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丽心灵:纳什传》读后感100字

《美丽心灵:纳什传》读后感100字

《美丽心灵:纳什传》是一本由西尔维娅·娜萨著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5,页数:201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丽心灵:纳什传》读后感(一):爱是一种优势策略

纳什独自生活在自己的思想中,对将人们联系起来的感情无动于衷,他是个天才,一个争强好胜的天才。纳什的精神分裂可能有遗传因素,他对自己天才身份过分强烈的责任感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情感上的自我孤立,使学术成就几乎成了他的全部,成为他所有的意义,因此这方面的挫折对他来说难以承受。他在精神分裂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从天才的纳什变成了分裂的纳什,使他和他的家人都饱受痛苦,科学界也渐渐遗忘了这位昔日的天才。以至于当他完全走出精神分裂的阴影后,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时,有些人甚至感到惊讶,”他竟然还活着!“。 自患病以来,有些人离开了他,有些人遗忘了他,普利斯敦的天才,变成了学生口中的疯子、怪人。幸运的是,有人始终爱着他。最初的砰然心动让纳什和艾西利亚走进彼此的世界,当初的那份爱恋,在岁月和苦难的洗礼中丝毫没有褪色,反而变得更加坚定。纳什患病期间艾西利亚承担了太多压力,尤其是聪慧的儿子也患上同样的疾病之后。艾西利亚努力的供养和陪伴着他们,她毫不吝啬地给他们提供安全、自由、友谊和爱。在同名电影中,康复后的纳什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撒上的演讲中说:“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 of my life. It is only in the mysterious equations of love that any logical reasons can be found. I'm only here You are the reason I am. You are all my reasons.”此时的纳什终于完成了思想上的进化,他的思想和感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爱成为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于一个数学界的天才来说,这真的是难能可贵的。

《美丽心灵:纳什传》读后感(二):人生的至暗时刻幸运有这样一本书帮助过我

我可以有幸读到《美丽心灵》这本书,准确来说是命运的安排!没错,确实是命运使然!冥冥之中,命中注定的让我与这本书和这部电影相遇了:

2019年5月4号,在这儿个日期之前,我对于抑郁症仅仅只停留在就是情绪低落、不开心、找个人多聊聊天或者开导开导,就可以从压抑的情绪中走出来的,一种可以通过简单的沟通就可以迅速好转的疾病。根本不知道到这病的严重程度和病情发作中的歇斯底里、绝望是那么让人震惊!直到我的妻子告诉我说她可能得了“被迫害妄想症”。

“被迫害妄想症”我一开始的时候只是简单的认为就是想的太多,再加上那个时候确实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比较大导致我的妻子出现了情绪上的低落,但是我完全没有预料到会严重成之后的样子。大概又过去了几天,我的妻子开始了严重的失眠、情绪低落、胡思乱想,而且出现了幻觉。我才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我开始在百度上搜索“被迫害妄想症”。说真的,当我结合妻子的一些表现和百度词条下面的描述,我当时真的哭了。

于是第二天我就辞去了在外地的工作,带着妻子坐上了返回老家的高铁。希望家人的团聚可以给妻子的情绪带来安慰,但是我们严重低估了这种疾病的”毁灭性“。看着妻子一天一天的在痛苦中挣扎,病情日复一日严重,2019年6月1日我带上妻子住进了精神病医院。

没得病前的妻子是个自信、活泼、可爱、调皮、乐观、阳光的漂亮姑娘,但是疾病把她变成了另一幅摸样:目光呆滞、行动迟缓、情绪低落、不爱说话(在躁狂时却又说个不停、臭美、过度自信、精神抖擞)。看着她变成现在这副模样,我真是又自责又心痛!有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开始后悔,后悔平时因为工作没有时间多陪陪妻子,恨不得给自己来俩大嘴巴子!

最后妻子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也就是俗称的躁郁症。自从妻子得了病之后,我也有意识的在网上搜索关于精神类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偶然的机会让我关注到了一个人,没错就是——纳什!关于《美丽心灵》这本书,当然还有这部同名电影。真的,豪不夸张的讲,我当时在医院陪护期间真的太需要这样题材的书籍或者电影来作为我的精神支柱!自从妻子得了这种疾病,我经历了我人生中的至暗时刻!来自生活的压力(因为我们是新婚不到半年的时间),我们都没有了工作,也就意味着我们没有了生活来源;来自医院的压力,由于药物,妻子的反应极大,开始出现呕吐,身材浮肿;但是这些压力都不是“最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让我无法接受的是来自至亲的压力.......但幸运的是,我遇到了这本书和这部电影——《美丽心灵》!

确实在我的最低谷可以看到这部电影和这本书,我是幸运的。纳什和他的妻子艾莉西亚的故事鼓舞着我,他们的爱情给了我极大的勇气!陪伴我走出了人生的至暗时刻。更值得高兴的是,我的妻子在医院积极的治疗下已于2019年8月中旬(具体日期记不清楚了)出院,直到现在已经完全康复!虽然得病之前只有125斤的标准身材,现在却飙升到了180斤的大胖子。但是我还是非常非常的感谢世间能有这样一本书,一本可以给人注入能量的书!真诚的推荐这本书给大家。

《美丽心灵:纳什传》读后感(三):不擅长数学,并不是那么糟糕的事情

《美丽心灵》一书已经有无数的书评、影评珠玉在前了。作为一个蹩脚的经济学PhD,我读完以后,除了惊叹纳什的天才,感慨艾西利亚的坚持,羡慕学术界的宽容,还有一种全新的感觉:不擅长数学,并不是那么糟糕的事情。

现代(主流)经济学无疑是充满了数学的,而且相对于其他理工学科,需要掌握非常广泛的数学知识。比如在生物计算中,你可能只需要掌握最优化、泛函分析等数学就够了,在经济学,你还要去学习拓扑、数论......而在经济学的各个分支中,博弈论的数学成分无疑是相当高的——毕竟这门学科本是属于应用数学的。

看经济学的paper与看生物化学的paper有很大不同,在生物化学领域paper的核心是发现了什么,所以十年前的paper其实并不需要太仔细看,因为这些paper所蕴含的知识早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甚至写在本科生课本上了。然而经济学paper跟数学paper更加类似,你需要去掌握证明的过程,于是看去年的paper和看70年代的paper是同样的挑战,都充满了大量的数学证明——反过来说,也可能同样的简单,如果你数学够好的话。比如“纳什均衡”这个概念,在最著名的例子“囚徒困境”中,是很容易说明的。但是如果要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大量的符号瞬间就能把人绕晕。而纳什做了什么呢,他证明了这个均衡的存在,用的是一个不动点定理。如果你已经熟练掌握了常见的不动点定理,可以从多个角度重新证明这个定理。

可惜,我只是个不擅长数学的蹩脚PhD,弄明白一个复杂点的积分就能花掉我半个晚上,不动点定理这样的理论我看了两周才稍微明白,然后依然看不出纳什均衡和不动点定理的关系。更经常的情况是发现一个看起来很短的证明后面涉及了大量没接触过的数学知识(同调?环?模?我认识这些字吗?),或者必须依赖抽样模拟才能大概明白一个概率结果,这时候我经常想,要是从小只学数学就好了,哪怕nerd一点,但看这些paper应该会快刀斩乱麻一样简单!

但《美丽心灵》这本书在讲述纳什故事的过程中,其实揭示了许多数学界的残酷真相:纳什的许多同学、朋友的确成为了誉满天下的数学大师,但同样有许多人默默无闻,甚至精神错乱(并不是所有人都像纳什那样能恢复过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曾和纳什谈笑风生的普林斯顿的毕业生,最后落魄到和十几只猫咪住在一艘小船上。而在推举纳什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过程中,许多人不光是同情纳什本人,更是因为自己身边有亲朋好友同样饱受精神疾病摧残,所以更加感同身受。如果有按照领域分的精神疾病比例,数学家不幸“夺魁”我不会感到意外。

如果我们接受这个假设,那么下一个问题自然是为何数学家如此脆弱?第五十章的引言或许揭示了这个秘密:“数学是一种年轻人的游戏。不过,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经历一阵的荣誉和勃发的活力(以后)......接着就是持续一生的厌倦。——维纳”(维纳比纳什还天才,纳什23岁博士毕业,维纳18岁就博士毕业了.......)

数学界的菲尔兹奖只发给40岁以下的数学家,名义上是鼓励年轻的数学家,事实上是几乎所有数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是在数学家40岁以前做出的(我不清楚数学界最高产的学者保罗‧厄多斯在40岁以后是否依然做出了重大贡献)。纳什在30岁前后异常焦虑,因为他还没有获得菲尔兹奖,他将已经被欧洲期刊接受的文章撤稿重投美国期刊,就是希望能够获得另一个数学大奖。纳什有这么焦虑的原因,因为他一直都相信自己是天才——然而数学界正是人类天才最集中的地方,纳什在本科时期就没有进入普特南比赛前五——他只进过前十,而有的数学家本科时进入了三次前五!而要知道这个由各学校数学精英参加的比赛成绩的中位数可是0分!由此可见,在数学界,天才似乎是没有上限的,对“数学”的擅长,是永远没有止境的。

在这样残酷的竞争中,(除了最天才的那几个)分心是不行的,或许这就是为啥数学家有如此多的奇闻轶事。他们必须集中精力,他们必须放弃生活,不然便无法捕捉虚无飘渺的灵感,爆发巨大的创造力。有人可能会说,等等,数学不是特别理性的学科嘛,证明都是一步一步的严格证明吗?但诺贝尔奖得主大卫·巴尔的摩的评论更接近科学研究的真相:科学不是从事实到事实,而是从假说到假说。数学看似逻辑而富有理性的证明背后,因为不需要现实实验数据的支持,也没有生活经验的支持(比如想象一下一个七维空间中形状在六维空间中的投影,研究其光滑性的性质),其实更需要数学家不断的猜测,跳跃而发散的思维,这或许进一步加剧了他们与现实世界的割裂。

数学,相对于科学,其实更接近哲学。数学家任凭自己的精神在大千宇宙中遨游,为人类的知识领域开疆拓土。他们的天赋将他们带入了最高智商的残酷竞赛,将他们与身边的人割裂,甚至摧毁了某些人的生活。因此我们剩下的人得以在周五晚上去听听歌剧,周日下午去晒晒太阳,享受他们的知识成果带来的福利。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很难看懂数学论文似乎也不是那么糟的事情了——我渐渐的意识到,事业与生活是不可能兼得的,如果能够兼得,一定是对事业的定义不够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