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永远的艾达读后感精选

永远的艾达读后感精选

《永远的艾达》是一本由[美]卡伦·莱维斯/著 / [澳]查尔斯·桑托索/绘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远的艾达》读后感(一):爱,永远都在

爱,永远都在——读《永远的艾达》有感(945字)

作者:苇眉儿

生活,生下来就要活下去。但是,世间万物都会经历从无到有,生老病死也是生活的常态,每个人都不例外。对大人来说,死亡都是个沉重的话题。对小孩子来说,死亡这个词儿就更难说出口,不仅仅是因为晦涩沉重,还有很怕给孩子稚嫩的心灵带来伤害,哪怕是一丝丝、一点点,也不好。

可是,没人能逃得过死亡。如何能用温婉又小心翼翼的方式告诉孩子一个生命的离去呢?美国作家卡伦·莱维斯写了一个跟爱和失去有关的一个绘本故事。两只北极熊格斯和艾达朝夕相处,但有一天艾达生病了,病越来越重没有办法好起来,最终有一天艾达离开了这个世界。格斯一开始没办法接受,随着时间的流逝,格斯渐渐明白:即便艾达离开了,但美好的回忆还在,艾达的爱还在,一直都在。

无论人或动物的逝去,都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但生老病死谁都无权选择,逝者安息,活着的唯有好好活着,终有一天会在天堂重新相见。这个绘本故事,让人心碎流泪,也让人的心灵愈合,渐渐明朗和回归生活的正常轨道。

我们无法永远拥有一个人,但我们可以永远拥有彼此的爱。《永远的艾达》的主角是两只可爱的胖乎乎的北极熊,萌萌的,憨态可掬,很适合做童书的主角,因为孩子们会很喜欢。其中的友谊、友情、陪伴和彼此之间的相互照顾,能教会孩子很多很多……

“当格斯把球扔出去时,艾达就在那儿接着。

当格斯拍打水花时,艾达就在那儿朝他拍回去。

他们追逐、奔跑,直到附近学校的铃声响起。”

小孩子都是这样调皮的。

“然后,他们停了下来。

两个好朋友依偎在一起,静静地趴在石头上。

两只熊鼻翼抽动,两只熊呼吸相融,两只熊的心跳彼此呼应。”

小孩子都是这样安静的。

“当他想起艾达已经不在时,他就去阴影里休息。”

这是伤心的样子。

这也是思念的样子。

我喜欢绘本的结尾:“艾达就在那儿。永远都在。”

爱,在我们的心里。是的,死亡带走了艾达,但艾达永远鲜活在格斯的记忆中。文章《自立》中说,“凡物,莫不有死。草、木、鸟、兽、昆虫,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时何?唯人亦然。”这,既是生命的教育,也是死亡的教育。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自然的,但接受需要过程,需要陪伴和理解,慢慢的一切都会好起来。面对死亡,正确接受,平静过度,珍惜当下。生者,好好活着,是对逝者最好的慰藉。

《永远的艾达》读后感(二):治愈人心的故事

艾达,是一头北极熊。和它在一起的,是另一头北极熊,叫格斯。

《永远的艾达》,更像是一部格斯怀念艾达的心路记录。“永远”,让人想到了死亡。艾达,离开了,确切地说,是死了。且不论是衰老还是疾病,它的身躯离开了,不再在那座很大的公园里的,不再在格斯的身边了,但是它又永远地“活”着,活在格斯的心里,活在那些经常来公园看它的人们心里,也活在读过这本书的孩子心里。

这是根据真实的故事创作的,一对真实的北极熊就是艾达与格斯的原型。以北极熊的离世,与孩子探讨生命的意义,探讨难以言表的生死离别。

书中的大部分镜头停留在艾达与格斯快乐相处的时光,传达着友情的温暖。孩子们都知道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北极,它们离开家乡,来到城市里,即使饲养员精心照顾它们,但是离开熟悉的环境、远离家人,它们仍然是孤独的,好在艾达和格斯遇见了彼此,它们在一起嬉戏、玩耍,它们静下来依偎在一起,聆听城市的脉搏。

直到有一天,艾达生病了,它很多时间都在睡觉。这时候,格斯会帮忙管理员照顾艾达,它给艾达带去艾达喜欢的玩具和鱼类零食,还有游客们的问候字条。在那段时光里,格斯和艾达依然不离不弃在一起做许多事情,它们是一对最好的好朋友,只是每天结束的时候,它们会对彼此说:“我会想你的。”不论是人还是动物,在即将离别前,是有感应的,它们每天的这句话是提前的准备,每天视为“在一起的最后一天”,每天又都是在告诉对方“自己对对方的情感不变、友情一直在、对方永远在自己的心里。”

艾达走了以后,格斯度过了孤独的时光,虽然有饲养员索尼娅陪伴,但是格斯依然十分思念艾达。温柔诗意的文字和唯美的画面,向我们描绘着爱的力量和思念的永恒。

《永远的艾达》这本书有两条线,一条是友情,一条是离别,友情让人看到温暖,而离别虽是忧伤的,但是同样有温暖的力量存在。生死离别是无法抗拒的自然的规律,当深爱的伙伴离去时,除了悲伤,能做的还有放下,时间会抚平痛苦,怀念让我们记住那些不想忘却的人与事,带着他的爱和对他的爱继续生活下去。

难以言表的死亡,通过这本书里的故事我们与孩子一起面对,教给孩子正确面对死亡的态度,以及珍惜当下、珍惜亲情、友情等。

《永远的艾达》读后感(三):爱与失去的探索之旅

《永远的艾达》是根据一对真实的北极熊的故事写成的一个关于友情的温暖故事,也是一次探索爱与失去的情感之旅。

北极熊格斯生活在城市中心的大公园里,他和另一只北极熊艾达是好朋友。他们每天一起感受城市心跳,一起玩耍,生活得很快乐。可是,有一天,艾达生病了,再也不会好了。他们非常难过,用拥抱、玩耍、独处,甚至欢笑来勇敢面对。艾达在快乐和幸福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艾达离开后,格斯非常难过,但他没有沉沦在悲伤里,而是继续勇敢快乐地生活。他觉得艾达一直和他在一起,从没离开过。

本书的文字诗意唯美,在平和舒缓的节奏中娓娓道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格斯和艾达在一起的日子幸福快乐,充满恬适;艾达去世后,格斯默默地承受着失去好友的悲痛,和管理员过着平静的日子,在艾达待过的地方缅怀、回忆。

在写法上,作者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以艾达去世前后为分水岭,划出了格斯不同的生活,让读者感受到了两只熊珍贵的友谊和格斯对艾达的怀念。

文字上,艾达在世的时候,每天早上,他们都会听到“钥匙咔哒咔哒,鞋子啪嗒啪嗒”响,这些声音预示着美好一天的开始。然后,他们会听到“巴士嘎吱吱,卡车轰隆隆,警察吹哨子,出租车按喇叭,鸽子咕咕叫”,还有人们的问好声,孩子的大笑声,这是生命的声音,是城市的心跳,是那么热闹,充满了生机和愉悦。

当艾达生病后,格斯在公园里也能听到声音:咖啡车上传来的磨豆声;松鼠们为了面包屑的吵闹声;游客们的声音,管理员的声音,雪猴和出租车、冰激凌车的声音,这些嘈杂的声音反映出格斯内心的不安。艾达从来没有睡过这么晚,她怎么了?

而当艾达去世后,格斯依然能听到两个人在一起时听到的声音:“巴士嘎吱吱,卡车轰隆隆,警察吹哨子,出租车按喇叭,鸽子咕咕叫”,人们的问好声,孩子的大笑声,人行道的脚步啪啪,街道嗡嗡嘈杂。可即使在这么多声音里,格斯依然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那是他孤单的心跳声,再也没有熟悉的艾达在身边。格斯神游物外,完全沉浸在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中。他在感受城市心跳中想象着和艾达在一起。这种深沉的,不露声色的怀念更能打动人心。

除了声音上的对比,还有类似句子的对比。两只熊在一起时,格斯很快乐,因为“艾达就在那儿。一直都在。”艾达教格斯感受这个城市的心跳,她说:“它就在这儿,和我们在一起,一直都在。”艾达去世以后,格斯一个人感受城市的脉搏,他感到艾达无处不在,他觉得“艾达就在那儿,永远都在”。这种相似句子的前后变化让加深了两个人的情意,在节奏上达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尤其最后那句更是令人哽咽。

和文字相呼应的是画面的前后对比。

艾达在的时候,格斯开心地和她玩耍。作者用了三个小图来表现两只熊的快乐时光:“当格斯把球扔出去时,艾达就在那儿接着”“当格斯拍打水花时,艾达就在那儿朝他拍回去”“他们追逐、奔跑,直到附近学校的铃声响起”。三幅图集中到一页纸上,以小见大,两只熊神态活泼,神情快活。

艾达去世后,只剩下了格斯。作者同样用了三幅小图来表现格斯的孤单:“他独自潜水、游泳”“他和索尼娅一起吃午餐”“他们一起玩艾达最喜欢的黄色皮球”。画面的格斯依然重复着艾达在时的活动,但艾达已经不在了,他形单影只,神情落寞。画面中的格斯虽然没有流泪,文字中也没有“悲伤、难过”一类的词语,但我们却从画面中感受到了格斯的心情。

屈原说:“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好朋友或者亲密的人离开是孩子们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现实,如何引导孩子从悲伤中解脱出来,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是大人们努力要做的事。绘本从真实事件出发,文字和画面密切结合,用前后对比的手法给出了示范。朋友虽然离开了,但她留给我们的美好回忆将一直陪伴着我们,他们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永远的艾达》读后感(四):纵使不再相见,你仍存于我心

几年前,我曾参加过一个公益机构的暑期阅读推广活动,去到广东云浮一个乡村小学里做暑期阅读推广。当时,我负责的是小学三年级的绘本阅读课,备课时,读到一本关于死亡教育的绘本——《獾的礼物》。精心准备后,我就去给三年级的小朋友上课了。

课堂上,我给他们讲述了獾的故事,有几个小女孩忍不住抽泣起来,男孩子们的眼眶也红红的。农村的孩子都比较早熟,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自己的亲戚长辈逝世的事。

课后,我收到了一个小纸条,上面没有署名,用歪歪扭扭的字体写到:

那一刻,我也忍不住想要落泪。

我们都知道,死亡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每时每刻都有人离开这世界。然而死亡又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没有人知道死去之后是什么样子。于是,人类自有文化以来就对死去的世界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在中国的民间传说里,人死了都要去阴曹地府报道,善良的人能很快投胎转世,而做太多坏事的人就会上刀山下火海受尽折磨。尽管这是劝人向善的一种方便法门,但也给无数人留下了心理阴影。

于是,死亡成了一个无法谈论的话题,尤其无法和孩子谈论。但是,回避死亡,就能避免死亡吗?并不会。

那么,如何对孩子展开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呢?与其让他们在各种阴森恐怖的鬼故事中认识死亡,不如用温暖美丽的童话故事来认识死亡。

《永远的艾达》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死亡和告别的温馨的故事。

《永远的艾达》

格斯和艾达是一对北极熊,住在城市中心的大公园里。它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每天都会在一起,一起游泳,一起玩耍。

有一天,艾达生病了,并且再也无法好起来,也无法游泳和玩耍。格斯非常难过,但仍然每天都去艾达的洞里陪伴它,它四处搜罗艾达喜欢的玩具和零食,还给艾达带来游客们的问候字条。

在某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当格斯为艾达梳理皮毛时,艾达慢慢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睁开。艾达离开了,但格斯仍然感觉得到它和自己在一起,因为它们曾拥有那么多美好的回忆。

《永远的艾达》的作者卡伦·莱维斯是美国新学院大学创意写作课的老师,而故事中的艾达和格斯是一对曾生活在我们这个真实世界的北极熊,它们住在纽约市中央公园的动物园里。后来,艾达因病去世。作者根据它们的真实故事创作了《永远的艾达》这本书,期间,还曾去动物园里看过格斯。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格斯失去了自己最好的朋友;这又是一个温暖的故事,尽管艾达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它会永远活在格斯的心里,也会永远活在爱它的人的心里。

格斯

作者卡伦·莱维斯的文字温柔而诗意,读来令人悲伤却又感到慰藉:

曾经读到这么一段话,来自科学松鼠会:

那些我们爱过的人,组成了我们的宇宙。哪怕他们已经离开,却从未走远。他们会一直在我们心里,永远都在。

《永远的艾达》读后感(五):知道死亡是自然的事情还不够——被儿童死亡教育忽略的内容

知道是一回事,接受是另一回事

我的宝宝快四岁半了,他开始意识到死亡。有一天,他和我说:“妈妈你会死吗?”我听了一惊,随即有些伤感,因为我无法处理这个情绪,所以不能很好地回应他,我想了想,说:“是的,妈妈会死,但妈妈死的时候你都好大、好大了。”

他搂住我的胳膊说:“妈妈,我不要你死。”我把他抱到怀里,红了眼圈儿。自从生了宝宝,我很仔细自己的生活,也曾设想过万一有一天我意外死亡,他将会过怎样的生活。但这个念头刚一冒出来,就赶紧打消了,不敢想。

死亡教育,不仅是孩子需要面对的,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

关于死亡的绘本,市面上也有一些,关注点是向儿童传输:死亡是自然的事情。死亡是自然的事情又怎么样呢?这并不能抵消儿童,包括成人对死亡的恐惧。

孩子们还需要一本绘本,看看别人是怎么接受死亡的。现在,《永远的艾达》能够弥补这个空白。

《永远的艾达》讲的是两只北极熊——艾达和格斯的故事。艾达和格斯是好朋友,他们住在动物园里,每天一起玩,一起吃。突然有一天,艾达生病了,格斯很难过,艾达也很难过,但震惊和否认过后,两只熊慢慢地接受了现实,继续生活。

终于有一天艾达死了,格斯独自生活,他经常会忘记艾达已经走了的事实。但他终于体会到了艾达说的:“不用亲眼看见,也可以感受到。”

《永远的艾达》图画是油画风格,偏暖色,尽管如此,画面也流露着淡淡的哀伤。

我只所以说这本绘本能教会人如何接受死亡,是因为这两只熊接受死亡的过程,就是人接受巨大创伤会经历的心理历程。

面对创伤,人们的第一个反应是震惊。故事中,当格斯从饲养员口中得知艾达生病了,不久将死亡时,他感到“管理员的话很刺耳”、“心如刀绞”、“天空隆隆作响”。

第二个反应是否认。格斯吼道:“不要走,不要走,不要!”艾达用同样的吼叫回应他。他们一起跺着脚吼叫,他们的吼叫变成了怒号,那声音震耳欲聋。

第三个反应是抑郁。这个阶段的心理历程,在书中渲染得不多。艾达大部分时间在睡觉,饲养员把他照顾得很好,格斯也来帮忙,他到处搜集她喜欢的玩具和零食。有时,艾达需要自己呆一会;有时,格斯也需要自己呆一会。他们都需要一些空间来消化自己的哀伤。

第四个反应是接受。艾达静静地蜷着,她的眼睛慢慢地闭上,再也没有睁开。格斯最后一次轻拍着艾达的爪子。

这之后,对于格斯而言,最难捱的是面对生活方式的转变——格斯不得不独自潜水、游泳和玩耍。有时候格斯会忘记艾达已经走了,他会去他们常趴的那块大石头上、艾达的洞里或者瀑布后面寻找艾达。当他想起艾达已经不在时,就去阴影里休息。

04

《永远的艾达》中还有一些隐喻。比如,格斯一直想亲眼看看这个城市,艾达说:“不用亲眼看见,也可以感受到它啊。”这可能隐喻的是,一些无法达成的心愿。但乐观的艾达说,我们可以用心感受。

在《永远的艾达》的最后一个跨页,格斯趴在石头上,闭着眼睛,感受到:艾达就在那儿,永远都在。黄昏时晚霞染红的云朵里,有一朵云是艾达的样子。格斯终于明白了:有些东西虽然不能亲眼看见,但仍然可以感受到。

这个故事给读者展示了,别人面对巨大创伤,比如死亡时,是如何慢慢接受的。这对读者而言,有一种陪伴和理解的作用。当人面对创伤时,最需要的不是劝说而是陪伴和理解。

对于儿童而言,知道死亡是自然的事情,仍然是理智层面的事实,而不是情感上的体验。相比较而言,《永远的艾达》关注了人面对巨大创伤时的情感变化的历程,这才是弥足珍贵的。

这是我所见的,关于儿童死亡教育最好的绘本。

作者简介:梵高的二维星空,80后,二级心理咨询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