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门读后感锦集

门读后感锦集

《门》是一本由[日] 夏目漱石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门》读后感(一):似曾相识

夏的文,总是离不开那几个人物,一个女子,两个男子。多少是带着自己生活的痕迹的。

《门》和《心》似曾相识,只是给予了不同的结局,这大概还是和作者写作的心境有关,前期这个《门》确实算个好一点的结局了,至少自己的那个朋友最后是活着的,至少最后自己和妻子就算没有孩子,依然活得是很开心的。

读了几本,能够大致能够感觉到作者对自己家道中落这件事情还是很在意的,处处可以看到痕迹。作者的厌世情绪处处可见,一个落魄少爷的畅想人生的多种可能,这是我对于夏目漱石这位古人的印象,一个人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去剖析生活的不如意,真的挺空闲的,和我一样,哈哈哈哈。

最后以《门》中的一句话结尾,事务研究深了,有了深度,就会相应的失去广度

《门》读后感(二):以下看法主要是针对本书的情节发表

以下看法主要是针对本书的情节发表:

宗助真是个又窝囊又逃避的人,既然和阿米选择在一起了,就应该一起面对过去,而不是一个人躲到寺庙去(躲到寺庙这一个情节作者把刻画人物太绝了,把一个逃避的人直接行为具体化);不知道作者写塑造这个人物的初衷是什么,我看的时候重点都在为宗助的窝囊和逃避而愤懑;至于很多评价说喜欢宗助和阿米的相处,确实两位的生活非常平稳境遇一般,但我真没感受到宗助和阿米平稳日子里的开心,只感觉到宗助一味逃避和丧,反而是阿米有表现出生活的希望;我理解和希望的岁月静流,是平稳安静但是坦然面对,是就算生活境遇不济,但是两个人在一起时还是能偶尔制造的快乐;像宗助这样一直逃避,不作为又放不下,着实让看客很愤懑。(可能是我有点代入阿米了,站在阿米的角度看了这本书,我是挺难受的,可如果真实的阿米存在,她应该还是会很乐观,也不怕别人的看法,去追求真爱的吧。)

不知道作者的构造这些情节的想法是什么,我看得时候代入感很强,构造一个这么典型窝囊的人物,作者功力很厉害。

《门》读后感(三):平淡是真

“毋庸赘言,宗助和阿米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夫妇。两人生活在一起,至今已有六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夫妇俩不曾有过半天的反目,更没有为争论而红过脸。两人除了向绸布商店买料子做衣服穿,向米店籴粮食充饥,其他方面是极少有求于社会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给他们提供日常必需用品,他俩几乎体会不到社会的存在。对他俩说来,绝不可少的东西倒是相依为命地生活着,而在相依为命这一点上,他俩还是遂心如意的。他俩是怀着身居深山的心境,寄居在大城市里的。”

“他们同甘共苦,合二而一,绘出了自身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寂寞而平稳,而在这种寂寞的平稳中,又自有一种甜美的悲哀味。他们与文艺和哲学无缘,只知尽兴品尝这种悲哀味,但他们不具备可以用来为自己的现状自圆其说的知识,所以比起处在相同境遇而自得其乐的诗人、文士、骚客来,他们是单纯得多。”

并称为夏目漱石“爱情三部曲”,个人以为,«三四郎»表现的是激情,年轻人对于异性的盲目的爱情和不知所措;«后来的事»表现的是爱情,对于错失的爱情的懊悔以及勇敢的面对;而«门»表现的是感情,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和清贫的生活条件,一对夫妇相濡以沫,平淡是真。

《门》读后感(四):逃避总归不太好吧?

与前篇《后来的事》不同,本书的主人公宗助是个不敢直面问题。无论是问佐伯卖房款、弟弟小六学业费用问题,还是和旧友安井决裂的问题,他都选择拖延和逃避。我本是一个问题出现一定会不惜破坏关系也要去解决的人,看书的时候对宗助有一种厌恶感。宗助和阿米相濡以沫的感情也没能够打动我,他们夫妻过于相敬如宾,除了对方之外几乎没有社交的生活也让我窒息,两人的生活除了勉强过日子,并无任何改变的可能。也许是我还未到那个年纪的原因吧,虽然我知道造成这一切有宗助家道中落的原因,也有他们在一起违背了公序良俗,背叛了好友的原因,但我还是不能体会,我更喜欢《后来的事》中无畏的代助。

把莫大的希望寄托在这二十四小时里,但想做的事情太多,实际上能够做的,不出其中的十分之二三。不,就算这十分之二三,到着手要做时,又会感到为此耗费时间很不值得,便停下手来,末了,星期天就在这种三心两意中偷偷溜走了

——过多的欲望与缺乏的时间,正如我很多的休息日一样

考虑好了弄开门闩的办法,但是他根本不具备实行这个办法的力量。

但是宗助预感到什么地方存在着一种与之相似的不安,它一定会以不同的程度、屡屡地反复出现。令这种不安反复出现的是上苍,如何逃避它确实宗助的事了。

——宗助没有勇气面对害安井偏离原本生活之事,而采取逃避的行为

两滴油滴在大水盘上合而为一,这时,与其说是两滴油排开了水而集拢在一起了,倒不如说是两滴油遭到水的排挤而互相靠拢、以致不能分离更为恰当。

——这应当是宗助和阿米如何成为除对方以外没有他人关系的最好描述

《门》读后感(五):220720 星期三

写在前面的废话:

平平无奇略略严重的日常emo,却因为生活的差错被环境不断加深成了depression和深度社恐,浑身的敏感触角都被激发 于是第二节课下了就冲去找玲玲请假。

很奇妙,早上为了让自己坚持“行为先于想法”的抑郁疗法故意没带钥匙,虽然还是没坚持住呆在学校(真不是大事,我就这性格)但事实证明呆家即摆烂睡到地老天荒,而…

逃学喝奶茶看书真的快乐到极致!!

离开了固有环境和思维定势的“圈”,周围是焕然一新的,但安静的氛围和温暖的灯光,最重要的是无限的书——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改过了我的迷茫和抑郁。哪怕中间因为昨晚熬了太久直接坐在台阶上睡着了结束站起来饿得昏天黑地还是觉得幸福,周围的人大多都在安安静静地看书,很peaceful,没有学校里浮躁的脏话,哪怕在学校里是因为我心浮躁。但我需要安宁。

正文:

《门》就是一本能从语言描写上给人带来一种日本作家特有的安宁,不同于一直没敢看的《人间失格》等,单纯地浅读得到的只是浅浅的、不明就里、甚至会被误以为是我当下心境所致的哀伤而并非深深的绝望。

回忆起整部小说,故事线并不紧凑,能回想到的大概就是宗助的平凡平庸(和摆烂的我如出一辙)、两人的感情线,还有高潮部分随之而来的“过去的阴影”和最impressive的最后宗助进山参禅的部分。尤其是前半部分只读文字的话很难联想到除了人生皆苦两个人互相抱团取暖以外的部分,也略感温馨;从“过去”一点点揭开才逐渐感悟到了作者真正对人生的探问和对命运的感慨,颇与事实相照,更为本书蒙山了哀愁之色。

前半部分的哀愁只是人生无常、众生皆苦的你我他的形象艰难度日但夫妇二人相濡以沫。看的时候还在感慨,我的日子未尝不同男主一样,其实要完全“隔离”也未尝不可,只是一个人太孤独了,缺少个阿米。

两个看似老老实实的夫妻如此真挚的感情与两人曾经的“过错”和深深的负罪感相对比,则那自我附加罪恶就更为深重,男主和女主各自心照不宣的恐慌(女主相信算命生不出孩子的诅咒,男主为了躲避命运入山,包括小说的开放式结尾,哪怕躲过了这一次还有下一次——男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却是自己给自己附加的命运的惩罚),我愿意理解为人性“自己给自己戴上的枷锁”,类似于一种自卑感。

如果说写两人曾经不伦的爱情是全书感情跌宕起伏的高潮(揭开谜底),那么最后男主入山的探索才更引人深思。看到关于“门”的描写是才隐约悟到本书题目的含义——我们都无法逃避那道横在自己面前的门,自己横的,命运横的

“他感到自己生着就必须长时伫立门外的命运,这是毫无办法的是。既然此路不通,自己却偏来走这条路,真是太矛盾了,而且回首身后,竟然连由原路而回的勇气也没有了。举目向前,却又只见厚实的门扉始终挡住了自己的视线。他不是能通过这门的人,又是非通过不可的人。要之,他是一个只能悚然立在此门下等待薄暮降临的不幸者”。

结局隐隐昭示最终主人公屈服在了门内,但是两人的相濡以沫未尝不是另一种幸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