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游戏治疗读后感摘抄

游戏治疗读后感摘抄

《游戏治疗》是一本由加利•兰德雷斯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戏治疗》读后感(一):《游戏治疗》:不止用于儿童的游戏治疗

目前我所能看到的游戏教育、游戏治疗类的书籍中,基本都是把儿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大概是因为儿童相对于成人而言行为模式较为简单,也具有代表性,可以沿用到成人身上。Garry L.Landreth的《游戏治疗(Play Therapy the art of thr relationship)》是我近期看到相当不错的一本,很多观点都引发了我成人视角下的共鸣,比如作者在自我介绍中提到的一段话:

道理我们都懂,但是成年人都做不到。

但是换个方式呢?

在游戏治疗师和孩子的关系中,游戏治疗师是带来游戏的人,孩子要跟治疗师产生互动、联系才能进行游戏,当孩子在体验游戏,跟游戏相处时,也是在体验治疗师的为人,与其相处。

成年人也许做不到不去描述、评判、抵触其他人,对死物倒未必,尤其是一个人关起门来玩单人游戏的私密时光,只要玩下去,总会越玩越坦诚,对游戏敞开心扉真实做自己,然后面对自己选择的结果的。

“游戏治疗师和孩子”的关系对应在成人世界中,可以是纯粹的“游戏和人”的关系,无需另一个人的引导和介入,在生活的角落里早已习惯独角戏的我们,在面对虚拟的有机世界时也能达到一样的疗效,去体验、去领悟,赢一把输一把、笑一场哭一场、狂喜一时暴躁一时……在绝对安全的私密的空间里自我治疗。

《游戏治疗》读后感(二):剧透,笔记。

美国加利·兰德雷斯的一本心理学著作,关于儿童行为矫治和发展的书籍。书中没有太过于艰深的理论论述,比较好读。其中关于共情、接纳、以儿童为中心以及亲子治疗等阐述生动具操作性,是值得阅读的内容,跟社工的理论是想通的。

“在10~11岁以下的儿童中,大多数孩子都难以在较长时间里乖乖坐好保持不动,对于这样的小孩来说,他们必须要有意识地努力才能保持坐好,这些努力会导致将创造性的能量消耗在做无用功上。”8 ——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对待儿童必须要有不同的方式,这似是皮亚杰理论的活用。

“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性就与语言对成人的重要性一样,它是表达感情、开发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的媒介。如果有机会,儿童就会以游戏的方式像成人那样很好地传递出他们的情感和需求。对于不同的汉子,他们表达的程度和沟通手段都是不同的,但是他们所表达的内容(恐惧、愤怒、高兴、沮丧、满足)与成人却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玩具就好比是儿童的词汇,游戏就是他们的语言。因而,如果在于儿童的咨询中仅依靠语言来沟通,那就否认了交流的另外一种存在形式,即富有画面感的活动。” 13 —— 助人者的敏感程度

“如果孩子让治疗师做的某些事情让他感到不舒服时,他就应该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表达出来,只有这样,他才是真实的。” 59 ——这是真诚的具体体现。不要讨好案主,表达真诚即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情绪。在其中需要有对过度或不当情绪的控制,而不是完全的隐瞒或忍受。很有启示!!

“当需要进行限制设置的时候,治疗师要牢记ACT技术。A——承认孩子的情绪,愿望和需要;C——对规则的制定进行沟通;T——制定合理的可选目标。” 197

“在游戏疗法中很少有孩子能取得巨大的突破。成长和行为的转变都是缓慢的过程。治疗师必须在这个过程中保持耐心。如果治疗师期待在孩子身上看到快速而巨大的进步,那么很可能是会失望的。而如果治疗师意识不到这一点,很可能会运用一个又一个的技术试图看到快速的转变,从而无法持续治疗,导致降低治疗效果。如果治疗师强烈地想要做出点什么,那么就应保持坚持、耐心、理解,否则孩子很可能感觉到不被接纳,想要迎合治疗师。”259

关于“教育效能”的这部分值得时时看。268

《游戏治疗》读后感(三):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

十一长假宅在家里,看完了这本书,热血沸腾。一直对儿童方向感兴趣,终于找到了一个喜欢的切入点。

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与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治疗理念一脉相承,认为只要对儿童提供一个安全、无条件接纳、尊重和信任的治疗关系,儿童自然会有勇气去面对成长中遇到的挑战,承担起对自己发展的责任,从而按照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来成长。本书的副标题《关系的艺术》充分说明了作者的核心观点。整本书固然详尽地讲述了从游戏室的建设、治疗的开始、整个过程、处理棘手问题等游戏治疗涉及的方方面面,但作者时时刻刻放在首位反复强调的是治疗师不断地自省,坚持地努力,探索怎样的回应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关系,增进理解和情感互动。

这本书之所以能够深得我心,是因为它的理念和我与儿童相处的经验不谋而合。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社会,孩子们获得了很多,从物质,到信息输入,到好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的窒息式的关注,但惟独缺少的是自由与尊重。在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七大姑八大姨们想尽办法怎样让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发展得更好的时候,独独孩子自己的意愿被牺牲了。大人太忙太焦虑于世俗的压力,以至于没有耐心去理解他们独特的天真、他们活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往往被轻易地否定,从外界吸收的是他们难以理解的(扭曲的)社会标准和压力。00后的这一代孩子是有足够的智力和资源来成长的,可是他们中很多被剥夺了对自己成长的责任。

在这样一种大的背景之下,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就不仅是有用,而且是亟待推广实施的了。游戏治疗只是一种手段,治疗师说“在这里你可以自己决定怎么做”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姿态,但却极其有力地传递了一个深刻的理念:“我信任你,我尊重你,我关心你的感受和你的需要(而不是你是否成功是否优秀)。”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一些大人眼里的所谓“问题”只是发展过程中暂时的困难,有时候更是对环境的一种无声的抵抗。一旦孩子被给予这样的自由和信任,很快地就能够成长。

而更需要学习和适应的,其实是大人们。大人们不仅需要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么,成长规律是怎样的,更需要理解自己对孩子如此紧张、投注那么多的关注是出于自己怎样的需要。所以,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的推广,是父母、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的绝好的学习机会。当我们自己成长了,能够无条件地尊重、接纳和信任自己,对自己的生命选择负起责任,自然就能给孩子创造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孩子也就能成长地更快乐、更和谐。试想下,一棵树长得歪歪扭扭,固然有可能是基因变异,但更大的可能性难道不是因为环境的阻碍和扭曲吗?

读后感暂时就写到这里了,更多的东西就留给童鞋们自己去看书体会吧。

顺便广而告之一下,个人打算近期在上海筹建一个游戏治疗成长小组,希望能聚集一小群有志于成为游戏治疗师或者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应用游戏治疗来帮助孩子成长的同道中人,互帮互助,共同成长。详细的计划稍后再发布,期待有缘的咨询师/治疗师、儿童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们豆邮我。

《游戏治疗》读后感(四):灾区儿童心理辅导,可借鉴游戏治疗法

雅安地震牵动着每个人的心。谁说历史不会重演。五年前汶川之痛还没有消逝,灾难就又在雅安降临。看着灾区那些孩子,心里真的很难过。想象一下如果地震发生在自己身上,想象一下照片上是你我的孩子,就明白什么叫心如刀绞(照片来源:四川日报网)。

当年有几个登月的宇航员说自己在登上月球上的那一刹那,感受到了宗教般的启示,感受到了神的存在。有人回来后改行做了传教士。我想说的是,五年间,目睹了尤其是亲历了汶川或雅安地震的人们(看一则新闻说一位妈妈在汶川地震失去一女现在雅安地震又失去一子),悲痛与无助是肯定的,但如果能够从挺过来,内心一定同样会有一种宗教的力量,在未来人生路上懂得惜福,脚步从容。

可是“挺过来”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啊。亲人没了,就算有社会的无尽关爱,你的小宇宙里,消失的行星永远不会再来。太阳照常升起,你却可能感受不到温暖。特别是遭遇灾难、看到父母、邻里或同学死去的儿童们,阴影自己笼罩在他们心头。如果没有人对他们进行心理治疗,未来的人格一定是有缺陷的。

可以说,现在社会援手解决的是生存问题,他们的心理康复更是路漫漫。美国一位叫作玛考尔蒂(Cathy A.Malchiodi)的治疗师写过一本书,介绍自己的经验。她常用的方法是在灾难事件后通过绘画、玩偶游戏、音乐、放松和讲故事来治疗儿童创伤。

我对“游戏治疗”很有兴趣。不过今天才知道美国和加拿大都有游戏治疗协会,台湾也有,但中国大陆没有。全世界最大的游戏治疗中心的创立者兼董事长、美国教育学博士加利·兰德雷斯(Garry L.Landreth)写过一本书,就叫《游戏治疗》。

他因对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的改善和推广获得Virginia Axline杰出教授奖。他对游戏治疗的观点是:游戏对于孩子而言,恰如语言对于成人——它是表达情感、探索关系、描述经历及表达愿望的媒介。这本书为建立治疗关系、促进游戏治疗的进程均提供了全面且详细的信息——从第一次会面到治疗结束整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关键问题都给出了指导准则、文字记录及个案介绍。

事实上何况儿童,大人有时候也需要游戏治疗。记得去年看到英国《每日电讯报》上一篇文章,说伊拉克战争给许多美军士兵留下了心理创伤,他们回国后也难进行正常生活,总是生活在阴郁当中。他们患上了一种名叫创伤后压力障碍症(PTSD)的心理疾病,总是做恶梦。怎么办呢?美国南加州大学创新技术研究所一位名叫名叫阿尔伯特·斯基普·里佐的临床心理学家,也采用了游戏治疗的方法——让士兵们玩一款“虚拟伊拉克”的电脑游戏。

里佐说,“根据科学文献记录,医治例如恐高等焦虑障碍症的最好办法是,把患者放在一个积极的环境中,让他逐步、系统地面对那些引起他焦虑的刺激物。”“虚拟伊拉克”游戏疗程历时10周。

治疗时,患者戴上耳机,进入计算机的虚拟游戏世界。里面的场景改编自Xbox电脑游戏“全方位战士”,但是高度模拟了士兵在伊拉克战争中曾经历的情景。游戏中可能会让士兵们眼熟的伊拉克场景包括街道、沙漠公路、小村庄、房间内部装饰、运输队和检查站。更逼真的是,游戏还能让士兵闻到熟悉的气味、听到枪战的声音,感受到爆炸的震动。8种模拟气味包括火药、无烟炸药、柴油机、燃烧的橡胶、体臭、烤羊羔和香料发出的味道。提到模拟气味中的体臭味道时,里佐说:“大家不要笑,当你身处这样一个环境里,那里许多人不可能每天都洗澡,体臭味当然无法避免”。

在为时一小时的游戏时间里,医生会鼓励患者打开心扉,倾诉战场经历。医生会时刻监视患者的心率和肌肤传导率,这两者能反映出他们的压力程度和情绪状况,并由此改变游戏里的事件设置。医生希望,当患者逐步经历这些引起回忆的虚拟战争场面时,他们能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更好面对那段回忆,从而减轻创伤后压力障碍症的症状。

里佐当时说正在进行实验,尝试把这一疗法应用于其他医学领域。比如,当儿童接受诸如化疗等令人痛苦的治疗时,虚拟世界能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也不知道现在的进展如何了。科技是无国界的。我最近准备联系一下他,让他给中国在地震中受到严重心理创伤的孩子们支支招。

——————————————————————————

请关注少年商学院官方微信账号YouthMBA,即可于周一到周六,每天分享到一篇高质量的关于培养孩子独立人格与创造力的文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