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辛集文化的作文700字

关于辛集文化的作文700字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关于辛集文化的作文700字,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辛集文化的作文700字篇1

上周,姑姑做出了一个决定,要带我和姐姐去吕艺镇辛集小学体验一下不一样的学校生活,当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和姐姐激动地一蹦三尺高。

辛集小学距离县城有40分钟的车程,听姑姑说那里的学习条件比较艰苦,一路上我们猜想着学校的样子。

终于到达了学校。我是第一次见这样的学校:学校四周没有一户人家,全是一片庄稼地,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麦苗,而学校也就显得更加荒凉。一进大门,我就立刻感受到了姑姑所说的艰苦:整个校园和我们学校黄河广场的面积差不多。学校里只有两排平房和一座老旧的楼房。路面是由砖块铺起来的,由于潮湿,到处都冒出了青苔。与我们一小的豪华比起来,这里更像电视上演的那种山里的学校。看到这里,我的心头顿时像被泼了一瓢凉水,兴趣骤然间跌落到了极点。但是没办法,既来之则安之,心想硬着头皮待下一周来吧。

首先我们参加了学校的升旗仪式。全校100个学生,都肃立站好,等待升旗。低矮的旗台,破旧的褪了色的国旗;没有出旗,没有素养展示,只是升旗手费力的拉着可能是生了锈的绳子将国旗送到了旗杆的顶端。与我们学校高大上的升旗仪式相比,那里的升旗仪式真的略显寒酸和缺少点庄严肃穆之感。走进教室,眼前的场景更让我惊讶!教室里的桌椅是那种老旧的长条桌和四脚凳,黑板比我们学校出黑板报的黑板还要破烂,只有一个讲台,没有电脑,没有电视。所有的教室都不朝阳,屋子里难免会阴暗一些,而北边的窗户因为透风厉害,所以都被透明胶带糊的一层一层又一层,但即便这样,我还是能感受到来自窗外的簌簌的冷风,一阵一阵吹进我的衣服里,不一会儿功夫穿着棉袄的我已经被冻得伸不出手,就更别说写字了,脚指头就像麻木了一般,没有了知觉。偷偷瞥了一眼同学们,他们都个个聚精会神听老师讲课,好像根本没有感觉一样。一上午就在这样的情境中度过了,中午姑姑问我怎么样,我只说了一句话:太冷了,冻死我了!

一天的时间我已经和同学老师熟识了。原来辛集小学一共有六个班,也就是一个年级一个班。六个年级的同学差不多都互相认识。最多的班级也就30个人,最少的班级11个人,五年级是23人,已经算多的了。五年级的班主任是一位非常严格的体育老师,任教三到六年级体育,还任教着五年级语文。二年级的班主任是学校唯一的音乐老师,四年级的班主任是学校唯一的美术老师,还任教着四年级语文,是不是感觉很奇怪的分配呢?是的,因为整所学校只有十几个老师,所以老师们只好兼任多个科目的教学。

一周的时间,留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同学们的勤劳和吃苦精神。每天我们7:40到达学校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在抡着大扫帚,拿着小笤帚清扫学校里的树叶了,学校里的树很多,所以落叶特别难清扫,平时的小簸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他们都是往地上铺上一块大布子,四个同学一组,装满树叶后抬到操场的一个角落里点火烧掉。别看校园里树多,地面也并不像我们学校有花砖,有大理石,但是他们学校的卫生一点都不差,我们学校有保洁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但是他们学校的整洁靠的全是同学们。我想打扫完卫生之后已经很累了,但是他们每天早上在打扫完卫生后都要跑圈。来到他们的操场,满目杂草,零星的几个生锈的体育器材根本没法用,跑道是用炉渣铺成的。他们的跑步可不像我们的课间操跑操的速度,他们要的是冲刺的速度。每天早上8圈,我只能自愧不如,怎么也追不上前面几个同学,可见他们平时都训练出来了。同学们没有一个在后面叫苦喊累,都紧紧跟着前面同学的步子不打折扣的完成8圈。想想我们的体育课上龟速跑的那几圈还叫苦喊累,真的说明我们体质太差了。

也许是因为他们的条件太艰苦,同学们练就了勤劳吃苦的精神,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我更感惊讶与佩服。因为我去的时候正好赶上期中考试结束,我的知他们的期中考试试题和我们一样,他们班的最高分也是480多分,和我们相差无几。我也问了他们各科的分数,发现很多同学都比我考的好,我真得倍感惭愧!因为我觉得我们有漂亮的校园,优秀的老师,优越的学习条件,学习成绩却并不比条件艰苦的这些同学优秀,真的有点儿无地自容!他们的自觉我可以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我们这里很少有老师空堂的情况,偶尔老师出去一小会儿,就有同学说话,甚至打闹;而他们那里我去的这一周老师们正好忙着参加各种会议,所以老师不在教室是常有的事儿,但是他们那里的同学没有一个说话,打闹的,都在忙着完成自己的任务,听姑姑说不光五年级,就是一年级也是这个样,只要老师不在,他们就自己学习,大概已经养成习惯,是一种常态了。

一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他们破旧的学校,艰苦的环境和那些朴实的,勤劳的,自觉学习的同学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自此以后我也要学习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学习他们自觉学习,追求优秀的品质,不做“温室大棚”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日晒的考验,不做娇气的“小公主”,只知道享受吃喝玩乐,不知道付出努力,我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和优越的学习条件,努力做更加优秀的自己。

关于辛集文化的作文700字篇2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2篇 糖人

糖人

今天我们全家人一起去河坊街玩。街两旁的商铺里各种各样的商品,让我眼花缭乱。

走着走着,我被路中间的小摊吸引住了。小摊上陈列着各式各样用糖做的东西:小猫、小兔、羊、狗、马……一个个栩栩如生。妈妈看我站在那里挪不开步子,笑着说:“你也挑一个吧!”

“太好了,我要一只可爱的小兔子。”我高兴地说。

叔叔把糖舀出来,用三根小竹棒来搅拌,搅拌着搅拌着,糖慢慢变白了。叔叔把糖搓圆捏出一个空的球形,再往球里吹气,一边吹,一边用手捏出形状,不一会儿小兔子的样子慢慢出来了。叔叔用红色的糖做眼睛,用绿色的糖做小草,正在吃草的小兔子完成了,像真的一样!

叔叔的手真巧,糖人真有趣!

有趣的吹糖人

暑假里,我们去成都玩,在武侯祠旁的美食街上,我欣赏到了传统艺术——吹糖人。我感到吹糖人是一门很有趣的艺术。我请叔叔吹一条龙,特别逼真。

从此,我对吹糖人有着浓厚的兴趣,我请爸爸帮忙,从网上知道了关于这门艺术的知识:首先,要将饴糖加热到适温时,揪下一团,揉成圆球,把糖放在手心压扁,然后握起拳头,用另一只手的手指穿过,把糖块堆成管状,再把“管子”的最上方咬下后就可以吹了。

吹糖人的关键技术在吹和捏的功夫上。制糖人鼓起腮帮子,不一会儿就吹成了薄皮,空的扁圆形状,再用灵巧多变的手法,捏出造型各异的花鸟鱼虫,人物百态……有的还涂上绿、黄、红色。吹糖人讲究的是“手眼心气火”

我终于明白了怎样做糖人。

关于辛集文化的作文700字篇3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500字 中国传统文化我传承——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茶被古人当做饮品,每年清明节新茶初上时,古人还要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名流雅士、街坊邻居争相围观,就像如今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

古人爱喝茶,茶的品种也很多,有普洱茶、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当然,最为我们所熟知的是西湖龙井茶,是中国传统名茶,迄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可算是“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杭州有许多茶楼,大家可以随处品到各色茶,还可以欣赏到典雅的茶艺表演。

作为杭州人,我也初学了龙井茶的茶艺。龙井茶的冲泡一般使用透明的玻璃杯,先用热水冲烫茶杯,讲究的是一尘不染,至清至洁。再往杯中放入上好的龙井茶,倒入少许80度左右的热水,讲究的是润茶。最后是采用凤凰三点头的手法冲泡茶叶,一方面是利用手腕的力量,使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经过三次高低冲泻,使杯中茶叶上下翻滚,茶的浓度均匀;另一方面这个三点头还如同行鞠躬礼,蕴含着对宾客的敬意。一杯好茶冲泡完成的同时,还学到了谦恭的道理。

除了龙井茶的茶艺,我还欣赏过用长嘴铜壶背身冲泡茶叶的茶艺表演等等,更激发了我学不同茶叶冲泡方法的兴趣。中国的茶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将它好好地传承。

关于辛集文化的作文700字篇4

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800字 非遗梦,我的梦

虽然我的老家在外省,但我出生在温州,并在这里读书,所以我发现这里有很多对我来说全新的事物。如我家就有一个弥勒佛雕塑,它神态动人、栩栩如生,每一个细节甚至袖口间细小的褶皱都有体现。 家里的长辈说那是黄杨木雕,十分珍贵,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于是我查看了相关资料, 原来黄杨木雕来自温州乐清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里说,相传黄杨木雕首先由清末一名叫做叶承荣的放牛娃发现。他在庙里跟着一位老人学习圆塑、泥塑、上彩、贴金、浮雕等技艺。机缘巧合之下,他发现黄杨木是雕刻的上等材料,也因此,民间艺术黄杨木雕就这样诞生了。

通过查阅黄杨木雕,我对原材料黄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黄杨质地坚韧,纹理细腻,表面色泽如同象牙一般,古朴内涵,还会随着年代的久远而不断加深,因此通常被用来雕刻,但由于其生长缓慢,很少有作为大件的家具存在。

我很喜欢黄杨木雕,不仅仅因为它优雅美观,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失的优秀工艺。黄杨木雕蕴藏着雕刻大师们的智慧与技巧,代表了温州人民长久以来的精神财富,为温州创造历史文化名城添上浓重的一笔!

文化就是因为有了历史的沉淀才显得弥足珍贵,可历史的洪流也总悄然将文化席卷而去。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失传的危险,黄杨木雕,困境重重。工艺复杂,材料缺失,技术不佳,种种问题都摆在了大家的眼前。为了了解黄杨木雕的现状,我还特意去了好几家木质装饰店询问,黄杨木雕装饰物价格昂贵且稀有,店家为了盈利也不愿意去购进。可见黄杨木雕迫切需要上到政府、下到百姓的重视,它每一道工序的精细较之其他雕刻类艺术作品都是不可同语的,也是因为这样的复杂和精细,更值得去保护。但是又不只是黄杨木雕,它更像是个缩影和代表,折射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窘境。在这个人人追寻中国梦的时代,当然少不了温州梦,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历史书写了不朽的篇章,它们的传承与发扬必将是温州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非遗面临的众多问题并非不能解决,我愿意为黄杨木雕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更愿意为非遗文化做力所能及之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万华夏儿女的责任,倘若每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可磨灭的非遗梦,那么华夏五千年的文化结晶必将越过时间的阻拦而长存!

非遗梦,我的梦!

关于辛集文化的作文700字篇5

无锡是个老地方,

民风民俗不一样。

年初一刚开门,

三声炮仗少不了。

清明节要祭祖,

荤、酒、糕点样样齐。

无锡是个老地方,

特产丰富很别样。

酱排骨历史有百年,

色泽红,很香酥。

惠山泥人颜色亮,

光彩夺目人人爱。

无锡是个老地方,

古典建筑仍一样。

人山人海的南禅寺,

亭台楼阁多辉煌。

水巷深处清明桥,

到处古色古香。

穿城而过的古运河,

烟波浩渺的太湖,

就像一首不变的歌,

唱着永恒的吴文化。

关于辛集文化的作文700字篇6

我国有风筝、甲骨文、茶、皮影等很多很多的传统文化……

我最了解的就是风筝啦!

有一次,我和爸爸一起去放风筝,那天风很大,风筝也飞得很高,那时我开心极了!就好奇地问爸爸风筝是谁发明的,为什么会飞得那么高呢?

爸爸告诉我风筝可是我们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呢,是我们中国的木匠鲁班发明的,他是在公元前507—444年期间,鲁班在当时的鲁国,就是现在中国的潍坊地区,他用竹木制作了一只喜鹊在空中连续放飞了三天也没有掉下来,最后,他们用木头制作一只载人大鹰用来观察敌情。

到了中国西汉时期,由于有了纸,风筝逐渐用纸制作,故称纸鸢。

到了唐代,人们又在纸鸢上上系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由此开始称纸鸢为风筝。

我听到后想:原来一个小小的风筝有这么深的来历。

要不是这次我和爸爸来放风筝,还了解不了这么多的知识。

关于辛集文化的作文700字篇7

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 中华传统我继承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许多优良的传统,比如:过年时拜年、端午节吃粽子祭屈原、清明节祭祖等。说起中华传统,不免让我想起许多有趣的事。

那年,我10来岁。刚起床,妈妈走过来对我说:“阳阳,你知道今天干嘛吗?”我摇摇头,妈妈接着说:“今天我们家要包粽子了!”我恍然大悟,立刻起床,兴奋地跑下楼,看见爷爷奶奶已经在包粽子了。我看爷爷奶奶包得非常容易,所以我也洗了手,加入了包粽子的行列。

开始,我还不会包,包的像月饼,又像手抓饼,还把米洒了一地。当我想要放弃时,妈妈对我说:“半路放弃,可不是你原来的作风噢。”我得到了鼓励后,仔细打量着粽子,研究了半天,再向爷爷虚心请教。最后,我终于初步学会了包粽子。

当然,春联也是非常有趣的。有一年过年,我看见爸爸在写春联,他拿来了红纸,用毛笔沾了沾墨汁,然后在红纸上写了几行字,最后贴在了墙上。这样,既美观又增添了节日的氛围。

通过节日,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啊,中华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值得我们当代人好好继承。

关于辛集文化的作文700字篇8

仍记得

易安的凄凉

太白的愁绪

幼安的鬓间白发

仍记得

老生的面容

丑角的转扇

青衣的点点泪花

兰亭的矫若游龙

石碑上的一部胆巴

毛笔落下

行楷连绵成水墨画

红色桃符

门前年画

如烟似雾

瓷器上绽放青花

手执红灯笼

盘盛圆糖瓜

这是什么

这就是中国文化

关于辛集文化的作文700字篇9

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引以为傲的,历史的变迁,积攒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文化,都是精髓。《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更多的是让我们认识了中华文化的博学精深,引经据典,不就是为了顺着这道光芒,感受史人的故事与深怀。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更多的是敬畏。历史的沿继,文化的继承,我们应该像敬畏大自然一样对待传统文化,文化也是自然的产物,古代许许多多人们的思想结晶,短小精悍的诗句,传达了多少情,多少义。中华文化承载的东西,往往要比你想象的要多很多。那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不同的人,面对的相同的文化,产生的是不一样的情感,文化是多么的神奇啊!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更多的是呵护。历史的东西,是不可再生产的,他的珍贵,是值得我们呵护的。文化告诉我们一个朝代的崛起与萧条,这后面的原因,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传统文化承载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呵护并学习的。文化是不可摸、不可触,却有灵魂的东西,而这美丽的灵魂,需要我们细心呵护。

用心感受,来升华自身。文化的神奇、灵动,需要我们用心体会,体会其中的精华,体会史人想要告诉我们的故事,体会到那其中的真谛。修身养性,提升自我道德素质,品读感受文化,是我们成长中的一步。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更多的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需要的是代代相传,推陈出新,我们应承担起这个责任,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见证着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历史的产物,古人的优秀品德,都会通过我们步入新的时代。在传承中注入新的情感,留给后人意会。

正确的面对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敬畏、呵护与传承,才可以使神奇的文化沿以至用,继续造福人类,因此我们得担起这个责任。

关于辛集文化的作文700字篇10

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600字 守望记忆,捡拾遗珠------带您走近我们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什么是遗产你可能知道,那你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这个五一小长假里,长江实验小学一(6)中队向日葵小分队的同学们来到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张同泰名医国药馆找寻答案。

走近张同泰,那白墙青瓦的高墙上“道地药材 岐黄正传” 几个大字苍劲有力,药香扑鼻的药局内两侧高高的柜台和密密的百眼柜,仿佛都在诉说着老店百年的沧桑。

同学们扒着柜台向里面张望,都惊叹道:“哇!好多种药啊!”几位药剂师正在熟练地按医生开的药方称重、包装。她们仍然沿用古老传统的秤竿进行称重,包药也是用传统的黄纸,用红绳子系成方方正正的一包包药。药剂师阿姨向我们介绍了许多种中药,有山楂、有蜈蚣、有葫芦壳……同学们好奇地摸摸、看看、闻闻,这些药材有的香、有的硬、有的长得不起眼、有的长得很可怕,它们功效各不相同却都能治病救人。

同学们还参观了张同泰的“镇馆之宝”—馆藏的古方、制药器具。在医馆里,同学们了解什么是中医的“望、闻、问、切”的辨证论治原则,第一次听说了中医还有针灸、推拿、按摩、拔罐、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

通过现场工作者的讲解和实地的参观,同学们都对传统的中医、中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了初步的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又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正如同学们看到的,真正的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不起眼,可能是一张古方、一个药瓶,也可能的是一门传承多年的行医技术,那些才是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印迹,人类的无价之宝。

我们伟大的祖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新一代的少年队员,我们一定要把这些人类的瑰宝、优秀的中国文化保护和传承下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