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忧伤动物》读后感100字

《忧伤动物》读后感100字

《忧伤动物》是一本由[德]莫妮卡·马龙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忧伤动物》读后感(一):青春之爱

坐在食肉植物之中,我怀念曾经的爱人弗朗茨,我越渴望占有他,他就离我越远,我越疯狂,我的青春之爱就越不可能平庸无奇,它只能以悲剧收尾。在一个秋夜里,弗朗茨永远的离开了我。

德国作家马龙刻画的这份来的迟来的青春之爱更成熟,同时也更疯狂,细腻悲伤的同时又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她的爱和激情在此之前,寄生在永恒庞大的布氏腕龙的躯体中,她面对布氏腕龙祷告,静候一个和她心灵相通的人到来,最原始的本能促使她和弗朗茨开始了一段隐匿、不被祝福的爱情,爱情的火焰越炽盛越难以掌控,直至将一切烧毁。

尽管这个爱情悲剧大部分源于女主人公的性格,但柏林墙的存在,在这场悲剧的发生中亦有主导地位。这个时期之特殊性在于柏林墙的消失,时代剧变,对“我”以及大部分德国人的生活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思想动荡,东德和西德的观念在融合中发出碰撞,人生的走向由于这个节点,充满了不可控性。“我”和弗朗茨恰属这两个阵营,“我”更疯狂,弗朗茨更理性克制,“我”的爱情像野蛮人一样充满危险,富有攻击性,力图侵袭“文明人”的生活,打破岌岌可危的平衡。弗朗茨离开了吗?还是被“我”杀死了?

当这份爱情终止于一个秋夜,我不得不开始一个人生活。我已经快要忘了永恒的布氏腕龙,我靠曾经炽热的青春之爱延续生命,在我松垮的皮肤和萎缩的肌肉里燃烧。在一片食肉植物中,我抚摸沾有弗朗茨体液的床单一如我抚摸他的脸庞,他的小小的青灰色的眼眸温柔的注视着我。我用长长的双臂抱住自己,永远的沉溺下去。

《忧伤动物》读后感(二):巧妙的设计,细腻的描写抵不住价值观的巨大差异

评论前特意看了柏林自然博物馆的布氏腕龙相关视频。

布氏腕龙在这部小说里见证了很多,柏林墙倒塌的年代、男女主的初识、女主的叛教……这一庞然巨物为小说增添了很多设计上的美感。结尾的设计也很巧妙,来回读了三遍,寥寥几笔便写满了血、惨叫、悲剧,又留足了想象空间。此外,作者对二战结束、柏林墙倒塌这两大社会节点下的社会现象也有些独到的观点,正是这支撑着我读完了这本书。

要不是以上提及的诸多优点,我定会给这部小说打一星,其中的culture shock已经到了我无法调节的地步了。

下面说说最难以接受的,女主的形象。只能说作者把一个角色写活了,写到了能把读者气到睡不着的境界。说是以百岁的视野去剖析自己的爱情史,但通篇下来完全看不到其对自我行为的剖析,只感受到其对他人悲剧的嘲弄(其中包括其所谓“朋友”)。假借“青春之爱”之名也掩盖不了其当三的本质,也掩盖不了其想要原配死的狭隘灵魂。简而言之,女主想要模糊概念,把“爱情”描述为“原始的动物的野性”,这种爱情观与本人推崇的爱情观有不可缝补的裂痕。在这种价值观差异下,我看女主就是一个自私且歇斯底里的疯子形象。感情需要心中道德约束(注意 非社会道德),当看遍女主作的行为后,才幡然醒悟“放手”的爱情多难得且真挚。总之,如果想第一人称体会“林有有”心路历程;如果编剧想写一个当三而不自知,只有动物野性,全无人类可取之处的反派女角色,肯定能有所收获。若只是想读书打发时间,为了娱乐,那远离它。

《忧伤动物》读后感(三):神圣

我是被第一页的内容吸引着买下这本书的。开头的文字感以及女主人公已过百岁的人设,让我想象着这是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大脑可能已经糊涂的女人回忆她的爱情故事。我期待看到一个已经活得够久活得够明白的老女人如何用呓语般的文字讲述她的爱情,她的人生,以及她认为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东西。

现在看来,她的确是讲了这些,的确是根据记忆的飘忽性来讲述她的故事的。

但是,虽然她刻意强调她老糊涂了,但全篇看下来,主人公老得一点儿都不明显,这个老除了开头和结尾,中间都显得很刻意,尽管用了那么多记不清几十年还是几十年。

特别是她正式开始进入回忆之后,好像突然就来劲了。在提示我要开始好好回忆了的时候,叙事结构的痕迹一下子显现出来的时候,让人感到了一种破坏。

在她讲述一些儿时的事情时,会觉得这多少显得有些无关紧要,是作者自己一定要记下来的欲望在作祟。

在读的时候,我想到了戴维斯的《故事的终结》,想到了门罗的一些小说。对比之下,会觉得作者的叙述不具备特别强的共鸣力。也不是那种哪怕只读一段就会让人入境,让人感到享受和惊叹的文字。

这终归来说是一本主题性极强的书。

恐龙,乌龟,蚂蚁,被抢夺的狗,战争,柏林墙,东西德,作者在书里也大量注入了许多具有特别时代背景的东西。她努力把这些东西钩织在一起,为她的主题服务。

比起讲述他们的爱情,作者更多的是在注解这种爱情。好在,她没有用那些多巴胺啊什么的去注解爱情,她用了神圣性。她没有用所谓的感性冲动,不理智去解读人的疯狂性,而是用了原始力,像恐龙一样的原始力(反复出现的床单上的食肉植物)。尽管像蚂蚁那样理性系统地分工更容易长久存活,但人是属于生活的。

比起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仍不明原由集体灭绝的恐龙,比起又经过一亿多年被人们发现的恐龙遗骨。人类的历史显得何其短暂,人的一生又显得何其微小,未来又是多不可预测。但柏林墙存在的四十年却把一大批东德人的生活和命运改变了,人们在那堵墙的周围挣扎,看不到墙倒塌的未来。即使墙倒了,身上的桎梏还在。

书里有句话——这四十年的政治突变可能抵不上一只恐龙在地面上抬起一只脚所需要的时间。

是啊,微小的如此可笑,却又如此凌乱慌张,而这就是人。也许只有面对着恐龙,面对着某种神圣性,人才能感受到人的自然和应该。

《忧伤动物》读后感(四):当爱已成往事,我们无能为力

聆听着叙述,起初以为是泰坦尼克里的老年露丝,眼看着却变成了卡夫卡笔下的甲虫。

小说对爱作了全新诠释,其中没有传奇,没有惊险,没有波折,只是如死水微澜般地荡漾着,又如俗艳的花朵黯淡地摇摆着,正是老妇般的诉说。

青春之爱和肉欲之欢,也许本来就是一回事。当不能拥有对方永失我爱的时候,自己跟僵死的动物有什么区别?望着憔悴的面容,摸着枯瘦的身体,回味着往昔的温存,不由不使人向往青春之爱。

然而,青春之爱毕竟只是中年之后人们的理想,它虚幻没有实体,只能属于永恒的过去,又怎么能满足爱情动物此际的欲求呢?

看过一本叫作《欢愉》的小说,一个人即便离开人类文明社会,进入原始的自然状态,左右我们的还是内心对于爱的焦灼。不管是自然的森林还是城市的森林,爱情的种子一旦种下,都将会生根发芽,并慢慢长大,最终遮蔽住人们的眼睛,通往一条不归之路。

弗朗茨想要避免他父亲的悲剧,却仍然无法避免命运的捉弄。他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爱,但当感受到危险想要回头之时,才发现已经控制不了局面,左右不了爱的另一半。

爱是残酷的,它会腐蚀相爱双方的灵魂,使之倍受煎熬,尝尽苦涩。只是弗朗茨怯懦些或者说理性些、克制些,而女人公却未能经受住试炼,一心只想付出和索取,终于玩过了火。

她跟弗朗茨的父亲一样选择了追求真爱,却未意识到爱是有先后早晚的。即使你爱的再深,那也不能改变什么。一切还会照旧,而你照旧会老下去。你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你的身体越来越差,而你的爱越来越没有着落。

想到了国产电视剧《牵手》里的王纯,又想到了日本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里的莉香。其实,适时的放手能让彼此都拥有幸福,不是吗?但有多少人能真正理性地做出选择呢?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憎恨老妇,却也有充分的理由同情她。老妇自私而残酷,被爱逼得发了疯,并从此生活在罪与罚之中。她的青春和暮年一样充满了孤寂和忧伤。这样的命运,这样的结局,只能令人唏嘘不已。

马龙的写法很特别,她似乎想要我们一口气读下去,却又几乎没有多少情节可言,更多的是让老妇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感受。然而她把真正犀利的刀子放到了小说结尾,让读者猝不及防,几乎眩晕过去。

又想到了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恋情的终结》。的确,男性与女性的爱有截然不同的特质,但必有一方是孽障,一方是罪愆,而双方都可以成为悲剧制造者。

青春之爱与中年之爱,前者敏感而热烈,后者精致而深刻。当青春已逝,人们方才醒悟,自己刚刚长大而已,未体验的那么多,不能再次错过。然而,只要走进爱的烈焰之中,就要承受炙烤的痛苦。

遗憾的是,纵然有千百本《忧伤动物》,类似的故事还是继续发生着。

《忧伤动物》读后感(五):忧伤的爱情

文 | 海蓝蒲雨

大部分女人都把爱情看得很重,它沉淀在生命里,成为了无穷无尽的力量,汇集到了生命的河流中,源源不断。完美的爱情,彼此皆大欢喜,生活在岁月的流淌下显得五彩缤纷,却逐渐失去了回味的色彩;令人遗憾的爱情,静静地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之河里,在夜深人静或者忧伤难过的时候,它会闪现出来令灰色的爱情呈现出一抹动人的血色,在暗沉的夜色抹上一丝点点金光,令人炫目。

《忧伤动物》讲述了一个忧伤的爱情故事,主人公是一位身体硬朗思维活跃的耄耋老人,她每天沉浸在她长久得不到但却十分沉迷的爱情中,她不断在记忆中回忆她失去的“青春之爱”,一遍又一遍地回忆那个曾带给她些许温存的情人弗朗茨,有时候回忆仿佛近在眼前,重新演绎了一番,但有些回忆似乎不太明朗,她模糊地判定或者再创造了一番,让一切焕发了生机,变得颇符合心意。

从一开始就能够看到宿命的爱情,在老妇人的喋喋不休的诉述中蒙上了一丝忐忑和不安,淡淡的哀伤萦绕着他们,并且有着“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错愕感,不知不觉中有一丝迷雾蒙上了读者的眼睛,隐约地感觉到,这是一段危险的爱情。

年轻的时候,老妇人是一家自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布氏腕龙的研究工作,已婚,有女儿。情人弗朗茨是一位膜翅昆虫学家,主攻方向为研究蚂蚁,已婚。就在高大令人仰目的恐龙骸骨的注视下,两颗寂寞的灵魂相遇了,擦出了爱的火花。两人常常在公寓里私会缠绵,或坐或躺在“食肉植物的花朵”的床单上,爱情的火花越发让人心驰荡漾起来。

女人的占有欲是可怕的,特别是在爱情里越陷越深的女人,老妇人就是其中之一。她沉浸在这美妙的“婚外情”里,而且还认为是她缺少的但现在得到的“青春之爱”,曾经阻隔的柏林墙因为他们的爱情而“恰当地”倒塌了,让他们有了心灵和肉体结合的机会,她深深地认为她和弗朗茨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她开始跟踪弗朗茨太太、尾随他们到机场、打电话“骚扰”旅行中的弗朗茨、去找弗朗茨太太摊牌等,她像一只暴怒的恐龙在不断地咆哮,却妄想抓住一只即将想逃跑的蚂蚁。

性格颇为软弱的弗朗茨并没有成功阻止几近歇斯底里的老妇人,就像是他的家庭眼睁睁地看着他父亲直奔女同事的怀抱一样,颇有些玩味和无奈。婚外情中的爱情,犹如飞蛾扑火,激情却惨烈。只是在老妇人类似于喃喃自语中的口述中,却往往未察觉到那暗藏涌动下的烈火,读者却仿佛是温水煮青蛙中的那只青蛙,等到水沸了才知晓现实的惨烈。

结局似是而非,看似真,又像假,模棱两可却颇有味道,实属独具匠心。从后往前咀嚼,反而更加明白老妇人说得很多回忆她都会进行二次创作或者创新,真真假假互相掺和,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份爱情除了让弗朗茨付出了代价,她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曾经的幸福之家分崩离析,远离人群孤独终老,独自在回忆里给心灵增添负担,最终“青春之爱”变成了“临终之爱”。

另外,在故事中发现了另一个彩蛋,作为老妇人的丈夫在其口述中也曾粉墨登场过,只不过只有寥寥数语草草结束而已,她曾说过他“消失”了,是他发现了她的婚外情后自己独自离开,还是“被离开”而呈现“消失”的状态,都不得而知了,只有我们自行想象了。

爱情可遇不可求,强求的爱情更是不苛求,与其困顿自我固步自封,还不如另寻真爱反而变得可爱些呢,望这样忧伤的爱情少一些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