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国文老课本》读后感锦集

《国文老课本》读后感锦集

《国文老课本》是一本由庄俞、沈颐编纂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960图书,本书定价:90.00元,页数:201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文老课本》读后感(一):务实的课本

早一段时间就看到一些关于民国时期课本被重新阅读,并受到热捧和较多的争议。记得那会还与朋友谈论过,想看一看民国时期的课本是什么样子,因为那时正好是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正是西式学校取代私塾,现代教育兴起的时候。在一个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教育的改革尤其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意志,有识之士也寄希望于教育能够振兴一个国家,激励一代人。那时的课本其实是一种全新的东西,一种大刀阔斧的尝试。想必它可能更单纯,没有什么束缚,更接近教育的本身。

早前听说,民国的课本卖断货了,在书店里也没有看到。大概可能是印的太少得缘故吧,又可能是那时的课本确实让人喜欢,读起来趣味盎然,又可能是读者的怀旧情绪远比想象中的悠长,又或者是一种潮流被过度追捧。这些疑问因为没有看到实书,而一直没有得到解答。近来又看到这套《国文老课本》实在有些欣喜,古朴的封面,看着就有种时间交错的感觉。在我们以往的阅读历史的经历中,事实上是沿着别人视角在看,历史是被阐释过的。而这套书,是一种真是的历史,似乎可以触摸到原来的真实。

其实拿到书的时候并没有及时翻看,我只是稍微看了一点其版式和结构,虽然很有意思,但因为一直有些忙,就隔了一段时间。等我来细细翻看的时候,却有种惊喜的感觉。虽然已经忘了儿时读的语文课本是什么模样,虽然记起的只有“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那首诗,甚至儿时上课最清晰的记忆只是老师唱的那首“月亮弯弯”,但我几乎可以肯定,如果儿时的课本是民国这样的课本,我肯定记得更多的细节,甚至能够记起好些课文。因为民国的课本更让我喜爱,不说每篇课文都有一副精美的插图,不说其内容比儿时读的课本更丰富,单其语言的感觉我想也必定能抓住还是当时孩子的我,那些句子更贴近儿童的趣味和对世界的好奇。这里列一点书中的目录,就可看到那时课本的趣味:

第一课 读书

第二课 禽兽

第三课 燕子

第四课 击球

第五课 文彦博

第六课 松

第七课 茶

第八课 采桑

第九课 指甲

第十课 洒扫

第十一课 苍蝇

第十二课 帽

第十三棵 衣

第十四课 七曜日

第十五课 司马光

第十六课 兵队之戏

第十七课 帘

第十八课 蚁斗

第十九课 蜘蛛结网

第二十课 打麦

第二十一课 逐雀

《国文老课本》读后感(二):从一套老课本所想到的

曾在偶然间看到过叶圣陶先生主编的《开明国语课本》,后来这本书迅速在全国走红,出版社重印卖断货,家长学者持续热捧,媒体引发热议……由此,引发了一场不算小的关于中国当代语文教育的讨论,可谓是各抒己见,热闹非常。

后来又见到了这套《国文老课本》,他是在《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基础上重新编选的一套国文老课本,除了保持原书原汁原味的原书手写体、一课一图的风貌和全部内容等部分,还附有生字词的注音释义、简体对照和现代汉语译文,力求让学生领略汉字和国学的传统底蕴,感受百年传承的务实教育,学习根植于民族血脉中的知识和胸怀,堪称一部佳美的课外读本。

为何有越来越多的老课本现在却受到人们的热捧,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看完这套《国文老课本》,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温暖,这里没有权威,没有专家教你要这么做,不能这么做,完全是教条式的标准答案,而是本着人性的原则,在教材中渗透着公平、正义、自由、爱与被爱等这些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处处体现出生命间的微妙关系,展示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那种自然,和谐的联系。从这套书中,涌现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自然的尊重,是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的尊重。

曾经有学者学者对中、日、韩三国小学语文教材进行过对比,最后发现,日本、韩国小学生语文教材中有关国学的内容比中国学生要多出2—3倍,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国学的内容是三个国家中最少的。这可能也是这些老课本这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因为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的国学经典越来越少,语文教学只是一个工具,一个让孩子学会说话工具,一个让学生学会考试的工具,而不是一门学问,一门最最基础的学问,一门可以让人成长,让人拓展视野的学问。

课本也是书,所以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吸引人,让孩子喜欢读,能理解。他不是一个正襟危坐的塑像,不是一个让人看到就感觉很神圣的供品,而是一个可以像孙猴子一样可以万般变化,让人一看见就喜欢。就想亲近的形象。能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才算达到了教材的真正目的。

当然,凭借一本老课本,并不能解决当代语文教育中出现的这些种种的状况,也不能一下子就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传给我们的下一代,但能从这些老课本身上发现我们的现代教育所缺失的一些东西,从而让我们的语文教育,甚至是整个教育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国文老课本》读后感(三):总是兵荒马乱 却有人心淡定

这句话,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个关于民国老课本的书评标题。它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国文老课本》给我带来的感觉。民国年间,政局兵荒马乱,但人心却淡定。人有信念,下有常识,而这个时期产生的小学课本则是集二者于一身。跟王侯将相军阀权贵无关,课文中更多地透着民众日常生活的冷暖,不高呼“高大全”的口号,不居高临下、犹如圣人垂怜,不繁文缛节、七拐八绕。道德、自然、地理、历史……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之中慢慢体现。而课本的最大功能,是让儿童掌握方法,掌握如何为人处世,掌握如何正确地审美。

喜欢之处,如繁星点点,不能尽数。唯有举其几点,与爱书诸位分享~~~~

第一、这些课文文字上的美感,是我们今天远远无法达到的程度。

我所读到的《国文老课文》,其原文字体优美好看,简单几句话,语言生动,内容精练,反映出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变时期语文教学的朴实风貌,或者介绍一种事物,或者说一个自然原理,或者讲一个做人道理,再配上线描画,疏朗别致。文字上,随便举一段课文,都很优美、耐读,不但描述的内容美,就连那些音韵也很押韵好听,让朗读的人和听朗读的人,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审美愉悦。更深一层讲,课文后传达出来的平和、温润的中国人传统精神面貌,在今天也不多见。字字珠玑,字字铿锵,原来是形容这样的文字和读音的,我当时只作如是想。当时的小孩子真幸福~~~~

第二、将简单的基本的做人道理潜言默化地写在课文里,被孩子们朗朗诵读,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教做人。几个观点,尤其让我感慨:

A、教导孩子从小当一个谦谦君子,不要任性、争抢,应该学会辨别在什么情况下不该竞争而要友爱;现在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喊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争前恐后”才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当然不可能教出谦谦君子来。

B、重在培养长幼有序,晚辈要尊敬长辈、照顾晚辈的家庭观念、社会观念,培养“温良恭俭让”的人格。而在注重个性、鼓励创造的今天,谦恭、服从早已不是教育的目标。而现在“421”模式下众星捧月的孩子,也难以体会兄弟姊妹相濡以沫的情感,也难以认同父母长辈的威严,甚至可以说,现今的孩子对上对下,都存在着认知上的混乱,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应对身边的大大小小,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C、教育孩子“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这一观点,就更不用说了,时下的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成年人,凑在一起谈论时局,无外乎两种观点:不是过分贬低自己的国家,就是过分目空一切。那种平等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眼光和态度,再难找到。

综上所述,“淡定”正是这些课本透露出来的精神气质,而信念和常识正是课文传授给孩子的精髓。老课本让我产生很多感慨,也开始对那个兵荒马乱的民国有了崭新的认识,接下来,我打算关注更多民国的知识和书籍,吸取一下那个时代的独特空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