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收藏沙子的旅人》读后感精选

《收藏沙子的旅人》读后感精选

《收藏沙子的旅人》是一本由[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收藏沙子的旅人》读后感(一):妖精地理学

《妖精地理学》这篇也很有意思,真的很想读那本《精灵、牧神和妖精的秘密王国》XD

文章中有为妖怪正名的段落,赶紧摘录下来

Sith,希斯,是苏格兰语中的妖精,性别任意;

fate,仙女,为女性妖精(fairy),希腊神话中成为Nymph,如海仙女涅瑞伊得斯(Nereids),风中的Aurai,黄昏和日落时分的Hesperides,淡水中的Naiades,树林中的Dryades

盎格鲁-日耳曼世界,对应Sith的,是elf,复数elves

精灵(pixies)包括:家养精灵(kobold),豪波哥布林(hobgoblin),哥布林(goblin), 罗宾古德非洛 (Robin Foodfellow),矮人(dwarf),地仙/地精(gnome,居住在地心,守护地底珍宝),霍比特人(hobbit),气精(sylph),席西(Hiisi),这些精灵我们都很熟悉了

卡尔维诺在列举法国凯尔特地区的“小人”文学踪迹时,也提到了Barbey d'Aurevilly的小说《着魔》( L'ensorcelée),在这本书里涉及到地底魔法生灵。

这位善写悬疑小说的法国小说家,作品具有唯美主义和颓废色彩,探讨人性恶与神秘事件背后的动机,主人公多为美丽而危险的女性,影响了亨利·詹姆斯以及普鲁斯特,他的短篇小说集《魔鬼》/《魔怪集》(Les diaboliques)风格大胆,有犯罪的蛇蝎美人,还有神秘事件,堪称代表作。哪天要找来一并读完。

《收藏沙子的旅人》读后感(二):一本收藏沙子的日记

收藏沙子的专家将她的生活碾磨成尘埃并全数收藏,从而远离那些通过装满沙子的瓶子所感受到的风,只留下物质的内核。“也许我们之所以搞收藏,写日记,是为了记录自己转瞬即逝的狂热,换句话说,是将自己的存在之流变成不易消散的客观是实在,或是将连续的意识之流凝结成书面文字的晶体。“这本非虚构的游记仍保持着卡尔维诺一贯的风格:观察和描述,解构和剖析。

“展览与探索”写的是卡尔维诺在巴黎看过的稀奇古怪的展览,其中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怪物蜡像博物馆”中的暹罗双胞胎,以及“画画的作家”中作家对于画家的永恒嫉妒:一面是对头脑的摧残和折磨,一面则是手和眼睛的快乐工作。画家中会写独具风格的文章的很多,而作家中能在绘画上突破约束的却很少。

“眼里的光芒”是对所见之物的观察,其中对人与物关系的探讨:对精美家具的欣赏与占有机制使人可以长期观察物并与之共存,以及普拉茨在承认物质主义的同时试图寻找可以寄托的非物质之物,如名言,典故等。

“奇幻故事”写对所读的书的概述,印象深刻的是“想象之地群岛“这篇,对光怪陆离岛屿的描述一定程度与《看不见的城市》中的城市相似。如钻石岛:“岛上的钻石具有食肉的本能,能够将不速之客啃食干净……狡猾的商人将血淋淋的猪肉丢到钻石上,而这些钻石立即大块朵颐……秃鹫俯冲下来,将猪肉连同吸在上面的钻石一起抓起,带回槽臼中去……商人爬上槽臼,将钻石剥下来……这便是为什么戒指会吞噬手指,项链会吞噬颈脖。“

“时间的形状”讲述了在日本,墨西哥和伊朗的游记:旅人自身空间和时间的变化导致了日式庭院的景色无穷尽;华丽建筑带来的巨大的苦难是璀璨文化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不公的印记见证了文明的创造;“图莱之树“和”耶西之树“分别是时间与人类需求的产物,前者代表了天然,可能与无序,后者则建立在谋划,确定和历史之上;宇宙在不可逆的燃烧并将分解为一团云雾,最终一片虚无,马兹达的拜火教信徒想要永葆火的生命,为的是不让时间终止;曾经的伊朗即使生活在专制主义统治下也能保持精神幸福,女人们可以穿彩色的袍子,神学院的门口坐着像苏格拉底的门徒般吃着蔬菜薄饼读书的学生,而如今打着自由民主旗号的挑事者却将这样的伊朗淹没在了呼喊,狂热与黑色长袍之中。

这些碎片犹如尘埃,也就是沙。“也许只有当我们视沙为沙,视文字为文字时,我们才愈发能明白,这个已然被碾磨,被风蚀的世界,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在沙中找到根基和范式。“

《收藏沙子的旅人》读后感(三):“生活被碾磨成尘埃,也就是沙”

作为瞎逛书店爱好者,喜欢一家书店的表达方式是买上一本店里的书,用消费行动来做支持。

就这样,去年十一月在长沙漫无目的地游走,跟着当地朋友去了目田书店,入了卡尔维诺的这本《收藏沙子的旅人》。

这是他在世界各地看展、旅行以及日常阅读的随记,共三十八篇短文。1984年首次出版的书,直到今日读起来,仍是饶有趣味。

从妖精的地理学谈到幻想家的百科全书,从日本的建筑聊到墨西哥的森林,再到伊朗的宗教,从一系列的展品(如地图、蜡像、绳结、画作)中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自己的所见所闻,当然,少不了他那古怪又幽默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在《世界新在哪里》,他带着大家导览了一遍“欧洲眼中的美洲”,如何看待新世界的新,是这节议论的问题;《文字的城市》将视角移向铭文和涂鸦,提出他的个人异议;《怪物蜡像博物馆》则着重在提供“异常人”的信息。

蛮多需要欧洲历史背景才能读懂或记得的细节,以及相对冗长的人名地名,导致在读某些章节的时候,有点卡壳(是我读国外作品的一道坎了),因此,最为顺畅且亲切的内容算是日本一行关于日式庭院、禅宗故事、古代茶道等的记录。

当然,读这章,正好得闲泡茶,而春风又吹得人酥软,大概也没什么比这美好的时刻了,于是,更是爱不释手,这是浓烈的个人偏好啦。

对于日本的印象,卡尔维诺是时刻揣测的:电车上的女孩和女士之间有着这么样的社会关系或家庭关系;是不是有权有势的人,才能达成一定高度的美学和道德理念……这些都让他沉思。

尽管缺少被东方哲学浸泡出来的文化底蕴,但对于这一系列的疑惑,凭着他对世界文明的思考,也能从另外的角度去理解。

比如日本庭院的完美精致,其对立面是给世世代代的百姓带来困难,他的理解是:“每一种使得我们逃离生活中的不公的设计或想象本身都带着不公的印记……把这座庭院看作是另一段时间的空间,其诞生源自我们希望历史遵循另一种规则的欲望。”

一己之见,藏于字句之中,防不胜防,甚至毫无预警地就接受了,这也得益于他的写作语言,旅行者身份的卡尔维诺,游历这个真实世界后的随记,也同写小说一样引人入胜。

以一处小细节为例,他在波斯波利斯城,写到他在和两类排成纵队的人一起攀登遗迹的阶梯,一队是游客,一队则是“面容尊贵,蓄着大胡子和发髻,戴着以羽毛做装饰的圆礼帽,脖子挂了一条笨重的新月项链,充满褶皱的长袍下露出脚下的凉鞋,有的人手上还拿了一朵花”。

看到这,猜得到另外一队是什么身份吗?

嗯……是石头雕像。

在我看来,跟着卡尔维诺在书里行走,可不是什么轻松事。不是在康庄大道上一眼知道他要去哪,也不是七拐八拐让你实在摸不到头绪,更不是横冲直撞猛地陷入死胡同,在他这里,路线的设计,或让人停歇,或让人变换视角看到事物无穷无尽的模样,然后不断向前延伸。

那在一连串的文字符号背后,卡尔维诺的观看之道,最终会指向何处,这就得回到这本随笔记首篇《收藏沙子的旅人》的主旨。

“也许我们之所以搞收藏、写日记,是为了记录自己转瞬即逝的狂热,换句话说,是将自己的存在之流变成不易消散的客观实在,或者是将连续的意识之流凝结成书面文字的晶体。”

我们都会成为那个收藏沙子的旅人,因为“每一天,每一分钟,每一种思绪都变成了收藏:生活被碾磨成尘埃,也就是沙”。

《收藏沙子的旅人》读后感(四):卡尔维诺的“见”

卡尔维诺

一沙一世界。旅人收集各处沙子,藏于瓶里,归置一室。湖泊河床、丘陵平原,它们的来处很难凭肉眼判断,似乎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无从言说。

“对于这个世界,沙子收藏记载的是漫长侵蚀后所剩的残留,是最后的物质,是对于世界繁杂、多样外表的否定。”伊塔洛·卡尔维诺如是说。《收藏沙子的旅人》在1974年6月25日刊登于《晚邮报》。这篇文章后来成为同名随笔文集的首篇,也是点睛的主旨。

观展心得十篇,构成文集第一部分。这些展览包括16世纪的弗拉芒绘画、各式地图、怪物蜡像、字母表、社会新闻奇观、绳结,等等。有些异国情调,有些遥远的气息,也有些迷离与诡谲。

以卡尔维诺“毫不挑食的百科全书式好奇心”,可以想象它们对他的吸引。举办展览者将自己的所见呈现给他人,作家凭借自己的经验进入特定的场景,或者以文字阐析他所得出的领悟。卡尔维诺本人的思想和识见与这些展品形成一个语境,“视沙为沙,视文字为文字”之时,我们在这个被风蚀的世界里,能够多大程度在沙中找到根基和范式呢?

卡尔维诺主要因他的小说闻名,其实他还是一个不错的随笔作家。这部文集于1984年10月首次出版,收录在加尔赞蒂出版社的“蓝色文集”。卡尔维诺以匿名形式为该书第四版写了简介,其中强调,文集收录的文章以“所见之物”为主题,核心议题放在所见之物(包括想象力的所见)以及观看的技艺之上。这些“零星”的文章,散而不乱,让我们得以管窥卡尔维诺作为艺术爱好者和旅行者的侧影。

文集第二部分名为“眼里的光芒”。卡尔维诺洞见物件隐藏的底层。他从罗兰·巴特的审美哲学出发,从佛罗伦萨观景城堡的《蜉蝣》雕像里觉察时间与虚空,纵谈马里奥·普拉茨的个人文集《幕后的声音》或鲁杰罗·皮耶兰托尼的《眼睛与观念:视觉的哲学和历史》。在《文字的城市:铭文与涂鸦》与《想象的城市:空间的尺度》里,他将目光投向中世纪古城残留的铭文,并且在想象中重新构建前城市化以及早期城市的往昔图像。两两对应的行文,相互印鉴的思维,再次验证了卡尔维诺对城市的关怀与独特体验。

阅读也是一种观看。卡尔维诺的读书理念今次集中表现于第三部分“奇幻文学”。五篇文章在体裁上属于书评,从选择的样本和展开的论述而言,并不仅仅局限于个别的泛论,而是浸透了卡尔维诺一贯的偏好。由苏格兰作家罗伯特·柯克作品所发散的“妖精地理学”,或由《想象地名私人词典》所发散的群岛幻梦,尤其是对《塞拉菲尼抄本》里骷髅、蛋和彩虹的描述,都是非常“卡尔维诺”的。写作是一个孤栖独立的行当,幸而当笔尖触及纸面,作家便获得了赋予现象以多重意义的透视能力。

文集最后部分名为“时间的形状”,包括卡尔维诺游日本、墨西哥、伊朗的十余篇随记。收藏作家一路慢行所见的风景。平和,清逸,闲适。在局外人走马观花的视角里,卡尔维诺敏锐地捕捉新干线上的人情世故,东瀛庭院小中见大的韵味,木质寺庙的原朴与映山红叶的相宜得彰,对自然风景的热爱,延展至他对墨西哥“图莱之树”的赞叹,以及他对伊朗琐罗亚斯德神庙“火中火”的思索。这些游记显示了空间上的位移,历史的传承烙印的地理痕迹,让空间与时间交织,经由卡尔维诺看世界的复杂系统,似乎是跳出自我去观察,但更多的还是内在经验的心理外化,依靠知识素养高度凝结方能不断突破表象的界限。

文化、物质、幻想、冒险、异域和时间的变动以及卡尔维诺当时所处的现实的本质,这些串连了文集的主题,不但是各篇文章的中心,而且也是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迫切议题。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表达了人类在认知上的普遍焦虑。“所见之物”作为世界的组成部分来到我们面前,仍然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信息来源。与此同时,它们无休止地发出提醒,存在着我们的双眼不能而且永远无法看到的东西。

我们的观看之道,又是怎样的呢?

《收藏沙子的旅人》读后感(五):其实我只是想写个短评

一位铸剑大师的弟子声称自己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于是乎,为了证明自己的剑刃有多么锋利,他把剑浸没在溪流里。当溪流带着枯枝撞上剑刃时,剑刃干净利落地把枯叶分成两半。当那位铸剑大师把自己铸造的剑也没入水中时,树叶却躲开剑刃漂走了。——《剑与叶》

这是第四部分卡的日本游记,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古代武器盔甲展。日后,游览京都庭院溪流,垂柳倒影,红色枫叶时,卡又突然想起了鬼脸面甲,高大武士,以及锋利的剑刃。剑与叶的关系是末尾的一则禅宗故事。

这个禅宗故事让我爱不释手。乃至想记下书中种种好玩的事情,把一切和一切都联系起来。于是就开始瞎几把写写,再说上几句。

夏天的时候适合读卡尔维诺的随笔——没有什么比在家舒舒服服地吹着空调,然后跟着卡的思路东跑西跑更有意思的事情了。有的时候,我甚至能感到,大多数人的思路就宛如在康庄大道上行车,最多顺着路牌拐几个弯,而卡的思路就像草丛里的游蛇,猛地探出头的那一下总是趣味横生,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

《收藏沙子的旅人》无疑就是这样一条游蛇的轨迹。顺着这条轨迹,通往的可能是分成两半的子爵,亦或者看不见的城市:作家所做的和学者所做的、画家所做的往往是同一种研究,一如学者著作时引用自己之前的论文,以显示自己研究的连续性和相关性;格尔尼卡则是以毕加索多年研究的斗牛主题为素材,作家的写作也是一种积累:领略了卡尔维诺毫不挑剔的百科全书式的好奇(考古发现的猪舍隔间、《小日报》的社会新闻、怪胎和畸形的展览会、云雨中的男女逐步变成了一只鳄鱼{我尤其喜欢这个}),和他在好奇之外带有浓烈的个人色彩的沉思和浮想联翩后,你能毫不费力地接受他的写作。

《美国讲稿》里,卡尔维诺着力推出了他的写作观:轻盈。卡的轻盈依托于语言,更依托于他神话般的想象力,更更依托于他高度自觉的思考力。此三者从他笔下非虚构的随笔集中都能窥见。请容许我撇去卡的那些惊人的水蒸气式弥漫全书的知识,和随处可见的理论不谈,只捡拾一些对我极有吸引力的想法吧。

第一部分 展览与探索 我的笔记

全书分四个部分。大致来说,第一个部分“展览与探索”写在巴黎看的奇奇怪怪的展览,第二部分“眼里的光芒”写所见之物,第三部分“奇幻故事”写所读之书,第四部分“时间的形状”写其在日本、墨西哥、伊朗的所见与感触。除三篇外,书内文章皆是住在巴黎的卡尔维诺时不时会给合作报社寄去的随笔。去看不寻常的收藏品展览,探秘沙子与文学关系以及收藏的心理;从不同时期的地图展览中思索未知、历史、人情;又或者看书,看“妖精的首要特点是轻盈,忧郁是他们最主要的情绪,大概是因为他们漂浮的本质吧”或者“钻石岛有着神奇的魔力,岛上的钻石具有食肉的本能……狡猾的商人将血淋淋的猪肉丢到钻石上,而这些钻石立即大块朵颐……秃鹫俯冲下来,将猪肉连同吸在上面的钻石一起抓起,带回槽臼中去……商人爬上槽臼,将钻石剥下来……这便是为什么戒指会吞噬手指,项链会吞噬颈脖”。这些这些零星的文字宛如不流畅的思想碎片,透过碎片,人们得以窥见作者对万事都有兴趣发表自己的见解,或爱在边边角角字里行间藏腋只言片语的想法。

第三部分 《幻想家的百科全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