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抽象与移情的读后感大全

抽象与移情的读后感大全

《抽象与移情》是一本由[德] 沃林格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抽象与移情》读后感(一):极受启发

最为学习美术史的学生,这本书可谓是必读书,可以极大的受到启发,曾经有同学推荐,我却没有及时读,真是后悔....里面有太多可说的,所以还是推荐大家读一下,不过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什么问题,读的时候有些句子要想好久才理清楚是什么意思..

《抽象与移情》读后感(二):观点新颖但行文晦涩

作者对艺术风格从心理学进行的解析是一种全新的视野,并对抽象与移情,风格主义与自然主义,客观与主观等等的关系都有一定的解析。但在这短短的文章里,却充满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实在是使人摸不着头脑,大致的阅读完,也难懂其真意。但其学术观点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抽象与移情》读后感(三):中产阶级为什么品味烂?

艺术内含两种冲动,移情与抽象。移情基于共鸣,抽象基于不安,或说是迫切脱离现实的渴望,真切反应内心的倾向。

在装饰艺术一章开头沃林格说:“装饰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一个民族的艺术意志在装饰艺术中得到了最纯真的表现”,让我不由联想到中产阶级或暴发户喜欢挂在房子里的画:多是写实或印象派画风的风景画或是美丽的人像。这些赏心悦目的画作无疑满足了他们的移情需求,但他们同时习惯市井生活也忠于他们的社会身份,从而压制了他们的抽象需求(我瞎想的)。

在移情与抽象之后艺术的追求就应该是永恒,不过似乎和近五十年的当代艺术毫不相干。比如观念艺术,似乎难以放进任何一个分类,也无关对永恒之美的追求,大概只是个时间的意外。对古典主义的弃绝运动长达数十年,而事实是人依旧在古老的艺术里发现美。尊重个人历史且带有古典主义审美意识的艺术创作似乎势在必然。

在当代以永恒为目标,势必要以绝对去中心化的态度追求至高的内在共性。

《抽象与移情》读后感(四):译者水平太差

如果要研究艺术风格和艺术心理的相关课题,此书为必看经典;若能与李格尔的《风格问题》、《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以及贡布里希的《秩序感》、《艺术与错觉》结合在一起阅读,则会获益更多。但本书的译者的翻译水平实在太差,可说从未看过如此烂的译文。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要把译者从书中抽出来暴打一顿的冲动(此冲动与移情冲动和抽象冲动无关,而是出于愤怒)。真是对原作的一种玷污!从中也可看出作为翻译者的一大忌——中文不好千万别入这行,外语再好也白搭!王才勇先生的汉语水平从译者序中就可看出了,错误百出,可笑之极。同时,王才勇先生对原著和艺术理论理解不够,一些基本的艺术理论知识点和翻译常识都出现了错误。他还喜欢生搬硬造出许多莫名所以的术语、新词,标点符号乱用,句豆位置莫名其妙,语句组织颠三倒四,上下文的背景知识也含糊不清,因而使得整个文本晦涩难懂。实在让人不免替沃林格的原作惋惜。。。幸亏沃林格不识中文,不然绝对喷血。。。补充一句,做学问和翻译都应本着严谨的态度,这次不仅是对王才勇先生的汉语语文水平的质疑,同时也是对此书编辑以及出版社的质疑。

《抽象与移情》读后感(五):关于论述理论的几个问题

1.沃林格认为,“艺术意志”是人从事艺术创作的本质,完全独立于客体对象和艺术创作方式而自为形成,具体表现为形式意志。最终这种形式意志被沃林格用来解释“抽象”活动中的风格问题……

如此一来,艺术活动和制约艺术活动的因素就被割裂开了。在论述过程中,艺术意志既是先验(先于艺术活动)的,又是实在形式的。个人认为沃林格对“绝对形式”和“实在形式”这两者上的区分值得商榷一下;

2.沃林格把“抽象”和“移情”视为艺术意志的两极运动形态,“抽象”是超验的、非理性的、非时间性的、合规律性的、永恒化的、必然律的……

这里我认为有些词汇是相冲突的。

首先,必然律属于效果原因(一个客体属于另一个客体的原因,就是另一个客体的效果),这是物质原因,是理性的、非永恒的、非超验的。

还有沃林格对合规律性存在于生殖细胞的神奇解释(与沃尔夫林、施马尔佐夫对照)。

同时,非时间性的也就意味着没有实在形式,不可能合规律性(既然是生殖细胞的倾向了),也不可能有必然性(因果律的必然性和非时间性非要同一而论,那必然是在主体保持整体性的基础上。但由1看,主体和制约主体的因素被割裂看待了。)

3.沃林格用抽象冲动进一步解释了“风格化”。单从行文上来看实在是有点莫名其妙…不确定是不是翻译的问题……个人认为文本里的“风格”可以与 maniera 进行类比理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