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亲情操纵者读后感锦集

亲情操纵者读后感锦集

《亲情操纵者》是一本由[法]伊莎贝尔•娜扎雷-阿加(Isabelle Nazare-A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情操纵者》读后感(一):烦死了的“都是为你好”

小时候,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言语匮乏,常常无言以对,可是好不开心地接受父母的安排、选择。慢慢长大,离开家,上大学,越来越不愿意在电话里听到这句话,也不愿意听别人说这句话“都是为你好”,我宁肯听“这是我的建议,你自己的事情还是需要你自己做决定”。“都是为你好”就是一句亲情绑架的话,为什么说出这句话的人可以那么理所当然地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当事人的“不知好歹”,既然为了对方好,为什么替对方做决定,凭什么你认为的“好”就一定是我要的。看了《亲情操纵者》,真心希望这样的“好”离我远一点。

什么样的人是“亲情操纵者”?

操纵者有30种特征,读下来看,发现不管是哪一条都是满满的套路。

1以亲情、友情、爱情、职业道德等为由来令他人有负罪感。

2将责任转嫁给他人,或推脱自己的责任。

3不清楚地说出他的要求、需要、情感及看法。

4回答常常是含糊其辞的。

5会根据对象、场合来变换他的想法、行为、情感。

6找一些合理的理由来粉饰他的要求。

7令别人认为他应当是完美的,从不该改变主意,应该无所不知,且应立刻回应要求、回答疑问。

8质疑他人的品质、能力、人格,不动声色地批评、贬低和评价。

9让别人或通过其他媒介传递信息(打电话或留字条,不当面说)

10制造不和、猜疑,为了更好地控制而离间他人,可能造成夫妻分离。

11很懂得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以博得同情(夸大病情,周遭人“难相处”,工作过于繁重)。

12忽视别人的要求(即使是他人郑重的托付)。

13利用他人的道德原则满足自己的需求(人道主义、仁慈观念、种族主义、“好”或“坏”母亲等)。

14做出暗中威胁或公开要挟。

15完全转变正在进行的交谈主题。

16回避交谈,避免团聚,或设法从中脱身。

17寄希望于他人的无知,并令人相信自己的优越性。

18撒谎。

19以虚伪的方式设法知晓真相,随后曲解、阐述。

20以自我为中心。

21即使是你的家长、伴侣,他还是会嫉妒你。

22受不了别人的批评,且会否认显而易见之事。

23无视他人的权利,需求、愿望。

24经常在最后时刻才要求、命令或让他人行动。

25说辞听上去合理且前后一致,可态度、行为或生活方式却是相反的做派。

26会说些奉承话来让我们高兴,会送礼物或突然对我们关怀备至。

27制造出一种不舒适的状态或不自由的感受(陷阱)。

28在达到自己的目标这件事上,很有效率,但损害了他人的利益。

29让我们做一些若是遵照自己的意愿,不太会去做的事。

30即使不在场,也不断成为认识他的人之间讨论的话题。

身为操纵者,有时不实施操控手段,该归入病理学领域吗?答案是肯定的,精神科专家用一个词语描述这一种病态:自恋型人格。

《亲情操纵者》读后感(二):爱与道德不该成为亲情操纵者的筹码

我有个很好很好的闺蜜S,她常常和我吐槽婚后的生活,尤其是婆媳矛盾。看完这本书后,惊讶的发现书中关于操纵者的30种特征,她婆婆R居然占据了29条,而且每一条的描述都简直像是为R量身定做的。于是恍然大悟,原来R是典型的亲情操纵者。

R是个怎样的人呢?

她喜欢强化自己的虚弱,说自己身体不舒服,并以身体不适为由,几十年如一日地躲避责任:从年轻时起就以身体不适为由,不照顾病重的公婆、爸妈,退休后更是以身体的原因不帮忙照看孙子,不做家务,却赤裸裸地要求小辈要照顾自己。但是旅游的时候,比谁都蹦跶,吵架的时候比谁都中气十足;当媳妇身体不舒服要去看病的时候,她就讥讽有的人身体素质真差,要是S怼她,她就会说S不懂事不孝敬老人。要是老公儿子与她有不同意见,她就会夸大病情,以自己身体差来唤起他们的负罪感,并煽动公公形成联盟,要教育年轻人“懂事”。在她的操纵下,S的公公变成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人,不单止可以骂他还可以骂他爸妈全家。那种感觉有点像女版的PUA,不断地贬低老公,然后这个老公居然一直爱着她。她常常当着S公公的面称呼她婆婆为“你老母当年......”在我们这边,这样的称呼有轻蔑侮辱的意思在里面,可是S的公公依旧脸不改色,不吭一声,可见他是受害者,但他也纵容这样的毒害关系。据我观察,他没有任何痛苦感,即便有,也是活该。

她要别人做什么,就会说都是为了你好,都是爱你。但却对你的生活缺乏由衷的关心,不为家庭生活付出任何努力,不给孩子提供帮助。做事的时候还会捎上自己完全不知情的丈夫,“我老公都觉得……”

她会找一些合理的理由来粉饰她的要求,比如她喜欢吃乌梅是对身体好,别人喜欢吃乌梅,那是他嘴馋。她不喜欢吃肥肉是怕对身体不好,别人不喜欢吃肥肉是挑吃。她强行要儿子媳妇和她住在一起,怕儿子媳妇抛弃她,她却说住一起好,可以帮带娃,实际上从不带娃,她只是想有人能照顾自己。住一起,她会嫉妒媳妇拥有的一切,会挑剔,会一边让大家要勤俭节约,一边花钱如流水。如果对她加以反驳,她就会像疯狗一样开始乱吠乱叫,又回到了敬老、身体不好等问题上,看,这就是她操纵家人的拿手好戏,一家人被她吃得死死的。

为了更好的控制和理解他人。她很懂得伪装自己,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以博得同情,例如夸大自己的病情,夸大自己对家庭的付出,会留心且毫不费劲地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来改变事实,若不是和S询问,若不是和R一起聊天,看见她讥讽别人的扭曲表情,都差点着了她的道。

有人年轻时就坏,老了变成老坏人,敬老是要敬有德行的老人,对于这种五行缺德、爱操纵别人、自私的老坏人,我觉得是不需要尊重,一起生活就是折磨。最好是能和她拉开距离,逃离便能重生。实在不行,忽略她的存在。

书中有介绍利用苏格拉底提问法去处理问题,利用中性风格,幽默风格,资产风格或讽刺风格,对操纵者进行反抗,已经推荐闺蜜去看了。亲情的操纵者筹码是爱和道德,当你觉察到她是恶意操纵,那么,舍得一身剐,不在乎道德评判,也能对付得了她。只是要逃离这样的操纵者,却要一身剐,难道是作为眼瞎的代价?

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书中对操纵者的描述和S的婆婆高度吻合,让我愤怒的情绪油然而生。但是盖书反思,S的性格过于软弱,在乎老公,在乎公公的感受,而她的老公、公公即便觉察到婆婆有不良不善的举动,依旧选择包容选择宽容。S把自己托付给老公,她老公把自己和老婆交给妈妈去控制,真真是有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

爱和道德该是这世间闪着光的珍宝,但是却被人加以利用成为一种操纵的工具或筹码。

如果有种爱,是以捆绑控制、自身能量被榨取得一干二净为代价的,我宁愿不要,因为这种爱既廉价又有毒。

《亲情操纵者》读后感(三):找一把和谐的钥匙——《亲情操纵者》书评

“剪断操纵你的木偶提线,作一个自在的人吧!”刚刚拿到书,就被那一行不显眼的小字吸引。《亲情操纵者》是一部讲述亲情关系中更具破坏性的控制与操纵现象的书,展现了家庭生活里,部分亲密者在自恋型人格特征下的掌控思想和行为,甚至部分自恋变态型人格的极度高压给亲密关系带来的深度创伤性伤害和生活中长期的负面影响。此书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展现了现实生活中亲情操纵者是如何控制着子女,给读者参考的佐证,以期看到、弄懂真正的亲情操纵者的思想意识、行为特征等表现,然后就可以对照这些特征和实例,对照自己生活的关系网,分析是否自己就生活在控制者的控制之内。

全书脉络清晰,从何为控制、为何控制、如何控制、摆脱控制四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了亲情操纵者的具体内容,一目了然,读者可以跟随这样的线索去探究、发现、体会、反思。

何为控制型家长。作者向读者详细展示了30种操纵者所具备的典型特征,大部分操纵者身上都存在清单上的至少14种。如将责任转嫁给他人,或推脱自己的责任;找一些合理的理由粉饰他的要求;回答常常是含糊其辞;做出暗中威胁或公开要挟;质疑他人的品质,能力、人格;不动声色地批评、贬低和评价等。判断亲情是否在操控亲情,在于操控频率的高低及操控手段的多寡,是否通过一些手段来巧妙的贬低,以达到操控、利用别人的目的。纵观这些操纵的特征都有共性,一是缺乏爱;一是以自我为中心,总想将一切集中到自己身上,总想让人站在自己的立场或从维护自己利益的角度做出评判,如聚光灯一样聚焦。

为何控制。用贝克认知疗法中的图式去衡量,操纵者会有这样的图式:必须要被其周围的人爱、肯定、尊重、欣赏,无论这些人是否重要。这样他才能更好的生活,否则就可能会产生异样情绪,对自己的亲人进行挖苦、讽刺、谩骂,甚至用自己的所谓“示弱”手段争取对方的同情,达到控制亲人的目的。根源上操纵者最看重的是其社交形象,为了维护其美好形象和自身价值,他善于发表面向大众的漂亮说辞,宣扬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环境或社会准则,可是自己却总在某些情境下忽视而反其道而行之,还美其名曰为了你。

如何控制。操纵者为了控制亲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会在任何场合、地点、情境中发挥自己的负能量。如在家庭聚会中,如果她失去主角的角色,就会将一些小细节发展成为谈判型的严肃场面,让所有参与人员黯然失色,产生糟糕情绪。甚至孩子在热恋中时,她会因为未来即将失去孩子而用“特别”的方法接触孩子的恋人,将自己的嫉妒变得更有侵略性,批评、诽谤、恶语相向,都会冲向孩子和恋人,最终可能会导致他们分手。更有甚者,他们隐瞒自己的经济实力,不愿给亲人购置必需品,还会在关键时候发挥表演才能,把自己假扮成一个贫苦、可怜的受害者角色。或者会吝啬的用一点点钱购买二手的或是廉价的物品给亲人,同时鼓吹这些物品多么多么有价值,还会要你好好珍惜。有时候也会有道德绑架倾向,要你用其他什么方法来交换,才能显得他是多么重要。这样的控制倾向导致他们只关心自己的乐趣和利益,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会导致亲人与其分道分道扬镳。

摆脱控制。读了这本书,我陷入深深的反思,回顾曾经咨询过的有些案例,家长们象极了书里面的控制型家长或亲人,而孩子们或受害者象被蜘蛛丝缠住的猎物一样,束缚了手脚,那种深深的无奈,那种长久到潜意识的伤害,那种义无反顾的逃离,还有极强的渴望解决……要想摆脱控制,不受伤害,最需要提高自己辨别控制的能力和发展批判精神。学会从语言语气、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方面推理;从家庭氛围习惯中去反察其性格和想法;如果有一定能力,可能运用苏格拉底式辩论去展开凌厉的攻势,去驳倒那些自恋的自我中心者;如果用尽方法从交流中不能够改变什么,最常用的只能是物理性离开了,离开操纵者的地域,是最后的一根稻草了,或许会让自己可以清静一些。

从某种意义上讲,操纵者的存在也让身处煎熬中的人变得坚强、宽容、有力量、有韧性,在逆境中锻炼自己的逆商,增加抗挫折的能力。也给了我们体察人格的反面教材,让我们从操纵者身上辨别真、善、美,让我们更有爱心与责任感,更充满正能量。

《亲情操纵者》读后感(四):走出操纵者的圈套,开始崭新生活

我在生活中是控制欲强的人,担心自己会对孩子的人格造成不良的影响。我本来是想借由这本书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的。但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亲情操纵者》中的操纵者远远不是控制欲强就能简单概括的。

作者伊莎贝尔•娜扎雷-阿加是法国人,拥有法国硝石医院精神运动学的国家学位,主要从事认知行为方面的治疗和培训。她一直从事侧重于个人尊严、个人价值观、人际沟通和压力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她在《亲情操纵者》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自恋操纵者的30种特征,教会我们认清操纵者的真实面目,重新找回自尊、自信以及爱的能力,得以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操纵者是归入病理学领域的一种自恋型人格,这是一种人格障碍,需要与性格区别开来。操纵者是有病态机能的个人,普遍模式为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被倾慕,自成年早期开始便缺乏同理心。他们往往高估自己的重要性,自以为是时独一无二的,别具一格的,充满对无尽的充公、权力、荣耀、美貌或理想爱情的幻想。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缺乏同理心,嫉妒别人,还会认为别人嫉妒她,狂妄自大,不可一世。有的甚至会觉得一切都是自己应得的,应该被无条件满足。

是的,这么多不同寻常的特征都是操纵者的标签。最为可怕的是,操纵者却能通过让周围的人相信自己是一个可爱天使,从而达到在生活中控制他人的可怕目的。

一,操纵者看起来完全正常!因为自恋型人格的智力层面和社交层面并未受损,这一病态与智商没有关系,所以操作者善于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隐藏自己的真实面目。

操纵者不仅自己完全清楚社交礼仪的正确行为准则,还会留心观察你的道德观念、社会及个人价值,并加以利用观察的结果来针对你,反衬自己的高大上。他感受并及其享受影响他人的能力带给自己非同一般的乐趣,愈是满足就愈是追逐,形成恶性循环。

那么这将对他们的孩子造成及其恶劣的影响。

1.操纵者让孩子认为应该无条件爱、肯定、尊重、欣赏一个成年人,那么孩子就会放弃表达自己的需求、底线、不满和反对,以免遭到他们的讨厌。

2.操纵者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图式:必须由内而外地具备能力,在所有自己擅长的方面达到自己的目标,才是有价值的。

拥有这两种图式的孩子会经受着日常生活带来的各种后果,过得非常辛苦。

二 认清操纵者的真面目,走出自恋操纵的怪圈。

由于操纵者隐藏得太好,所以很多深受其害的家庭成员很难认清他们的真面目。受害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识别操纵者的特征,勇敢地走出来。如果是年幼的孩子,不在另一位正常家长的干预下,是很难摆脱这个恐怖的怪圈的。

如果一旦认清了操纵者的真面目,学会摆脱影响是必经之路;实施反操纵也是可以训练的一种手段,训练自己对操纵性和挑衅性的反应做出相应的书面回应。

三,孩子有可能是操纵者。

值得注意的是,与我们想法完全不一样,年纪尚小的孩子也有可能是操纵者。虽然在法国社会、儿童精神科医生、儿童心理学医生仍然抗拒给出如此悲观的诊断,但的确有孩子会满足30种操纵者特征中的十四种,而且从大约4岁时就开始。但大部分家长都只会把这类孩子与早熟早慧的孩子混为一谈。尽管有家长为了弄懂孩子“奇怪且邪恶”的行为而去咨询,却从未得到真正的答案。所以据作者观察,所有成年操纵者身上的大部分特征,都在孩童时期就已经具备了。

总之当我了解到世界上还有操纵者这一恐怖群体后觉得非常无望,毕竟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真的会水深火热,似乎连自由畅快的呼吸都变成了一种奢侈。所以有类似困惑,深感迷茫的人,可以通过《亲情操纵者》提供的自恋操纵者的特征,加以对照,早日认清并走出操纵者带给自己的伤害,回归正常,重获自尊、自信以及爱的能力。

《亲情操纵者》读后感(五):我这都是为你好啊

亲情操纵者

“孩子,这都是为你好啊”,相信这句话很多孩子都不陌生,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经常用的一句口头禅。这其中当然也不能否认对孩子好的成份,当然更多的家长是为了控制孩子,为了实现自己当年不能实现,或者说没有本事实现的梦想,想让孩子来帮自己来完成。他们就想让人知道孩子的一切好,一切成绩都是自己的功劳,至于孩子内心喜欢不喜欢,开心不开心,他们并不是很在乎,如果孩子和他们对抗,他们会觉得孩子不懂事,他们觉得他们付出来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孩子不应该反对,不应该不开心,不开心就是对自己的付出的不尊重,他们会使用道德绑架的方式来说服孩子要听话。孩子有苦无处诉说,别人也不便插嘴,形成恶性循环。新闻报道多起孩子为了摆脱父母的控制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有的选择自杀,觉得这样就觉得摆脱父母的控制了,终于自由了;有的离家出走;有的以极端对极端的方式,残忍的杀害父母的也有。

细想,悲剧的发生真的都是源于孩子的错吗,当然不是,在很多控制型人格的父母手底下生活,孩子没有真正的自由,只有无数的挫败感,和打击感。在伊莎贝尔.娜扎雷-阿加的这本书里,对控制型性格父母做了详细论述,对什么是亲情操纵做了详细说明。应对亲情操纵者,受害者应该怎么摆脱控制。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操纵者有那些基本的特征,有这么去摆脱他们呢?下面简单谈一下:

他以亲情、友情、爱情、职业道德等为由来另他人有负罪感。这说明操纵者本事不但利用亲情来操纵自己的亲人,他们还会用类似的伎俩试图操纵朋友,操纵恋人,操纵工作中的同事或下属。认识他们伪装的特征,被害者虽说很难受,但是却无处排解,自认倒霉。其实只要认清这种人的特征,分分钟都能瓦解。可以不吃他们那一套,反而试图去用同样的方式攻击他们,他们会知难而退,这叫反操纵。对于有暴力倾向或者其他不非理性行为的操纵者,这招不一定都管用,不妨走为上计。反对他们的结果可能会对自己有所影响,但是能够摆脱控制,获得自由比什么都强。有什么比自由更重要的呢。

他们会转嫁责任给别人,推脱自己的责任,什么事都和他无关。有好处他们迫不及待去捞,除了事,他们会找别人逗着。亲情操纵者的父母,孩子没考上理想的大学,甚至走了歪路,他们会说孩子不听自己的话,怪不得自己,或者他们会怪罪其他的监护人,反正就是和自己没关系。认清他们的面目,留给心眼。

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一般都拐着弯去说,总是给自己保留足够的余地,他想让别人怎么怎么做,看明面意思都知道他说的意思,但是将来有了事,又从他的话里挑不出毛病,有怪不得他,这种人很可怕。他们普遍都很虚伪,你摸不清他的脉象,你明确他的这种说法时,他可能又会不承认。

他们会质疑别人的品质、能力、人格,他们会不动声色的批评、贬低别人。嫉妒是他们的本性,即便你是他们的最亲的人,比如你是他的恋人或孩子,他也一样会嫉妒你,受不了你比他还强。他们受不了别人对他的批评,即便是很常识性的东西,这种人我也见过很多,他们从来不会承认自己有错,他们太以自我为中心了,跟他自己意见不合的人,他们会排斥你。撒谎是他们的本性,更是他们为人处事的典型特征,什么事到他们嘴里就都变了味。

当然了,以上这样,在我们普通人身上也会发生,甚至每一样在我们身上都曾发生过,人无完人,再善良的人也会做出糊涂事,但是那些操纵者人格的人显然上面的坏毛病更多,出现的也更频繁。当有人频繁出现上述情况时,我们就应该警惕了,不管这个人是你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兄弟姐妹等,都有可能,遇到这样的人,我们不要认倒霉。可以请求别人的保护,如果你很强大可以反操纵,当然也可以选择逃离。总之,千万不要隐忍自己,委曲求全,甘愿受他们的控制,一定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关措施。

这本书来的很及时,不但会对一些受到亲情操纵者的孩子们有帮助,也会对有操纵倾向的父母有帮助,让他们认清自己行为,操纵者不是不可以改变。如果真能帮受害者逃离控制,让试图操纵别人的操纵者不再频繁操纵别人,这本书善莫大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