。作者以普通人难以接触的考据作为实例探讨现代工具的应用,别有一番趣味和警醒之意。人工智能帮助我们累积更加庞大的数据库,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使用方法,但它始终不能替代的,是一种人所天马行空畅想的自由和难以量化的情绪表达,而正是在这种无法标准化不能建模的领域里,体现着难以替代、永不磨灭的精神火花。

《E考据故事集》读后感(二):新型考據

和e老“相識”快二十載了。不過說相識也並不准確。至少到現在還沒有見過面。只是遙遙看著他一本又一本功底扎實的書陸續問世耳。至於如何“認識”。則要從當年胡同意氣飛揚在網路上開設布衣書局說起。胡同由天涯而孔網而布衣。逐漸獨立出來而成網店。同時開設了虛擬的論壇。“認識”e老就在這布衣論壇裏。

忽忽便是二十來年的時光。我最欣賞布衣書局的一點。如今卻已不復存在。那就是當年布衣論壇的同人氛圍。如今網路世界早已天翻地覆。論壇被各種微信群取代。各種訊息撲天蓋地而來。又倏忽騰空而去。大家都忙著買忙著賣忙到後來什麼都不記得。

當年的論壇不是如此。在那裡若隱若現似有意似無意營造出一種氛圍:雍容。大氣。自由。寬松。來往朋友間不論是新知還是舊雨。大多能其樂融融。相處愉快。有位朋友曾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布衣論壇有一種遺老氣。大概是因了在布衣的“長駐人口”裏絕大部分都是對文史舊籍有興趣的人。因而談文論史。識印辨人。似乎形成了一種鬆散的“同人”圈子。

e老就是這個圈子裏的絕頂高手之一。出身名門正派。學識豐贍淵博。收藏既精且富。為人老成持重。真是夫子之風。君子之風。看他在論壇裏或發帖。或討論。總是那麼從容自如。即便是上升成激烈的論戰。他也不怯不厲。頗有點手持白扇靜風塵的氣度。而且他的文章不走通常的文科路數。重邏輯。重理據。線索清晰。札實有序。沒有不必要的枝蔓。卻又時有言外之意。有點兒叫人想起陳援庵的路數。雖然兩者的風貌仍是不同。

二〇一二年浙江大學“六合叢書”收錄了e老。亦即是艾俊川先生的一本《文中象外》。這好像是他的第一本專著。用小線索解決印刷史上的疑點。差不多十年後。廣西師大出版社“煮雨文叢”裏又添一本他的《且居且讀》。幾乎是他講版本鑒別。辨偽存真的度人金針。有些在布衣論壇裏就見過雛形。最羨慕的是他奇跡般得到《水滸傳》殘頁的故事。書林逸話再添新篇。

二〇二二年中華書局又推出他的《中國印刷史新論》。這是接著張秀民等諸位前輩往下講的大作。他的那些收藏尤其是活字本在文章裏有了大用。彷彿一個偵探。從實體書冊的印刷痕跡入手。追溯前塵。解決不少前人沒有解決或是忽略未見的問題。可惜我只能如後排矮人。隨著別人看個熱鬧瞎叫一聲好耳。

差不多同一時候。中華書局的《掌故》叢刊也陸續出版。第二輯裏有e老的長文《小萬柳堂紀事》。我原本以為他竟然也放下敦厚本色。開始追逐風雅寫廉家夫婦的文酒輝光。沒成想這並不在作者範圍之內。e老寫廉泉和李經邁的經濟糾紛。寫他們家庭背負的債務。以及順帶考證吳芝瑛的代筆。沒有什麼風雅可言。雖和藝文無甚關聯。卻是廉家夫婦活動的背景底色。此文如今也收進新書裏。還另外增補兩文。欲更清楚地知曉小萬柳堂的舊事。自是必讀。

過去這二十年間。可以清楚地看到e老這幾本著作方向雖各有側重。然而一以貫之的。仍是他念茲在茲的“ E考據”。大有以此開宗立派的氣象。當年在論壇裏就聽過他講E考據。在淺薄如我之輩看來。這不過就是利用網路。搜索關鍵詞。而大量地吸收合並材料而已。然而e老不止這樣簡單。而是把它真正賦予了學術的精神。

在他的新書《E考據故事集》的自序裏。用一段特別實在的話。說出他心目中“ e考據”的範圍或是說標準:

“本書收集了我近年寫的與歷史人物有關的文章。作文的初衷。是披露或釋讀稀見文獻資料。提供一些新史料。但落點均為人物和事件。期望能揭開歷史的隱秘一角。寫作中很多時候借助了E考據工具。與過去常做的詞義。詞源。人名。版本等方面的考據相比。我覺得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E考據相對複雜。因為考證詞語名物。一般檢索詞明確。檢索之後的分析。歸納。推理也都圍繞主題進行。容易得出結論。完成考據。而考證一位人物較長時期的活動。一個事件的來龍去脈。那就牽涉廣泛。檢索的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線。一個面。檢索點多。處理的信息量大。需要‘補課’的地方多。閱讀量也隨之增加。而且由於頭緒紛雜。線索往往中斷。無法得出確切結論的考據意味著失敗。E考據雖然高效。也不是一敲鍵盤就出結果那麼簡單。”

《E考据故事集》读后感(三):考据历史,再现时光中的沉浮往事

对于历史的考据是试图勾勒出真相与细节的历史研究者们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传统对于义理、考据、辞章的探究过程是复杂琐碎的,无论是从古籍史料记载还是结合最新历史成果发现,研究者们所秉持的态度决定了其付诸于实践的认真程度,有些时候,一些不易察觉或者忽略掉的证据往往成为了改变研究走向的关键所在,出现这样的原因并不一定是研究者主观意识上的错漏,可能受制于条件和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对于一个或多个问题的研究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纰漏,但无论如何需要坚持的是,对于历史研究的准则仍需要研究者下大力气加以推导,进而形成对于历史相对真实客观公正的正确认识。放眼现在的时代变迁,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高度升级,已然改变了传统研究领域的方式方法,如今的研究者可能不再像过去的前辈那般埋头于纸书之中,只需要轻轻滑动鼠标进行检索,便可以收集出相当大数量的资料,其中还不乏已成型的结论或主张,相对于过去考据的不便,这样的改良无疑是带有进步的色彩,且具有更多可延伸的空间。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以清初到民国这几百年的时间跨度为脉络,通过二十五篇不同内容的历史考据文章所形成的《E考据故事集》,将时代新信息技术应用下的历史研究鲜活的摆在了读者面前,成为了一本融合古今现代、有着交相辉映色彩的历史研究佳作。

在谈到本书之前,我们需要认识该书作者艾俊川先生对于学术研究所付出的努力,作为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出身的学者,多年来的研究以及从业经历造就了他对于古典文献、古籍保护等诸多领域内的研究成果,诸如《文中象外》、《且居且读》等等佳作相继问世,为喜爱相关内容的读者带来了学术和知识上的洗礼。面对着维系传统与应对现代的结合,艾先生将对于历史人物以及相关事件的考据作为自己的落脚点,通过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工具为媒介,深入浅出的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场历史“推理”之旅,如果说细致的推敲和打磨是从诸多历史细节入手的关键所在,那么对于论点和论题方向的把握直接关系到研究者所要涉足和探讨的领域,虽然该书的二十五篇文章互不联系,但从本质和内涵上来看,都是对于曾出现过的一些历史问题的深度研究与全新探讨,相对于那些普遍存在的、不假思索的“拿来就用”做法,套用之前的一些观点论据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行为,要知道这其中就暗藏着许多理解和研究上的偏差,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论点的失真。对于致力改变这种局面的本书作者而言,匡正厥失的出发点显然是主要的目的之一,历史的真相不能依靠简单的引述以及含糊其辞的判定,而是要靠历史研究者一点点对于历史细节的准确把握,并赋予其正确的考据逻辑链条,这样才能确保得出的结论是真实有效、可服可信。

例如在德龄公主一文中对于其父亲裕庚及其家人的考证,主要还是源于作为晚清皇族的见证者德龄公主以自身经历撰写过相关回忆录,成为了影响以后的清末史参考资料,后来也更多的出现在了网络媒体上被大肆引用,一定程度上有替代正史的现象出现。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一个见证者的主观视角在摒除客观因素之后仍需要值得商榷,对于其中的人物、事件等等问题,不能完全依靠叙述者的一面之词,而是要通过结合其他资料加以佐证辨别才能真实还原历史真相,所以从这里开始,对其父亲生平经历的查阅,对于其家人组成细致的查证,使得德龄公主背后的故事得以一一呈现,虽然不乏看到与回忆录冲突的地方,但通过考据之后的人物故事的真实性大大增加,可以说较为完整的还原了曾经的历史过程。这样的印证推理在书中其他篇章也较为多见,这并不代表着艾先生是在挑刺找茬,反而是其严谨认真专业的态度会令读者赞叹。值得关注的是,在考据过程中对于原始资料的归纳总结堪称是本书的一个特色,相关资料的出处来源、背景影响都能够一一体现,借助不少历史资料的深度引入,我们能够直接阅览到平常可能无法看到的第一手资料,从中能看到佐证作者观点的直接证据,进而勾勒出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原始状态。

考据的另外一个重要技巧在于如何从大量的旁枝末节中理清楚事情的本来逻辑,也就是如何做到“破”与“立”的关系,对于考据的对象一定是那些尚存疑问或值得商榷或亟待考证的客观事实,提出论点意味着要合理地架构起一套符合历史发展逻辑的行动轨迹,不能在论点和结果之间反复横跳,尤其是尽量避免用结果反推过程的逻辑顺序,遵循历史首先要看到一个人物或者一个事件的前后联系,不能将其置身于某个孤立的阶段中看待,随着现当代对于史料资料的整理逐步完善,大量的支撑材料鱼龙混杂、各具特点,需要作者从中筛选出符合基础事实的客观内容,通过将其嵌入到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大致脉络中去,一点点的还原出真正的样貌,同时也需要符合一定的动机和逻辑,使得这些梳理出来的内容都能够鲜活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就好比书中梁启超与强学会的关系一篇文章,重在揭示了清末政治人物梁启超的办学强学活动轨迹,借助着吴保初所辑的内容,披露出梁启超当时如何介入以及引退强学会的来龙去脉,虽然这样的事件对于梁本人一生丰富的经历而言不是最重要的,但透过这一事件的还原能够梁结合当时时局变化进而出现政治学术思想的转折,在引导强学会发展过程中,梁的所作所为也同时影响了其日后的人生经历。借助这一事件的考据,我们也能从看到强学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团体所产生的有限影响,不啻为是对清末政治活动一次详细了解的过程,值得我们借由梁启超这个历史人物去一探究竟。

治史态度往往会融入作者对于历史的一份情感与认知,《E考据故事集》并非是对于近代历史的简单考据,作为有着丰富治史经验的作者而言,它更像是自己通过多年来的精心总结与梳理,以此建立起自己对于那段特殊历史林林总总的理解与领悟,不少篇章中总能够看到艾先生对于历史的点评与态度,也折射出了他于人于事的原则与理念,尽管相隔几百年历史,但这样的一份努力实则潜移默化地拉近了历史、作者与读者三者之间的空间距离,让彼此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共鸣感。时代在不断变化,考据的道路也将一直延续下去,历史赋予的使命与责任交到了后世人手中,也许汇聚成光的努力就是对它最好的致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