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切都是交易》读后感100字

《一切都是交易》读后感100字

《一切都是交易》是一本由郝大秦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6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切都是交易》读后感(一):只看名字就可以了

作为一本专业读物,没什么价值。

作为一本科普读物,似乎又只有名字和一些案例的拼凑。缺乏总体的科普性的论述,具体的以案例组成的章节,论述讲解性话语也寥寥无几。我没仔细看,也许水平有限,是在没看出什么清晰的逻辑。

其实花10分钟翻完放弃之后和上次看了神马中国大趋势4一样有气。

更多的得其实不是针对作者,而是那些推荐者。

当然,这样也好,有的书看了,这个作者的以后可以不看了;有的书看了,那些推荐者的书及其以后推荐的书,也都不用看了,倒是省了更多的事。

《一切都是交易》读后感(二):不过是一场交易《一切都是交易》

一本书一定要起一个好名字,这本书最重要的思想可能就是名字了。的确一切都是一场交易,以前还看过一本西方人的书名字叫做,《一切皆有价》,的确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在对任何事情,在进行价值上的比较和判断,然后去进行取舍和选择。

我们用哭喊交换拥抱,我们用依恋换来母爱,我们用发怒换回玩具,我们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和人打交道,其实都是交易,没有毫无付出的获得,你想要得到什么,你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来。归根到底都是 一种交换。作家柯云路写过一本书叫做《交换爱情》,里面说爱情其实也是一种交换,女人用美丽交换男人的财富,或者用爱情来交换未来的幸福,也许这种交易在我们的眼中感觉很不划算,两个当事人在特定的环境中达成了交易,肯定有其中的道理。只要是能够达成,就说明有合理的一面。也许两者的交易并不公平并不公正,里面含有欺骗,两方面的信息并不对等,也许里面含有威胁和恐吓,但是说到底还是一场交易。

本来是把这本书当作哲学或者经济学书来看的。没想到里面更多的是案例,感觉好像历史一样。里面有一些案例还是挺吸引人的,比如职业作家,比如汇源的对赌等等,还有很多提供了相反的成对的案例,比如《体坛周报》和《精品购物指南》的案例。

不过感觉案例介绍得很详细很具体,但是相关的论述却很少看到,感觉这个题目没有很好的深入挖掘,略有遗憾,其实这个题目不错,作者收集了这么多这么丰富这么多种类的案例,其实完全能够做得更好。

当然任何事情都没有完美,任何事情都是一次交易,出版这本书也是一次交易,也肯定有具体的交易环境,看这本书也是一次交易,我付出了时间,而得到了收获,当然写这篇书评也是一次交易,我有我的付出,也有我的收获,我感觉平衡了,或者得到的更多我才会动笔去写,你读这篇书评也是一次交易,不知道你对这次交易感觉是否划算呢?

《一切都是交易》读后感(三):交易并不冷酷

本文发表于《 中国经济周刊 》(2012年第25期 )

http://paper.people.com.cn/zgjjzk/html/2012-06/25/content_1074084.htm?div=-1

最近微博上流传着这样一则段子:中国最优秀的天使投资人不是薛蛮子和李开复,而是温州的丈母娘们。她们首先会很细致地挑选女婿,做好尽职调查,随后会以车和房两把钥匙,外加一个存折作为一次“天使投资”。在调侃之余,不少人从两个极端的角度对这一现象予以评论:一方面,有人唏嘘天生精明的温州人把婚姻大事和子女幸福作为交易,未免过于重利主义;另一方面,有人佩服温州丈母娘们长远的眼光和稳准狠的博弈手段,把这种交易视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实,这两种人都可以看看郝大秦的《一切都是交易》。

当我们的社会开始倾向于从功利的角度讨论职业选择、家庭婚姻,甚至生存权力的问题时,滥用交易视角谈论功利之外问题的荒谬性就浮上了水面。正如郝大秦对本书读者的忠告,在探讨交易的问题时有三个方面是特别值得深思的:

第一,正如我们中国的老话“买卖不成仁义在”,博弈论中的冷酷理性不是人际交往的全部真谛,绝大多数人不会因为将要出国或整容,就搞个卷包向所有朋友能借多少借多少,然后人间蒸发。置身于宏大的环境中,个人通过交易本身能得到什么,不是一个压倒一切的问题。

第二,对交易的思考不能极端化为纯利害计算。经济学可以不讲道德,但经济政策不能不讲道德,那会造成社会的崩溃。因此,我们绝不能把经济政策完全委托给那些只懂经济学却决意不讲道德的专才们。

第三,对交易中功利的一面不必过分厌恶。我们都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牵引着,在致力于满足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也会为他人的利益服务。要是商人们没有贪欲,你就只能在自家后院里挖掘自种的胡萝卜了。市场之美就在于可以驾驭人们的贪欲,并且使这些贪欲可以为别人的需求服务。

《一切都是交易》读后感(四):万般皆下品,人间正道是交易——评《一切都是交易》

早些年,看电影《绿茶》时,对于其中“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好人,也没有所谓的坏人,只有生意人”的说法,印象非常深刻,这不是什么大片的片子和这句不经意的段子,却让我拿得起放不下,想同意却找不到根据,想反驳也找不到根据,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一切都是交易》,才明白,这句话让一切台词都成了浮云。

在每个人的思想认识世界,总有一种来得那么快、来得那么直接的,叫做颠覆,《一切都是交易》这本书给我们的就是一种认识上的颠覆,比如一开始的有关人类进化的分析,“为什么古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进化路线?中学课本上的答案是:我们的祖先爱劳动:而进化生物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善于交易是更重要的原因”。敢这么说的势必要有理、有据、有料,凭空忽悠能蒙混过关的黄金时代显然已经成为追忆了,而作者分析的也十分直接,那就是人类起源过程中的一次质变——分工协作,其中的分工其实就是交易,当然,在那是我们也可以叫做交换,一部分人负责狩猎、一部分人负责采集,这样大家都可以吃上荤素搭配的伙食,而不必事必躬亲的各自为战,饥一顿饱一顿。这种说法在我们传统教育中不曾听说,但细细想想又不失道理,所以,这样的书怎能不让人产生兴趣?

然而,毕竟,终究,农耕文明几千年的我们,自古对于商业比较排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无奸不商”的抑商意识,使得我们将交易看的很低贱,也正因如此,当如今商品经济社会成为主流时,我们因为没有正确认识交易的基调,以至于将交易极度功利化、唯利是图、浮躁短视。“用这种角度思考问题容易走向合理不合情的方向,而真要造就大局面,只有合理不合情是远远不够的。就像经济学中经典的埃奇沃斯交易框图,只要交易双方没有福利损失就可以形成一个最佳交易方案。这种思路下的最佳交易方案集合里会有一种极端局面,那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式的赢者通吃,这样的安排也能被称为最优方案,本身就是极大的讽刺”。所以,交易的实质是什么,我们根本不知道,而是按照我们最简单的理解唯利是图的去做着。其实,交易不是一种做法,而是一种活法;不是一个职业,而是一种态度,作者通过古往今来政治、军事、经济的经典实例,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到,交易是一种综合的多赢,也就是不断的吸引各种交易主体加入其中,这才是很多伟大事业(不仅仅限于经营)能够长盛不衰的关键。而这些交易的成功关键,是让不同交易主体的交易意愿都得到合理保护,愿意积极投身于交易中,这既让整体事业因为交易的推动得以持续发展下去,又能让各类交易主体推出交易时得到合理的回报,解决了交易的后顾之忧,让交易者保有充分的行动自由,可以愉快的去参与感兴趣的交易机会……

这正是交易最大的价值所在,而如何形成用交易思维看问题、如何在交易中获利并发展,达到交易最大价值,则是《一切都是交易》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一切都是交易》读后感(五):一切都是交易,吗?

我基本不敢看经济学类的书,觉得经济学和咱们常说的经济条件很好或不太好不一样。能做到经济学家的份儿,我看做不成高斯第二,也能做高斯第三,况且总有些经济学家跳出来对中国经济(以房地产、股市、油价为主)指点一番,然后中国经济就顺着他指点的相反方向撒欢儿而去。

倒也不是一点不看。看过一篇研究“嘿咻”的“经济学论文” ,因为写的有趣,就看完了,慕容雪村的《做爱经济分析》 。既然连“嘿咻”都可纳入经济学范畴,我想世间并无不能用经济学去研究的东西了,可见日前经济学之发达。但《一切都是交易》这样的书名还是太刺眼,有悖精神文明建设,所以作者抬出董存瑞黄继光当挡箭牌——这些名字好像有年头没见到了——我看来看去,觉得作者还是在说,“一切都是交易” 。

“一切都是交易” ,怎么啦?!你和女朋友爱得死去活来天昏地暗,一谈到嫁娶,她立马清醒,多大的房子,多大的戒子,多少桌流水,多少张婚纱,让你怀疑她说她数学打小就不好的说法。今天这个社会,其实质就是交易,无非显性、隐性的区别。谈恋爱是隐性,办婚宴是显性。你去吃席,必得随礼。朋友结婚,你随五百,你结婚,他就得随八百,至少不能低于五百,否则就违反结婚随礼的交易规则。按此逻辑,结婚越晚,利益越大。但也有例外,比如你憋着邪火等周围朋友都结婚后,再入洞房,哪料到没过多久,发小传喜讯,人家离了,不光离啦,第二次婚姻正在筹办中。算你倒霉。

有首烂大街的歌叫《爱情买卖》 ,“爱情不是你想卖,想买就能卖” ,要想买卖,男女双方应该本着自愿的交易原则,采取双方认可的方式交割。比如指定地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闪婚。或者一事一议零散交易:请你看电影,趁机拉手。或者签一次长期协议就能统一处理多笔交易:确定恋爱关系,逢年过节拎东西看望双方老人,以期尽快完事大吉。

“很多商业问题(按照作者的思路,这个篮子能装下世间所有的问题。封面有言:“婆媳关系、求职跳槽、公司投资、政军大业……本质无非交易” )看似很棘手,其实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交易安排,交易主体难以确保自己的交易利益,所有要么进退维谷要么意兴阑珊,总之交易难以完成。当我们从交易的角度出发,用上述几个要素重新考虑这些商业问题时,往往会豁然开朗。” 书中给出了许多精彩案例,看着过瘾,用着不放心。就像情感专栏出的主意,言之在理,但是你敢用么?

但是挡不住书好看。古今中外,家长里短,都顺手拈来,供交易理论诠释。

里面有个例子我很有体会。作者拿《体坛周报》与《精品购物指南》做例子,说明报纸的第一交易内容和第二交易内容。前者将第一交易内容,即读者对资讯的需求,做到极致;后者将第二交易内容做到极致,即广告信息。想当年我在北京某报纸做征订,预定一年报纸有若干礼品赠送,很多礼品都让发行站和送报纸的给私吞了,即使送到客户手里,也增加不了几个客户。人家的目的是看报纸,不是你送的那几个不值钱(后来水涨船高,有了色拉油、整箱饮料)的礼品。每家报纸的读者大致都有个固定数量,一份报纸一旦达到这个数量,就算你把下水掏出来给读者,数量也不会有太大增加。

豆瓣大概也是这样,阿北天天搅脑汁,一会儿来个新版,一会儿来个阿尔法,今儿是收音机,明儿是阅读器,流量增加了么?用户增加了么?我不知道,也对此不感兴趣。我不懂这些,但我想豆瓣与用户的交易根本在于读书和看电影吧,把这两块整好,是符合交易实质的。

很多书评影评其实就是赤果果的交易:你付出一点小代价,快递一本书一张电影票,我写千八百字,如果有稿酬就更好了。我定下的交易规则是,书不要烂得说不过去,书评不要剪切,硬憋,不要跟太监见皇上似的,一味拣好的说。

我说了这么多废话,也无非是一桩小小交易而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