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鸟鸣时节读后感精选

鸟鸣时节读后感精选

《鸟鸣时节》是一本由[英]布雷特·韦斯特伍德 / [英]斯蒂芬·莫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5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鸟鸣时节》读后感(一):适合大众阅读的好书

看看这行云流水的句子 It is fascinating to read how with no knowledge of migration, such observers thought that cuckoos turned into sparrowhawks for the winter or that swallows dived into lakes to become fish.今天读到当年的这些观察者在对鸟类迁徙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认为在冬季大杜鹃会变成雀鹰,燕子会潜入湖中变成鱼的记述,实在是让人感到饶有况味。

《鸟鸣时节》读后感(二):来,带你领略鸟类好声音

天气已经暖和,园区和马路边的花儿都竞相开放,人们轻易地可以闻到空气中的花香和丝丝甜蜜的味道。四个季节中,相信喜欢春季的人不少。春和景明,天朗气清,花儿簇簇,再配上林叶间的鸟鸣,真真的是人生一大乐事了。这本《鸟鸣时节》就是带着这样的春天的愉悦走来的。

我以前的时候很少注意到鸟叫,对鸟的认识只是来自地里听到的布谷声和偷吃粮食的麻雀。之后再有一些对鸟的了解是因为背诵的古诗中涉及到鸟的也很多,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望帝春心托杜鹃”等等。那时候只是背诵古诗表达的感情,真正对鸟也没有作过多的了解。

真正对观鸟有了改观和认识,是在去了一趟观鸟园以后。观鸟园这里有着大片的江口湿地,这儿是从东亚到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如果幸运的话,可以在4月下旬观看到水鸟的迁徙大军。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一点也不亚于看到大量水鸟迁徙的场面。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颜色淡雅,给人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再加上那几只鸟的造型,真给人一种远离高楼喧嚣置身于大森林的错觉。这本书非常的厚,因为它的内容非常的丰富。这本书是以BBC节目《鸟鸣时节》为蓝本,但却是节目时长的4倍,因为它讲述了247种鸟类的故事。书中还配备了精美的插图,更吸引人的是可以扫码聆听鸟鸣,这样一本书带给我们视觉和听觉还有心灵上的三重享受。

这不是一本传统的大百科式的鸟类丛书。这本书按照时令月令的不同,详细分析季节气候的变化,再根据多年来对鸟儿们的生活习性的研究,非常严谨地划分了目录和章节。书中对鸟儿们类别和习性的介绍,还从诗歌、音乐、和文学的角度上引申着去做详细的说明。比如书中引用《黑暗中的鸫》和《海外乡思》来描述欧歌鸫,这样将欧歌鸫的歌声独特之处描绘的非常清楚。书中措辞非常的严谨,比如家麻雀和麻雀到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都可以在书中找得到答案。

这本书真的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这书更像是鸟类好声音的集结。这本书适合慢慢翻开,细细阅读。这样当我们听到那一声声鸟叫的时候,会想嗯这个叫声是什么种类的鸟来着,我好像在书上见过。春有百花,春有鸟鸣,再配上这本书,不如去考验一下自己的耳朵,是否能够分辨出那些鸟儿的好声音。

《鸟鸣时节》读后感(三):似远还近的不完全鸟类指南

“这些美丽的大鸟

我喜欢它们

喜欢它们远离人烟

将看不见的巢筑在高不可攀的悬崖

我喜欢无人了解它们的习性

只能远远地看见它们

我喜欢它们对我保持警惕

不敢靠近我

就让我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吧

就像它们只知道我是另一种兽

彼此陌生,互不关心

各自在自足的世界里好好存活”

——海桑《这些美丽的大鸟》

写书评前刚过去的今天傍晚,我读完了海桑的《我的身体里早已落叶纷飞》。上面摘录的这首《这些美丽的大鸟》着实像是在我心里敲了一下。这不就是我们本该这样和大自然以及鸟类和谐相处吗?保持距离不干扰,是对鸟儿们最大的温柔。

我在微博上发出提问,大家有多久没有听过鸟的鸣叫。不一会儿就会收到很多回复。还是有不少朋友能说,自己生活工作的地方能听到鸟的鸣叫鸣唱。甚至有朋友说,自己在阳台(还是天台上)种了葱和香菜被鸟吃了不少。但她还是会想着为了鸟儿能吃上,多种了一些。这点倒是令我感到惊奇又欣喜。

或许真的如本书所说的那样,人们越来越觉得要是不想失去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事物,就该改变和自然的关系,维系好人类和自然的共生关系。

然而,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蕾切尔·卡森就著书《寂静的春天》来痛斥大量使用DDT灭虫杀虫危害了整个生态环境。一次杀虫,致使害虫有了对杀虫剂的免疫。可是昆虫的天敌,譬如鸟儿,没有免疫性,就会在吃下有沾染杀虫剂的昆虫后,迅速倒下。(杀虫剂的使用可能也减少了家麻雀它们育雏期所需的昆虫数量。)

本书中也谈到了20世纪50和60年代,像DDT这样用于农业的化合物毒害了不少欧亚鵟,使得它们数量锐减。值得庆幸的是,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出版后,真的推动了农业不再使用DDT这类杀虫剂(虽然现在似乎又有重新在用)。欧亚鵟的命运得到了命运的翻转。

最贴近人们生活的鸟儿,想必就是家麻雀吧。我还记得某年冬天,来我家做客的叔叔手捧着一只麻雀来。他说小麻雀从树上掉落下来冻着了,就抽出卷纸给小麻雀做了小小窝(环绕一圈)。鸟儿很快就回温了,在我家客厅到处乱飞。它后来好不容易找到出去的路,头也不回就走了(笑)。

感恩麻雀个头虽小但强大的生命力。作者在书里面还是提到了他对家麻雀的担忧:我们的城镇里适合它们筑巢的地方在变少。连城市里排放的废气或许也成了困扰的问题。无论如何,我还是感激每天醒来都能听到麻雀的叽喳声。这证明这里宜人宜鸟居住和生活。

本书描述了247种鸟类。作者非常贴心地附上每月容易发现观赏到的鸟类和相对应的音频文件。这就是一本不完全的观鸟指南,提供给读者察看眼前所见耳朵所闻的鸟儿究竟是什么品种。

要知道,观鸟(birding)在以前事需要明信片(有时间差)通信通知的。而现在只需要提前通知,观鸟者就能搭飞机前往目的地远距离手持望远镜观看他们心仪的珍稀鸟儿。

因为如今全球的状况并不明朗,人们暂时不太能实现即飞即走去现场观鸟。作者提供了一个到目前为止能了解鸟类最好的方式——在当地找出一块“自留地”。这里最好包括一些水体,包含一系列微生物,离家出发骑车开车不远处的地方。

(我脑海中蹦出来的第一去处就是动物园或植物园。也许它们还不够最最原生态,但还是能够贴合条件,给鸟儿一个相对周全的家园。大家也不妨找找附近的好去处。)

春夏季就是鸟儿的繁殖季节。读者朋友们不如趁现在趁时光正好,带上《鸟鸣时节》,约上亲友亲近大自然。有可能会有惊喜发现噢!这也是个从小培养小朋友爱护环境和平共处的好时机。

鸟儿鸣唱,正是好时节。

《鸟鸣时节》读后感(四):鸟鸣时节,一场美丽的约会

你有多久没有见到小鸟,听见鸟鸣了?城市的生活总会让我们离车水马龙的鸣笛引擎很近,却让我们离鸟叫虫鸣很远?甚至会有一丝怀疑和害怕,这个时代的人,还会记得鸟叫声吗?若是看过《寂静的春天》《大灭绝时代》,对生态恶化的恐惧会更深。

《鸟鸣时节》是一本充满生命的书,是一本有声书。书中收录了247种鸟类的故事、配以274幅插图,一切都是那么鲜亮美丽。可是,当我置身书中,扫码听鸟鸣时,我多么希望我打开的不是手机扫码,而是一扇门,真正鸟类自由生活,我悄悄闯入,小心翼翼聆听的门。也许,这些鸟鸣就是这样小心翼翼被录下来的。自然之中,我们可以静候着晨间日落,好多种鸟儿在巢穴中的“闲聊报告”,当然,这也绝不是在囿困鸟类的动物园。可现在,若是打开十台手机,同时播放不同的鸟叫,会显得十分凄凉。话说回来,假设没有这些二维码,没有这些录音,无声的“鸟鸣时节”该是博物馆的陈设,记载详细、毫无生气。所以让人些许遗憾的“有声书”,编辑们也是费尽心力的。纵然无可奈何,但依旧细腻温情,至少,我听到它们的语言,神秘的、甚至比人类更加复杂的语言。

鸟儿真的能概括这所有的鸟类吗?说实话,看到目录我就觉得自己是“文盲”“鸟盲”。鹃、燕、莺、鹰、鹤、鹭、鹄自然难不倒,可鹟、鹬、鹓、鹩、鹀、鸮、鹝、鹨、鸹、鸺……真的能毫不犹豫的念出,并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吗?所以,说这本书是浓缩的鸟类百科也并不夸张。很有意思的是,本书以月份为目录,不是一月为首,也不是三月之春,而是五月!“五月宝贵的三十一里塞满了繁殖、育雏、觅食和鸣唱……”,真好,我也是五月遇见了这本书,五月开始分别着城郊林间的鸟鸣。正如书中所说,“任何人都可以称自己为观鸟者,因为任务人都可以享受到观鸟的乐趣。”

除了有声、目录,这本书还有什么非读不可的妙处吗?当然!开篇就以各种鸟类为线索,简单的列举了它们在文学史上稳固的地位,从荷马史诗到19世纪浪漫主义,无人不爱鸟。作为一本偏科普类型的书,还可如此文艺,让人无法拒绝的爱!其次,插图!彩色插图俏皮可爱、色彩饱满,很享受;字里行间以黑白鸟类插画作为间隔,是鸟类的形态也是影子,读书亦是在观鸟。最后,语言!仿佛作者和译者已经通了“鸟语”,以音乐感的节奏介绍每一种鸟,千字左右写一鸟,趣味中抓住精髓。

书中绝大多数鸟类,在中国也有栖息地。比如金雕就曾生活在秦岭,在上个世纪被大量捕杀制成标本售卖,在南方周末《后台》中有详细提及。再次读到金雕,不知道是否已经濒危、甚至灭绝。又想到最近的纪录片《地球改变之年》,同样也说到,疫情期间全球动物得以喘息。自然本无界,我们都该珍视所有的生命。

这本书不适合一口气读完,就跟着目录,每月一章,记住属于这个月份的鸟儿。若是能在自然之中寻觅到其鸟鸣、其身影、其羽翼,是乐趣也是希望。

《鸟鸣时节》读后感(五):听,鸟儿在鸣叫

夏日昼长,驱散最后一丝夜幕,将人们从梦中唤醒的,是那一曲曲鸟儿的天籁。

麻雀啁啾,燕子呢喃。我在晨光里微眯了眼,倾听鸟儿们的欢快鸣唱,感受自然音乐的神韵,心中有种淡然的恬静。

人类对于鸟儿的喜爱,是一种普世的共同情感。据说《禽经》是春秋时期的古籍,里面就有喜鹊“仰鸣则阳,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的记载。世界上大部分民族都有关于鸟儿的悠久传说,不过,论及识鸟、观鸟、赏鸟的传统,能与英国人媲美的,实在少见。

远的就不说了,就说近几年吧。英国广播公司自然史节目组制作的一档节目《鸟鸣时节》,自从2013年5月开播以来,受到了听众们的广泛欢迎。在这股热情的推动下,制作人布雷特·韦斯特伍德和斯蒂芬·莫斯把节目扩充成为书籍,247种鸟类的故事,搭配274幅插图,卡里·阿克罗伊德的手绘,随书还附有网址,提供给大家重听并下载每期节目的机会。

“5月是体验我们丰富多彩的鸟类鸣声的一个月。”《鸟鸣时节:英国鸟类年纪》如此说道。各种各样的鸟儿按照月份排序,从五月雄禽求偶炫耀,渐次写到来年四月候鸟归来。季节更替,星辰轮换,鸟在空中飞过。一声声,或清亮或低沉或高亢,那是自由的灵魂的声音。

这部作品也写鸟儿的习性、外貌、筑巢等生活状况,不过,它的主旨就是围绕鸟儿的鸣叫。没有阅读这本书之前,我真的没有注意到鸟儿的叫声有那么丰富多彩。

插图

隐身于黑暗之中的斑胸田鸡发出响鞭似的叫声;林柳莺的叫声,被形容为“硬币在大理石板上高速旋转”,“一波波珍珠溅落在珍珠海岸上”;鹤鹬那嘹亮而欢快的哨音“像搬运工人叫停出租车时吹的口哨”;松鸦因为粗粝高音在威尔士被叫作“森林的尖叫者”,而在萨默塞特则被称为“魔鬼的哭喊”;叽喳柳莺的声音带着节拍器的节奏,像是春季迁徙浪潮到来之前的序曲……通俗又优美的语言,生动描述鸟儿的叫声,我很想下载节目一听究竟。

书里采用了很多经典文学的描写来诠释鸟儿的叫声。托马斯·哈代在诗歌《黑暗中的鸫》里写道:“突然间,头顶上有个声音/在细枝萧瑟间升起,/一曲黄昏之歌满腔热情/唱出了无限欢喜。”哈代利用鸫在冬季鸣唱的习性,象征着最昏暗的时刻也要期待着希望。另一位诗人罗伯特·勃朗宁用“聪明的鸫鸟在那儿唱,把每支歌都唱两遍……”来描述自己的《海外乡思》。书中的每一处引用,每一个段落的简述,都恰到好处,呈现了博物传统与英国文学难解难分的魅力。

难怪吉尔伯特·怀特愿意一辈子隐居乡间,执着于他所居住的那一小片地域,日复一日地进行单一的和专注的鸟类观察,《塞尔伯恩博物志》出版两百多年,迄今让人感动。如果我们细心阅读莎士比亚,一定会注意到鸟儿的掠影。“听!不要响!这是夜號在啼哭,它正在鸣着丧钟,向人们道着凄厉的晚安……”麦克白夫人在恐惧中预感到了不祥之兆。《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里,有句台词:“鹰隼放任小鸟的歌吟,不去理会它们唱些什么,它知道它的巨翼的黑影,可以随时遏止它们的乐曲。”如果缺少这些鸟儿的鸣叫作为背景音,莎翁的戏剧和诗歌会逊色几分了呢?

插图

我们爱鸟,还要注意有法有度。人类追逐鸟儿,骚扰它们栖居,捕猎,偷蛋,把它们制成标本,这些行为已经造成了鸟类数量的急剧减少乃至于灭绝。欧斑鸠这个物种已经被称为“欧洲的旅鸽”,它们越过地中海迁徙之时经常遭到猎杀,以至于如今行踪难觅。红背伯劳急速减少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农业杀虫剂的随意使用导致了昆虫的减少。这些鸟儿的命运,让我想起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里所描述的情景。当鸟儿大批死去,人类居住其间的世界,将会变得怎样呢?卡森追问:是什么,静默了我们的春之韵?

鸟鸣时节,在春天,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在每一天,我们都需要鸟儿的陪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