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写关于知行合一的作文

写关于知行合一的作文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写关于知行合一的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写关于知行合一的作文篇1

顾名思义,即知道该怎样做的事应该与行动相结合,才会变得完美。俗话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有了好想法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当在行动之前固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虽然我们不知道能否在行动之前消除障碍,但是我們可以在行动之中克服困难。別告诉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迹发生。如果你真这样想的話,那就大错特错!別相信世界上会有奇迹,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迹,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诸行动,奇迹也无法帮助你成功。

我們总是在等,等一个好的时机,等一个可以百分之百确定成功所需的条件,反而陷入了永远的等待之中,甚至连一件小事,也总要等到所有的条件都满足之后才开始行动。我们究竟在等待什么?真的能等到么?等到了又能怎样?说不定一等就耗费了我们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時候你还有机会反驳么?不,我不信,因为“成功永远留給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不是留给那些永远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时机,恐怕我们的一生都会错过最佳时机。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一辈子都干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变现状。

有这么一个小男孩,资质平凡,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他小时候想当班长,结果他连任三年班长;大学时,他喜欢上校花,终于在许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学毕业后,他想开一家公司,三年后这家公司上了电视台;在他30多岁时,忽然想学画画,结果他在40几岁时成功的举办了画展。

当别人羡慕他时,他却说:"我很平凡,没有什么聪明的才智,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结果如何,我却认为自己没有输"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余丹青先生。

天底下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我当时真该那样去做,却没有去做。

我也曾经只是想想罢了,而没有付出实际行动。是她,王雨寒璐,一个娟秀的女孩,人如其名,虽算不上漂亮,但是,是她让我有了动力,知道自己绝对不可以再放纵自己,整天悠哉游哉,我必须去做,想到就行动,不可以再等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试问,我还有多少个明日呢?几千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悄然逝去了。

我为自己感到高兴,因为我做到知行合一了。一开始,确实不容易,但是有这么个让我倍感压力的对手,我不怕了,真诚的对你说声谢谢~!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写关于知行合一的作文篇2

亲爱的同学们:

请问你们认为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是学识最渊博的时候呢?一般人不是越老知识就越渊博的,大部分人知识最渊博的时候是高考前。如果上大学时和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没有用上之前学习到的知识,那大多数人都会忘记掉那些我们付出了很多时间学习和记忆的知识。《翻转式学习》的作者是一位大学教授,他教的都是,他在当上大学教授后重新学的东西,而非他在自己学习时代的老师教的。

但是,只要我们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话,我们就很难忘记这些知识。所以,我向同学们发出知行合一的倡议。

我倡导大家一起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用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开小玩笑,让知识生动有趣,并留下美好的印象。

2、仔细观察生活,并联系所学到的知识,以加深印象,这也是一个求知的过程。例如,我们刚学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我看到家里挂的圆形闹钟,就自然地想计算它的面积。

3、在观察生活说,遇到不理解的现象就对自己提问,并解决它。

4、我们养成一个习惯后,也可以跟学习到新知识一样,知行合一,用前面所说的三项来加强和固化它。

5、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求知者,而不是一个本来不想学习的人,被迫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

6、每天拿出两分钟来认真观察并思考生活,不要中断。虽然时间很短,但这样是很有效,而且简便易行。

7、在自己经常看得到的地方通过文字提醒自己知行合一。例如,我就在书桌上贴上了一些提醒自己的话,很有效果。

8、加入或创建一个分享观察思考成果的小组,让大家互相督促。

9、取得成果后主动要求奖励,也可以自己给自己奖励。

我们通常认为,学习是痛苦的,可当你养成知行合一的习惯后。你就能感受到学习内在的乐趣,他同样也能锻炼大家的思维能力与探索精神。与此同时,说不定你能做出伟大的发明与发现呢。自古以来伟大的发明与发现都是仔细探究、认真思考和反复验证的结果。

让我们知行合一,成为一名真正的求知者、学习者吧!

写关于知行合一的作文篇3

这是一个晴朗的周末,我哼着小曲,迈着轻快的步伐,坐上了公交车去上补习班。

今天运气特别好,一上车就找到了座位,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屁股坐了上去,伸伸懒腰,扭扭屁股,感觉舒服极了。前一天晚上十二点才睡觉,早上七点就起床了,一晚上没睡好,真想再睡个觉。就在这时,一个头发苍苍,满脸皱纹,一手提着大白菜,一手拿着一只母鸡的老奶奶颤颤委委的上了车。她看到车里没有一个空位时,便望望扶手,可连扶手都没有空的了。她只好提着东西,站在一旁。

我看到了老奶奶身体晃悠悠的站在过道里,心不由的颤抖了一下。不过,我又想起昨晚作业做得那么累,也不想给老奶奶让座。心里想:为什么要我给她让座呀,你看,别人不也没让吗。。就在这时,我突然想起了王阳明爷爷说过的话--------知行合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我口头上常常说,要尊老爱幼,尊敬长辈,可现在的我,和我脑子里想的根本不一样呀!

我愧疚地在心中数落了自己一顿,便马上站起来,对老奶奶说:”奶奶,这个座位您坐吧,您的身体没有我们小孩子的强壮,万一一个急刹车,您说不定就摔跤了呢。”奶奶看看座位又看看我,说”这怎么好意思呢,这……。”最后,还是被我强请了才坐上座位,这时周围投来了都赞扬的目光 似乎在说我是一个尊敬长辈的好姑娘。

我站在老奶奶之前站的位子上,突然一个急刹车,我没站稳,身体就向前倾,肚子撞到一个横着的栏杆上,有一种想吐的感觉。我想,老奶奶的身体比我的身体可差多了,肯定经不起这么一撞,如果我之前没有把位子给老奶奶的话,现在老奶奶估计更加受不住呢。

下一站到了,有好多人下车了,我刚找了一个空位。又有很多人上了车,而且大多数都是老年人,我心里就奇了怪了,今天怎么有这么多的老年人坐公交车呢?刚才我让过一回了,可是,我又想起了王阳明爷爷说过的知行合一,你的行动只是一时,这也不是知行合一呀。一句名言: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知行合一不是一事一地,而是一生一世。我又光说不做了啊。可看看这么多站着的老爷爷老奶奶,一时不知道该给谁让座位了。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一位两手提着东西的老爷爷,但让我注意到的,不是老爷爷手上提着的东西,而是他腿上绑的纱布。我大胆的问老爷爷的腿是怎么回事,老爷爷告诉我:“摔的。今天还要去医院。”我就把老爷爷请到了我的座位上,又对在公交车上的年轻人说:”我相信大家都说过尊老爱幼这句话,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在公交车上让座也是尊老爱幼呀!王阳明老先生说过知行合一,你们说的和做的一致吗?万 一急刹车老人家摔一跤后果将不堪设想啊!”当我说完,那些坐在座位上的年青人都把座位让给了站着的老人。

你们看,王阳明爷爷的哲学思考是多么有意义呀,知行合一,就是要把你所想的和你的行为一致,而且还要带动身边人一起言行一致,知行合一。道理人人会,说了不行动又有什么用呢!

写关于知行合一的作文篇4

什么是知行合一?

现实中,所谓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你知道的要和你行动的是一致的。如果你知道的知识没有你行动表现出来的相一致,那么你就是没有真正的表现出自己的知识水平。如果你行动起来比你知道的表现的更糟,那么你也是没有表现出你相应的知识水平。

为了避免糟糕的发挥,我们往往需要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以及对事物的重视度要高,这样我们才能够把握好知行合一的原则。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超常的发挥,比如说在考场上能够在自己不知道的领域答出最正确的答案,这也是一种美好体现。但是这并不是真实水平的体现,这个并不是知行合一。如果你具有一种严谨而且对待事物非常渴望的态度去对待一种事物,那么你很有可能就会超常发挥。这个时候你的知行合一也是能够体现的,因为你本身就具有这种品格以及态度。

知行合一的前提便是,你对待事物的态度以及个人的知识水平相一致。如果个人的知识水平过高,而个人的行为体现的能力水平过低,那么这就不能够形成一种正比例关系。如果个人的行为相对于知识来说表现的过高,那么这是一种超常发挥,能更加体现一个人的深厚修养。

现在的社会中,不少公司就“成人达己,知行合一”的目标来要求各个员工。无非是想让员工对待事物态度认真,然后认真完成工作,要求员工们以保持自己的行为和目标保持一致的方式来激励员工创造价值。

校园生活中,知行合一也是一种对学生个人评价的重要体现。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正确地把握个人行为尺度以及个人知识的发挥,那么这位同学就是一个优秀的同学。

知行合一就是形容一个人对待某事物的态度将真理和行为相统一。

写关于知行合一的作文篇5

最近朋友介绍给我一本关于历史方面的书——《明朝那些事儿》。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随手翻了几页,发现里面全是文字,心想这肯定又是枯燥无味、故作高深的历史书罢了,便放在一边,不去理会。后来无书可读,只好耐着性子看了起来。没想一看,就立刻被吸住了,变得爱不释手。作者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明朝276年的历史写得淋漓尽致,幽默无穷。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让人记忆犹新。

王守仁就是让我印象最深,感悟最多的一个人。他创造了心学,发现了“知行合一”,是一名伟大的哲学家;他孤身一人,召集义军,打败叛变的藩王宁王,只花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而书中关于他的“知行合一”理念又让我陷入深深思考当中。

关于“知”和“行”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的根本问题,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知难行易”或“知易行难”。但王守仁却认为“知行合一”也就是知道道理和实际运用都很重要,没有难易之分,想要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就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王守仁也是因为有了“知行合一”成为了理学的圣贤,成就了辉煌的一生!

读一本好书就像在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在书中我知道了许多道理:一定要多交朋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网,择其善者而从之;做事一定要有远见,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为人处事一定要低调,不能自大狂妄。

我将也会运用“知行合一”的理念,将懂得的道理和行动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努力前行!

写关于知行合一的作文篇6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题记

背负行囊,行走于人生的悲欢离合。一扇扇人生之门,不断阻碍着我们前进的脚步,蒙蔽着我们渴求的双眼。未来的路虽总充溢着迷茫与孤独,漫长坎坷又布满荆棘,但若能放下外界的纷纷扰扰与流言蜚语,知行合一,便能获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征程。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讲,“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即懂得道理;行,即践行锻炼。知道却不去行动,就是没有真正明白。正如战国时期的赵括,虽熟读兵书,却只知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死搬兵书上的教条,而不去脚踏实地的实践,终死于战场,为后人耻笑。

我们常探求如何获得真知。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求得真知的办法有很多,但不论是哪一种,哪怕是最简单、最取巧的求知之道,也无法在空想中实现。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发挥作用。为学如此,处世亦如此。若想求得真知,就必须在“行”上下功夫,就必须学会去知行合一。

作为一位优秀的学者和诗人,闻一多先生可谓是知行合一的典范。社会风雨如磐,祖国水深火热,他由忧生爱,爱由忧生,他明白他需要给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在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上,写满了如群蚁排衙密密麻麻的小楷。他向那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潜心贯注,锲而不舍,终结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对知行合一深刻的理解,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和伟大的作品,闻一多先生也由此成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成为我们民族不朽的精神丰碑。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无论是知识、方法,还是道德,都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储存。而在广泛的涉猎、仔细的研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之后,我们便会得到一个征途是星辰大海的方向。而唯有不断地探索与追求,或肝脑涂地,或骈手胝足,在无数个日夜里皓首穷经,捡拾起慎独,才能让我们顺利通过征途中的山间幽径、坦途道路和深谷岔口。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高举知行合一的信念火炬,脚踏实地,忠贞不渝,锲而不舍地去穿过并征服所有坎坷泥泞寒冷坚硬的大地,方能获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征程。

写关于知行合一的作文篇7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是一种必须,也是一种享受;读书,是心灵上的充实和愉悦,更是一种对进步的孜孜以求;读书,不仅是创造智慧的源泉,更是提升境界的不二法宝……书籍,在物质上,在精神上,都是一位伴随一生的知己。而我,还和这位知己一起搞了一次“恶作剧”呢!

一个安静的夜晚,皎洁的圆月嵌在深蓝的天幕上,妈妈在聚精会神地工作,妹妹在一边愉快地玩着积木,而我,却寂静无声,全身心都浸泡在《疯狂的科学》这本书里。我躺在床上,看得津津有味。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饥饿的小马,贪婪地奔驰在书籍的大草原里。里面精彩的情节和优美的文字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简直是心向往之。每当我看见科学家又发现一种新的理论时,我都情不自禁的拍腿喝彩,掩饰不住满心的喜悦;每当我看见人们因为沉迷于宗教,而不相信科学时,我都会黯然伤神,哀叹人们的愚笨;每当我看见科学家用真理辩论时,我都会在心底里暗暗为他们加油,真切希望真理能够打败谬论。

看着看着,突然,我的目光在一处实验上停了下来。“遥控点火”这四个字激发出了我全部的好奇心。这是个什么样的实验呢?怎么能遥控点火呢?怎么做到的呀?一连串的疑问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我不亲自实验一下呢?说干就干,我整理清单,搜集材料,一切妥当之后,点燃蜡烛。蜡烛开始冒烟时,我按照书上的指示,紧握打火机,朝烟雾靠近打火……咦?怎么和书上不一样呢?书上写的是打火机在蜡烛冒烟时靠近,就可以点燃呀?我瞬间懵了,不行,失败是成功之母,那我就再来一次。我鼓足勇气,又来一遍,结果,仍然失败了。再来,再来……我一遍一遍的按照书上的说明去实验,结果却是一遍一遍的失败,这失败像冷冷的冰雨,浇灭了我心中的熊熊烈火。算了吧,放弃吧,正当我想要打起退堂鼓时,爱迪生的名言像一道闪电在我脑海中亮起来,“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对呀,这么浅尝辄止就放弃,又怎么能配得上成功二字!于是,我心中的烈火又燃烧了起来。

我鼓足勇气,认真细致的检查了材料,并全面审视了我的实验步骤,再试一次。时间一秒一秒地推移,实验一步一步地推进,哇,成功了,“遥控点火”果然实现了,火苗从浓烟直奔烛芯,点燃啦!但是,说时迟那时快,正当我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而喜不自胜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只见小小的火苗越燃越旺,像一匹恶狼,阿呜一口,把旁边的窗帘不幸点燃。“救命啊,着火啦!”我吓的惊慌失措,连声呼救。幸亏妈妈及时赶到,一盆水浇下去,把“恶狼”杀掉了,同时,我也不幸变成了落汤鸡。狼狈之后,我和妈妈相视一笑,“实践”带来的收获感让我很快就忘掉了之前经历的尴尬。

俗话说,知行合一,方为读书。书要读,手要动,读书要带脑,更要带手去实践。这次的小实验虽然产生了破坏性的结果,但却让我真切的通过动手实践,领悟到了书本背后的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读书中不断实践,在挫折中不断收获,我一定会继续孜孜以求,和我的书籍知己将一生进行到底!

写关于知行合一的作文篇8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或者说是说有生物的本性。请注意这里的“所有”二字,这并非是不客观的。此处“求知”的意思并非是寻求知识的绝对意思,而更偏向于寻求感知。

不同生物因为脑部构造的发达与否,产生了不同的情况。大多数动物只能通过感官而获得印象和记忆,却不能总结其经验。

不过人是高级动物,能够从记忆积累经验。拥有将同一事物的屡次记忆变化为经验的潜能,经验是知识的母亲。

要注意的是,经验不是知识,或者说不等同于知识。知识明显是要高于经验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从经验所得的许多要点使人产生对这一类事物的普遍判断,这样的普遍判断如果正确就可以称之为知识了。

然而从短期来看,经验的持有者在业务上甚至比拥有持有知识者更为成功。这是不足为奇的,理由是:经验是个别的,知识是上升为理论的,是普遍的。举一个实例,这就像是一个电学家在修电线方面或许还比不上一个电路工人。

但是,我们认为知识持有者较之经验持有者更富有智慧。因为二者都知其然,但前者知其所以然,而后者则不知。我也认为最近备受推崇的大国工匠的确要比普通的匠人更应受到尊重,他们知道自己举手投足的原因。而普通工匠凭习惯性动作,或只是他人对于表面现象的传授。毫不客气地说,这与非生物的动作的相似。进行各自的机能活动,对此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所以,与经验相比较,知识往往更为珍贵。

那么如何才能高效的获得知识,而不是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这不是一个无聊的或者远离实际问题,因为事实上我们就该由此反思。

如《农库全书》,《天工开物》……这一类代表了中国古代科技水平的作品,往往被冠以经验主义之名。原因或许会令人大跌眼镜,那便是我们或者说我们的先辈太务实,太勤劳了。

就从早期哲学家的历史来看,也可以明白,真正的智慧不是简简单单的制造学术。请注意,在这里,我并没有否定生产力对于历史发展的绝对作用。相反的,是在探讨其出现的先决条件,即智慧与知识。

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各种各样的探索,都应起源为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当然,还有一小部分起源于人的动物本能。即吃,喝,睡,繁殖。当然,这些是一切的开始,但其不能使人类成为人类。

人们先是惊异于这些自然现象的奇诡明丽,日日夜夜的猜想。逐渐带给了他们一些或对或错的解释。对一些较为重大的问题,诸如宇宙的产生以及日月与星的运行,做成说明。一个有所惊异与疑惑的人,往往自愧愚蠢。他们探索这些东西,只是为了脱离蒙昧的状态。显而易见,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

这是可以用事实证明的,因为西方的哲学家与自然科学家们往往出身显贵,并不会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或者说是佛教的释迦牟尼,也是小国的王子。

这样,他们不为任何利益找寻智慧。是在自由的,漫无目的的找寻智慧。不会被利益与一时的满足蒙蔽。

反观之,或许是民族性格的差异,导致同样的一群人而出现不同的现象。孔孟主张仁义,周游列国,却没有任何国君采纳。因为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王道迂阔而莫为。这是没错的,同样也是务实的。何况即便是孔孟这样的圣哲,也受到了这样的影响。往往讨论生多,讨论死少。

而汉代对于儒学的推崇,则是迎合专制的需要。这不同于亚历山大将希腊的民主思想传播到他所征服的每一寸土地(事实上如果他不这么做,马其顿帝国或许可以晚一点分裂。)

我们所知的,儒学的缺陷在新文化运动里已被批驳的体无完肤。其过分强调了人的义务,而忽视了人的权利。这一点,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最需要的。在经过董仲舒一干经学家巧妙地篡改之后,有效的统治了中国人,直到1840年。

有弊也有利,这样务实的民族性格。保证了民族的稳定存在(这是别话,但本文重点论述的并非这个,所以不予详细论述),但同时远离了知识与真理之门。

这是没有必要予以责备的,因为这是历史的必然。地理条件决定了经济基础,经济基础自然而然地决定了上层建筑(这里用了马克思先生的话,但具体意思与原文还是有所不同的。),上层建筑也便影响了民族性格。

在广阔的黄河平原上,只用勤劳耕种便可以活下去。当地的统治者只要不是过分暴虐,便可以容忍。然而在希腊贫瘠的山地,饿殍遍野。便只好扑进波涛汹涌的大海,进行长期的商品交易。

众所周知,买卖最重要的就是公平与自由,大概这就注定两大文化域的不同了吧。那么这是不值得惊异的,在亚里士多德编撰完《形而上学》的同时。秦国已经凭借商鞅各种务实的举措完成了振兴。这体现的是两种文化交相辉映的壮美,而不是孰高孰低,非要争个你优我劣。

那么回到现世,我认为对于知识的求索或许更应该不计回报。因为那些各种有形的事业,往往使人陷入经验主义。而知识,或者说方法是能够应用于所有事物的。否则,便不能称之为方法了。最精确的学术往往离感觉和现实最近,也最难广而用之。从珠宝镶嵌到花草工艺,这些只是一些微末伎俩。而离感觉何时越远越远,越重推理与思考的学术往往能带来真正的社会大变革。从人文科学到自然科学,而这些却具有普世意义。

值得反思与借鉴的是,对于智慧的追逐不应带有功利性。正如号称第一学术的哲学,便是学术的学术。不然,如果只是为了务实而追求知识,人还是动物;如果是为了追求知识而追求知识,人才是真正的人。

写关于知行合一的作文篇9

著名诗人臧克家对闻一多有这样的评价:“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样的评价着实称赞了闻一多对言行合一的坚守。世上总有许多人能成功,不在于他们的运气,而在于他们对言行的坚守,对决心和目标的坚守,对理想和实践的坚守。正确地处理言与行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的成功有莫大的意义。

语言是行动的基础。有句谚语这样说:“语言是花苞,行动才是果实。”语言说得好听,不如行动来得实实在在。我们要说得出来,也要做得出来。只说不做的人永远不会成功,他也不会有成功的喜悦,只有沉浸与遐想之中虚假的美好。语言是行动的基础,只说不做的人永不会成功,而不说却想着做的人只能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找不到目标,一样不能成功。这样的道理就好比施肥,决心是种子,实干才是肥料。没有种子,自然就用不着肥料的培养;没有了语言作为决心的支持,自然就没有了行动作为实干的付出。这不就是“金字塔理论”吗?没有了地基的基础作用,就不会有金字塔这样的宏伟的建筑。语言是行动的基础,成功的人自然就懂得。

行动是语言的实践。有了语言的支持作用,没有行动作为实践的付出亦不能达到成功的终点。《史记》中对于平原君有这样的记载:“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就是行动的实践所带来的成功,这就是行动的魅力。列宁说过一句话:“不能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就强调了行动的重要作用。播下了种子却不去培养,怎能让它生成一棵大树;有了语言所带来的决心却没有行动带来的目标,又要到哪里去寻找成功?行动,是语言的实践,这样的道理不言而喻。

言行合一,则致千里。语言与行动之间的关系,亦是双向的传导关系。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只有做到语言和行动都谨慎的人,才能称之为仁人。尽管语言和行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但两者亦遵循必要的并列关系。只有做到言行合一的人才能真正到达成功的彼岸。列夫·托尔斯泰也说,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事实证明,言行合一,以致千里。

大文学家闻一正是做到了言行合一才能有大成就。这亦启示我们,在为人处世之中唯有做到言行合一,才能获得成功,成就辉煌的自我。

写关于知行合一的作文篇10

其实世界上不缺少幸福,缺的是善于发现幸福的眼睛。

幸福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父母在你生病时无微不至的照顾是幸福;爷爷奶奶的谆谆教导是幸福;朋友在你生处逆境时帮你是幸福;老师在你迷茫时拉你一把是幸福;陌生人在你问路时热情的为你指引方向也是幸福……

可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不幸福,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不是自己不幸福,而是不满足于现有的幸福,想去拥有更多的所谓的幸福。何必呢?知足者常乐,追求太多负担也会越多。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个商人在生意上一落千丈、走投无路之时准备回老家,在路上无意间发现了两瓶装满金沙粒的瓶子,都赶忙伸手去抓,两人都抓了满满一把,谁料瓶口太小,无法拿出拳头来,若要拿出拳头来,必须先放弃一部分。商人甲死活不放弃,商人乙放弃了一部分,并利用这一部分重振旗鼓、东山再起,从此生意万分兴隆。至于商人乙,或许他还没放弃,或许他耗在了那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足者,常乐矣,幸福矣。

知足才能常乐,人一旦有了贪欲,就永远不会满足。不满足就会感到欠缺,就会感到不幸福。其实,任何目标的达到,都不会带来满足,成功必然引出新的目标。除非你当真懂得常乐,不然你永远不会满足自己所拥有的。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果能多看一下不如自己的人,和他们比一下,而不是一昧的和比自己强的人比较,那么一切不平之心也许就会安宁。既知如此,我们何不抱一种“比下有余”的心态却应对一切?

幸福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只要用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样你就会觉得非常幸福。

所以,要不要幸福就取决于你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