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李白和杜甫的作文

关于李白和杜甫的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作文的形式很常见,但是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关于李白和杜甫的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李白和杜甫的作文篇1

李白与杜甫相遇,在744年。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两人见面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

其实,李白不仅在实际年龄上比杜甫大11岁,而且在诗坛辈分上整整先于杜甫一个时代。

两人见面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杜甫早就熟读过李白的很多名诗,此时一见真人,崇敬之情溢于言表。一个取得巨大社会声誉的人往往会有一种别人无法模仿的轻松和洒脱,这种风范落在李白身上更是让他加倍地神采飞扬。眼前的杜甫恰恰是最能感受这种神采的,因此他一时全然着迷。

李白见到杜甫也是眼睛一亮。他历来不太懂得识人,经常上当受骗,但那是在官场和市井。如果要他来识别一个诗人,他却很难看错。即便完全不认识,只要吟诵几首,交谈几句,便能立即作出判断。杜甫令他惊叹,因此二人很快成为好友。他当然不能预知,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将与他一起成为执掌华夏文明诗歌王国数千年的最高君主而无人能够觊觎;但他已感受到,无法阻挡的天才之风正扑面而来。

他们喝了几通酒就骑上了马,决定一起去打猎。

他们的出发地也是见面地,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部,旧地名叫陈留。到哪儿去打猎呢?向东,再向东,经过现在的杞县、睢县、宁陵,到达商丘,从商丘往北,直到今天的山东地界,当时有一个大泽湿地,这便是我们的两位大诗人纵马打猎的地方。

当时与他们一起打猎的,还有一位着名诗人高适。高适比李白小3岁,属于同辈。这位能够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种慷慨佳句的诗人,当时正在这一带“混迹渔樵”“狂歌草泽”。也就是说,他空怀壮志在社会的最底层艰难谋生,无聊晃悠。这是他的“地盘”,沟沟壑壑都了然于心,由他来陪猎,再合适不过。

挤在他们三人身边的,还有一个年轻诗人,不太有名,叫贾至,比杜甫还小6岁,当时才26岁。年龄虽小,他倒是当地真正的主人,因为他在这片大泽湿地北边今天山东单县当县尉,张罗起来比较方便。贾至还带了一些当地人来凑热闹,其中也有几个能写诗的。

于是,一支马队形成了。在我的想象中,走在最前面的是高适,他带路;接着是李白,他是马队的主角,由贾至陪着;稍稍靠后的是杜甫,他又经常跨前两步与李白并驾齐驱;贾至带来的那些人,跟在后面。

当时的大泽湿地,野生动物很多。他们没走多远就挽弓射箭,扬鞭跃马,奔驰呼啸起来。高适和贾至还带来几只猎鹰,这时也像闪电般蹿入草丛。箭声响处,猎物倒地,大家齐声叫好,任何人的表情都不像此地沉默寡言的猎人,更像追逐嬉戏的小孩。马队中,喊得最响的是李白,而骑术最好的应该是高适。

猎物不少,大家觉得在野地架上火烤着吃,最香最新鲜,但贾至说早已在城里备好了酒席。盛情难却,那就到城里去吧。到了酒席上,几杯酒下肚,诗就出来了。即席吟诗的不是别人,是李白和杜甫,连高适也只能躲在一边了,真是奢侈至极。

诗有典雅的面容,但它的内质却是生命力的勃发——无论是诗的个体、诗的群体、诗的时代都是这样。没有生命力的典雅,就不是我们喜欢的诗。因此,由诗人用马蹄写诗的旷野,实在可以看作被我们遗落已久的宏大课本。

诗人用马蹄写诗的地方也不少,但这儿,是李白、杜甫一起在写,这如何了得。

在那次打猎活动中,高适长时间地与李白、杜甫在一起,并不断受到他们鼓舞,决定要改变一种活法。很快,他就离开这一带,游历去了。

李白和杜甫从秋天一直玩到冬天。分手后,第二年春天,二人又在山东见面,高适也适时地赶了过来。不久,又一次告别,又一次重逢,那已经是秋天了。当冬天即将来临的时候,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大诗人永久地别离了。

当时他们都不知道这是永诀,李白在分别之际还写了“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的诗,但金樽再也没有开启。因此,这两大诗人的交往期,一共也只有一年多一点,中间还有不少时间不在一起。

世间很多最珍贵的友情都是这样,看起来亲密得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细细一问却很少见面。相反,半辈子坐在一个办公室的,很可能尚未踏进友谊的最外层门槛。

就在李白、杜甫别离的整整10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那时,李白已经54岁,杜甫43岁。他们和唐代一样,都青春不再。

关于李白和杜甫的作文篇2

白居易《与元九书》论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篇,至于贯穿今古,尔见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天宝三年,这一仙一圣携手同游洛阳,把酒论诗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仰视着两位诗文巅峰的俊豪,吟咏着他们留给后人的诗章,细细咀嚼,足以体味出那字里行间蕴藏的无穷奥妙。

李、杜都很善“画”诗。李白的《送友人》和杜甫的《绝句》就是两首充满诗情画意的诗。《送友人》跳出了一般的儿女情长与秋风萧瑟,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出离别的伤情。“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青翠的山岭,透亮的流水,红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互映互衬,气韵生动,绚丽华美。再看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诚然就是一幅山水画:青翠黄白,色彩璀璨,千秋雪,万里船,又将尺方画布延入了无限的时空,给人一种野云孤飞,言近而思无穷的潇洒之感。

有人说,杜诗多泪,李诗溢酒。以雄奇浪漫见称的李白和以精练现实著称的杜甫,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对比。前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吴越古地,山雄水淼,作者踏碧波,寻仙尘。一会儿半壁海日,天鸡啼鸣,一会儿熊咆龙吟;有忽而霓衣风马,虎瑟鸾车。入梦出梦,肆意汪洋,想象夸张似云中神龙,极现遒劲盘曲的整体。那傲岸独立的气质,那不摧眉折腰的宣言,让人读来为之倾倒。再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破屋》,茅飞,秋风掠堂,夜里轻迫,彻夜无眠。面对此情此景,读者也要落泪而泣之,然而杜甫之“圣”就“圣”在以切身的苦难,推及“天下寒士”,愿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代价,换取“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人真正领略到了一个圣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让人看到了“穷亦兼善天下”的品格。

“仙”也好“圣”也好,都难脱世事的愁苦。李白《将进酒》“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抒愁入黄河之水,忽一句“天生我才必有用”,竟将抒愁转成言志。李白的诗总体感觉痛而不伤,这与他的性格和经历有关。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尽是对沧桑世事的深沉感谓。老友相逢,既对往日眷恋,又充满无奈的苦笑。

由此观之,李诗妙境在虚处,而杜诗妙境在实处。虚则以气韵见长,浑雅而暗蕴空灵;实则以意境见佳,精干而深析透辟;李诗美在情辞,所以比较丰腴;杜诗美贯平实,所以较为遒劲。读李白诗像啖荔枝,一颗二口则甘芳盈颊;读杜甫诗像初尝橄榄,初觉生涩,回味则满嘴甜津。

关于李白和杜甫的作文篇3

如果你在中国问哪位唐代诗人最有名?回答李白的人也许会很多。这位诗人的诗上至九十九岁的老人,下至刚会说话的娃娃,都能背出一两句。如果说李白是夜空中的一轮明月,那么杜甫一定是他周围最亮的星。

公元795年秋,杜甫得到了一个消息:李白被流放夜郎了。我不知道当时杜甫做了什么,但我猜他一定会眉头紧锁,脸上略带几分憔悴,嘴上还不时叹息几声。有遗憾,有不平,有愤恨。杜甫是最懂李白的。思来想去也毫无作用,他别无他法,只好无奈地拿起笔来,望着那一轮依旧皎洁的明月,写下了《梦李白》。

公元755年,李白54岁。这一年,他成功地“上当”了:汪伦告诉李白,泾县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去了。到了后却发现只一个水潭,一家酒家。水潭的水是那么深,深得令人禁不住汗毛倒起,高呼惊叹;水面是那么宽阔,宽阔得令人觉得了无边际;水是那么平静,平静得令人联想到高悬的明镜。汪伦告诉李白,桃花潭就是十里桃花,酒店老板姓万,所以叫万家酒店。汪伦送李白的时候,李白写了《赠汪伦》。

杜甫读没读过《赠汪伦》,我们无从知晓。但他应该是没读,不然怎么会有后面的诗呢?也许在李白死后,杜甫读了《赠汪伦》。他读完后,刚想轻轻地放下,以不惊动李白的魂魄。却突然将纸撕成碎片,用力扔了出去。杜甫一脸狰狞地怒吼道:“我可算知道你为什么只回了我四首诗?原来剩下那十首诗,你全写成了《赠汪伦》!”杜甫歇斯底里地说完后,却又小声地呜咽起来。

那首《赠汪伦》,早已化成李白于杜甫之间的纽带,幻化成了大鹏,带着李白的志向,矫健地飞向了长安。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关于李白和杜甫的作文篇4

两只鸟初来我家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声声清脆的鸟叫把第一缕阳光唤醒了。这鸟叫是哪里传出来的?

原来是从李白与杜甫的这传出来的,李白和杜甫是谁,李白和杜甫是我养的两只鸟。记得它们刚来我家时候还很担惊受怕。那个时候李白的英姿飒爽姿态,让我很是印象深刻。杜甫准备冲下食物盆去啄起食物的时候,李白像离弦的箭一样飞过去,砰的一声。杜甫被撞了下去。

但是杜甫并不甘心,它还是小心翼翼的爬过去然后忽然加快速度,用嘴去啄李白的羽毛。可是李白像背后也长了眼睛似的呼一声转过身去狠狠的把杜甫撞了一下。杜甫被撞得头昏眼花,再也不想去和李白争吵啦。李白见啦十分开心得意地鸣叫起来,它还一边啄取食物,一边梳理自己美丽的羽毛。而杜甫呢,他只好灰溜溜的离开食物盆啦。我在旁边看见了哈哈大笑起来。不知道是笑李白那模样还是笑杜甫那样的神态。

适应新环境

李白和杜甫初来我家时的情形。虽然它们打得很欢,但是依然不肯吃我为它们精心准备的食物。比如说一个星期六,我看到它们在吃奶奶和爸爸种的植物只见他们吃的津津有味,尤其是李白,叽叽叽的叫,仿佛在说:“嗯,太好吃啦!”,杜甫像个应声虫,也跟着叽叽叽的叫起来。

哼,我说它们为什么不吃我精心准备的食物,原来要在这吃草啊!我气急败坏起来,拿几根竹签就往外挑他们嘴里的草。李白和杜甫也不甘示弱,大胆的李白,用嘴巴狠狠地啄咬我的手,把我手里的草,硬生生的给拽了出来,杜甫也嘎嘎嘎嘎叫着像是在给李白喊口号,当做拉拉队啦,李白更来劲啦,拼命 把手里的草给活生生的拽了出来。

杜甫看到啦欢呼雀跃起来只见他飞到了空中,呼的一声,两只翅膀有力地拍了起来,尾羽随风摇摆,就像一个小蜻蜓他们继续吃着草。后来我弄明白啦,原来它们出来乍到我家不习惯吃我为他们准备的食物。但是我还是想出一个好办法。我把植物移到别处,然后把食盆放到它们面前,终于它们在饥饿这个领导师的带领下,一步步慢慢的走近食盆,李白小心的啄起一粒吞到肚子里,然后他又啄起第二粒…杜甫也放心地吃起来,我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虽然它们还是不肯靠近我,但是这已经是一大进步啦,不知道以后它们会不会还是跟我们一样这么冷漠,但是他肯定会与我们友好相处的。我相信我们的鸟际关系会越来越好。

鸟与人发生的故事

李白与杜甫虽然来到我家,天天大吃一通,但是并没有改进我与它们的关系。它们还是一件我就像见到瘟疫一样,飞快的躲开去。尤其是杜甫,每次一见到我来就立刻夹着尾巴飞到了离我最远的地方。无论我是用亲切的办法还是用吓唬的办法都无济于事这个时候我的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好主意。

只见我把一根草,伸到了两只鸟的中间,杜甫看了迫不及待的飞过来,咬着我手里的草。可李白却慌张地叫了起来,只见它不安地在栏杆上渡着步,一边还在唧唧的叫着提醒杜甫不要上当受骗。

可它不听劝告还是一步步的往我这走来,只见它离我只有十厘米远啦,我就用草叶逗着它,它飞快的跑了过来,离我没有一点距离。它放心大胆的吃起来。 李白看了也想跑过来吃我手里的草叶。可是这时候的杜甫却凶的像只老虎一样,李白凑过来一点点。它便使劲的啄咬李白的翅膀。李白见啦,便想使用上次的计谋可是他哪打得过杜甫啊杜甫都已经吃过了那么多草叶啦自然比较强壮于是李白只能去吃那个食物盆里的米了。

从那以后,杜甫和我的关系好了很多,每次一见我过来,它并不是躲避开去,而是亲切地叫着向我靠近。可是现在李白关系跟我淡了很多。每次见到我就像以前的杜甫一样。我也变了许多,每次喂草叶总到杜甫那边。于是杜甫一天天变强壮啦,我想着,嗯,现在一个的关系经搞好啦,那以后哇,慢慢搞两只鸟关系吧。这是我成功的开端,得意的开始。

巩傲与鸟那些事儿

巩傲是我的好朋友。在一个星期五,他来到我家,我带他去看了我家养的鸟。见他一边兴奋的叫着一边用手指着鸟笼里的李白与杜甫。李白和杜甫看到这个新客人也十分高兴。

李白兴奋的撞着牢笼,还将爪子伸出了笼外,巩傲也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李白油亮的尾羽。杜甫见了,也来到我身边,把整个头都探进我的手里。那样子,伤佛在向李白说:‘’看到没,我有一个能给我们食物的主人。‘’

李白彻底愤怒了,它像一股强劲的旋风,冲过来用尽全身力气打了杜甫一下。杜甫哪能忍气吞声,它悄悄的飞过李白头顶,然后一啄,一大撮毛被扯了下来。

可一旁的巩傲却歇斯底里地喊着‘李白加油’我也不甘就这样被他比下去,于是一场捍卫鸟也是捍卫主人的尊严战打响了。只见李白像颗流星一样撞向杜甫,杜甫被撞下了栏杆。可杜甫还是很坚强,用自己锋利的嘴巴去啄咬李白。

李白一个没注意,被撞了下去。这场鸟与主人的尊严战,打了很久很久,最终还是难解难分,于是我们这两位主便把两只鸟给分开啦。 双方开始友好相处啦!过了一会儿,巩傲离开了我家,但是李白和杜甫唧唧的叫声依然回荡在我的脑海里。

李白离家出走

在我和杜甫关系变好的时候,一件让我意想不到事发生啦!

一个普通的上午,我正在为李白和杜甫喂草叶的时候它们还是像以前那样子,一会儿是李白拼命的冲向杜甫一会儿是杜甫用嘴巴啄咬李白。我和爸爸看的哈哈大笑,爸爸对我说:‘’看来它们喜欢吃草叶。‘’我也附和着说:‘’嗯,是的。‘’

在我离开的时候,他们还打打闹闹,玩的十分高兴。可当我上完课的时候,爸爸突然惊叫一声呀,李白不见啦!我也慌乱起来一会儿东找找,一会儿西看看,简直就像丢了命一样。而杜甫也着急,他在笼中渡来渡去,一边还嘎嘎叫着,想要去召唤李白回来。

可是找了一下午,连李白的一个影子都没见到,于是我们失望极了,在椅子上坐了下来。谁也没想到李白会突然走掉?可能是我对杜甫太好了,也可能是我经常喂杜甫草叶,但更可能是我对李白太冷漠啦。我不禁回忆起了我与李白的点滴往事。从这件事中,我明白啦,对待动物,无论是什么,都要友善。

关于李白和杜甫的作文篇5

为什么作文素材总是离不开李白、杜甫?

同学们写作文的时候经常要运用素材来说明事理,提供例证。用恰当而新颖的作文素材,可以为行文增色不少。然而到了考场实战的时候,学生一提起笔来,脑海中往往出现的素材都是常用的几个,而且视角单一没有新颖性。如何选择和运用作文素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各种高考参考书类型中,“作文材料”的相关参考书市场需求最为火爆。“60个素材击破高考作文”、“记住50个小故事,让你的素材不再陈旧”等书目比比皆是。同学们看了很多新例子,可是到了考场上,同学们一提起笔来,脑海中永远浮现出三个不变的身影:李白、杜甫和苏东坡!

为什么同学们看了、记了不少名言警句,但到考场上依然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为什么看到的东西无法应用在作文写作中?

1、深入理解素材,从熟知情节原有内涵中发现新主题

我们看素材,往往只关注情节,而真正需要看到的是主题(而且是细分的主题,而不是宽泛的论述)。

举个常见的材料:

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

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损失一位将军;

损失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

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当看到这个英国大帝理查三世的悲剧故事,我们应该记住什么呢?是铁钉、马蹄街、将军或国家吗?不是,我们要记住它背后的内涵、警策之意。现在的作文书倒是提到了这一点,但往往以“细节决定成败”作结,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难道只有写“细节决定成败”才能用这个材料吗?肯定不是,因为现在绝不会有作文像十年前一样让你泛泛地论述一句正确的废话。

在新时代,同学们要更深刻地理解素材。比如此材料,完全可以想到“帝国的衰亡绝不只在于铁钉。铁钉只是一种表征,但我们还要看到更多”,而以“绝不只是一颗铁钉”入手,讨论衰朽时代的千疮百孔以及救世启示之道;或是从铁钉作为“基础”、“准备工作”的意义出发,讲述“基础”与“高楼”的复杂关系……

上面两个思路,有人会理解为反向立意,或是求变求新,然而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对“细节决定成败”这一大主题的细分与变奏。时代呼唤立意更精准,还要新颖的作文。在一味求新可能崩盘的风险下,从素材中把握常见主题的变奏与细化是更好的角度。

2、转换论述角度,全面利用已有素材

素材本身是具有适用的丰富性的,即一个材料不一定只适用于一个主题。我们不能指望孩子背100个例子去应对100个主题,万一考了第101个,那孩子不就白忙活了吗!

因此,学生更应该学习一种调换论说角度的方法,使一个材料能自如地符合任意一个主题。

具体方法是,同学们应当重点把握一到两个作家,构成对他们尽可能深入丰满的理解,使得这个“黄金素材”可以覆盖高中常见的一切主题。

例如,阅读史铁生精选的小说与散文,就能以对史铁生先生的叙述覆盖所有主题。理想与现实、有用与无用、天分与努力、勇气与恐惧、物质与精神、平凡与伟大……他们都在这座巨人身上有所体现。

重要的是我们怎么讲述材料,而不是材料本身。通过主动训练语言概括和话语转换的能力,同学们可以逐渐有意识地从不同视角观照、描绘同一人物,最终脱胎换骨,自如地书写出这一人物生命的不同侧面。

从此,你的作文素材将不再止于单一的“李白、杜甫和苏东坡”了!

关于李白和杜甫的作文篇6

你回眸,我遥望你的孤傲;

你转身,卧垂泪你的沧桑。

——题记

你是那个世界的仙人,无人可与你相提并论。千年后的我们伫立凝望,只为记起你一世的沧桑。(开门见山,肯定李白的历史地位,奠定赞颂的基础。)

你是诗仙,更是酒仙。你醉那“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思念;你醉那“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旷;你醉那“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离别;你醉那“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你的诗因酒而更加轻狂浪漫,你的酒因诗而更加香醇清凉。

你在一个腐暗的朝廷“得宠”,不知是蒙蔽了你的双眼,亦或是陈酒醺醉了你的心灵,你沉沦在一个不属于你的地方,为了一个空谈“济苍生”的梦想。

所幸,你还是清醒了,你还是那个不羁高傲的你。高力士为你脱靴,杨贵妃为你研磨。你漠视着这些愚蠢市侩的人们。迟疑着一个尚未到来的定局。

后来发现,我误会了他。你是云中的青莲,仙人,正直且善良。是一个受苦受难的民族让你困惑;是满腔忧国忧民的情怀让你迷醉。所以即使是伟大的仙人,也无力改变注定受难的定局。你高吟“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所以你所有的愤懑不满都融进了滚滚的长江水,惊涛后流逝。

所幸,你最终远离。你看尽了世间繁华,逃出那个囚禁你的宫殿。你游历大江南北,每一颗石都印上你的足迹;每一粒沙都刻上你的诗句。你畅快的醉,醉的人生短暂没有百姓黎民,没有万世沧桑,你看到的是一个属于与你的世界清静无忧。

可是,总有清醒的时候,总有梦碎的时候。你看到的还是一个真正风雨飘摇的国家,你无力改变,你痛心不已。于是你一直都在醉与醒之间挣扎,游离……

终于,你的一袭白衣,惊碎河中月的倒影。

终于,涟漪荡出了千古绝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