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新材料作文(精选2篇)

新材料作文(精选2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新材料作文(精选2篇),欢迎大家分享。

第一篇

新材料作文“印度求雨/水滴石穿/爬梯子”写作示例

鄞州高级中学 蔡宏伟

【作文题】

民间故事:古老的印度有一个部落求雨特别的灵验,每一次都能成功,有人就从老远的地方前来求教秘诀,部落的长老诚恳地告诉来者:每一次我们都不停地祈求,直到求到雨为止。

谚语:水滴石穿,不是水的力量,是重复的力量。

微博警句:坚持向上固然重要,但不要等到爬到梯子的顶端,才发现梯子搭错了墙头。

综合以上三则文字,自取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思路点拨】

三则文字各自的寓意很明确,前两则肯定坚持、执着的精神,最后一则指出认准目标、看清方向的重要性。作文题中的“综合以上三则文字”的“综合”一词是审题立意的关键。如何“综合”?不外把三则文字的寓意统一起来考量。它们彼此并不矛盾,解说的是低头拉车与抬头看路的关系,也即坚持与方向如何统一的问题。循此思路,把三则文字融为一炉,便能炼出一吨好钢。

【写作示例】

找准适合你的那块石头

蔡宏伟

成语“水滴石穿”的由来,我想大概与这样的故事有关。(一贴材料。入笔即见血。起。)

一位敏感而细心的学者留意着四季的风景,特别是风霜雨雪在自家屋檐下、庭院中的匆匆足迹。终于有一天,他发现屋檐下的青条石的表面有了凹陷的地方,大一点的水坑里甚至有了绿色的浮萍和褐色的小蝌蚪。(承。注意叙事写景的具体、形象,议论文的文采展示的机会不多。)

他感念水的执着、坚特,激动在唇齿间奔涌,最终概括成四个字:水滴石穿。他知道用“穿”字有些夸张,但不用“穿”字,又有哪一个汉字能够表达他对水的深深的敬意呢?

从此,在汉语世界里,人们在使用“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时,无不和这位学者一样,心头充满了对水的这种执着、坚持的精神的赞美之情。(扬是为了抑,行文有波澜。)

倘若,当初那位学者能够把屋檐下的石块与处在庭院中间的石块作番比较,或许他还会发现,滴穿石块的水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拥有找准目标的智慧更为重要。只有处于屋檐之下,任檐头雨水持续不断下滴的石块,才会有较多机会领受被滴成凹陷甚至滴穿的命运;而处于空旷之处的石块,任风雨倾泻,至多整体受侵蚀,很少会在同一质地的某处被侵蚀成凹陷或被“滴穿”。(转。)

能够做到“水滴石穿”的水,它的找准目标的智慧不仅与其执着、坚持的精神一样值得世人赞美,而且更值得世人敬佩、学习。(合。百川入海,汇成巨涛,推出结论。)

我们一直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以为只要坚持着努力去做一件事,终究会取得成功。殊不知,坚持与执着只是一种精神,它们得和找准努力目标、认清努力方向这样的智慧结合起来,才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拓展)

印度直到今天仍流行求雨的习俗。据说有一个部落的祈祷特别灵验,每一次都能成功。人们向该部落打听秘诀,部落长老恳切地告诉来人:每一次我们都不停地祈求,直到求到雨为止。(二贴材料。)

能求到雨的前提是,这个地方是有雨可下的。让这个印度部落搬到南美洲那些几乎整年滴雨不下的沙漠戈壁中去,即使他们不停地祈求,也是求不到雨的。关键得找准目标!印度是季风性气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雨季可能来得迟些,干旱的时间会延长些,但雨迟早是会下的。那个部落的执着、坚持确实能让他们最终得偿所愿,但他们所谓的灵验不过是比其他部落对自己所认准的目标更有耐心罢了。

一位英国贤哲说:“世间有两件事是无法做到的:一是扶一堵正倒向你的墙;一是吻一位并不爱你的姑娘。”他是用了比喻来告诫世人,不找准目标,单凭执着、坚持是无法成事的。(反证。)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鲁迅曾举例说,《红楼梦》里的焦大再怎么努力,也不能让林妹妹爱上自己;天津的石油大亨、山西的煤炭大王再如何体恤民情,也无法知晓北平街头拣煤渣为生的老妇的苦楚。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贵在能脚踏实地,贵在能找准目标。(反证。)

千万不能在费尽力气爬到梯子的顶端,才发现梯子搭错了墙头。之前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执着、所有的坚持,全成了泡影。此时后悔,晚矣!(三贴材料。)

所以,“水滴石穿”既是一种执着、坚持的精神,又是一种找准目标的智慧。聪明的,假若你是水,适合你的那一块人生的石头,你找准了吗?(照应开头,始讲来历,终析原因。疑问作结,寓变化于严整,既启人以思,又使文章结有余响。)

第二篇

新材料作文审题技巧

一、寓言性材料,“抓手”即是揭示寓意的语句针对寓言性材料,除了要抓住主体形象的特征分析其寓意外,还要找准隐藏寓意的句子。如下面的作文材料: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叫着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在这则寓言材料中,隐藏寓意的句子是牧羊人的话:“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抓住了这一句,就抓住了寓意。它旨在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可盲目模仿别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难免会遭到失败。二、评述性材料,“抓手”即是议论抒情的语句评述性材料中,议论抒情性的语句常常在叙述性文字之前,构成总分式;或在叙述性文字之后,构成分总式,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这类材料的审题关键。如下面的材料: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在一次实验中碰落了一个烧瓶,结果发现烧瓶并没有碎,他发现这只烧瓶里放着一种叫硝酸纤维素的溶液,这种溶液会在玻璃表面形成一种薄膜,使玻璃不会破碎。由此,他发明了不会碎的玻璃,应用非常广泛,如汽车挡风玻璃等。可见,创新不是很神秘的东西,它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关键是你要用心发现。这是一则典型的评述性材料,其议论性句子是材料的最后一句:“创新不是很神秘的东西,它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关键是你要用心发现。”抓住这一句即可提炼出观点:创新在于发现。三、事件性材料,“抓手”即是揭示因果的语句有些叙述事件的材料往往没有议论抒情性的语句,审题时我们应该重点抓住揭示事件结果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或前提的语句进行分析。如下面的材料: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为猛烈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了。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所有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这则材料中,揭示结果的语句是:鳄鱼“放弃了所有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揭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的语句是:第一次进攻“它失败了”,第二次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了”。通过分析这“因”“果”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不难把握材料的主旨:在多次挫折与失败面前,我们不能半途而废,停止努力,而应该冷静分析,寻找新的出口。四、文学性材料,“抓手”即是体现哲理的语句能够成为作文材料的文学性材料,一般都是十分简短而又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与人生哲理的诗歌或散文片段。这些材料或者通过意象(形象)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及意象(形象)之间的关系来体现哲理,或者在材料中直接揭示哲理,因此审题时必须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如下面的材料: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这是一首精粹的现代小诗,其中“你”“别人”这两个形象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很好地体现了主、客体互为相对、共生、双赢的哲学观念。再如: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这也是一首十分精巧的哲理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直接揭示了诗歌的哲理。材料作文的立意往往有多个角度,但是真正切合材料主旨的角度也许只有“独特的这一个”。所以,材料作文的审题,我们应在吃透材料、找准“抓手”、切“正”切“准”题意上下工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