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音乐使人自由》读后感精选

《音乐使人自由》读后感精选

《音乐使人自由》是一本由坂本龙一 (Ryuichi Sakamoto)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2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音乐使人自由》读后感(一):自由&音乐

是呀。非常认同音乐使人自由,至少最为一名听众我觉得是这样的。

因为从未学过音乐,所以不知道学的时候,会如何。但是如果要成为一种职业必定要经历一些比较困难的时期,因为只有克服困难了,收获到的甜蜜可以温存一生。

站在听者的一方,我觉得是畅想快乐自由,幸福的时刻。美丽而且甜蜜。

音乐无疆界,这是真的。听不懂的,朦胧一点,在样的空间里自己填词造句,做故事,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因而美丽起来。请再多创造继续创作美丽的因为。作为听者不仅自由,且很幸运能与音乐有一段爱的旅程,感谢。

《音乐使人自由》读后感(二):我想问一下:这位翻译“何启弘”就是作词人“何启弘”吗?

书还未看,先注意到了翻译者的名字。

我想问一下:这位翻译“何启弘”就是作词人“何启弘”吗?

他翻译了两本书,另一本也是与音乐相关的:久石让“感动,如此创造 : 日本电影配乐大师久石让的音乐梦”。看起来不是没可能哦。

作为作词人的何启弘:

代表作有林忆莲的《失踪》,张学友的《吻别》,郭富城的《分享爱》,凤飞飞的《午夜的街头》,陈奕迅的《圣诞结》,以及张信哲的《做你的男人》,王菲的《容易受伤的女人》(国语版),陈浩民的《我爱你》等等。(百度百科)

请教了。

《音乐使人自由》读后感(三):愿在无声的日子有无形的恐惧

这一次通过文字而非音乐来认识坂本龙一。 他是一个极富才情的作曲家,也是一个洒脱不羁的音乐人。他能在传统古典、印象派的创作中把控自如,也能在电子音乐的实验中大胆迈进,而后者是当今音乐的发展趋势,也是代表未来音乐的意识形态,能在20世纪70年代 做出如此跨越是具有何等的超前思维。

音乐使人自由,从坂本的成长与音乐学习经历中能够看出他的洒脱,从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他不受框条的拘束,他总是最大程度地将自己的意识进行表达。最近迷上了他与大贯妙子合作的《UTAU》,作品的旋律线条以及voicing配置都让人在简单中感受他点点思绪的积累,让人发现这种自由游走般的欢愉。

书中他提到了艺术追求的目标,让人瞬间陷入无法解释的状态,并且带来某种宛如恐怖或畏惧的感觉。我想他追求的是艺术给人带来的一种绝对冲击吧,而我现在更多的只是陷入对其无法解释的状态。

希望跟随他的音乐一直走下去,也愿将会在无声的日子里有无形的恐惧。

《音乐使人自由》读后感(四):无法复制的人生

套用昨夜刚看的《西部世界》里的一句话:每个人的命运都有他的定数。那么,出生在父亲是著名编辑,母亲是设计师的家庭,从小通过父母的社交接触到文艺界大师,音乐启蒙早且有名师指路,坂本龙一这个小孩的成长经历注定不平凡,而且他也有极大可能将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果然,虽然他的自传里提到大学毕业后,有一段在酒吧驻场随遇而安的生活,但是他的未来肯定不止于此。于是,后文再次证实了这一想法。从小埋下的音乐的种子,都过一次次偶然的激发,萌芽、生长、枝粗叶绿、蔓延……终于,他通过音乐影响到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

就像坂本在終曲中提到的,“我能够大言不惭地表示自己是一位音乐家,完全都是受惠于我身处的环境”虽然这是不可复制的人生,但是看别人自传的目的不就是给自己一些人生建议或是参考吗?

首先,要广结善缘。可能我们出生一般,但是因缘际会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有时候,你的一个无心善举,可能就会给自己带来一次巨大的机会。所以,不要放弃任何一次机会彰显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让她们得以强化,得以与他人建立联结。你所付出的,终将回馈于你。

其次,要不断的颠覆自己,不要让自己一成不变,对新的事物要永葆好奇心。坂本龙一从古典入手,再到流行、民谣……最后接触到全球各个地方的音乐特色,他对音乐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丰富。所以,要学会打开自己的全部感官来感受这个世界,多多尝试新鲜事物,而不是永远生活在一片云的下面。

最后,就是找准自己的所爱,坚持到底不放弃。当然,能把所爱做成事业,应该是最幸运的事。大部分人,可能连自己的所爱也不知道。了解自己是个终生课题。

《音乐使人自由》读后感(五):值得一读的流水账

本来因为他和Alva Noto合作的相关背景资料网上太少,想了解更多当事人的观点买了这本自传,结果几乎没怎么说到,整本书都太蜻蜓点水平铺直叙了,好多想了解的音乐上的内容都没能如愿看到,太多东西都一笔带过了,有点遗憾。

对教授本人和日本战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都不是特别了解,看到很多人名和经历都是一头雾水。但教授在儿时接触到的西方音乐,其实和我们在90年代接触到的西方音乐的程度差不多,同处于远离当代音乐中心的东亚,这种相差了30多年的相似倒是很亲切。相似的经历比起对那段历史滚瓜烂熟的Jimi Hendirx和Miles Davis的传记倒是更多了一份感同身受。不过从幼儿园就鼓励孩子创作写歌就可以看出中日之间的音乐教育差距还是非常非常大。

在此之前我都不知道他是专业作曲系出身的,他自认为自己音乐的根源在于德彪西,甚至一度认为自己事德彪西转世,一下让同是德彪西爱好者的我对他后期钢琴作品中转瞬即逝又飘忽不定的色彩感的喜爱恍然大悟。他说大学时期音乐学院种认识John Cage, Steve Reich的人寥寥无几,反而是和艺术学院中学美术的同学更谈得来,大部分时间都在逃课和学美术的朋友混在一起,。到这里真是让我会心一笑,估计很多音乐学院的学生都有过相似经历,全世界的音乐学院都是一个屌样。而辛苦写完的电影音乐被剪的面目全非应该也是国内许多从业人员共同经历过的痛苦吧。

YMO之前的他对严肃音乐比流行音乐要听的更多,往往很诧异那些非科班出身的乐手是如何掌握这些音乐语言的。于是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把打破了流行音乐的条框,融入了自己所学习的当代音乐作曲的元素,并且把自己的音乐定位于在可以在大众间传播的音乐而非仅在少数专业乐迷间流传的现代音乐。这和我一直以来的创作思路不谋而合,教授对于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之间的平衡对我非常有启示,他和Alva Noto加上Ensemble Modern室内乐团的utp现场从音乐内容到表现形式对我创作的影响都非常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