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是一本由凌想著作,湖南教育出版社|青豆书坊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8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读后感(一):妈妈的成长是对孩子更长远的负责

一直在心理上对亲子关系书有种莫名的抗拒,所以严格意义上这是我第一本认真读过的亲子关系书,作者虽然名气不大,但是这本书写的非常接地气并且细腻,周末花了两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感触颇深,虽然孩子每天就在你的面前,但你真的未必能看见他。

对此,作者的意见是“先有觉察,看见自己,进而读懂孩子,”或者说“透过孩子,看到自己。”

书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两句话:

①“我们当了太久的大人,早已忘了当孩子是什么感觉。你以为只是措辞严厉一些,语气加重一些,但在孩子心里掀起的就是狂风暴雨!”

②“妈妈的成长,是对孩子更长远的负责。”

可以说,很多篇章都让人内心有所触动,憧憬读完之后的自己对自己、对孩子、对人生都会更多几分觉察。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读后感(二):想做一个好妈妈,可就是搞不定孩子,你缺的不是知识是理解

电影《找到你》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不完美妈妈,可她们为了孩子都很拼。为了让孩子好,一个不放弃生命,一个不放弃工作,一个不放弃抚养。

不放弃生命的,付出全部也没能救孩子;不放弃工作,想有能力兼顾孩子和生活,可就是搞不定孩子;不放弃抚养的,放弃了自我成长,被逼的无路可走。

为了孩子,我们都很拼,不怕难不嫌累,但是,我们还是很焦虑,因为做那么多,却解决不好孩子的问题。比如我们好心帮孩子买的衣服,孩子嫌不好看,就不穿。再比如说了好多次,孩子依旧会做错。

我们都想做一个好妈妈,可就是搞不定孩子。我们知道很多育儿知识,可就是不会用。如果你也是这样,不妨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里的解决办法。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是一本关于育儿心理的书,它教我们运用心理学分析孩子问题背后的心理机制,理清被我们误会的东西,再以恰当的方式解决处理。

作者凌想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认为教育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尊重人性。尊重孩子更能读懂孩子,轻松解决孩子的问题。

作者从六个方面支招解决孩子的问题,分别是:亲子关系、亲子沟通、习惯养成、学习、品格、妈妈自我成长。尊重、爱和自我成长贯穿整个育儿阶段,所以,我们从这三点看书。

一个孩子和妈妈去买文具,孩子选了一个功能多的文具盒,他对这些功能感兴趣,按一个键,出来一个“小抽屉”,再按一个键,又打开了一层空间。

但是,孩子妈妈却觉得这样的文具不禁用,容易坏,价格还贵,性价比太低了,就不同意孩子买。妈妈跟孩子解释半天,孩子还是要买,最后,妈妈发火了,孩子也没买到想要的文具盒。

这样并不是就让孩子乱买东西了,比如我们给孩子买文具盒的权力,只能买一个,我们帮孩子发现其他文具盒的优点,以及使用情景,不发表我们的意愿。这时我们和孩子之间就没有矛盾了,孩子的矛盾就变成了这个文具盒好,还是那个文具盒好了。

最后,孩子选了哪个文具盒,他都会乐于承担选择的后果。我们尊重孩子,孩子就能更明白自己需要的什么,也更自信,更有主见。

有的孩子晚上睡觉,要一催再催,一会说再玩会,一会说渴了饿了。对于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们只看到孩子不遵守时间、不自律,就开始斥责孩子,这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很多时候,我们光看到了事,没看到人。这些拖着不去睡觉的孩子,真的就是不遵守时间,不自律吗?不见得是这样,所以,我们换个角度找问题。比如孩子怎么了,想要什么,才去睡觉。

宝宝几个月的时候,每次哄他睡着了后,我就去忙自己的事了。可是,不一会他就会哭醒。我再哄他睡觉,再去忙别的事,他还是会哭醒。当我一直陪他睡觉时,他除了饿了拉了尿了会醒外,其他基本就不会醒,能睡好久。

这样看来,孩子不是哪里出了问题,而是我们没看到他们的需求。

所以,当孩子有问题时,别急着下判断,看看是不是我们给的爱和陪伴不够。

孩子做事慢,我们着急催促,孩子不做家务,我们唠叨不休,孩子表现的不好,我们脸色很差,旁边没人可能就发脾气了。

也就是说,我们不足的地方,会让我们特别注意。当孩子出现的行为,和我们不足的地方有一点相似,都能挑起我们的情绪,即使孩子的行为没有那个意思。

类似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的问题。解决它们,需要我们认清问题的本质,学会克服不良情绪,才能真正解决。

这也就要求我们内心成长起来,也是一种自我成长。

另外,不少妈妈感慨:自从有了孩子,生活除了孩子,好像什么都没有了。

作者也有过这样的感慨,所以,带着孩子一块学习成长。而且,给孩子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自我成长,不仅可以成就我们,也是对孩子负责。

我们搞不定的育儿问题,并不是我们没有那方面的知识,也许只是我们忽略了其中的心理学,导致我们不能理解问题在哪,也就解决不了问题。话又说回来,只想学点育儿心理学,跟着心理咨询师凌想学《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就够了。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读后感(三):读了一堆育儿书,亲子关系依然紧张?那是你没读懂孩子的内心戏

上小学3年级的雯雯第一次上课迟到。她对老师说,因为妈妈没有喊她起床。当天晚上,她回到家,立即设定闹钟,还早早上床睡觉了。

雯雯妈松了口气,却不知道这样的情景能坚持多久。

长期以来,雯雯写作业靠催、刷牙靠催、起床靠催……自己累不说,孩子也很反感。雯雯妈也试过育儿书上提供的方法,但很难坚持够久,她很迷茫,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和雯雯妈有一样想法的父母不在少说,面对逐渐长大的孩子,第一个感觉就是头疼,不知道怎么和他们沟通,更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他们做应该做的事,只能靠催、靠吼。

“孩子是天使,也是魔鬼。”很我妈妈都这样感叹。资深出版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凌想面对孩子,也有过困惑。但她主动出击,投身到儿童心理学研究领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将研究结果集中到《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一书中。

这本书通过亲子、亲子沟通、习惯养成、学习、品格、自我成长6个篇章,带领读者透过孩子的行为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读懂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改变自己的做法,打造亲密、和谐、温馨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更加自由地成长。

01、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行为”背后都有“内心戏”

我认识的一个小女孩总是拖拉着不愿意写作业,或者写得很慢,才小学四年级,作业就要写到晚上10点钟。问她为什么写到这么晚?小女孩说,她写慢点,就不用再写妈妈额外给她留的卷子了。

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内心想法,父母看到的只是问题表面,觉得孩子写作业磨蹭是问题,却不知道孩子的内心再想什么。更没有想过,孩子做出的每一个行为都有他自己的理由。

父母为孩子做好了一切安排,就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这其实是父母的控制欲在起主导作用。而孩子也想自己做主,磨蹭、对抗、被动,都是孩子想要为自己争得一点“自主权”。

父母如果能够跟孩子好好沟通,慢慢懂得孩子的心理,就会意识到自己一直在“替”孩子做决定、“替”孩子生活,难怪孩子总在抗拒。

02、批评和指责绝对不是教育孩子的好办法,温柔对待才是

中国人有一句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听话?狠狠揍一顿就好了。现代人文明了很多,动手打人的时候少,但语言暴力却扶摇直上。靠批评、指责、辱骂来让孩子臣服。

这种方法很有效果,“吼”一顿,孩子就能老实、顺从了。但这种想反抗的意识却一直在他们的内心潜伏,一旦他们有能力时,就会表现出来。

我女儿两三岁时,有一次因为她不快点脱鞋,我冲她吼起来。她哭了,边哭边说:“我要你温温柔柔地跟我说话。”

看,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简单,父母温温柔柔就行。但是父母面对孩子的“不配合”“不合作”怎么温柔得起来呢?此时,就需要父母在读懂孩子心理的基础上,来改变自己了。

平时多与孩子进行一些肢体上的亲密接触,比如临睡前给孩子按按摩,道一声晚安,都会让自己,也让孩子感觉得到内心的柔软。

当然了,父母的“温柔”更需要的是多给孩子一点耐心。在孩子还达不到一些要求时,想办法让孩子一点点接受。比如让孩子了解“两分钟”有多久,可以用计时法,让孩子通过闭上眼睛、看窗外等,感觉一下这个时间的长度。

如果父母能够用等待花开的耐心来看待孩子,不挑剔、不苛责,用欣赏的眼光来期盼,亲子关系一定差不了。

03、最成功的教育是让孩子长成他自己,而不是做一个乖孩子

上学的时候,偶遇体育老师家的孩子,五六岁的男孩子乖巧可爱,同学们都大赞老师教育有方。二十年过去了,那个乖孩子却失去了被赞赏的长处,为人平平、做事平平,没有一点创新,甚至连女朋友都找不到。

他说自己小的时候什么都听父母的话,长大了听老师的话,听领导的话,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

乖孩子固然在小时候让父母省心,但他们习惯了隐藏自己的想法,反而慢慢丢失了自己。

父母培养孩子,是希望他有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方向。那么,从小就别要求他有多么“乖”,让孩子顺从自己的内心,学会自主选择,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孩子才会慢慢摸索出属于他自己的那条路。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告诉读者,看孩子的问题要看到实质,了解孩子的内心。同时,也要学会怎样做到让孩子自己做主。再通过父母的自我成长,带动孩子一起进步。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读后感(四):心理学:孩子拖拉、磨蹭并非天生性格慢,爸妈仅需2步走

工作不忙时,同事们闲聊起孩子们,一个同事说:“我家孩子写作业拖拖拉拉的,每次都熬到很晚,陪他写作业真是太受罪了!”另一个同事说:“我家的还好,回去主动写作业,一般的作业量不到九点就写完了。”“这么快啊,你平时是怎么教的?快传授下方法。”之前说话的同事急切的询问,好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一般。 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时,会急切的寻找一个方法,或者是技巧,希望以此来解决问题。然而事实是,天天盯着孩子的作业,成绩,孩子的成绩是不会变好的,反而还会让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 正如《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中说:如果只着眼于消除问题行为,没有满足背后的情感需求,那么孩子的问题只能是按到葫芦起来瓢,像打地鼠一样层出不穷。 这本书的作者凌想是美国正面管教协会认证家长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自己曾经也是一个焦虑的妈妈,走过一些弯路,面对孩子的问题迷茫不知所措。后来发现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和工具,她用心理学不仅帮到了自己,也改善了孩子的状态。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不是一本简单的育儿方法论的书,而是通过解决问题的思路,自我成长的理念来帮助父母看到孩子,看到自己。 孩子问题的背后大多是父母的问题,自我成长的理念有助于解决问题 1、父母对生活、工作、学习的认知局限,让孩子的路走的太拥挤 很多父母觉得在孩子成绩差的时候,放弃了兴趣班,希望腾出更多时间让孩子学习,他们认为:读书就是一切,考上大学就是真理。 阿明小时候特别聪明,所以被家人们寄予厚望。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对葫芦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父母给他报了葫芦丝班学习。 那个时候,他吹的曲子特别好,即便是《月光下的凤尾竹》这种难度高的曲子,他也可以吹出来。 他上一年级的时候,参加了学校的比赛,取得了二等奖。 但是,五年级的时候,父母不让他学了,原因是乐器会影响学习。 父母开始逼着他读书,考试。但是阿明的成绩却一天天地下滑。人也变得安静了不少,没有之前自信开朗了。 他说,如果当初能学乐器该多好,没有乐器他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当父母能看到未来的人生不止有考大学一条出路,而是意识到新时代在发展,任何行业都是出路时,自己的认知打开了,也可以为孩子营造一个舒服的环境。 2、父母总以过来人的思维模式,为孩子做决定,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机会 人生的路上,我们吃了很多亏,因此生怕孩子会走错路,希望孩子能跟着我们的思路走,减少失败的次数,尽快到达成功的彼岸。 有一位老师说,他14岁时打破了一个碗,在当时来说,犯了这么大的错一定是要挨打的。那个时候碗是父母结婚时别人送的,打烂是没地买的。但是他父亲说,打烂了就打烂了,收起来就行了,长这么大了,还能打你不成。 他突然就觉得自己长大了。从第二天开始他父亲的家务他全包了。一夜之间长大了。 我们总是害怕孩子迟到,于是一直催;害怕孩子孩子完不成作业,被老师骂,于是陪孩子写作业;害怕孩子成绩不好,上不了好初中,于是逼着孩子学习。 渐渐地孩子失去了自主权,没有自己的思想,习惯了看父母的脸色行事。 我们要允许孩子自己做主,允许孩子犯错,只有错了,失败了,孩子才能知道什么是错的。 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应该透过问题的表面来寻找背后的原因。 1、营造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成绩差时,会想着用什么办法提高孩子的成绩,焦虑之下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结果孩子成绩没有提上去,反而比之前更拖拉了。 心理咨询师说: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 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家孩子也不傻也不笨,平时有些事情上还挺精明,为啥学习成绩差呢? 我们都知道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孩子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因亲子关系引起的。 仔细问问自己,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好吗?经常带孩子出去玩吗?对孩子有高质量的陪伴吗?孩子兴趣爱好是什么?喜欢读什么书?经常聊什么样的话题?有没有固定的体育运动? 这样一问是不是很多答案就都有了。 有的父母不管孩子的心里想什么、有没有困难、有没有委屈、有没有难过,只管学习。还有的父母只会打骂,连学习也不会管,天真的以为逼孩子死记硬背就可以掌握知识和应付考试。 孩子生活在没有爱、没有关心、没有理解的环境下生活会有很大的压力,这样还怎么好好学习呢? 2、略过行为,重点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 之前给孩子们补过一段时间的作文,每次课后给孩子们布置的阅读和写作文,孩子们都是拖到快下课时才开始动笔。我给他们提议,告诉他们快点写完,回家让爸妈带他们出去玩会,好不容易熬到周末,别把时间都浪费在写作业上,孩子们摇摇头说我想多了。 在他们心里,早一刻写完作业,意味着爸妈会给布置额外的作业,一样是只能在家待着,不如就这么慢慢写。 当父母因为成绩的问题训斥孩子时,孩子更是觉得自己太笨,什么都做不好,内心充满着深深的挫败感。 正如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曾说:“我们不停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不停地告诫他们……这样的方式事实上是在表现出我们对孩子没有信心,这会让所有人沮丧和气馁。” 在一个充满恐惧和焦虑环境中,孩子的潜力又能发展到哪去呢? 3、治愈自己,让童年的创伤不再重复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不耐烦,其实是对自己的无力感。 家里来客人时,我家谦宝有时候会不打招呼,不叫人,我刚开始没在意,后来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路上碰见我,都会问声阿姨好。心里顿时就觉得我家孩子不礼貌。 再有客人来时,他不打招呼,我心里就特别不舒服。 感觉脸上火辣辣的,觉得自己没教育好孩子。 可是当我想要训他时,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小时候性格内向比较害羞,家里来人了总是不敢和别人打招呼,可是爸妈却认为我是不想打招呼,没礼貌,当着我的面在外人面前数落我,至此我更沉默。 表面上我是生孩子的气,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接纳。 不是孩子的行为让我生气,而是孩子的行为勾出了我们压抑的情绪。 如果我们不能治愈自己,童年的创伤会不断重复,我们就无法真正去爱孩子。而这种重复,又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痛苦。 与其说我们养育了孩子,不如说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我们是养育了自己。 如果你在养育孩子时感到焦虑、迷茫,不妨看看这本《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你就会明白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可以找到对应的答案去解决的。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读后感(五):孩子的阅读习惯早养成,家长坚持着几点,养出爱读书的娃

我的孩子不能说不爱读书,是不太爱读字多的书。我小时候因为家里条件有限,几乎没有读过什么书。受环境的影响,那时读课外书的学生归为不好学生,我想做乖学生,只会机械的努力学习,几乎没有读过什么课外书。

一直到三十多岁,还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看书,确切来说也没有多余的钱买书。三十多岁发现自己的爱好,喜欢写感想和生活中的感悟,发现词汇累积量少的可怜,脑中根本调不出符合表达当时心情及景色的词语,感觉胸口闷的发火。

知道阅读的重要性,我就有意无意的想培养儿子读书的兴趣。刚开始在网上选购书,我是选一些名人故事或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书。可每次书都放烂了孩子也没有翻两页,我翻开孩子的书发现枯燥无趣,我也看不下去,怪不得孩子不愿意读。

直到有一次儿子在网上无意中看到的恐龙漫画,一发不可收拾。孩子对恐龙的痴迷,对漫画的痴迷,让我有点恐惧。他买回来书坐在电动车上看,坐在小卖部旁边看,就连我带着他出去买东西坐在台阶上要要看。我开始后悔当初的决定,孩子只喜欢看漫画着让我很是焦虑。

今天翻看了凌想的《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我大致的浏览了目录,被这样一个小标题“我是怎样让孩子爱上阅读”吸引住了。作者凌想,资深出版人二级心理咨询师,八岁孩子的母亲,曾帮助千万父母构建更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尊重人性,只要用生命去关照生命,用情感去体会情感,用行动去引导行动,才能让一颗心抵达另一颗心,无论这颗心是大人的还是孩子的。”

我以为只有我家孩子喜欢漫画书,原来天下孩子差不多,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欢图画丰富的书。我家孩子从最初的只看漫,慢慢过渡到看画面和文字结合。我和作者的想法大差不差,我以为只要角角落落都是书,给孩子好的读书氛围,用我的行为习惯感染他,他会自然而然的爱上阅读。实际上我的孩子只是对漫画书感兴趣,对文字类的图书甚至有些抵触,也或许我没有看到孩子的潜质。

就在此时,他还在书堆里找漫画书,每天睡前的必备功课,几乎没有间断过。

我跟随作者的脚步看怎样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怎样让孩子从漫画书过度到文字书。

橙子很小的时候我会和她一起读漫画书,平时都是我读他听。后来慢慢的演变为睡前故事,橙子很爱听故事,再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变成了听书为主,我读书为辅。我对培养橙子读书并不着急,想着等识字多一点,她会自然而然爱上阅读。原来每一个母亲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只可惜孩子不是我们肚子里的蛔虫,他们的想法和我们相差甚远,以至于那种落差感让人喘不上气,也不敢深呼吸。

橙子已经上三年级了,阅读的基本词汇没有问题,他就是不怎么爱读书。为了养成他的读书习惯我开始找她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虽然也是从这一点开始的,但我犯了很大的错误,急于求成,把对生活和对孩子未来的焦虑传给了他。

01.兴趣,陪读

好的阅读习惯从找到兴趣开始,作者根据孩子的兴趣进行引导,坚持陪伴孩子阅读。

“当我在焦虑时,看到了一篇亲子类文章,当孩子阅读吃力时,都需要父母的陪伴,亲自陪伴阅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陪读是父母帮助孩子打开阅读之门的钥匙,孩子不愿意读书,要找到孩子不愿意读书的症结。一部分孩子不愿意读书,因为贪玩,没有找的乐趣所在。还有一部分孩子本身对书很渴望,但有限的识字量让孩子对字比较多的书望而却步。

家长在总结了孩子的阅读障碍后帮助孩子寻找阅读兴趣,肯定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不批评,不指责,正确引导,做到高质量的陪读。

02.好习惯孩子父母共同坚持

很多家长吐槽,孩子不喜欢阅读。陪伴孩子阅读不单单只是陪着,陪伴和陪着有天壤之别。高质量的陪伴身和心统一,除了陪伴孩子不做其它与陪伴无关的事情。而陪着就是家长人在孩子面前,打电话。玩游戏,该干什么干什么。(这也叫陪伴,那就曲解了陪伴的意思)。实际上很多家长只是陪着孩子,而没有做到高质量的陪伴,还要求孩子产出丰收的果子。

03.每天阅读半小时的奇迹---坚持

好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而是靠长期的坚持。

好友畅畅妈发来微信:“畅畅今天告诉我她以后考中文系,她说她太喜欢语文了。”

四年前畅畅入学时只会些拼音和自己的名字,是班上唯一一个零起步的孩子。现在读四年级,每次作文都是满分,让人好奇。

04.阅读从最基础开始

畅畅一年级的时候识字量少,不喜欢读书,我就每天陪他阅读一篇很短的课文,孩子惊讶这也太简单了吧,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看似简单的重复步骤,在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的积累中触发了大的能量。这不但需要孩子的长期坚持,也需要家长的长期坚持。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遇到懈怠期,这个时候家长的长期坚持和引导,是孩子战胜懈怠期的巨大动力。给孩子喜欢的奖励,用孩子接受的方式来鼓励孩子。

05.总结孩子的成绩和成长

腾空一排书架,用来整理孩子读过的书,用记录文字的方式肯定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每月每学期对比孩子的成长,让孩子进步的同时,见证自己的成长和突破。孩子拥有成就感,是坚持下去的原动力。

06.老师的肯定

还有一个坚持下来的理由,畅畅上三年级开始写作文,每次作文都满分,老师给的评语:因为有大量的阅读基础。

苦哈哈的坚持一个习惯,没有谁能坚持下来,更别说孩子了,只有不断从中得到乐趣,收获成就感,才能生成内在的动力,这样的动力才能持久强大。

《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围绕日常父母棘手的问题,以关切的问题为切入点,从心理的角度分析孩子”问题行为“的背后心理,从而以最恰当的方式处理育儿难题。我只根据需要读了其中的几章,以后会对其它的章节阅读梳理,应用到育儿的过程中。在这里提醒我们的妈妈们,无论哪一种方法都不能照搬生用,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才能为我,为我们的孩子所受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