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读后感1000字

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读后感1000字

《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是一本由[美]乔纳森·斯拉特著作,光启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页数:4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读后感(一):爱吃鲑鱼的猫头鹰,见过吗?

鸮形目中的鸟被叫做猫头鹰,全世界总数超过130余种,在除南极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布。大部分的种为夜行性肉食性动物。猫头鹰的食谱里以鼠类为主,这是很久之前就知道的常识性知识,但没有想到的是,居然有一种叫毛腿渔鸮的猫头鹰是吃鱼的——准确地说是吃鲑鱼,也就是俗称的大马哈鱼!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硕士、博士,野生动物保护协会(WCS)俄罗斯与东北亚地区协调员——这头衔真长——乔纳森·斯拉特在他的《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一书中介绍说,毛腿渔鸮主要存在于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而且种群数量很少。这一带临近中国和日本,这两地应该也有存在。

研究过程——其实主要是寻找毛腿渔鸮果然无比艰辛又无比危险。且不说冰原气候环境非常恶劣、渔鸮又很难找,而且单是从作者的具体经历来看,就让人记忆无比深刻。比如,他们需要在仅存的河冰上向对岸行进,而且漂浮的冰层在车子经过时还会不断碎裂;比如,扛着装载物资的皮卡需要涉水通过1.5米深的冰河;比如,还会遇到冰原上的猛兽,书中说他们差点误闯冬眠黑熊的洞窟;比如,偶尔掉进冰河,那种在酷冷的天气里等着衣服晾干的滋味,真是难上加难……作为一个美国人,愿意深入条件艰苦、地广稀的西伯利亚进行纯科学研究,而且研究的是一种长着羽毛、爱吃鲑鱼的猫头鹰,确实非常难得,值得表扬——在中国,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这样的科研工作者都有很多,他们同样在做着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都值得敬重。

确实,吃鱼的猫头鹰,数量仅有数百只……这些成为乔纳森·斯拉特不惜千辛万苦去寻找进行科学研究的理由已经足够充足!更不用说,毛腿渔鸮还有必须进行研究、进而有效保护的充分理由。《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一书介绍了这样的一种“过去”:当地的乌德盖人曾把渔鸮当成珍贵的食物——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当地条件之艰苦。乌德盖人吃掉渔鸮后,还会把巨大的翅膀和尾巴铺开晒干做成扇子,在猎鹿和野猪时用来驱散咬人的昆虫……

而且,乔纳森·斯拉特也意识到,研究、保护毛腿渔鸮的意义,不仅仅是保护这样一种珍惜的猫头鹰,而且还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也即“虽然我们专注于一种受威胁的物种——渔鸮,但提出更好的建议来管理栖息地也可能有助于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确实如此,相似的例子在中国也有。比如在地处岷山东北麓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不只39只大熊猫受到了保护,还有川金丝猴、四川羚牛、林麝、绿尾虹雉等2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重口裂腹鱼、山溪鲵等8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以及珙桐、银杏、红豆杉3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等,包括1091种动物和2649种植物,也同样拥有了更加安全、优质的生存环境,意义还是足够大的。

所以,不要因为远东、冰原这些字眼,就本能上觉得《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有点冷,事实上,这本书足够有趣、足够冒险,也足够吸引人。毛腿渔鸮值得乔纳森·斯拉特去寻找、去研究,同样也值得每一个读者去“看一看”。

《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读后感(二):镜头般的语言表达,仿佛直播动物世界

-

雄鸮跃到我们对面巢树的一根横枝上,用怒龙般的黄眼睛扫视着地面。这只渔鸮神采夺目。它胸前的棕黄羽毛间点缀着暗色横纹,整只鸟看起来就像是树的一部分,这团粗壮的凸出物活了起来,一心想要复仇。它一叫,喉咙上的白斑就鼓起来,竖立的耳羽参差不齐,大而滑稽,随着一举一动震颤着。

-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渔鸮与入侵领地的鵟的争斗。

-

《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

作者: [美]乔纳森·斯拉特

出品: @光启书局

-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在Russia远东冰原上历时五年寻找毛腿渔鸮的经历,拿了一系列的旅行文学、自然文学、科普奖项。

-

作者拥有镜头般的语言表达能力,仿佛在直播动物世界,他详细地描述了渔鸮的生活、环境和当地的自然风光,科普团队的日常也很生动。

-

毛腿渔鸮是大型猫头鹰,现在在全世界不足1000只,它们行踪诡秘,人类对其所知甚少。作者的任务就是科学捕捉其中几只,安装gps,以便后续的观察,为它们制定对应的保护措施。

-

这个任务说来简单,但是,过程艰辛危险,冰原气候环境非常恶劣,渔鸮又很难找,而且需要科学捕捉,尽可能减少对渔鸮的惊扰,斯拉特与两位向导的合作,以及与当地人的接触也是写作的内容,这些因素的叠加,再加上精彩的文笔,打造了一部好看的佳作。

-

他们有什么样的遭遇呢?

①在仅存的河冰上向对岸行进,漂浮的冰层在车子经过时不断碎裂。

②扛着装载物资的皮卡涉过1.5米水深的冰河。

③穿成棉花糖宝宝的样子,在寒冷中安静等待“薛定谔的渔鸮”的可能出现。

④冰原上的猛兽随时会带来生命危险,有一次,他们差点误闯冬眠黑熊的洞窟。

⑤吃了一块掉在脏地板上滚了几圈的香肠,然后用刀子解剖了一只青蛙,既没有洗手也没有洗刀,就用这把刀切面包吃,于是,他的肠胃为他的粗心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⑥不管怎样小心,难免偶尔掉进冰河,在酷冷的天气里等着衣服晾干的滋味,太酸爽了。

-

大大咧咧的冒险行径与对待渔鸮的小心翼翼形成了鲜明对应。

在斯拉特生动幽默的叙述下,毛腿渔鸮渐渐展露真容:“它们是狡猾的猎人,忠诚的父母,怪异的‘二重唱夫妇’,是不擅记仇且相对温顺的猛禽,也是在条件严酷、面积不断缩小的栖息地上顽强生存的珍贵物种。”

《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读后感(三):毛腿渔鸮(补充)及其研究背后的价值扩展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毛腿渔鸮(Ketupa blakistoni)这个物种,该种的归属目前还有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其属于渔鸮属(Ketupa),然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其应该归属于雕鸮属(bubo),因为该种的头骨形态与雕鸮(Bubo bubo)更接近。

毛腿渔鸮手绘图 引自BOW

毛腿渔鸮捕食 图源见水印

毛腿渔鸮侧面图 图源见水印

毛腿渔鸮 图源见水印

目前该鸟分布于中国东北部、日本北部和俄罗斯东部沿海地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猫头鹰。

毛腿渔鸮的分布图 引自BOW

关于毛腿渔鸮的相关最近研究显示其有部分岛屿分化的趋势,进一步研究可读该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2pfKu8tmNZ0cGCcx2h2chg

1. 远东林区中大型“幽灵”

毛腿渔鸮,由于其分布地比较偏远,除了日本有关于该物种的相关研究,其另外两个分布地(中国和俄罗斯)对该物种的研究几乎为零,作者在一次偶然之间目击了一只远东林区中的毛腿渔鸮,便决心去研究该物种的情况。

由于毛腿渔鸮分布的区域内有伐木公司,伐木公司不随意的一些举动会对毛腿渔鸮的繁殖造成致命的打击,当地居住的人也是随意打毛腿渔鸮,有的人因为泄恨,见一只打一只;而有的人打它只是因为想当做随手的诱饵。毛腿渔鸮两年繁殖一次,一次繁殖一只的模式使其种群数量很难有快速的提升,在无声的森林中,毛腿渔鸮在悄无声息中进行着整个种群最后的残喘。

而作者的研究在摸索中开始,因为没有前人的经验,他的研究刚开始各种碰壁,连目标都找不到,在积雪深厚、交通不便的老林中,随时要面对各种风险。好在有当地各种“朋友”的帮助,在连续多次的碰壁之后,作者和其他人逐渐摸索出寻找、捉捕毛腿渔鸮的各种经验,而作者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关系也越来越深刻。

关于毛腿渔鸮的研究越来越清晰,其赖以生存环境的重要关键点被探索的越来越清楚,而对其保护的策略也越来越具有针对性的被完成。

一切在向坏的过程中被及时纠正,毛腿渔鸮的未来似乎肉眼可见变的好了起来。

2. 新世纪俄罗斯和美国的合作研究

由于自己也参与过在国内带定位器研究鸟类的项目,知道这种研究在某些国家是极度敏感的事情,没想到在俄罗斯能够如此顺利的进行下去。对于物种的保护和研究,跨国之间的合作是无法避免的,而且是一种很有效的合作趋势;目前为了更加有效的研究,带定位器研究是很多研究者都在采用的方式,只能说有时候还是很羡慕其他国家的这种单纯科研。

两位在冷战期间相互监听对方国家的人在一起讨论如何研究和保护毛腿渔鸮,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缘分。

3. 鸟类研究及保护背后的本地力量

由于鸟类分布的局限性,如何在研究的过程中带动本地的力量参与研究是其后续保护该鸟的重要内容,毕竟外来的调查人员终有一天会离开,离开后的保护就要依靠当地的人来开展。作者在调查的过程的一直都是当地的人员参与协助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人们对于毛腿渔鸮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而保护的后续就要需要本地的人来坚持,这是一个有效且可持续的研究及保护过程。

就我身边来说,青海目前开展的绝大部分调查,基本全是外省的人在参与,完全和本地人没有什么关系,好多人搞研究只为发文章(毕业),搞完就走了。其实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适当的进行分流的志愿者招募,部分其他地区的专业人员+部分本地的人员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可能才会有更好的研究及保护。

错误:

该属翻译全篇没有发现大的问题,其他一些小的问题就不说了,其中P139的“褐鹰鸮”是澳新界的鸟,分布在热带地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地方。按照其地理位置,推测应该是“北鹰鸮”,不知道是翻译错误还是原作者写错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