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幸存者读后感锦集

幸存者读后感锦集

《幸存者》是一本由[美] 恰克·帕拉尼克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2015-7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存者》读后感(一):书中家政小窍门摘录。要想知道是真是假请去联系作者。

要把龙虾烹煮好其实很简单。首先,在锅里装入冷水,然后捏一小撮盐撒进去。将水与苦艾酒或伏特加等按比例混合使用也可以。如果想要让味道更强烈的话,就在锅里加入海草。

去除沾在毛皮大衣上的血迹的诀窍:将玉米粉撒在上面,逆着毛用刷子来刷是最好的。而秘诀就是,操作时闭紧嘴巴。

要想擦去沾在钢琴键盘上的血液,用爽身粉或奶粉擦拭就可以了。

要从壁纸上去除血迹的话,就要用泡在冷水里的玉米粉。这个方法也适用于床垫或沙发。

如何迅速地隐藏客厅墙上的弹痕:答案就是用洁牙粉。面对大口径的弹痕,只要把等量的淀粉与盐加入洁牙粉后混合就行了。

龙虾要用水烹煮就是一种诀窍了,还有,要花时间慢慢提高温度也是一种秘诀。至少要花三十分钟的时间让水慢慢沸腾,这样一来,龙虾也可以在毫不感到痛苦的情况下上天堂。

用绿色的乳液可以让因为被打了巴掌而变红的肌肤看起来比较不显眼。

用少量万能胶粘好伤口,在电影的试映会上被拍照的话,微笑时就不会有缝合伤口的线迹或伤痕了。

只要随时准备好擦拭血迹用的红色洗碗布,就可以省下要去除血渍的麻烦了。

为了让充血的眼白看起来比较白,要使用蓝色的眼线笔。

如果牙齿因为被谁揍了一拳而飞出来,在预约到牙医之前,要将掉出来的牙齿泡在牛奶里面。同时还要将氧化锌及防锈油混入白色的牙膏,只要将齿穴中的物体取出来然后填入那个混合牙膏,就可以当作简便的快速填充剂。

沾在枕头套上的泪渍要以和汗渍一样的诀窍来消除。在水中溶入五颗阿司匹林,然后涂抹直到污渍消失。就算睫毛膏沾到上面,应该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解决。

去除后车厢中血迹最好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要去问。

要去除沾在衣领上的口红印,只要用少量的食用醋擦拭就行了。

面对蛋白质之类的顽强污渍,例如精液,只要用冰盐水擦过之后再照常清洗就行了。

要清扫被撬杆撬开的窗户或被摔到墙壁上的酒杯留下的碎玻璃,只要用一片吐司就可以全部扫去而不留下任何微小的碎片。

《幸存者》读后感(二):【书评人俱乐部】疯狂的是谭德,还是这个世界?

书中主人公“我”,是一位从小与兄弟姐妹生长在所谓“教义派共同体”的集体农庄里,他们过着几乎与世无隔离的生活,只专注于以圣经教义为指导原则,过着自给自足、拒绝工业以及一切外来物品的日子。

在这里,只要你不是家中的长子,或者女性并非家中长子的婚配对象。那么,根据教义派的规定,无论男女,只要到了十七岁那年,就必须离开集体农庄,到繁华的大城市里谋生,将所赚来的钱寄回集体农庄,然后一辈子不准有婚姻或发生性行为,直到老死。

书中主角谭德•布兰森在十七岁那年,也被教会长老以同样的方式送到外面的世界,独自一人在全然陌生的世界里生活下去,其中的心酸及苦闷,他都一一默默吞下。

之后他偶然遇见一位拥有预知能力的女孩,靠着女孩提供的精准预测,谭德竟然在短时间内成为大众媒体的新兴宗教偶像,人人崇拜他、景仰他……一直到一切被拆穿为止。

如果我说,读恰克•帕拉尼克 ( Chuck Palahniuk ) 的《幸存者》 ( Survivor) ,读到书中主角谭德无从选择,必须终身过着与人群疏离且寂寞心酸的日子会让我想掉眼泪,不知大家会不会觉得奇怪,读恰克•帕拉尼克的作品会掉泪,太奇怪了吧!

阅读《幸存者》的过程中,我在第一次想流泪时候想法和大家一样,按理说,恰克•帕拉尼克的作品可以和恶心、惊悚、乱七八糟等词相关连,但是,眼泪?

等我后来第二次、第三次、以及未来更多次想大哭的时候,我终于仔细回想几年内看过的恰克•帕拉尼克的作品《搏击俱乐部》、《肠子》和《幸存者》,其实它们都一样,用最残酷无情的外表做保护,里面其实是一颗易碎或者是已经被伤得千疮百孔的心,但是外表仍要假装坚强,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原来恰克•帕拉尼克的作品,一直都想告诉读者这些心酸的事情,但鲁钝如我者,终于还是在第三本书了解到了隐藏在那些暴力、浮夸、恶心、惊悚背后,始终是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心酸,那是人际的疏离、被出卖,以及极度自卑下所不得不表现出的骄傲。

一切的一切,令人垂泪。我终于懂得恰克•帕拉尼克作品的深度和其中的人文关怀,当然它适用一种反效果来呈现的。

但正因为这样,读懂之后更加不忍。甚至会有一种想伸出双手去拥抱那些社会边缘人,告诉他们社会没有这么差劲。但是我实在也做不到,因为世界正如恰克•帕拉尼克笔下所描述的:充满黑暗、自私、恐怖且至死皆无法逃离……

《幸存者》读后感(三):当世界和我不一样……

工作机器、自杀咨询热线、邪教成员、精神病患者、幸存者……当一个人的前半生充斥着负面标签,他是怎么思考自己,怎么执行自己呢?这本书述说的就是,一个邪教组织最后的幸存者——谭德·布兰森,在社会福利调查员的监视下,在其他不同人的“另眼相看”下,他所做的挣扎、思考甚至幻想,他成为了教派偶像、成为了畅销书作家、成为了预言未来的大师,最后又变成了被通缉的杀人狂。

滑稽又癫狂的一生,谭德通过预言式的劫机,说出了他这短短三十几年的人生。由教义派共同体而生,以工作为使命而存活,当这一切被打破的时候,教义派全员自杀之时,谭德究竟是持什么样的态度?

和哥哥亚当·布兰森回到教义派旧址,谭德说,他的回忆都是美好的,他记忆中的山谷是宁静而安稳的,他记忆中的峡谷平原生活是由人情味的,他记忆中被疼爱着、被细心照顾的事情,他记忆中每一天都是充满幸福与归属感的……教义派被定义为邪教,教义派全员自杀,他一生的信仰为之坍塌,但他仍有余力自欺。只有当哥哥亚当告诉谭德,所有教义派的男孩、女孩都被阉割过,都观看过母亲生产时的痛苦时,这种现实与信仰的内心冲突才达到极致,所有尝试过的行动,都找到了原因。

究竟何为信仰,一个人一生所能坚信的是什么?

我能想到最恰当的类比,就是小孩子相信义务教育课堂上老师说的每一句话一样,而随着年岁增加、眼界变宽,孩子们是在不断打破相信重塑信仰的过程中成长的。孩子们被这个社会所包容,而谭德与这群孩子不同的地方正在于此,他被排斥、被定义、被剥夺,他是不被接受的一群人中的一个。这就是幸存者定义。

当世界和我不一样,这是世界的残忍,还是我的怪异?

我喜欢书中的这段话:

“我只是不想被治疗。不管我真正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我都不希望被治疗。在我心中的所有小秘密都拒绝被发现、被说明,拒绝被用孩童时代的经历、化学作用说明。我害怕,究竟在那之后还会留下什么?因此,我从没有让我真正的不满与不安暴露过。我一点儿都不希望让我的任何一点儿忧郁被解决。我从不谈论我死去的家人,而调查员则认为这是哀伤的表现。表现,解决,将它归为过去。”

是的,正如这段谭德的自白一样,社会福利调查员所代表的政府幸存者保护计划是一种讽刺,所有幸存者最终都死亡。这本书用谭德癫狂的表达与行为直击主流世界文化蛮横粗暴的一面,主流社群想当救世主,却又需要人生导师,这也是一种讽刺。这种救世情结背后,才是最无力、最孱弱的一群人。

《幸存者》读后感(四):毁灭之幸存

“穿越浮华虚荣与信仰本质的癫狂之旅,撕开名流精英与流行文化的虚伪画皮”拿到书时,这句写在封面左下角的话最先吸引到我。紧接着是再下面一行的小字:“你所听到的,是一个关于一切事物都往错误方向前进的故事”——恰克•帕拉尼克借谭德•布兰森之口这样告知读者,这是他对于这个故事的定位。

这是一部荒诞怪异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却又合情合理,于是对文明社会尤其是名流文化的讽刺便也合情合理。

作者以倒叙的顺序来讲述谭德•布兰森的人生故事,并且别出心裁的从第46章写到第1章,仿佛一部从最紧张镜头展开的电影,故事以谭德紧张而诙谐的劫机开始,他将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送下飞机,一个人将飞机调到自动驾驶模式,他要做什么?他要以这种决绝的方式在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向世人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一个关于一切事物都往错误方向前进的故事。

作者这样设计情节显然是别有用心的,这样的情境下,既悲壮又诙谐,既绝望又可怜,不管是讲述故事还是讽刺批判都是很适合的。作为邪教“教义派共同体”的成员,谭德•布兰森是个绝好的家政工作人员,他知道怎样去煮龙虾、知道怎样去除沾在毛皮大衣上的血迹、知道加一点橘子皮会让红酒炖牛肉更好吃……他们只是邪教牟利的工具——然而他们对此一无所知,也因此生活的充实而满足。“教徒自杀惨案”后,他的人生发生了转变,作为教派中唯一存活下来的人,他获得了民众极大的关注。他成了教派偶像、成了救世主、甚至成了畅销书作家。这样的生活却让他觉得迷茫,觉得无所适从。

谭德•布兰森似乎获救了,他从“教义派共同体”中解脱了出来,走入了“外面的世界”——一个更加复杂更加癫狂的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人愚蠢虚荣,他们应付不了生活中的各种小问题,不知道如何消除墙壁上的弹痕,不知道如何在牛肉片上撒面包粉;他们披着画皮,互相欺诈,唯利是图。这样的世界获悉更像是一个邪教,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是其狂热的信徒——他们身在其中心甘情愿地受其迫害却对此一无所知。

小说题目是“幸存者”,不仅仅是因为谭德•布兰森在自杀惨案中孤身幸存,还因为他也在“外面的世界”中幸存——他准确地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往错误方向前进说明他并不是“外面世界”这个更大邪教的信徒;他的幸存更是因为其劫机留言的壮举,他的灵魂已经在远远逃离这个令他茫然无措的世界,飞机坠地的时候必将是他的第三次幸存,尽管是伴随着毁灭的幸存。

这本书还是恰克•帕拉尼克一贯的风格,在悲观、绝望、毁灭中隐藏着对于文明社会的反思与批判,在诙谐、诡谲、夸张的黑色幽默中倡导着自由。

《幸存者》读后感(五):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前段时间,法属留尼旺岛发现波音777飞机残骸,不久之后,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确认,这些残骸来自已经失踪500天的MH370航班。

从最初失联,到后来确认失事,再到找到残骸,全世界都在关注这架航班。对于航班失事的原因,更有有无数种猜测。

看《幸存者》,不由自主联想到了MH370,因为这本书一开始,便是讲一个人劫持了一架飞机。

独特的是,最开始,劫机人就讲明,他已经把乘客和机组人员都赶下了飞机。他采用自动驾驶模式,这样几个小时后,飞机就会耗尽燃料坠毁。劫机者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对着黑匣子讲出自己一生的故事。

究竟是什么人,需要用这种决绝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的一生呢?

《幸存者》采用倒叙的方式,来向读者讲述这个叫谭德•布兰森的劫机者的故事。特别之处在于,作者没有用1、2、3……47这样的章节来讲故事,而是用47、46、45……1的章节排列方式来叙述,像是一部节奏紧张的大制作影片,最开始就是最抓人眼球的故事情节。

其实,这名叫做谭德•布兰森的劫机者,他的故事不止劫机这一件令人掉眼球。

他是在一个叫“教义派共同体”的组织中出生的孩子,这个看似普通的教会组织,其实是一个邪教组织,有着种种不通人情的教义规则。

在那里出生的孩子,除了长子名叫亚当,能结婚生子,继承家产外,所有的男孩子都被起名叫谭德•布兰森,女孩子都被叫做比蒂•格力森,稍长大一点就要被送出共同体,去外面的世界生活。

也不是真正的生活,他们从小被培养做家政工作,从会走路开始就要承担各种家务,同时要不断被洗脑,让他们以为,自己的人生就是要做各种家务,赚钱,然后把钱寄回教义派共同体,供养大家的生活。

因为这样的培养教育,谭德和比蒂们都是完美的家政工人,他们知道要把龙虾烹煮好,要在锅里加冷水和盐,再加苦艾酒或伏特加,如果想要味道更强烈的话,还要加海草。

他们知道,如何去除沾在毛皮大衣上的血迹,知道在浓盐水中制造蜡烛不会滴蜡油,知道加一点橘子皮会让红酒炖牛肉更好吃……他们其实就是教会培养的廉价劳动力。

但这样的生活,也让谭德很开心,因为生活是有倚靠和希望的。即使这种希望是奴化的结果。

只是好日子不长久,谭德所属的教义派共同体有了一次集体自杀,他成为了“幸存者”。

作为谭德这种精心培养的劳动者,他们经过了洗脑,并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应该做什么。

于是,在社会福利调查员出现后,谭德可以依靠她的要求,随意编造自己的病症。说他刻意也好,恶作剧也好,愿意配合别人也好,反正也没有什么想做的事情,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维持现在的生活也不错。

于是,因为一个登记错的号码,谭德也能“客串”一下心理医生,当然他不治疗心理疾病,而是弄得别人绝望,继而去自杀。

直到“经纪人”的出现。他利用谭德幸存者身份,将他营造成了教派偶像、救世主、畅销书作家。他有一个写作班子,专门编造谭德所在教义派共同体骇人听闻的做法。事实是什么并不重要,反正谭德也没想让别人知道他曾经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或者说,没有人真正在意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大众是容易被愚弄的,只要能赚钱,什么就可以。

谭德只是依照他们的要求去做事,他成为了自己也不认识的那个人,也给别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的确是非常具有黑色幽默的剧情。

虽然作者用了比较夸张的方式来表现谭德的人生故事,但读起来颇有种似曾相识之感——现实生活中,我们肯定不止一次遇到过这种造神事件。

曾经在教义派共同体中被洗过脑的、单纯的谭德,就这样被利用了。

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他心甘情愿的呢?

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因为他自出生以来,一直都需要别人告诉他应该做什么。

当一个人没有目标地生活时,大概就只能任凭别人摆布了。于是,谭德的孪生哥哥亚当——没有在那场集体自杀中死去——来找他时,他跟着哥哥以及一个女孩走了,于是,他又成了被通缉的杀人犯。

最后的最后,谭德劫持了飞机,他并不是想杀人,也不是想以此要挟什么,他只是想以此结束过去的自己,开始全新的人生。

谭德的一生极为荒诞,值得同情,在教义派共同体中,他被人利用。当同伴们都死去后,他开始融入主流社会,但这个“外面的世界”,甚至比所谓的邪教更加癫狂,让他的人生变得不可思议。

一个人的人生,究竟该如何被成就?

作者似乎通过一本书来说明,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那么只会茫然地活下去,也或者,根本活不下去。

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亚当之所以将教义派的幸存者一个接一个杀害,是因为他明白被奴隶化的人是没有办法以一个自由人的身份构筑新生活的。就像带领着以色列人在沙漠中徘徊了好几十年的摩西一样,亚当虽然希望我可以活下去,却不希望奴隶的心继续活下去。

这本《幸存者》硬面双封,纸质好,装帧极精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