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00字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00字

《巴黎圣母院》是一本由[法]维克多·雨果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5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圣母院》精选点评:

●人类的心灵只能装下一定体积的绝望,好像浸满水的海绵,任凭海水流过,却不再吸收一滴水了。#因为翻译扣一星#

●我qtmd傻逼封面

●山飒翻译挺带感

●装帧精美,原版插图特别奈斯,值得推荐的一部经典之作!

●巴黎圣母院要烧毁了,难过

●很值得推荐的一本书,这个版本的插图也很精美

●这本书好漂亮啊!很喜欢巴黎圣母院,看了会感触良多!

●我是来给封面打分的。请移步隔壁老翻译家译本,谢谢。

●再丑陋的躯壳之下,都可以拥有一个无比高贵的灵魂。感动于这个爱情悲剧。

●可能是我太年轻了,看不透里面的意义(隐隐约约)但我觉得还是挺好的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一):是残缺,但依旧美

雨果的卡西莫多像一只爬行在笔立墙壁上的壁虎,在两座钟楼的表面上攀登。这两座孪生的巨大建筑物,那样高耸,那样凶险,那样叫人望而生畏,他爬上爬下,既不晕眩,也不畏惧,更不会由于惊慌而摇摇晃晃。

在这座庞大雄伟的圣母院中,卡西莫多用生命在热爱着那两座钟楼,他虽听不见,但在圣母院的钟声中,他的灵魂得以保全。

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曾说“岁月的蹉跎赠予这座教堂的,远比夺取的要多”,愿这座雕塑了800年世界历史的建筑,不仅是捧在掌心的文字,更是出手可碰的文明。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二):不推荐

刚刚开始读,但是刚读第一章就好无语。其中一个人物的译名叫若让。其他的版本都是翻译为约翰。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人物译名很正常。前文若让这个人物刚刚出现,在后文,有一句翻译是:“在给圣人若让献上弥撒之前,国王应该问若让先生是不是更喜欢用普罗旺斯口音唱的拉丁赞美诗。 ” 这里就让我很疑惑这个若让是指谁,我还以为是人物朋友调侃他,称他为圣人,后来看了其他的电子书和注释,才知道圣人若让指的是施洗约翰,把施洗约翰翻译成若让真的是让人很无语。既然两个人的名字是同一的,为什么要把圣经里的施洗约翰硬改为若让呢?毕竟施洗约翰这个称呼更为人熟悉。翻译名著真的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背景才行!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三):《巴黎圣母院》 ——难逃定数的命意 雨果 李玉民译 上海文艺

这是第二次读《巴黎圣母院》,当人们都在为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心痛的时候,我则想到了曾经看过的这本《巴黎圣母院》,脑海中 仅仅存留 一位宛如天仙的吉普赛女郎 和 拥有魔鬼的绝美面容的敲钟人卡西莫多 的凄美爱情故事的记忆,于是二读这本书,果然重读亦会 有全新的感受。堂·克洛德这位主教代理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也许是这本书中塑造的最为饱满的人物,他博学多识,性情冷淡,而 在他那严峻,沉静阴郁的神情下,藏着一双深陷的眼睛,闪烁着非凡的青春,火热的活力,深沉的情欲。他追求者至上真理的炼金术,而艾丝美 拉达的出现让代理成为了恶魔。 “我又惊又喜,心醉神秘,忘情地注视着你。我全神贯注地凝望,猛然惊恐得战栗起来:我感到命运抓住了我” “这种腐蚀心灵的爱,转为绝情仇恨的爱,结果是把一个送上了绞刑架,把另一个引入地狱,她变成了绞刑的冤魂,他成了炼狱的恶魔” 堂·克洛德的占有欲主导了这个故事的悲剧。 当然还有 原序,这本书灵感的来源:刻在巴黎圣母院石墙上的哥特字体的 命运 二字,这难逃定数的命意钳住了作者的心,而这个中世纪伟大的宏伟 教堂,在被世俗的人们破坏。作者在命运二字的背后,给他塑造了一个悲壮绝伦的爱情故事,旨在告诫我们对于流传下来的艺术品,要完整的保留其真实的面貌。 正如原序结尾所说“在石壁写下这个词的人,几百年前就消逝了,历经几代人,这个词也从大教堂的墙壁上消逝了,就连这座大教堂,恐怕不久也要从地球 上消逝”。而如今的巴黎圣母院的火灾,似乎在验证着什么。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四):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们是人类了不起的文化财富,且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即使时隔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数千年,依旧读起来很有味道,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俨然就在此列。这是一部堪称不朽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浪漫主义题材的长篇小说,更是一部具有时代背景的鸿篇巨著。

小说将故事定位于15世纪的法国,那时宫廷和教会共同压迫着普通民众,人们在诸多的宗教制度下饱受摧残,就在那座了不起的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周围也上演着属于它的爱恨情仇,那个多嘴多舌、胆小怕事、自我感觉良好的诗人格兰古瓦就在作者的安排下有幸见证了这一切。

这是一个让巴黎小市民沸腾的日子,人们为了迎接既是主显节又是愚人节的到来,早已提前一天许久到达指定地点,那些安分守已的人即使遥遥观看依然乐此不疲,尽管大家都因为拥挤忍不住怨声载道,尤为讽刺的是那些以红衣主教为代表的“大人物”的到来远比节目本身更重要。或许,其中可能会有某一部分人如格兰古瓦那样义愤填膺,可最终却不得不选择与现实妥协。

在这样的日子里,有两个人是特别的,他们似乎与大多数人与众不同,一个美的炫目,一个丑的吓人,都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丑的那个是个男人,或者说更像凶恶的野兽,叫做卡西莫多;美的那个自然是女子,犹如大自然的精灵,叫做爱丝梅拉达。很难想象,这样的两个人会在日后有更深层次的交集。

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对美丽的爱丝梅拉达一见倾心,指使自己的收养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将其绑架。谁知皇家护卫队队长刚好经过,并解救了这位美丽的少女。于是,如所有英雄救美的桥段那样,爱丝梅拉达爱上了她的英雄――菲比斯。不过,接下来的事情却没有那么美好了,她一方面被菲比斯巧言欺骗,一方面又要忍受副主教的陷害和骚扰,可谓身心俱伤。幸好,还有那个知恩图报的卡西莫多守护,总算让人阅读之余,有了些许慰藉。

然而,在时代的大环境下,小人物纵使奋起反抗,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束缚,最终故事还是以悲剧落幕了。我想,假如爱斯丝梅拉达或者卡西莫多能够像诗人格兰古瓦那样稍稍妥协,或许结局就不会那么悲惨,可若是真的如此,那么他们也就不再是他们了,而《巴黎圣母院》也不会如此被人铭记。换而言之,正是爱丝梅拉达和卡西莫多的死亡让这部文学作品走向了高潮,也更加充满艺术性,从而唤醒麻木的人心。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小说,除了故事主线,其内容还融入了很多关于中世纪建筑、人生追求、生活哲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字,且书中配有精美的图画,仔细品读之后,让人很是喜欢。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五):从爱丝美拉达之死看爱情

在法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时代,一部叫做《巴黎圣母院》的作品横空出世,掀起了当时人们对圣母院的关注和重视,这是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功劳。在这部小说中,我们的大作家雨果对圣母院作出了最诗意的描述:它雄伟辉煌,充满中世纪艺术气息,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王者,历经岁月依旧闪耀光芒。当然,最令人动容的小说中那位像仙女、像天使、像女神一样的波西米亚少女——爱丝美拉达的爱情故事。

她,是一个超自然的精灵,尽管年幼时就离开了母亲,四处漂泊,却依旧纯粹而美丽,尤其喜爱跳舞和唱歌。这样的女子走到哪里都是光彩夺目的,因此一出场就惊艳了所有人的眼球,男人们为其舞姿陶醉,女人们则不由得心生妒忌之心。而这样的美好在那样的时代下却同样意味着不可预知的麻烦和危险,一如人们眼中她那纤弱的身体,仿佛经不起任何摧残。

美丽不是罪,但却容易引发犯罪。当爱丝美拉达在河滩广场翩翩起舞时,她不知道自己无意间已直达一位教士的心底。这位看上去不怎么平易近人的克洛德.弗罗洛是圣母院的副主教,从很小的时候起就献身于神职,是个博学、智慧、深邃且醉心于艺术研究的人,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禁欲者。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几乎完美的人设在一夕之间轰然倒塌。是的,他十分确定自己已然爱上了这位美丽的少女,并因此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举动,甚至最终将心爱的送上刑场。

如果说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是因爱生恨,那么那位曾经被当选为“愚人教皇”独眼敲钟人——卡西莫多则是由恨生爱。他,是一个被命运打碎又胡乱拼接到一起的人,天生长相丑陋,用吓人一词也不为过,曾经受尽世间白眼,仇视世间一切,又漠视众人,借用雨果在书中的一句话说,“卡西莫多对副主教的爱,超越狗、马、大象对其主人的忠心。”究其原因,只是因为他收养了他。由此看来,卡西莫多骇人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纯真善良的心,而这也成为其后来对少女爱丝美拉达滴水之恩的各种维护和不计后果的奉献的根本原因。

爱情让人着迷,两厢情悦固然有之,伪善的欺骗更不少。显然,爱丝美拉达眼中的爱人——菲比斯则属于后者,他出身贵族,英雄潇洒,是国王近卫队队长,可以满足女人对男人一切的完美幻想。可梦终究会醒,这个看似深情的男人是爱丝美拉达的桃花劫,一次又一次带给她的只有悲伤和绝望。

卡西莫多与菲比斯无论是为人,还是对待爱丝美拉达的态度上,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只可惜她看不透,也看不懂。人生如戏,有的人身在其中,有的人却一心只想做旁观者,那个同样被爱丝美拉达施恩,从而得以活下来的诗人格兰古瓦不免让人失望,幸好她的身边还有一只小山羊嘉莉在守候,还有那个生死相随的卡西莫多。

《巴黎圣母院》塑造了爱丝美拉达和卡西莫多的不幸,他们的死亡是必然的,这是时代作用下的悲剧,也是爱情的悲剧,一如封面上那句:“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多恨你,就有人多爱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