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活工艺时代读后感1000字

生活工艺时代读后感1000字

《生活工艺时代》是一本由[日]三谷龙二 新潮社著作,理想国|台海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工艺时代》读后感(一):从“工艺”的“生活”到“生活”的“工艺”

在《棉花往事》中,柳田国男略带伤感地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个世界逐渐发生变化,很多事情已经无法凭一人之力由始至终地完成。”就像波德莱尔所说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那样,柳田国男的这句话精确地描述了时代的剧变,敏锐地捕捉到现代性的本质特征,也更折射出时代的感觉结构。来自西方的现代性不仅以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前现代的生产方式(例如马克思笔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更额外地向东方的他者施加了一项紧迫而又沉重的建构主体性的任务。正是在这一资本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双重意义上,同时代人柳宗悦感慨“原先习惯的世界现在是不可思议的世界”,在1920年代兴起了“民艺运动”,既要重建日本乃至东方的艺术精神,以“日本之眼”的自我审视代替“西洋之眼”的外部凝视,又试图通过跨越民间工艺(craft)和精英美术(fine art)的对立,来弥合日本社会结构本身固有、但被现代性日益扩大的阶级鸿沟。柳宗悦对“民”的诠释,先后经历了“民俗”、“民众”、“普通”,这一流变清晰地显示了面对着现代性的不确定性,柳宗悦持续寻找着一种牢固不变、真实可靠的确定性基础。

柳宗悦的“民艺”时代,现代性的危机(既是原因,又是结果;既是针对日本,又是朝向自身)仅仅是逐渐显露。二战的挫折令日本彻底接受西方现代性,放弃三四十年代超克梦想,但终究还是难逃现代性危机的幽灵:19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本文所说的“生活工艺”恰恰诞生于这个崩塌、迷惘、飘摇的时代,这似乎也注定了作为一种危机产物,“生活工艺”将会始终面对波德莱尔的“坚固”与“烟云”之关系。对此,“生活艺术”的提倡者基于现代历史(社会史、艺术史)的自觉意识,强调泡沫经济的塑造因素(正是泡沫经济的破灭导致人们放弃物品的象征意义、崇拜价值,转向从使用价值的角度理解物品),毫不讳言自身对柳宗悦的继承,也不会回避对柳宗悦的批判。从柳宗悦的民艺到当下的生活工艺,在这种艺术的范式转换中,民族主义的情绪、阶级论【平民主义】的色彩,从艺术中逐渐模糊乃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日常生活的回归与关注、对平常之物更为细致的凝视与移情,“比起加诸生活用品之上的那些小题大做的歪理,我觉得生活中的小发现始终要来得更为重要。不如说,对微不足道的不适感的重视,就是创造的原动力”。这是对柳宗悦的“美必须是生活的产物”这一命题的发展。

于是,“生活”看似成为了最坚固确定的美学堡垒,成为了超克“流动现代性”的本体论基础,“随着20世纪这个重大时代的终结,人们对新世纪的来临充满了期待与不安。这样的时代气息,让人们不知不觉将目光投向‘生活’这个最低限度的确切领域”。

然而,“工艺”的出现却暴露了“生活”的不确定性:“工艺”游走于“有用”与“无用”之间,一方面是无用之物,剥离了“用”的功能,成为一种抽象独立的“游”物,另一方面是有用之物,不脱离人-物的生存结构,不成为虚无的“死”物。“工艺”成为了一种延异的剩余之物,“生活”在不确定之中。因此,“生活”不再是确定性的名词,而是一种不确定的动词,从存在(being)走向生成(becoming)。只有从“工艺”的“生活”中,才能理解“生活”的“工艺”。在此意义上,“生活工艺”之于“民艺”的贡献,就在于揭示了日常生活之物的流变性,承认了工艺自身的不确定性,这也恰恰解答了有关“新鲜感消失后,生活工艺怎么办”的疑问。

最后,让我们回顾书中的这么一段话:

这位生活工艺的木工点明了问题的关键,毫无疑问,他就是波德莱尔笔下的“现代生活的英雄”。

《生活工艺时代》读后感(二):单一奢侈主义了解生活的手感

1952年出生的木器设计师三谷龙二和另外一些艺术家或者匠人一起写的书,比较推荐把三谷龙二的部分读完就好了。因为别的部分每个作者写一篇,主题偏离度大,写作质量参差不齐。

豆瓣8.2分是看的人还不够多,回到7分左右可能比较合适。

图片

日本的生活美学相关的书,看起来都比较轻松,而且写作者的态度比较多会集中在个人生活场景,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一日三餐毕竟与劳动及日常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而酒却是让人从日常生活中解放、让人内心闲适的东西。

酒器与那种唯我独有不为人知的乐趣紧密相连。而杯中之物则尤其能让个人的逸趣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来。

下班之后,用简单的菜肴下酒,酒就像开关一样,具有切换状态的作用。只要把开关切到‘关’上面,另一个世界就觉醒了。”

喝酒的人能被作者的文字引发通感,而他由此谈为什么酒器,茶器之类和每日三餐略远一点的器物,在设计和制作上,更能引起匠人和艺术家们的激情。有的时候,就是因为享用茶和酒的时候,我们终于能休息下来审视一下自己在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了。

“单一奢侈主义”是寺山修司在1967年写的《扔掉书本上街去》里面提的观点,意指只在“一点”上寻找幸福。

也就是说无论生活得多么清贫,忙碌,劳累,找到一个能让自己绝对放松的点去“消费”。这种消费未必是钱,有可能是时间和心境。

例如很忙很累,但仍然花十分钟的时间做一次冥想,仅专注于自己的呼吸。

例如买不起最高档的厨具和自动化的工具,但买一把很称手的刀,让切菜的时候享受切下去时候的平顺和干脆。

这不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继续鼓励人,买更多,而是下单前想一想,真的需要吗,真的要立刻满足吗,真的是值得的东西吗?

延迟满足,以及买真的值得的东西,有可能指向花更少的钱,过更精致的生活。

临摹了几个有趣的作者的物件

作者的每篇文章都挺轻松的,他介绍了很多自己家里的物件,包括怎么对这些物件进行“改造”,让它们成为最适合自己使用的东西。

日本生活美学家们,分享的是很细节的生活体验,以前觉得细节的东西会不会是“没有大是大非观”的一个表现,现在觉得,小的事情里面获得的幸福,有很大的能量。

所谓“不懂生活”,就是指没有真实地了解“生活的手感”。

再回过去看三谷龙二的木器作品,风格古朴,毫不精雕细琢,照片拍出来却很漂亮。反复思量,除了东西本人贴合实用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摆放都另东西有呼吸的空间。

而我们日常囤积的物品,碗柜也好,冰箱也好,衣柜也好,没有一样能有家具杂志的效果,问题还是出在“囤积”二字上。

哪里用得了那么多?有多少东西已经陈年累月的没有宠幸过了。

“过分雕琢便会显得无趣,这一点在物品制作的过程中很容易感受到。

烹调亦是如此,呈现素材的原汁原味要比过度加工来得更加美味;相比刻意建造的庭院,杂草丛生却让人得以体验山之自然,更为精妙。

掺杂太多的人为加工与意愿,器物原本所具有的那种野生魅力就会遭到破坏,反而会成为乏味无趣之物。”

《生活工艺时代》读后感(三):溶进生活里的器物之美

心情低落。捧只白瓷杯,喝一口奶茶,旋转着,伸出手指,描摹萌萌的Q图;或是晶莹玻璃盏,干花盈盈浮动,徐徐展开,再度绽放生机。器物的美,溶进生活,不张扬,很熨贴,渐渐苏醒一些暖意。

“亲切是其风情,在于谁也感觉不到的恋恋不舍。”柳宗悦说,“持器和爱物的意义相同,如果不爱就不会拥有”。这位东瀛美学家认为,工艺本身带有“爱”的性质,并兼有欣赏的情趣,应当倡导器物的实用之美。1926年,柳宗悦发表《日本民艺美术馆设立趣旨书》,这是第一次公开使用“民艺”这个词语的文书。从那时起,“民艺运动”在日本不断发酵,经历几代人的推波助澜,如今已成共识,在履践中彷如涟漪扩散,带动生活观念的改变。

柳宗悦Sooetsu Yanagi(1889-1961),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被誉为“民艺之父”。

这部《生活工艺时代》,集结了以三谷龙二、广濑一郎、安藤雅信为代表的十几位日本当代艺术家有关“生活工艺”的随笔,他们在不同时刻、不同场合,不约而同使用了“生活工艺”这个名词,围绕它展开自己的论述,可见“生活工艺”之深入人心,柳宗悦先生当慰矣!而且因为众人发声,呈现多视角的认识,既要承袭,也需改进,此外还有异议,如此一来,《生活工艺时代》就成了能够综合反映日本当代民艺运动概况的较全面的很好的合集。

日本民艺馆

三谷龙二的《就在身边的特别之所》,是全书最长的一篇文章。三谷先生清点亚麻床单、竹制苍蝇拍、笤帚、风车、酒器盆、纸巾盒子等日常之物让人愉悦的理由。这些器物构成了家庭生活的部分,没有一件不是实用品,它们都有着优良的质地、合适的形态、淡雅的色彩等柳宗悦曾经强调过的必须确保的美的要素,也是耐用的性质,它们会让主人在使用的过程中感受温馨,这是“美”和“用”之间的交互。这是对柳宗悦美学的继承。

井出幸亮以《“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潮流》分析商品消费之中的审美选择问题,尤以“无印良品”等掀起的“杂货”浪潮观察单身女性消费地位的变迁之研究,可谓生活史一种极有意义的观察。广濑一郎认为,民艺运动并不一定要强调实用之美,“在日用食器领域里表现独特性与个性力量的创作者,应该也是存在的”。这与安藤雅信的观点不谋而合。安藤先生说,“用之美”这个概念不要被语言束缚,“因为美并不只是功能上的美”。小林和人站在传播者的立场,强调生活工艺“应该将不以功能为前提、抽象度较高的造型物也纳入大家的视野”。百家争鸣的态度,正是民艺运动蓬勃之力量。生活是多样化的,对美的评断也当多样。

《生活工艺时代》插图

鞍田崇的《“生活工艺时代”这个说法》,是一篇总结性的梳理文章。他明确了“生活工艺时代”这个短语的涵义。“一种是指生活工艺在21世纪初叶这十年不到的时间里,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另一种是指,生活工艺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成了这个时代的象征性事件。” 鞍田崇在艺术范畴之外,扩大了视域,呈现时代的气息与价值观的改变,很重要的一点,即“物之美”始终存在于人与环境的调和之中,机械时代对人与物的和谐关系造成了损害,民艺追求回归自然,要求重新协调放置物品的环境。

日本民艺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根源于东瀛民族独特的美学理念。黑川雅之曾经归纳“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分别为:微、并、气、间、秘、素、假、破。“细微处有神灵”,要以“一期一会”的珍重心情,认真对待产品的每个细节,考虑光线的调和、力学的空间,尤其要将“简素”的准则用以表现形式和表现技巧的单纯化。《生活工艺时代》收录了很多图片,一眼看去,这些器物给人的感觉,很简洁很朴素很清淡很自然。简素不等于简单。日本美学一直强调的就是这样的状况,越是要表现深刻的精神,就越是要极力抑制表现并使之简素化,而且越是抑制表现而简素,其内在精神也就越是深化、高扬和有张力。

《生活工艺时代》以文图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对美的一种理解,以及,对生活的一种态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