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如蚁,美如神》读后感1000字

《生如蚁,美如神》读后感1000字

《生如蚁,美如神》是一本由刘春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180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3-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如蚁,美如神》读后感(一):无题

本来是准备来图书馆好好复习下周要考的近代史的,奈何图书馆人较多,不喜在人多处看书,走在过道里,一下子就看到了书名,刚好是顾城的句子,加之这几天刚好在看独木舟的《荆棘王冠》里面有这句话,拿起来就不愿意再放下了,连续看了四个多小时才看完,此刻前边奠定了太多废话,皆因内心有着些震撼……两个天才诗人,因年早逝,皆因在尘世之中寻不到心里的方向了,为此,我深深感到惋惜……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去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劈柴,喂马,周游世界……

顾城说“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心怀诗意的人可以像蝼蚁般平凡而渺小地活着,但它的内心必定光芒万丈,在缪斯的眷顾下,美如神灵。

《生如蚁,美如神》读后感(二):在爱的时候,死是平常的事情

已经记不起十年前到底是喜欢顾城多一点,还是喜欢海子多一点。在没有读诗歌这十年的时间,曾经背的很熟的诗句偶尔还记不起是哪位诗人写的。但是看到刘春写的这本书,深感到诗歌还在,诗人还没走远。

成都,还算是一个诗歌文化很厚重的城市,今年七月的时候,在马丘比丘咖啡馆参加了“海子青海诗歌节”成都分会场的活动。那晚,咖啡馆坐满了人,听民谣,朗诵诗歌。看现场,倒是喜欢民谣的还多了些。

因为诗歌,曾经为自己许下个在海边的理想。可是现实总是会让人心生怀疑,望而却步。如今拿起诗集,也只能偶然怀念为诗而痴的青春。

谢谢刘春,让更多人认识顾城和海子

《生如蚁,美如神》读后感(三):我想知道诗人的一切,除了他们的死

诗人写诗人,多少会有更多的感性和温情的故事。一开始读顾城和海子的诗,多是从意象上欣赏,用想象力填补一样画面。知道诗人的故事和写作的背景后,开始投射更多的感情,尝试去了解生活中的他们,这本书能透露了一些顾城和海子生活的细节,仿佛他们就是一个个生活在自己身边的正常人。

我喜欢这本书中关于诗人的故事,但是写到诗人的离世,仿佛用了过多的笔墨,引述了多方的观点,作者想说清楚,但是最终的结论又只能是,按照大多数人的说法,有些无趣,不如不要太执着于此。说实话,读到这部分的时候心情有些失落,跳着翻过去了。

顾城和海子,在作者笔下有不少相似点,而我更倾向于将他们各自讲诉,他们本来就很不一样。海子太年轻,他是永远青春的,顾城太任性,他却永远长不大。他们有着让人羡慕的文采,却又承受着我们所难以理解的苦闷,诗歌或许就是他们的出气筒吧。

喜欢顾城年少时的诗歌,童话的色彩让人误以为他就是个阳光灿烂的人,殊不知他少年时期成长的环境是如此的扭曲。幸运的是,因为文字上的出类拔萃,加上父亲的监护,没有做出在那个时代太让人不能荣容忍的事情,也算是平平安安地熬过来了。他的悲剧或许是天生的,充满幻想的基因给了他诗意,也让他混淆了生活与幻想。他又是幸运的,有谢烨的一路陪伴,无微不至的照顾他。

海子的人生似乎更加单纯,天才少年的成长史,才刚刚准备要做出点离经叛道的事情,就因为一些奇怪的原因将自己送上不归路,实在可惜。海子的远方,到底是哪里呢?

《生如蚁,美如神》读后感(四):人生来脆弱

其实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在人人读到一篇关于顾城的文章,大意是说他杀妻的事。我之前是不知道他的,因为90后的我们对于诗歌,对于80年代诗歌盛行的那些事真的无法体会得到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镜,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这大概是最初的印象了。读了这本书后,我对顾城有了新的理解,觉得他实在是适合生活在桃花源里,在尘世中生活是对他的惩罚。怎么说呢?他就是一个矛盾体,在感情方面,谢烨和英儿对他的背叛。其实换个角度来说,他不也背叛了谢烨在先么?人与人都是平等的,这是毋庸置疑的。总的来说,我对他们都是怜惜,悲剧的发生有很多很多只有当事人才知道的因素。

而海子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以为写出这样句子的人,应当是像3月的阳光,暖暖的。其实原来不是,他内心满是伤悲,满是伤痕。又被所谓的气功所害,似乎导致后来有些精神分裂了。但是他终究是留下了些什么。就算是有着或深或浅的忧伤和消极。

在我心中,诗是很难懂的。但一旦知道诗背后的故事后,我就会感同身受。或者自己营造一个新的心环境,用自己真心去体会的,总是会体会到什么的。谁都不会是行尸走肉,作者想传达的那些,我们作用读者有时也能感受到的。但是我们又会有新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文章可以常读,因为常读常新。好吧,我离题了。

总之,顾城和海子都是悲剧,纵使他们的诗歌得以流传,但是生命是地球上最宝贵的东西,没有之一。我们人生来脆弱,经不起折腾,受不了打磨。在事情超出我们极限时,我们也许会结束生命。结束生命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终究是因为我们脆弱,觉得无法再承受下去了。

诗人是敏感的,如果不敏感,怎么能用最细腻的心和极具洞察的眼拼写出一段段的美丽迷人的文字。文学有时太远有时又太近。诗歌什么的往往很远,它高于生活。生活或者是说生存,实在是庸俗的一件事。连陶渊明都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所以,诗歌里很少会赤裸裸的谈论生活琐事吧。可是人又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是不能离开社会的,离不开社会也就是不能离开生活中细小的琐事。因为这变成了生存。

所以细腻的诗人们在感情受挫时,才会比我们常人更容易迷失吧。

有些人,点亮他人的黑暗

却迷失在世间的星辰中

有些人,得到了光的照耀

却只能轻叹星的陨落

《生如蚁,美如神》读后感(五):诗歌的最后一点光芒

提起顾城与海子,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就算在诗歌黄金时代逝去的今天,他们也能令日渐式微的现代诗歌露出万丈光芒。

还记得中学的时候调侃过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劈柴,煮马”,现在想来实在有些荒唐之极,被调侃的是海子的诗,悲哀的却是这个再无海子的时代。谁能想到,海子用卧轨结束了自己年仅26岁的生命?有人认为海子是死于精神分裂,有人认为他是江郎才尽,还有人说海子是为了殉诗,现在想来这些都不重要了,因为这个世上再无海子。

那么要说到顾城,我想一首《一代人》便已足够,“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的诗纯真无邪、扑朔迷离,在梦幻与童话中,尽是成人的忧伤,而这忧伤又不仅是他一个人的忧伤,更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只是黑夜中那只黑色的眼睛,终随着顾城的离去变得惨淡无光,留下的是永远的杀妻之谜。

顾城在37岁离开人世,已足以令世人唏嘘,海子更甚,刚满25岁就结束了自己,比顾城整整少活了一轮。与顾城不同,海子没有享受过成名的辉煌,也没有理解自己的妻子和女友,他在孤独与郁闷中写作,又在绝望与无助中走向人生终点。当他平静而坚决地躺在冰凉的铁轨上,他肯定不会知道自己的行为昭示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拉开了另一个时代的帷幕。

顾城自杀20年、海子卧轨24年后,一部回望两个诗人的愁肠,回味一代诗人忧伤的作品《生如蚁,美如神:我的顾城与海子》问世了。

这本《生如蚁,美如神》是著名诗人、评论家刘春继《一个人的诗歌史》后又一力作,对顾城与海子的人生和作品进行别开生面地描绘与阐释,复原了两个诗歌天才的忧伤面影和久违的文学现场。他把私人阅读体味公之于众,为的是展现顾城和海子的悠远影响,也表示了对纯粹心灵的向往。顾城与海子,中国诗坛一对早逝的孪生天才,他们的肉身已经消失,灵性却永世长存。

顾城说过“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心怀诗意的人可以像蝼蚁般平凡而渺小地活着,但他的内心必定光芒万丈,美如神灵。在这本书里,刘春的文字精确而温婉,细腻而简练,看似漫不经心,却在不经意之间勾勒出诗人最原始的人性与诗歌最原始的灵性。在刘春的笔下,顾城与海子更像未曾涉世的孩童,清澈、忧伤而又孤独,只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他们的忧伤与孤独?

我知道,顾城与海子会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只要诗歌不死。或如,正如尼采所说,更高的哲人独处着,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身边找不到他的同类,20年后再看顾城与海子,谁又能知道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