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燃烧的巴黎圣母院》的观后感大全

《燃烧的巴黎圣母院》的观后感大全

《燃烧的巴黎圣母院》是一部由让-雅克·阿诺执导,塞缪尔·拉巴特 / 热雷米·拉厄尔特 / 艾乐蒂·纳瓦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燃烧的巴黎圣母院》观后感(一):当习以为常突然有天冒烟起火

巴黎圣母院起火的前两周,陪第一次来巴黎游玩的朋友经过圣母院前的长队时,我说反正这样的著名景点跑不了的,下次再来参观也无妨,我们达成共识,抬头看了看塔楼便离开去看那些有时限的艺术展览了... 当天看了什么样的当代艺术新展已经不再记得,但我永远忘不了不久后看到新闻里报道圣母院大火时自己后悔的心情。想到自己剥夺了朋友这辈子也不会再有的体验,简直有些寝食难安...

作为一个对宗教和历史了解都很少的人,虽然在欧洲看了太多教堂,那阶梯一层层走上去,累到不行好像最后就为俯瞰一眼城市全貌,总觉得没什么意思。

但圣母院起火后,电视报道以及身边法国人真实的悲伤深深戳到了对历史无知因而一直拒绝关心和欣赏经典之美的我。

毕竟是法国拍出虎兄虎弟和熊的故事这类家喻户晓经典的导演,本片的叙事完整成熟,处理这样结局人尽皆知的剧本,也做到了悬念十足,牢牢揪住了观者的心和眼。从一个新员工平凡的一天开始,一场灾难在日常的平静下缓缓铺开。

对于火灾究竟从何引起的,导演给出了几处明显的暗示但并没有深究这个问题,许多历史建筑的火灾都发生在施工维护期间,所以也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质疑和追究是否有人蓄意纵火,重要的是,火势是如何在警报即使响起后依旧一步步走向失控... 这部分影片表现真实又生动,我在观众席上也摒住了呼吸。

对某些危险预兆的习以为常,回头看总惊的一身冷汗,但在发生的当下却显得那么平常,琐碎的仿佛忽视它才是明智之举。

对文物的保护和对所有脆弱又珍贵事物的保护(比如环境,自然,动植物)其实很有共通性,经典的历史建筑,仿佛融入了人类建设的自然环境,变成了仿佛不会坍塌的山一般的存在,然而就像氧气,水,咖啡,蜜蜂,这些再日常不过的生活元素一样,火星一点点燃烧,烟雾一开始总在我们看不见闻不见的地方,警钟早已响了又响,听多了我们便可以像早上赖床按掉闹钟那样轻易将它们忽视... 等事态真到了十万火急的境地,突然开始有相关当事人争分夺秒,有领导和政客出场应对围上来的新闻媒体,有关心却又手足无措的路人饱含热泪的歌唱祈祷,也有出生入死在火线的人,急着从火舌的好胃口中,抢回点什么对人类文明至关重要的遗迹...

在大火燃烧时,最先救出什么? 这个心理测验里常常出现的问题放进现实里,也很给人启发,有官方决定的,众人不惜生命代价也要抢救的重点文物,也有在场的个人,觉得值得自己一番个人力量冒险去珍惜的宝贝...

本片作为纪录片来看,真实又可谓面面俱到,作为寓言故事来看,也值得借其中选择的重点来反思生活的日常啊。

不然浑浑噩噩日复一日,十万火急,大厦轰然倒塌的那刻才发现最珍贵的东西还锁在火场里,并且自己还丢了钥匙,那就...嗯?

《燃烧的巴黎圣母院》观后感(二):《燃烧的巴黎圣母院》——最文艺的灾难片

方方面面堪称完美的电影,因为它半叙事性得复原了巴黎圣母院被焚烧的几个小时。也是令我煎熬的两小时,从着火开始一直泪流满面,几度捂住耳朵,就好像可以看不见这个惨剧一样,我在空无一人的电影院,哭到力竭。 巴黎圣母院是这个世界上我去过次数最多的景点,也是贯穿我整个20多年人生的最重要的符号。在我十岁的时候,我读过了大部分都名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部《巴黎圣母院》。后来,雨果变成了我最喜欢的文学家,直到今天,他的极致的人道主义思想仍旧深深地影响着我,也希望他还能强悍地影响这个文明世界。 电影的开场一团混乱,施工现场随意丢弃的烟头,第一天上班的安保人员,老旧不靠谱的报警系统,堵在路上的消防车队,妨碍交通的各色行人,爆胎的velib,拿错了的couronne,忘记密码的regisseur ,一级又一级没啥用的行政,大家宁愿拍照发状态,都没有人报警! 报警了还认为是笑话,没有人真的关心巴黎圣母院。 冲锋陷阵的几个人因为火势太大不得不撤退,消防头子跟马克龙说对不起没能阻止圣母院燃烧,因为我要保护我的人的生命。最后还是靠几个消防员殊死一搏扑灭了le beffroi nord的火。无数槽点确都在讽刺和反思这场人祸,在一次次的过程中圣母院本可以不必自焚的时间里,都被那些漠不关心的人耽误了!开头错过的那么多时间,圣母院就在那里烧啊烧,我的心一直滴血。 最后,如果大家愿意多听人微言轻的黑人的报警,不知道巴黎圣母院是否不会秃顶。好在最重要的文物保存下来了,但雨果的Fatalite再也不见了。怒火的神兽和流泪的玛利亚,还有神父远去孤独的背影,无一不痛斥这个人祸。整整两个小时,哭得惨兮兮的我看完电影大半夜在华沙的街道,一身白裙,氛围感拉满,悼念我秃顶的圣母院。 深夜的电影院只有我一个人,波兰人看来真的不关心巴黎圣母院,或许,除了我,也真的没有人会为它整整哭了两小时吧。这是一部浮夸但缠绵悱恻的半纪录片。纵火再现尤其令人赞叹,而且使用大量真实的片段很棒。电影中描述的巴黎很逼真:一座又美丽又混乱的城市,而它一直在建设中。 今年五月的时候我又去看了巴黎圣母院,仍旧热闹繁忙的街道,来来往往的行人,却再也没有来看巴黎圣母院的游客了。我抬头看了看已经不在的尖尖顶,心里好难过。五月的巴黎圣母院,再也没有错落的樱花和层层的建筑,有的只是被围起来的工程建设。 疫情期间,在欧洲走了太多的地方,大部分都在建设,恍然如梦的,唯一建设好的是奥地利维也纳的黑死病柱。一样反反复复去了很多次的地方,终于看到它再次完整的模样,也不知道再看到巴黎圣母院完整的样子是哪一年了呢。 最后,这是我看过的最文艺的灾难片,它一样落于俗套,煽情过度,迎合主流政治,一样的歌颂个人英雄主义,但是,真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来看看巴黎圣母院是如何一点点坍塌的。穹顶轰然落下的火花,那一瞬间,好似末世。但或许,这不过是很多人偶然看到的新闻一句话,转头就忘记了的历史。 抬头看着晴朗的星空,我的眼泪又流了下来。那个挣脱妈妈手的小女孩跑回去为玛利亚点了蜡烛,还系上了自己的头绳,最后,流泪的玛利亚却逃过了大火,从电视里看到玛利亚还完好的女孩亲吻了熟睡的妈妈。这才是电影里最动人的一段呼应。 2022-08-23 00:21 于华沙

《燃烧的巴黎圣母院》观后感(三):法国式自大绝不相信发生八百年一遇的火灾。

Jean-Jacques Annaud是国际化制作和注重吸纳好莱坞式叙事的法国导演,否则好莱坞不会请他执导《兵临城下》。 80岁的他依然沿袭法国式自然主义手法,克制渲染,但叙事非常细腻写实。整体态度不置褒贬,但从电影语言来看,对巴黎圣母院管理当局管理水平之陈旧低下还是持一定批评。 《燃烧的巴黎圣母院》片名非常有力,在法语语境下,联想可驰骋数个世纪。是否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人民的愤怒,或雨果不朽著作《巴黎圣母院》的续章还是颂扬拿破仑的传奇? 都不是,是巴黎圣母院发生了不可能发生的火灾。影片对火情酝酿失控前有极其细腻的表现,也是给傲慢的法国人一次又一次反思挽回的机会。

开篇几分钟,迅速进入首次预警。楼顶维修工人切割作业疏于管理酿火种。

火灾凶兆2,经年积累可燃垃圾。暴露管理死角。

凶兆3,燃烧烟头被风卷入中庭森林,是第二处明火。

凶兆4,电路过载,加剧高温短路产生火花风险,

凶兆5,高度助燃可燃物的处置态度即表明绝不相信火灾的发生。

凶兆6,7,8,鸽子啄啃电线,电气设备严重老化失修。操作电子敲钟的工作人员对钟声异常毫无戒备。

凶兆9,电路短路导致第三处明火。

凶兆10,15-L1号烟雾报警器报警。细节镜头令人感叹。

凶兆11,电脑误读误显报警信号地点文字为:阁楼圣器收藏室。但报警代码正确。

凶兆12,尽职黑人员工查阅地址代码簿,清晰显示:圣器室代码为15-L12,而非15-L1。因此电告上级。

凶兆13,年迈工作人员接警报探查圣器室无火情后,对系统误报习以为常的他迅速离开。头顶中殿森林的浓烟已经冲天,毫无察觉。

凶兆14:15-L1正确地址为:阁楼中殿。两名工作人员到现场发现明火两米多高。拍照报警后拔腿逃生。对眼前灭火器完全无视。当然这种管理水平,灭火器随时可能无法正常使用。最后一次挽回的机会丧失了。此时距首次烟雾报警约半小时。

影片后段,巴黎消防总队负责人(中将军衔)在火灾指挥现场,对总统马克龙有一番解释,意即,消防队员可以舍身营救人命,但是不会为抢救无论多么珍贵的石头或木头而冒险牺牲生命。价值观接受吗? 1200年前,查理曼大帝种下的1300棵橡树,用其完整的树干搭建了巴黎圣母院中殿宏伟的穹顶。法国人自豪的称其为森林。并坚信如此庞大的木结构绝不会燃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