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聆听》读后感摘抄

《聆听》读后感摘抄

《聆听》是一本由(英)西蒙·巴恩斯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聆听》读后感(一):每一只鸟都在为你歌唱

通往耳朵的音乐传送带

想象一下你正坐在酒吧里。我猜大部分人的想象力是可以延伸到那儿的,如果有困难就试试咖啡馆或其他地方。重点是想象那儿正播放着高过人声的音乐。

但你并未意识到那些音乐。并不是没留心放的哪首歌,而是根本没注意到有音乐的存在。那只是模糊背景的一部分。你阅读,等朋友,或是和同伴聊天,毫未察觉自己在提高音量去盖过背景声。

忽然你意识到他们在放那首歌,就是那首,你听过。那旋律突然穿破室内的闷热空气直抵你清醒的意识。是的,这是个奇妙又精彩的瞬间,因为突如其来而惊喜。

此时此地这个声音突然被赋予意义,一闪灵光瞬间跳出失焦的背景,直达内心。刹那间,所有感官都觉醒了。每个音符、每种乐器、每个词语都变得分明起来,像一条私人信息,即使你知道它来自酒吧没有人情味的点唱系统,但它蓦然点亮了此地,点亮了你。

我想介绍给你的正是这样愉快的体验,它不像一首歌及它的余音那样短暂,而能与你相伴一生。当你步入森林或沿着海滨漫步,当你上班途中抄近道穿过公园,或者在花园小坐,萦绕在你周围的声音将会变得充满意义。每一只鸟都在为你歌唱。

《聆听》读后感(二):当你在一个不同寻常的春天被一声cuckoo唤醒

春,甜美的春,一年中最好的时间,

百花开放,姑娘们跳着舞,

天气温和,好鸟都歌唱起来,

Cuckoo, jug-jug, pu-we, to-witta-woo!

——托马斯·纳什《春》

当你在一个不同寻常的春天被一声cuckoo, jug-jug, pu-we或to-witta-woo唤醒,当你走出户外,张开耳朵,驻足聆听,当你决定跟随巴恩斯开始一场由冬入春的听鸟之旅,你会发现——

听鸟是这样一种愉快的体验:它不像一首歌及它的余音那样短暂,而能与你相伴一生。当你步入森林或沿着海滨漫步,当你上班途中抄近道穿过公园,或者在花园小坐,萦绕在你周围的声音将会变得充满意义。每一只鸟都在为你歌唱。

鸟儿唱响了春天。

度过一整个黯淡的冬天,当我们听见第一声鸟鸣,就知道春天来了,或者说春天正在赶来的路上。大山雀“啼啾啼啾”射出瞄准冬日心脏的第一箭;红胸鸲、鹪鹩、林岩鹨……用唱出的第一个音符,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古人比我们更早地感受到这一点,所以才有所谓“以鸟鸣春”吧。鸟儿用歌声提醒我们去聆听真实深切的季节更替,用歌声唤起我们蠢蠢欲动的爱情渴望,也用“关乎生,关乎死”的生命之歌展示了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繁衍进化的意义。

《聆听》读后感(三):听音辨形,鸟语指南

对于鸟类,“听到”比“看到”的时候总要多得多。在城市里偶尔能碰到的都是些身手灵活的小家伙,从来不让你看清尊容,总是一闪而过。而在野外偶尔有幸见过一些大鸟,那更是不会让你近身,远远地带着一副凛然不可亲的神情。在这些相遇的瞬间,其实常常是那一声或一串鸣叫让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在这种时候,“听音”就比“辨形”显得更为实际、也更容易操作些。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确实非常好奇,因为通过阅读文字而且还是翻译文字来领会鸟语,好像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也难怪翻译基本保留了所有描述鸟鸣的英文或其他外语原文,这一点可能稍微导致阅读体验稍微有点不顺,但原书其实是非常面向大众也非常亲民的语体,作者西蒙巴恩斯作为《泰晤士报》首席体育记者,也是周末版生态环境与野生动物专栏作者,在这本书里试图带着读者一点一点按进阶序学会辨认英国常见鸟类的鸣叫声。而“观鸟”这项活动,在英国本身就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记得初中的时候我们中学英语教材是英国出的《3L》那本,主角是小学生姐弟俩Sandy and Sue,有一课讲课余活动,就出现了一个词叫bird-watching,图上就是姐弟俩拿着telescope去观鸟。那时候就感到很疑惑,在英国,鸟类怎么有那么大的魅力,以致于bird-watching足以发展成一个专门的业余兴趣还放在了给外国人学英语的教材里?在中国,小学生们的课余活动应该是没有这项传统的。这个疑惑在拿到这本《聆听》以后,有渐渐得到解答之感。我想,如果每读一小节,都配合着作者编辑的播客里相应鸟儿的鸣叫,应该就足以学会鸟语入门了吧。

西蒙巴恩斯这种循循善诱、亲切但不过分亲昵的语气让人很喜欢,读起来并没有被“强行安利”的不适感,虽然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他是一位真正的爱鸟者。当他描述自己乘着小划艇,从韦弗尼河边逆流而上分辨出柳莺叫声时的那种“深久的幸福感”,或者是对于家附近越来越减少的燕巢的忧伤,都很能带动读者的情绪。他把辨认出柳莺声音作为鸟语习得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比喻成读完《尤利西斯》公认的令人费解的第三章之后自此便沉迷其中的那种快感,更是妙笔。而读到一些我也熟悉的鸟类时,就更有亲切感了,比如布谷鸟。第一次意识到布谷鸟的鸣叫声还是在小时候去青城山度假,夜宿深山,布谷鸟鸣声不绝,就这么伴随我睡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叫醒我的则是各种鸟类大合唱,那种美妙之感至今难忘。现在住的北大校园里鸟类也不少,本科宿舍楼外的树上栖息了一只著名的布谷鸟,不知道吵了多少人深夜难眠。最喜欢的是下雨后在湖边散步,偶尔会听到啄木鸟笃笃笃的响声,总是忧心它们会得脑震荡,那么小小的身体怎么能造出那么响亮的声音呢?

……好像说得太远了。但这本书的魅力可能就在这里吧,像是带着一个好旅伴,沿途看了风景,学了鸟语,还想起了一些跟鸟有关的陈年往事。

《聆听》读后感(四):等闲识得鸟声面,万啼千鸣总是春

据说这本书能教会你分辨出不同的鸟鸣声。 我将信将疑,用文字来描述鸟鸣,这可能吗?虽然在汉语中我们有叽喳、啁啾、嘲哳、咕嘎等等丰富的拟声词,但这些词能达到的“拟声”效果却相当有限。人们一般用“喳喳”拟喜鹊声,“咕咕”拟鸽子声,“欧欧”拟海鸥声,甚至用“脱却布裤”、“不如归去”拟布谷声,用“行不得也哥哥”拟鹧鸪声,之所以能行得通,并不是因为模拟得多么准确——我至今也无法从鹧鸪声中听出这句情深意切的“行不得也哥哥”——而是仍有赖于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一种约定俗成。然而,辨识鸟鸣则是另外一回事情,人类的语言和文字显然会在这里遭遇到它的局限,在这一点上,作为拼音文字的英文也并不比汉字有更出色的表现。作者西蒙·巴恩斯在一开始就引用了比尔·奥迪对“注音法”的调侃:“你会发现有十来只不同的鸟的叫声都是‘Pee-oo’,包括金眶鸻、鸺鹠、短趾百灵、林柳莺、环颈鸫、褐头山雀、雪鹀——这可是其中不同科的鸟,更别说种别了。” 放弃了笨拙地用“tic”模拟红胸鸲,用“chek”模拟“鹪鹩”,作者用多媒体资源解决了这个问题——随书附有鸟类录音播客,以之为辅,再来读文中对每种鸟鸣特点的生动贴切的描述,两相印证,就会有更多会心——你千万要慢慢来,若是一口气听下这几十种鸟鸣录音,耳朵恐怕就要罢工。 不过,这本书可不是一本鸟鸣辨别指南之类的实用手册,作者常常会逸出“正题”聊点儿别的,这些摇曳生姿的文字尤其亲切幽默,饱含深情,而且透露出作者关于语言的本质、关于生命的形态、关于人如何感知与连接自然与其他生命形式的独特哲学思考。“鸟儿的歌声是生命的呼唤,生活的乐章,以及生存的意义——关乎生,也关乎死。”听懂鸟语对于保存生命而言意义在今天似乎已不再那么显著,但这一层意义保留在了许多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里,稍一回忆我们就能想起,那些能听懂鸟语的“最小的儿子”、“被驱逐的公主”、“神秘的旅伴”等等角色,往往能依赖鸟儿的指引避免灾祸,寻得好运。中国也有一位懂百禽语的人物,名为公冶长,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相传还是孔子的女婿,他因解鸟语获罪,又因解鸟语获释,也是一段奇闻。 如今我们不需要依靠辨别鸟鸣来求得生存、寻找食物,聆听鸟鸣于是变成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这也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体验,一双能够辨识鸟鸣的耳朵好比一台突然接通了电源的半导体收音机,是能够接收空气中的无形的信号的设备——这样比喻似乎有些缺少生命的温度,然而对于离自然越来越远的信息时代的人们而言,或许听上去颇有些诱惑力?还是作者在开篇文章中的描述最为贴切:你在播放着“背景音乐”的酒吧或者咖啡厅,突然听到一首熟悉的歌,“那旋律突然穿破室内的闷热空气直抵你清醒的意识……此时此地这个声音突然被赋予意义,一闪灵光瞬间跳出失焦的背景,直达内心。……像一条私人信息,即使你知道它来自酒吧没有人情味的点唱系统,但它蓦然点亮了此地,点亮了你。”——如果你能辨识鸟鸣,那么从此“萦绕在你周围的声音将会变得充满意义。每一只鸟都在为你歌唱。”而“当你听出春天的第一只柳莺,把它弄了个明白,从此就很难放下,好比读完《尤利西斯》的第三章,便深深地沉迷其中。你成为一个忠实而彻底的听鸟者。自此,伴你一生的乐趣出现了。一旦过了柳莺这一关,你就无可救药地沉沦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颇为美妙,它打开了一个记忆的入口。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声音也是一样,然而关于声音的记忆却可以附着在文字上。各种鸟的名字和声音在书页中飞来飞去,多年前住在乡间时的回忆也伴着阅读潺潺涌来:清晨被窗外的啄木鸟声唤醒,黄昏伴着吵杂的的鸦雀声回家,暴雨之后收养过一只覆巢之下的柳叶鸟,芦苇荡里唯一一次见到羽翼斑斓倏然飞走的翠鸟……那大概是我与大自然最亲密相依的时间。多谢远在英格兰为鸟鸣声写作的西蒙·巴恩斯把它们带回到我身边——也许它们从未离开,只是我的耳朵日渐迟钝,错失了它们的消息。

《聆听》读后感(五):看完这本书,我听到了另一个善意的世界

很开心遇到一本远离了鸡汤、高级鸡汤和呓语症趣味的书,《聆听——与一只鸟相遇的最好方式》是一本严谨却灵巧的博物学散文,一本调遣听觉的工具书,然而好书都绝不止于干货,这同时是一场洗刷常识的过瘾的思考。如果你碰巧既需要有营养的科普,又想遭受新鲜思想的撩拨,那么这本书正合你的胃口。

初读这本书时,我很警惕。但凡写动物,作家们都免不了跌入拟人化思维的坑,结果就写成了戴着动物头套说人话的大头娃娃,《纽约客》经典作家E·B·怀特也不能幸免。然而,这本书的作者西蒙·巴恩斯,开篇就亮明了自己的态度,绝不以人格意淫鸟类。这决定了写作笔触的客观,也引出了好多精致的思辨。

比如,全书一直都在纠结的,鸟儿到底为何而歌。按怀特的想法,大体是在吟诗弄赋吧。西蒙则坦然接受鸟类是为性而歌,鸟鸣“关乎也关乎死”的生物学原理。不过,西蒙绝不是一个死理性派,如果是从鸟的眼光看待啼鸣的愉悦呢?“既然人类可以陶醉于自己的旋律,鸟儿为什么不可以呢?”通过介绍紫翅椋鸟这个精于模仿、曲库庞杂,甚至历史上有那么一只学会了莫扎特,来证明猜想:“鸟是自觉的音乐家”。他甚至列举《麦克白》《罗密欧和朱丽叶》两部喜剧都并不因为处理的是人的生理欲望而妨碍它们成为顶级作品,来解释鸟鸣的生理冲动并不妨碍它创造音乐的自觉。试着理解“鸟格”,而不被大写的人格蒙蔽,不管结论是否真理,都是富有真理气质的精神操练。

从入门级的聆听对象开始,西蒙·巴恩斯像一个体己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带人上道:先从冬季独唱红胸鸲开始,再向着鸭子、乌鸦、猫头鹰、海鸥、鸽、啄木鸟等家喻户晓的鸟类迈进。鹪鹩、林岩鹩、银喉长尾山雀、乌鸫……这些充满了术语学气息的词汇一点不难,只要遵从作者介绍的技巧,很快就能听出来,并带来成就满满的进阶感。然而,西蒙的用心并不只在上好一门鸟语课,他还有自己的“启蒙”诉求:提醒读者学会“让视线拐弯”,看进茂密的灌丛乃至黑暗,聆听能“多少抖掉你文明自我的一部分”,“像我们的祖先那样,凭内在的直觉去感受”“地球的律动”。这样夹“叙”夹议,简直是为了讲鸟而大力攻心。就像贡布里希在热销艺术入门读物《艺术的故事》里所做的,不是帮读者解放唇舌,而是帮他们打开眼界,用崭新的眼光去观看艺术作品。这崭新的眼光,大概是通用于一切好读物的福利吧。

西蒙写银喉长尾山雀,因总是成群结伴而行,说它们是”鸟群召集者“,Sisisi地啼叫着,“负责吧最弱小的歌者平安带向姗姗来迟的春天”。

写大山雀”饶舌“,能“唱出多种变奏”。

写欧歌鸫“终其一生吸收旋律、加工完善,并以独立作品呈现出来”。

写云雀“不歇气地唱”,善用“循环呼吸”。

写仓鸮“它听起来根本不像鸟的叫声,倒像是某种臆想中的邪恶生物在用可怕的声音迎接黑夜的到来。”

……

从初春的鸟叫一直讲到冬季,再讲到下一个春天;从家门前的鸟儿讲到海鸟、淡水鸟、猛禽等分类讲解;细细甄别各种鸽子、不同莺鸟和鸦之间的分别。于是我初识了叽咋柳莺、黑顶林莺、林柳莺的音差,小嘴乌鸦、秃鼻乌鸦和寒鸦的变奏,以及鸽子旗下名为岩鸽、班尾林鸽、灰斑鸠、欧鸽、欧斑鸠的存在……总之,西蒙在一书之内尽可能地呈现鸟鸣与季候、与生物多样性的奇妙关联。

所以尽管一直在吸收新术语,汲取新的鸟语特色,我只感到自己在做一场了不起的探索。而且单单阅读是不够的,这本书还在不意间培养了边阅读边检索的习惯。我迫切地想知道每个新名词所对应的形象、特征、分布地以及最重要的,那些陌生精灵的声音。靠着“鸟叫网”我把书里提到的鸟儿听了个遍。似乎作者在努力匹配写作对象的生机勃勃,文字也活泼有趣,带着春天的气味。“乌鸫会打哨,就像一个男人,正心不在焉地倚着墙,双手抄在口袋里,并不那么紧张地等着自己的下一个约会。奇怪,这种听起来最轻松的曲子却是乌鸫雄鸟天性深处最迫切需求的流露。……没有为生存进行的斗争,就没有乌鸫每一句暧昧的歌,更谈不上甜美梦幻的旋律了。”

因为思考鸟叫,西蒙也连带思考了音乐的真谛。他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鸟鸣是人类对音乐的最初想象,古人制作笛子,不是因为笛子好做,而是为了模仿鸟的声音。“鸟儿给了我们民歌,也是鸟儿,最终给了我们巴赫。”由此出发,他进一步思辨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的本能一方面驱使我们陶醉在自身独特的优越感中,一方面又让我们产生一种截然相反的渴望,渴望自己在生命统一体中找到归属感,渴望在这种联系中寻得慰藉和意义。没错,这是矛盾的,但这种矛盾恰是人性的体现。”不是硬邦邦的哲学正反论,而是一路引申到了人性矛盾论,这种深度思考精神不能不令人赞叹。

这启发我重新思考思考本身。有深度的思考大概总能让人眼前一亮,拍着脑门大呼原来世界是这个模样,瞬间感到生命的尺幅延展了一倍。拒绝一个角度、一种世界观,大概是深度产生的开端。对几种观点的锤打分辩,又不耽于意想尘外的空谈,也是经营深度的态度。读完这本书,走在路上,我下意识地抬头看进街边的树丛,不仅真的有鸟鸣啁啾,而且声音又稠密又灿烂,堪比听觉界的春花烂熳。我忍不住咧嘴大笑,感到另一个世界正善意地打开大门,邀我进去开一开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