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议论文对比分析法

议论文对比分析法

提升写作能力,做到手到擒来,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作文能力提升有帮助,特地精心编写的议论文对比分析法。

议论文对比分析法篇一

不少学生都觉得议论文好写,但写好却很难。他们写的议论文,观点不是不明确(鲜明),结构不是不完整,论据也不是不充分,他们的缺点在于不善于分析说理,使论点和论据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如何展开分析说理却又是目前学生感到无众下手的问题,因此要提高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水平,必须加强分析说理能力的训练。先看两段文字:

①让人三分不为低。②比如蔺相如是一个宦官头目的门客,出身卑贱,地位低微,可是他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上维护赵国和赵王的尊严,为赵国立了大功,先拜为大夫,继而又擢升为上卿。虽与廉颇大将军“同列”,但“位居廉颇之右”。这使得出身高贵、地位显赫的廉大将军颇不甘心。不仅贬低其功劳,甚至侮辱其人格,说什么蔺相如只不过“徒以口舌为劳”、“素”,并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而相如面对廉大将军,不惊不怕,处处谦让。上朝时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邂逅相遇,也“引车避匿”。相如的谦让最初颇不被他的门人们所理解,很不以相如为然,并以停职为要挟,唆使相如与廉颇决一雌雄,出这口恶气。可蔺相如一语惊天:“强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我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听了此事,竟被蔺相如谦让的品格、博大的胸怀感动得“肉袒负荆”,登门谢罪,遂成刎颈之交,并传为千年佳话。③所以善于忍让并不意味着低人一等。

①古人有一句为人处事的的叫作“让半句风销云散,退一步海阔天空。”细想来颇有一定的生活哲理。②人生群体之中,与人难免言差语错,磕磕碰碰,甚至吵闹争执,矛盾冲突,但往往一方先作忍让,对方也会火气顿消。方才好像电闪雷鸣,瞬间却又月明风清。这种神奇的效应,实在是谦让的功劳。广为传诵的《史记》中“廉蔺交欢”的故事就是一例。③蔺相如是一个宦官头目的门客,出身卑贱,地位低微,可是他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上维护赵国和赵王的尊严,为赵国立了大功,先拜为大夫,继而又擢升为上卿。虽与廉颇大将军“同列”,但“位居廉颇之右”。这使得出身高贵、地位显赫的廉大将军颇不甘心。不仅贬低其功劳,甚至侮辱其人格,说什么蔺相如只不过“徒以口舌为劳”、“素”,并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而相如面对廉大将军,不惊不怕,处处谦让。上朝时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邂逅相遇,也“引车避匿”。相如的谦让最初颇不被他的门人们所理解,很不以相如为然,并以停职为要挟,唆使相如与廉颇决一雌雄,出这口恶气。可蔺相如一语惊天:“强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我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听了此事,竟被蔺相如谦让的品格、博大的胸怀感动得“肉袒负荆”,登门谢罪,遂成刎颈之交,并传为千年佳话。④可以这样设想:假如蔺相如和廉颇一样争匹夫之勇,或者听信门客的怂恿一决雌雄,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两虎相斗”,必然“不俱生”;赵国这个大厦不也就倾覆了吗?蔺相如忍了也让了。我们说他忍得对让得好。这一忍一让,“忍”出了赵国的安定局面,“让”出了赵国的昌盛强大的国体,博大的胸怀和耿耿忠心。⑤这就是“让人三分不为低”这一哲理名言的印证。⑥由此看来,古人云:“有容乃大,能让为高”实属至理名言。

甲段:属于观点加论据加结论的形式,给人的感觉就是把观点和论据强扭在一块,油是油,水是水,很分明。

乙段:环环相扣,严密无间,说理透彻,无懈可击。

分析说理六步法 ①分析论点②过渡引入③论据概述④论据分析⑤过渡引申⑥深化论点

六步法的具体内容是:

①分析认点——总论点的侧面分析及论证分论点的确立;

②过渡引入——论点与论据间的衔接与过渡;

③论据概述——论证部分的中心内容;

④论据分析——揭示论据的含义,奠定分析、溶化论点的基础;

⑤过渡引申——论据与论点间的过渡与衔接;

⑥深化论点——照应分析论点。

议论文对比分析法篇二

议论文对比阅读材料

你该相信谁

人生的路程我们已经走过了四分之一,在这其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朋友亲人就免不了出出主意这时我们该听谁的呢?是他们中的某个人,还是自己解决?

我的回答是:相信自己

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不免会不知所措,我们困惑,那是一种失去方向的感觉,而朋友的建议更会使我们心烦意乱这时你一定不要慌张,要冷静下来,仔细分析,运用你的头脑,想想是否碰到过类似问题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这时你会发现前面的路渐渐清晰起来,困难也变得如此简单

有人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我并不否认,别人的意见会使我们少犯错误,拉近与成功之间的距离,可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一个人如果从没有失败过,那么他永远不会成功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淘气的孩子对祖父的工具箱充满好奇,那潘多拉魔盒一般的东西总可以帮助祖父修好家中的任何电器终于,趁祖父不在家时,他打开了盒子,发现一把漂亮的小刀年幼无知的他打算用手指检验小刀是否锋利,结果小刀给了他又长又深的口子祖父从门外走了进来,用事先准备好的绷带给孙子处理好伤口,并对他说,我早就知道这样,但没有阻止你,因为就算我阻止,反而更增加你的好奇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使你知道它的危险,使你不再碰它

是啊,失败与挫折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虽然自信并不等于自负,当一个人认为天下只有自己是正确的时候,那他将注定成为失败者

这就是要求我们在自信的同时还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这样我们不至于武断行事,造成终生遗憾

说了这么多,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相信自己,尤其在你不知所措的时候在未来的路上,也许布满荆棘,也许困难重重,但只要你相信自己,你会发现,一切如此简单亲爱的朋友,你说呢?

你该相信谁(修改稿)

人生的路程我们已经走过了四分之一,在这其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朋友亲人就免不了出出主意这时我们该听谁的呢?是他们中的某个人,还是自己解决?

我的回答是:既要有足够的自信,又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自古以来,大凡有所作为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充满自信之人法拉第的“光是电磁波”的发现,蜚声世界,试想,如果法拉第一味听信当时权威而放弃自己的理论,那么这项伟大的发现,恐怕就不是法拉第了哥白尼创立“日心说”,同样震惊世界,他若不是对此深信不疑,又怎会有之后的太阳系、银河系等一系列重大发现?海森堡的量子力学,如果不是自信支持他,恐怕早就被牛顿经典力学的支持者推翻了所以,人贵在先有自信,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别人无法企及的成就

当然,这里所说的自信,也是有条件的,是对自己充分把握的情况下具备的一种必然,而不是盲目自大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一概肯定,自以为是,那么等待你的只有失败如何才能避免呢?这就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自古就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古训,人在对自己不甚了解的时候,只有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摆脱失败的阴影,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唐太宗正是由于虚心听取魏征的谏言,及时纠正治国方略上的偏差,才有了日后的“贞观之治”;齐桓公接受鲍叔牙的举荐,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才成就了一代霸主;齐王虚心采纳邹忌谏言,才有“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的佳话,流传百世

所以,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满怀自信,不动摇,对别人的意见能仔细分析,从中吸取营养,不断修正自己前进的航向,那么成功离他就不远了

对比阅读原稿评鉴:

内容:“我”的回答是相信自己,基本符合题意,中心也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

表达:很典型的议论文,结构尚完整,有语病,书写较工整

题目:设问方式拟题目还是比较得体,启发人思考,引人注意

开头:人生历程困难多,怎样解决呢?话题由此引入,联系生活实际,又引起读者思考,开头比较成功

明确观点:单独成段,摆列观点使文章观点明确,而醒目但是阅卷老师据此基本可以确定本文为偏题,只谈及一个方面,而没有论证话题的另一方面

本论:接下来论证为什么要相信自己从自身感受角度论证

注意此段似乎谈到别人的意见,但是没有分析论证是否“听取别人的意见”,所以应该认定为没有论证话题的另一半;仅视为论证相信自己的陪衬还有,下一段开头一句,似乎要论证“是否要听取别人意见”也具有一定的辨证思维,(如“并不否认……”)但是,仍旧是证明“要相信自己”而没有谈“听取别人意见”也就是没能讲清“听取别人意见”的不足或好处(当然,此文若写只能写一味听从他人意见,只能丧失自己,没有主见等不足)

这种错误现在看来很可惜,作者并不是不懂得这个道理,也许自己也知道应该论证“是否该相信别人意见”这方面话题,写作中也认为“我”写了这方面的话题了,但实际表达效果看,存在很大偏差

这部分还有一个较大的问题:只是干巴讲道理,没有实在能够具有说服力的材料应该丰富、加强的内容却没有了

再有,下面的事例,证明的观点是什么呢?文中标明关系的语句是:(1)一个人如果从没有失败过,那么他永远不会成功;(2)失败与挫折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显然此处的观点和中心论点,存在本质的差别,不能证明中心论点,应该是跑题的内容

作者本意可能是想用这个故事作为事实材料,证明中心论点的,可惜跑了题这个问题反映的还是思路和表达的缺憾

补充部分:作者能够看到强调自信,会出现过分的自信会导致自负的倾向,所以提出过分自信就是“自负”的问题可见,作者还是比较有头脑的,能够辨证地考虑问题,考虑周到,表达严密,因此发展等级可以适当给分

结论:再次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表达了自己为文的目的,即本文的观点:相信自己

议论文对比分析法篇三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也明白这个道理,为了辨别学习成果,我们用考试成绩来说明自己的努力。

分数是大海中无处不在的海水,远远望着,美得让人心惊,愿意为了它神秘的面容一掷千金,更愿意一次接触它的机会奋不顾身,相比起来,其他东西就像是水中的海草,无人欣赏。

然而分数真的重要吗?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有多少人考上清华北大,却连洗衣做饭都不会,有多少人自命清高却分不清楚盐和糖,有多少人自认数学天才,却连买菜都要列方程式应对。

面对这样的情况,分数真的重要吗?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却久久找不到答案,但当我无意间望见大字不识的农民伯伯,可以精确的知道菜什么时候熟,什么时候收的时候,当我看见年仅八岁的小妹妹干着大学生都不会干的洗衣做饭的活的时候,当我想到父母文凭虽不高,却什么都会的时候,我才真正的明白,分数真的不是评判一个人的唯一标准。

就拿班上同学来说,学习好的未必会主动承担家务活,而学习差的未必就不会帮助自己年老的家人尽一份自己的力。

不同阶级不同阶段的人们的事例都表明,实践能力才是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也许分数很美,但隐藏在分数之下的是究竟的学习掌握了多少?这些东西是否可以回报社会,养活自己?

学习是我们人生的主旋律,分数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总结,实践是我们学习的成果,让我们不再那么注重分数,而是更注重分数底下更为宝贵的实践能力吧。

议论文对比分析法篇四

5分钟对人类来说是一段不长的时间但是对我来说5分钟的差距极大这究竟是为什么?

昨天早上我刚刚吃完饭就开始玩我的乐高”千年隼号”,但是爸爸只允许我玩5分钟我就在那里嘻嘻哈哈的玩玩得可开心了不一会儿,爸爸对我说:“李灏5分钟到了你可以去学习了。”

啊怎么这么快啊,我还没玩够呢!我心想就让我再玩几分钟吗?我的好爸爸,就几分钟。我心里虽然这么想但也不敢说出口,我只好极不情愿地走向书房。

还有一次5分钟就是我把作业做完之后我又去懒人沙发上看我最喜欢看的书《星球大战》,我看了一个小时之后,爸爸把我从关键的对战中给拉了出来,他对我说:“李灏你看的时间太长了,应该休息一下,那么你就去望远吧!“我要极不情愿地望着窗外的小山,心里十分恼火,爸爸怎么总是让我在关键时刻让我做什么,我已经受够了,我强烈的抵压着心中的怒火。接着爸爸对我说:”望5分钟。“

5分钟终于过去了,这次的5分钟显然比刚才玩的时间与时候要慢,这究竟是为什么?我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答案,时间的快慢有自己来定,如果你喜欢的是事做了5分钟时间就是快的,不喜欢的就恰恰相反。

议论文对比分析法篇五

议论文指导:概念分析

议论文写作方法篇:概念分析

议论文写作过程大体可以归结为提炼论点、展开论点、论证论点等几个基本环节。这些环节中,都必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而议论文写作中一些主要的问题,比如不善于提炼论点、不善于展开说理、论证以及议论的片面性、绝对化等,其实质还是在于不能正确掌握、运用各种思维方法。为此,本书在“上篇”中,将分节介绍议论文写作中常用的思维方法。其中包括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分析、综合、概括、演绎、归类、类比等)、形象思维方法(主要有想象和联想)和辩证思维方法。

第一章 分析

分析和综合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以下各节先介绍分析。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层次、阶段和因素,并分别地加以考察。比如我们观赏一幅画,起初只有一个比较粗浅的总体印象。为了求得深入的了解,我们需要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仔细观察,我们也需要从色彩、构图、立意、题材等方面仔细思考、品味,这些便可以算是在“分析”了。很明显,没有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对于这幅画,只能具有起初那个粗浅的印象;而经过了分析,我们对于这幅画,便可能形成较深刻的认识。事物是复杂的,世间有许许多的事物,比一幅画要复杂得多。没有“分析”这种方法,我们对事物只能形成一些粗浅的、混沌的认识。根据实践的需要,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分析。议论文写作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概念分析、特征分析、数量分析、因果分析、比较分析等等。

第一节 概念分析

[训练讲话] 作文中我们面对的题目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感性材料,比如一段事实的文字介绍,一幅漫画等等。一类是理性材料,可以是概念,比如“说谦虚”、“自大和自卑”、“树木、森林、气候”等等,也可以是判断(或省略形式的判断),如“谦虚使人进步”、“文以情动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等等。即使是感性材料,提炼出来的论点,还得用上概念、判断,在说理、论证过程中,也离不开概念、判断。“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学习写作议论文,必须学习会对概念作分析。 分析概念,主要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常所说的“概念的含义”就是概念的内涵。一个概念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的特性,二是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所属的范围。比如“人”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是“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有语言、能思维,两足直立的动物。”其中“动物”是“人”所属的范围,“动物”前面那四个定语,揭示了“人”所具有的特性。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适用范围,或者说,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性的事物。比如“人”这个概念,就是诸如曹操、孙中山以及其他的具体的人。揭示概念的内涵,通常采用下定义的方法。比如揭示“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个概念的内涵,可以给它下定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占有的所有制形式。”揭示概念的外延,通常采用分类的方法。比如揭示“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个概念的外延,可以对它的适用范围进行分类:“有两种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后者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综合使用下定义和分类的方法,可以使我们对概念形成深刻而具体的认识。与下定义、分类相关联,我们还经常采用抽象化、具体化的思维方法。下文将再行介绍。 概念分析中通常还运用下列方法:1.解释法。比如:“什么是成才?成才就是成为对社会、对人民的有用之才。”2.打比方。比如:“自负,像一个泥潭,陷进去了,就难以自拔而停滞不前;自卑,像根受了潮的火柴,也难以将希望之火点燃。”3.举例。比如:“文字要写得简练。”什么叫简练呢?简练就是话说得少,而意思包含很多(以上为解释)。举一两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只不过十四个字,可是包含多少情和景呀!4.定范围。比如:“在学业上要想取得成果,贵在一个‘勤’字,包括勤练,勤记,勤观察,勤动手,勤思考,勤总结。”这些方法,从根本上说,也可以说是具体化或抽象化方法的运用,只是更加通俗化了。 概念分析,可以使我们对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准确、丰富的认识。在议论文写作中,概念分析有很大作用。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有时就是由一个概念展开而形成的。对概念作分析,有助于我们形成判断,论证判断,分析判断。而议论文中的论点,其实便是一篇议论文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判断。所以概念分析在议论文写作的审题立意中,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可以使议论文中心明确、集中。由于实践的要求不同,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认识同一事物。反过来,一个概念用来反映某一事物,可以揭示事物多方面的特性,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在短短的一篇议论文中,如果不将概念的内涵加以明确的界定,写作中极易造成中心不明确,甚至“偷换概念”。比如高考作文《习惯》,有些考生从学习习惯谈到生活习惯,从个人的习惯谈到一个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样写下去,要想做到中心明确,大概是不可能的。 第二,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思路,比如《人贵有自知之明》,作为一个论点,一个判断,其中关键的概念是“自知之明”。对这个概念作分析,可以知道“自知之明”应该包括“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了解自己的短处”两个方面,据此中心论点就可以分为两个分论点:“了解自己的长处是可贵的”,“了解自己的短处是可贵的”。如果再作进一步分析还可以知道,所谓“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在性格、能力、思想等方面的长处和短处。据此分论点还可以分解为更多的分论点,所以说概念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将论点分解为分论点,从而打开议论的思路。 第三,可以帮助我们展开论证。比如《知识就是力量》,要能够论证“知识就是力量”,可以对“知识”和“力量”这两个概念进行分析,所谓“知识”,就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所谓“力量”,既可以指个人的能力,也可以指某个国家、民族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掌握了知识,掌握了客观规律,自然有助于增强个人的能力,增强这个国家、民族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据此论点便得以证明。同样的道理,概念分析还可以帮助我们批驳某些错误观点,以“破”助“立”,从另一个方面论证论点。比如还是同一篇作文中,我们可以引出这样一些错误的观点:“农民们没有知识,不是照样有‘力量’吗?”“眼下‘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又如何解释呢?”等等。针对第一种错误观点,我们可以明确“知识”的外延,它应该包括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农民所以有“力量”,正是因为他们具有实践知识,而实践知识也属于知识。如果他们将实践知识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将会更有力量。至于后一种错误观念,我们当然可以从其他方面驳斥,也可以通过明确“力量”的含义加以驳斥,所谓“力量”,是指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尽管眼下卖茶叶蛋的能够比搞原子弹的赚得更多的钱(这是暂时的、局部的现象),但是并不能说明卖茶叶蛋的更具有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凭这些事实认定“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判断过时了,显然是不正确的。 第四,对概念的理解正确、深刻,可以使立论正确、深刻。比如《谈成才》,这是一个明确了论述范围的题目,一个学生对“成才”的理解是“成为对祖国,对社会的有用之才”,而这样的人才,就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不仅需要具备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的知识、能力,而且需要有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的意愿。因此要能成才,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形成较强的能力,而且需要树立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的理想、志向。而一个班级集体如果具有良好的集体主义气氛,对于学生形成、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的理想、志向,是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据此,这个学生作文的论点便确定为“班级里良好的集体主义气氛是催人成才的沃土。”这篇文章的论点比起一味谈论成才与学习的关系的文章的论点,应当说是正确、深刻的。 第五,可以使议论文的立意推陈出新。一些概念,人们习惯于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它,也习惯于由此形成特定的判断。比如“得陇望蜀”这个成语,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贪心不足”,因此对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往往形成否定性的评价。但是如果我们将“得陇望蜀”用来指称古今中外许许多多不断探索,追求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在事业上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那么“得陇望蜀”则又成为值得肯定的了。又如一篇文章题为“这样谦虚要不得”,文章从一个事实谈起,有个青年到某个外资企业应聘,面试中那个外商多次问这个青年有何特长,这个青年非常“谦虚”,一再回答说自己没有什么特长,结果落选了。文章由此引出论点:这样的谦虚要不得。很明显“这样的谦虚”和我们平时所称赞的谦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见给概念赋予新的内涵,可以使议论文的立意推陈出新。比如一些文章赞扬“班门弄斧”、赞扬“昙花一现”,其实质都是如此。第六,有助于提高议论文的理论深度。概念分析中,明确概念的内涵,包括明确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所属的范围。用逻辑学的术语说,就是把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归类”,或者说是找出这个概念的“上位概念”。不同的概念,它们的抽象程度各不相同。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范围越大,抽象性越大;反之则抽象性越小。一个概念所指的事物如果是某个特定的具体事物,那么它的抽象性就最低。找出一个概念的“上位概念”,其实就是将这个概念和一个抽象性更高的概念联系起来,这就是“抽象化”的思维方法。这样可以将议论文的论述放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上。比如对“谈理想”这个题目,可以将“理想”归入“意识”这个范畴,那么有关“意识”的论述便可以成为“谈理想”的理论背景。比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由此可知,理想的形成应当具有现实基础,理想形成后对人的行动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说到底,“抽象化”有利于寻找到一般原理,用于展开演绎论证。下文我们将专门作介绍。第七,明确概念的外延,是一个和“抽象化”思维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即“具体化”的方法。将概念具体化,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可以以形象激活思路,激发感情,可以为论证提供形象化的例证,一篇习作《挑刺小议》,其论点是“我们要赞美‘挑刺’的精神”。文中首先明确“挑刺”的含义,便是敢于向别人提出批评意见。接着便联系实际,将“挑刺”这个概念具体化,指出工厂里的检验员检验产品,我们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良风气进行抵制、批评,都属于“挑刺”,齐威王听从邹忌的意见,便是请人家挑刺,果戈理写好一部作品,总要请他的朋友、诗人茹科夫勘探基给他“挑刺”。这样,使读者对“挑刺”这个概念形成具体的印象,由此生发出种种议论,在具体事实的描述中表达出自己的感情。相反的,一些同学不懂得运用将概念具体化这种思维方法,概念在他眼内只是一个干巴巴的字眼儿,他在写作中思路肯定“活络”不了,即使挤点什么东西来,仍然是干巴巴的。 第八,以概念分析为主,还可以形成一种文体,就是所谓“阐释性议论文”,比如《鲁迅的精神》,《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都属于这种文体。当然这类文章中还必须运用其他一些思维方法。 如何提高对概念的分析能力?一是要学习一些基本理论,以提高理论水平。比如“意志”这个概念,一般来说学生只知道它含有“坚持、有恒”之类的含义。如果学习一些心理学的常识,就会懂得优良的意志品质应当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目的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和自觉性。如果知道了“意志”具有这些内涵,分析时思路就会开阔得多。二是要密切联系实际。概念本来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学生掌握概念主要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但是从书本到书本,往往理解、感受都不深。歌德说过:“理论是干枯的,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话不是要我们轻视理论,而是要我们重视联系现实生活。实际生活中具体生动的形象,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要领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我们的感情,给文章注入生气。比如《谈爱国主义》,如果一味作概念的分析、推演,而不联系历史上许许多多爱国志士们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文章不免会大煞风景。最后,要提高分析能力,关键还要养成“多思”的习惯。否则即使学了一些理论知识,仍然是“死”的知识,不能转化为能力,即使面对丰富多采的实际生活,仍然会无动于衷。 在概念分析中要注意四点。第一,对概念的分析力求准确、严密。“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概念分析得准确、严密,文章的立论才能准确、严密,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第二,对概念的分析,求力丰富而又具有针对性。对概念的分析越是丰富,对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认识也越是丰富,这样便为论点的提炼、论证提供了思考的余地。但是与此同时必须注意分析的目的性、针对性。只有明确了分析的目的,才能确定哪些地方要多加分析,哪些地方只须一笔带过甚至只字不提。一般说来,在初步构思阶段,可以尽可能多方面地思考,在明确论证中心以后,概念的分析就要考虑如何为论证中心服务了。第三,要注意辩析概念和词语之间的关系。有时几个词语可以表示同一个概念,比如“脚踏车”、“自行车”;有时一个词语又可以表示几个不同的概念。一个词语有它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它们往往表示各不相同的概念。写作中既要保持概念内涵的一致性,防止偷换概念;又要适当运用词语的多义性,使文章增添一点灵气(比如说明文《死海不死》中的“死”字。)

[例文评析]

明代学者苏浚在他的《鸡鸣偶记》里讲到有四种朋友。他说“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与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此话重提,对我们如何择友,是很有启示的。 所谓“畏友”就是志同道合,铁面无私,敢于直言规劝,能够开展批评的朋友。这种朋友,表面上叫人有点害怕,其实正是朋友之俊杰。琳衡·德穆特,是马克思的女佣人,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畏友”。据威廉·李卜克内西的回忆,当马克思一时烦燥得暴跳如雷的时候,别人吓得销声匿迹,她竟能“直入狮穴”,“狠狠地教训他一顿,于是,狮子就会变得比羊还驯服。”她是马克思一家风雨同舟的战友,她一生对马克思的帮助,不是用文字所能表达出来的。而马克思在“畏友”面前,顿改弊病,从善如流。 所谓“密友”,就是不但在平时友好往来,而且危难之际,也能相互依托,生死与共。能交上“密友”将是莫大的幸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的事业中结成了举世无双的“密友”。列宁曾评价说:“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他们的终生合作,不但为无产阶级带来了光明,而且使他们度过了平生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真挚的友谊有着迷人的魔力。马克思被疾病纠缠的时候,只要收到恩格斯的一封信,或者恩格斯陪他走走逛逛,他的疾病即会十去八九,正如马克思的女儿燕妮所说:“他在卡尔身上起的作用,比任何药物都大得多。” 所谓“昵友”,就是那些互相吹捧,吃喝玩乐的酒肉朋友。“昵友”除了他们自己欢心得意,乐于口腹外,对人类、国家和他人毫无益处。亲昵的面孔,最容易掩藏祸心,郁烈的醇酒,最容易使人陶醉。前几年“四人帮”网罗党羽,多是以“昵友”的面孔拉人下水的。“昵友”不“昵”,是可信的真谛。 所谓“贼友”,就是那些利害倾轧,两面三刀的人。当你一帆风顺时,他以朋友的面孔出现,阿谀奉承,亲热异常;当你有个三灾六难时,他又会为自己的得失,出卖灵魂,落井下石。与这种人交朋友,正如纸孩子玩火,到头来烧掉的是自己。 由此看来,“畏友”难得,“密友”可贵,“昵友”不昵,“贼友”可恶。这“畏”、“密”、“昵”、“贼”如何识别,有没有什么标准呢?我们说,在革命队伍中,最亲密的朋友莫过于同志。如果要一个什么择友的标准,最高的标准就是“同志”二字。“同志”就是志同道合,只有建立在共同理想、共同事业基础上的友谊,才是长久的友谊。马克思在赞扬工人阶级之间的关系时说:“人类的兄弟情谊在他们中间不是词句,而是真实,而人类的高贵从那被劳动锻炼得刚强的形象中向我们发出光辉来。”这“真实”二字,对交友来说,是极有份量的。待人不诚,言而无信,怎么会找到自己的朋友呢?我们提倡的这种“交心”,就是一颗纯纯净净的同志之心,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阶级情谊的真实。

(选自陈继英、张楠《中学生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指导》)

这篇文章的中心是谈论如何择友,重点则是对畏友、密友、昵友、贼友这四个概念作分析。概念分析中所运用的方法,一是明确内涵,二是举例,使概念得以具体化。在此基础上,指出择友的最高标准就是“同志”。

[思考和练习]

1.对“勤”这个概念进行分析。分析时请注意:①明确目的。假设你的分析是针对一些学生上不够勤奋这一现实的。②充分揭示其内涵或外延。比如“勤”的外延包括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等方面。③注意运用抽象化、具体化的方法。 2.“我行我素”、“异想天开”本来都带有贬义,请运用概念分析的方法,赋予这些概念以新意,对“我行我素”、“异想天开”作出肯定评价。

议论文对比分析法篇六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或者说是说有生物的本性。请注意这里的“所有”二字,这并非是不客观的。此处“求知”的意思并非是寻求知识的绝对意思,而更偏向于寻求感知。

不同生物因为脑部构造的发达与否,产生了不同的情况。大多数动物只能通过感官而获得印象和记忆,却不能总结其经验。

不过人是高级动物,能够从记忆积累经验。拥有将同一事物的屡次记忆变化为经验的潜能,经验是知识的母亲。

要注意的是,经验不是知识,或者说不等同于知识。知识明显是要高于经验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从经验所得的许多要点使人产生对这一类事物的普遍判断,这样的普遍判断如果正确就可以称之为知识了。

然而从短期来看,经验的持有者在业务上甚至比拥有持有知识者更为成功。这是不足为奇的,理由是:经验是个别的,知识是上升为理论的,是普遍的。举一个实例,这就像是一个电学家在修电线方面或许还比不上一个电路工人。

但是,我们认为知识持有者较之经验持有者更富有智慧。因为二者都知其然,但前者知其所以然,而后者则不知。我也认为最近备受推崇的大国工匠的确要比普通的匠人更应受到尊重,他们知道自己举手投足的原因。而普通工匠凭习惯性动作,或只是他人对于表面现象的传授。毫不客气地说,这与非生物的动作的相似。进行各自的机能活动,对此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所以,与经验相比较,知识往往更为珍贵。

那么如何才能高效的获得知识,而不是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这不是一个无聊的或者远离实际问题,因为事实上我们就该由此反思。

如《农库全书》,《天工开物》……这一类代表了中国古代科技水平的作品,往往被冠以经验主义之名。原因或许会令人大跌眼镜,那便是我们或者说我们的先辈太务实,太勤劳了。

就从早期哲学家的历史来看,也可以明白,真正的智慧不是简简单单的制造学术。请注意,在这里,我并没有否定生产力对于历史发展的绝对作用。相反的,是在探讨其出现的先决条件,即智慧与知识。

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各种各样的探索,都应起源为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当然,还有一小部分起源于人的动物本能。即吃,喝,睡,繁殖。当然,这些是一切的开始,但其不能使人类成为人类。

人们先是惊异于这些自然现象的奇诡明丽,日日夜夜的猜想。逐渐带给了他们一些或对或错的解释。对一些较为重大的问题,诸如宇宙的产生以及日月与星的运行,做成说明。一个有所惊异与疑惑的人,往往自愧愚蠢。他们探索这些东西,只是为了脱离蒙昧的状态。显而易见,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

这是可以用事实证明的,因为西方的哲学家与自然科学家们往往出身显贵,并不会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或者说是佛教的释迦牟尼,也是小国的王子。

这样,他们不为任何利益找寻智慧。是在自由的,漫无目的的找寻智慧。不会被利益与一时的满足蒙蔽。

反观之,或许是民族性格的差异,导致同样的一群人而出现不同的现象。孔孟主张仁义,周游列国,却没有任何国君采纳。因为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王道迂阔而莫为。这是没错的,同样也是务实的。何况即便是孔孟这样的圣哲,也受到了这样的影响。往往讨论生多,讨论死少。

而汉代对于儒学的推崇,则是迎合专制的需要。这不同于亚历山大将希腊的民主思想传播到他所征服的每一寸土地(事实上如果他不这么做,马其顿帝国或许可以晚一点分裂。)

我们所知的,儒学的缺陷在新文化运动里已被批驳的体无完肤。其过分强调了人的义务,而忽视了人的权利。这一点,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最需要的。在经过董仲舒一干经学家巧妙地篡改之后,有效的统治了中国人,直到1840年。

有弊也有利,这样务实的民族性格。保证了民族的稳定存在(这是别话,但本文重点论述的并非这个,所以不予详细论述),但同时远离了知识与真理之门。

这是没有必要予以责备的,因为这是历史的必然。地理条件决定了经济基础,经济基础自然而然地决定了上层建筑(这里用了马克思先生的话,但具体意思与原文还是有所不同的。),上层建筑也便影响了民族性格。

在广阔的黄河平原上,只用勤劳耕种便可以活下去。当地的统治者只要不是过分暴虐,便可以容忍。然而在希腊贫瘠的山地,饿殍遍野。便只好扑进波涛汹涌的大海,进行长期的商品交易。

众所周知,买卖最重要的就是公平与自由,大概这就注定两大文化域的不同了吧。那么这是不值得惊异的,在亚里士多德编撰完《形而上学》的同时。秦国已经凭借商鞅各种务实的举措完成了振兴。这体现的是两种文化交相辉映的壮美,而不是孰高孰低,非要争个你优我劣。

那么回到现世,我认为对于知识的求索或许更应该不计回报。因为那些各种有形的事业,往往使人陷入经验主义。而知识,或者说方法是能够应用于所有事物的。否则,便不能称之为方法了。最精确的学术往往离感觉和现实最近,也最难广而用之。从珠宝镶嵌到花草工艺,这些只是一些微末伎俩。而离感觉何时越远越远,越重推理与思考的学术往往能带来真正的社会大变革。从人文科学到自然科学,而这些却具有普世意义。

值得反思与借鉴的是,对于智慧的追逐不应带有功利性。正如号称第一学术的哲学,便是学术的学术。不然,如果只是为了务实而追求知识,人还是动物;如果是为了追求知识而追求知识,人才是真正的人。

议论文对比分析法篇七

议论文论据使用四大技巧之二:同一事例,共同分析

用两个相同的事例,结合起来分析,就是一种论证方式。如果手头有两个以上的人物素材该怎样用呢?决不能只是简单的材料堆积,可以将几个论据用排比方式组合起来,相互补充,形成集团效应。例如: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牧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诠释。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高考满分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技巧使用指导:“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昭君出走大漠”这两个事例,作者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两个事例并列使用,相互支撑。本段的结构是:名言+两个事例+分析。以“直面挫折,化解痛苦”为中心,对两个人物所蕴含的精神进行深刻剖析,从而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议论文对比分析法篇八

论据使用技巧三:运用对比,形成反差

在论证中,运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就是正反对比。这样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鲜明突出。这种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中。例如:

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中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高考满分文《轻松起跑》)

技巧使用指导:把“贝多芬”“居里夫妇”“陶渊明”这些正面材料与“别里科夫”“葛朗台”这些反面材料,进行对比分析,一者是轻松的跑,一者是不轻松的跑,进行对比,其精神境界的高低、优劣显而易见,这就是文章的对比手法的妙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