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春望》教案作文800字

《春望》教案作文800字

提升写作能力,做到手到擒来,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作文能力提升有帮助,希望以下这些《春望》教案作文800字,能对您有帮助。

《春望》教案作文800字篇1

《春望》教案2 [课堂实录]

教师:同学们读过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吗?

学生全体:读过。

教师:还记得吗?

学生全体:记得。

教师:那我们就来复习。

师生一起背诵《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教师:背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让他(她)把这首诗歌默写在黑板上。

学生推荐一位学生把诗歌默写在黑板上。

教师:有个字默写错了,谁上来把它纠正。

学生大部分:“绦”字。一位学生上讲台前纠正黑板上的“绦”字。

教师:你们喜欢这首诗歌吗?

学生:喜欢。

教师:那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为什么喜欢,好吗?

学生1:“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十分新颖,富有创造性。

学生2:“万条垂下绿丝绦”,写出了柳树在春天里的特征,歌颂了春天的美好。

学生3:“碧玉妆成一树高”,把嫩绿的柳丝和刚吐芽的柳叶比作珍贵的“碧玉”,可见作者对柳树在春天里的形象的喜爱。

学生4:“不知细叶谁裁出”,诗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裁”用得既新奇又贴切,对我们写作有借鉴作用。

教师:同学们对以前老师讲的都记得很清楚。不过,我觉得同学们都学得不够到位,你们认为呢?

学生沉默。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二月春风”为什么可以比作“剪刀”,而不是“菜刀”“柴刀”或者“手术刀”之类呢?

学生5:柳枝吐绿时节,气温乍暖还寒,细长尖尖的柳叶很像剪刀的样子,所以比作“剪刀”。

学生6:因为春天到了,燕子飞来,而燕子的尾巴就似剪刀。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从诗歌的语言文字入手进行考虑。

学生思考片刻,有人举手。

学生7:因为上一句“不知细叶谁裁出”里有一个“裁”,裁剪当然只能用剪刀。

教师:对!可见阅读文学作品,我们不光要了解作品写了什么,我们还应该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下面请哪位同学就本诗歌从语言文字上来提出一个经过认真思考后的问题。

学生8:老师,为什么作者讲细长尖尖的柳叶是春风“裁”出来的?

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有同学已经初步摸索到阅读文学作品的门道了。请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上面那位同学的问题。

学生9:因为诗歌的上一句是“万条垂下绿丝绦”,作者把长长柳丝和细细尖尖的柳叶比作是丝织物“绦”。

教师:但问题是作者为何把长长柳丝和细细尖尖的柳叶比作是丝织物“绦”,而不是别的纺织品呢?

学生10:因为在古代丝绸是珍贵的物品,我想作者这样比喻,是诗人对长长柳丝和细细尖尖的柳叶美的发现和惊叹。

教师:只是诗人对长长柳丝和细细尖尖的柳叶美的发现和惊叹?

《春望》教案作文800字篇2

《春望》教案1 望岳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春望》教案作文800字篇3

《春望》教案6 教学要点:①朗读 ②赏析 ③探究 ④拓展

教学难点:①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作者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

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如何理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 “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试读;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

5、集体朗读。

五、拓展活动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2)《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