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he State of Affairs》读后感锦集

《The State of Affairs》读后感锦集

《The State of Affairs》是一本由Esther Perel著作,Harper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6.99,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State of Affairs》读后感(一):防出轨指南:你的恋人并不“属于”你,TA 只是“借给”你的

过去 20 年中,全球两性及婚姻关系大师埃丝特·佩瑞尔(Esther Perel),将大量精力投入对外遇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她走访了几千对有外遇问题的夫妻,希望搞明白:究竟如何定义出轨行为?人们出轨的动机究竟有哪些?出轨问题能教给我们什么?

她将答案写入这本《外遇问题》,本书已经成为纽约时报超级畅销书,成为美国亚马逊婚恋板块的第一名,成功入选《经济学人》2017 年必读书单。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看看这本书的精彩内容。

1.“我只爱他,他却还偷偷爱着那个小婊砸!”

作者在刚开始举办公开讲座的时候,经常问观众“你们有多少人被出轨问题困扰过?”令人惊讶的是,经常有超过一半的人举手。尽管大家羞于在公开场合承认自己出轨或被出轨,但是都想知道,如果自己的邻居、同事、好朋友出轨/被出轨了,自己作为受到影响甚至需要帮着出谋划策的一方,该如何是好?

而在私下场合,比如活动的休息时间或者邮件中,作者每天会收到无数前来咨询的邮件。大家都很焦虑地问她:“我老公出轨了,我该不该告诉我女儿?”“我老公出轨了,但是我们共享了所有社会关系,以后身边的所有人都要‘站队’,这会影响我的生活和工作呀!”“我最近感觉他可能出轨,你能不能帮我算算,他这样的人,有多大概率可能出轨啊?”

更多点击

《The State of Affairs》读后感(二):Affairs

最近在读Esther两本书,一本讲婚内,一本讲婚外(这本),都写的非常好,非常有启发,应该算是读过的两性关系的书里最好的了。Esther自身独一无二的经历:父母是纳粹集中营幸存者,重生的信念;自己多国成长的经历;Therapist的工作性质,使得她写的书不刻板教条,but enlightened and inspiring。看书的过程中,我也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生活,尝试一些改变,发现效果挺不错。

这本书看起来是在讲外遇,其实是在讲两性关系。

关于外遇的刻板印象:如果各种需求(性,情绪价值,尊重)在家里可以得到满足,就不会去外面寻找。男人外遇是因为无聊和对于亲密关系的恐惧,女人外遇是因为孤独和对于亲密关系的渴望。忠诚的伴侣是成熟的、负责任的、现实的;背叛的伴侣是自私的、不成熟的、缺少控制的。外遇总是有害的,绝对不会被婚姻兼容或者对婚姻有帮助。离婚比原谅更能赢得自尊。

关于外遇的偏见:外遇发生在别人身上,会谴责这个人自私、软弱、不可被信任;而发生在自己身上,会觉得命运安排,没办法的事情。

关于婚姻的真相:当各种需求(社会需求、价值需求、情感需求、性需求)都需要在一个人身上被满足时,关系反而会变得更脆弱。

关于性的真相:性已经成为我们的“身份”之一。它是一种自我表达,而不仅仅是动作和行为。在新时代的亲密关系中,性愉悦是我们应该得到的东西。

关于关系的真相:我们想通过关系激发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关于外遇的真相:外遇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发现,就像恋爱一样。

而实际上,外遇教会了我们认识“关系”,是价值、人性和性的力量的探讨。

国内各种两性公众号一般对外遇的认识主要是为了性,尤其是男人。我倒觉得换个角度可以理解为:大多数男人不擅长语言这种表达方式,而更喜欢身体这种表达方式。但这并不是外遇的主要原因。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外遇的根本在于渴望(desire),被关注的渴望、被联结的渴望、性的渴望。而渴望更多的源于想象(imagination),尤其是外遇,因为在婚姻之外能和这个人的相处有限。这一点跟“爱”有着相同之处,爱很大一部分也是来源于对另一个人的想象和幻想。想象也可以唤起身体的感觉。这种身体和内心都被唤醒的感觉,让人们觉得“在活着”,有了生命的能量。

如何让婚姻保鲜?增加想象力。把用在外遇上的欲望和想象转移到婚姻内。不要那么严肃,在婚姻里增加情趣和玩乐的态度。这件事恐怕更难,所以要继续好好读完ESTHER另一本书。

《The State of Affairs》读后感(三):扩展阅读及思考

一、出轨的定义

本书里关于出轨的定义如下:

"Including one or more" 通常会被认为只要具备一个条件就够了。但是在一个关于这本书的访谈里,Perel同时提到:

有兴趣的可以看下这个访谈:Esther Perel with Chris Cuomo: The State of Affairs — Rethinking Infidelity (没有办法贴Youtube的链接……)

里面有谈到”Infidelity“的定义是个非常主观的话题,无数人会在出轨发生之后反复讨论这个话题,更好的时机是“when things are good in the relationship, not after a crisis”; "before stepping on each other's toes'……

不光是出轨的定义,当我们抛给对方/或者从对方处接收到一个词的时候,我们默认双方对那个词有着同样的interpretation。事实上很多情况下,双方的理解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可能更好的方法是先深入讨论下双方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最好做一些展开,而不是一口答应,然后在自己理解的范畴里去行动。有一本讲沟通的也可以作为扩展阅读:《No One Understands You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二、出轨后的沟通

关于出轨后的沟通,在另一本专注于Infidelity的书《Not "Just Friends"》里,作者Glass建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要是the betrayed partner想要知道的,unfaithful partners都应该毫无保留地诚实地回答。特别是与the affair partner的后续互动,均应该主动分享,Glass认为这是重建信任的重要步骤。

本书作者Perel有略微不一样的观点,认为the unfaithful partner在分享真相及回答来自另一半的问题时,应当“Ask yourself, is it honest, is it helpful, and is it kind?”。可能不光在这种场景下,在我们和伴侣沟通的时候,特别是牵涉到一些艰难话题的时候,不急着表达,想一想这几个问题可能也是有帮助的。

另外一个要问自己的是,分享/披露那些信息的目的。是为了对方和你们的关系,还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罪感,或者让自己好受一些。

当评估一个“真相”对另一半的影响的时候,“don’t think just in either-or terms or in the abstract”,去想象整个场景,在心里预演整个场景,你们在哪里,你说了什么,你从对方的表情中看到了什么,对方会如何回应……

这个分歧可能更多的是来自文化的差异。作为一个有法国口音的比利时人,Esther Perel在《亲密陷阱》中指出,大部分美国的咨询师都相信如果要重建亲密关系,完全诚实是必要的。美国文化在亲密关系中推崇transparency, "having no secrets, telling no lies, sharing everything"。

而在一些其他国家的文化中,“respect is more likely to be expressed with gentle untruths that aim at preserving the partner’s honor. A protective opacity is preferable to telling truths that might result in humiliation. ”

To Be Continued....

《The State of Affairs》读后感(四):脱离原罪的目光看待婚姻出轨

在一开始碰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会是聚集了各类让人瞠目结舌的出轨例子的知音体和心灵鸡汤,心里不免带着一丝犹豫踌躇。而实际上,这本书完全是“另辟蹊径”地去谈出轨。作者Esther Perel是从事婚姻咨询三十多年的心理治疗师,接手了上万个婚姻出轨的案例。这本书的观察角度中立冷静并且宏观,站在社会、历史角度去尽可能理性地看待婚姻中出轨的这个现象,由此延伸出轨背后的复杂纠结心理,婚姻与性,开放式婚姻,婚姻的现代意义等等一系列的分析,深入延伸人性与价值观。

很难得的是,整本书用脱离了“原罪”的眼光理智地从社科角度去看待婚姻中的出轨。

其实,很多隐匿在人们刻板印象外的,不被太多人思考的细节在这本书中被挖掘出来,有种醍醐灌顶的力量。不过,这本书的前三个部分是颇有启发的内容,剩下的章节比较多出轨的具体案例,建议快速阅览或者重点看前三部分的内容。

“我”和“你”在婚姻中是如此重要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婚姻的认知已经和过往的婚姻大有不同。Esther Perel在书中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在古代,婚姻更多被赋予类似于公司契约的观念。在一纸契约下,双方各取所利,男方能够延续自己的子嗣,而女方也能从中得到经济上的支持。(这是对过去婚姻概念上抽象化的概括,我相信还是有像罗密欧与朱丽叶这类少数真爱存在的!)。

随着城市化的进展,从恬静田园到喧嚣机械声轰鸣的城市打拼的人们开始逐渐有了对伴侣的身心陪伴的诉求,从之前的繁衍后代到逐渐对琴瑟和鸣有了渴望,人们对于婚姻的诉求从之前类似于公司契约慢慢发展到两个人精神上的共鸣。

现代人的婚姻或恋爱更多是把精神层面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这就是为什么多数的我们更渴望在现代社会中要找一个三观合得来的人去做自己的伴侣,而很少会选择抖音上浓妆艳抹的网红相伴度过余生。精神契合往往是两个人长久在一起的很重要的因素。

同时,发展到今天,“我”这个本身出频率极高的词在婚姻中也很重要。

婚姻不再是两方的束缚,而是个人在一段关系中寻求精神上的愉悦,满足感,和期望自己能被这段关系所鼓舞,甚至有所改变。比如,原先不爱出去旅行的就喜欢宅在家吃泡面看剧的一方在两个人的带动下开始自驾环游世界,追逐世界每一道风景。

涉及到现代婚姻中的背叛,大多被背叛的那一方辗转反侧,悲愤不已,痛哭流涕。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对被背叛那一方个人自我精神的损害和尊严的践踏,是对两个人精神契合状态(不过小声残忍地说,也可能是单方面认为的精神契合)的一种打破。

出轨心理:刺激感、压力释放还是赢得尊重

那所有背叛婚姻的人,就应该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吗?当用完一箱箱纸巾和臭鸡蛋来控诉对方的不仁不义之后,且慢且慢,不如站在另一个角度去看看出轨背后的心理动机,会发现成因也是种类多多,引人深思。

有关于出轨的心理成因,一直是我很好奇的地方(就不能好好携手度过余生,一起慢慢变老到白头,你干嘛要偷偷先焗油呢)。Esther Perel在书中主要列举了三种主要类型的出轨成因。

01

来自于人们在幼年时期隐藏某件好东西的刺激与兴奋感在成年后被激发了,往往便会引起出轨的火苗。有时候这一类的刺激感也是为了释放自我,越是完美或是禁欲自己的人越是需要这个刺激感来释放自己。

02

出轨,一些情况下能给处在极度压力下的家庭带来某种程度上的释放。书中提到了作者接手咨询过的一个悲情案件。咨询者是需要照顾脑瘫儿子的父亲,孩子的父母身心疲惫,备受精神上的折磨,而父亲长期是背着妻子偷偷出轨的状态,这位因出轨备受内心自责煎熬的父亲跟Esther Perel坦白,因为出轨缓解、释放家庭带给他的压抑,并且能够让他从中寻求一种逝去已久的激情。

03

选择出轨的一部分人是因为无法从原先伴侣身上得到过多的关注,尊重以及精神的陪伴以及共鸣,心理学家Pamela Druckerman也指出,过于注重精神上的愉悦可能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出轨的意愿。于是乎有些人逐渐对原先的伴侣失望,开始转身走向另外一个人。

Esther Perel在书中也为出轨带来的刻板印象洗白:

1. 一部分出轨的人们心情经常是复杂的,混合着兴奋和内疚的情绪,而内心的自责程度如果达到了一个临界值,自责会让出轨者主动选择去结束这段出轨关系。

2. 大众意识中,总认为出轨方是犯罪那一方,被出轨是受害方,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试想一下,如果有些出轨者是经常忍受家庭暴力的一方呢?

3. 作者Esther Perel在咨询过这么多案件之后,她自己也无法渗透一个现象就是——许多出轨的一方仍关心被出轨的一方,甚至想一直在一起。

抉择:出轨公开后的两个人该如何面对

Esther Perel总结,有三种类型的态度:毁灭关系,重归于好,重建这段关系。

毁灭关系

我相信有很多人还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大哭大闹之后拉黑对方,发誓此生再也不相见。其实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方式让双方体面地结束关系:原谅。对于婚姻出轨的释怀与原谅,不是为了原谅给越轨的那个人,而是给自己一次尊重。Ending marriage with grace and dignity.

尝试着在这段关系结束的时候给彼此一点郑重的仪式,体面地离开

因为婚姻是连接人生的重要纽带,所有关于爱,浪漫,人生酸甜苦辣经历,亲朋好友,庆祝,节日,等等的记忆都被婚姻连接成纽带。

同时,也可以尝试不要因为对方的出轨去全盘否定你们之前的约定与联系。

重归于好

选择重归于好的夫妻或者情侣到最后往往会是两个极端,一是其中产生的裂缝愈来愈明显,反之,两个人当作是共同跨过了一个坎,感情更加亲密。

重建这段关系

书里面对于重建关系的看法很有新意,做法一就是在西方国家中,他们会和同一个人有两到三段的婚姻,这是对待出轨比较好的重归于好的解决方式。而做法二就是开放式婚姻。

开放式婚姻

我对婚姻态度相对于保守,之前听闻开放式婚姻花了一些时间才能接受。 Esther Perel在书中花了比较多的篇幅去描述开放式婚姻。

开放式婚姻并非无底线的纵容,而是在两人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平衡责任与自由的底线的基础上,在还爱着对方的前提下,尊重对方个人独特性的追求,例如有些夫妻会之间这样彼此约定:你不能去爱上另外一个人,或者,你不允许和我认识的人去发生关系。到了未来,婚姻中的界限可能是因为个人像液体般不固定地变化。

作者Esther Perel写这本书的意图不是一味地灌输心灵鸡汤,亦不是为那些出轨者开脱罪名。她聪明地站到了另外一边,从社科角度将婚姻看作个人意识的发展以及人性的复杂性的呈现,为人们去扫盲,驱逐一些婚姻的刻板印象。

另外,顺带提一下,Esther Perel因为父母的经历也走上了婚姻咨询的职业生涯,因为自己父母也是双方在之前的婚姻中出轨,之后才走到了一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