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快乐的理由读后感精选

快乐的理由读后感精选

《快乐的理由》是一本由[澳] 格雷格·伊根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快乐的理由》读后感(一):不快乐的人,想找到快乐的理由

伊根曾在采访中表示,自己花了好几年来设想人如果能自由选择自己兴奋的因素会变得如何,直到有一天,他决定让这个主人公一开始就失去所有快乐。 我是个不太会快乐的读者,碰上这样的将与快乐绝缘的主角,难免有种无法描述的悸动。

“我”从伊根的笔下诞生,病变导致激素异常让“我”一夜之间登上快乐的顶峰又疯狂坠落。当感受快乐的细胞凋亡,行尸走肉般的日常也被无限拉长。而上天带来礼物是2023年的又一场手术,请4000位逝者的情绪住进脑内,当我想要“快乐”,只不过是从自动贩卖机买可乐。只要不去深究此刻情绪的主体是神经假体还是自己,就这样做个没有个性的人活着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在这个社会,没有个性也能成活。

伊根说,“我”是巴别图书馆里的一缕游魂。 但一位图书管理员朱丽娅不期而至,令游魂也迫不及待想要以一本特别的书的形象具现。她是否会走进这个六角房间,与“我”共同打破博尔赫斯认为“人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本书”的预言。

在喜欢人的面前,“我”有了名字,“我”叫马克,和马克・夏加尔同名。夏加尔最终理解了颜色,我最终能否理解快乐?

《快乐的理由》是我看的第一篇伊根的作品,读这篇时也正好是主人公的人生最初发生变化的年纪。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标题实在难以理解。快乐,不是自然而然的么?做自己喜欢的事时,快乐的感觉就会从四面八方涌来,将我包裹。

现在想想,身在福中不知福,也许就是幸福的最高级别表达。当我开始思考快乐从而何来时,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感受不到快乐了。

好心的医生更愿意帮我把不快乐归因于病理,血液中血清素水平偏低啦,多吃药多吃水果多跑步就会好啦……总之相较其他已经歇斯底里的病友,我还算是个能保持理智的幸运的人。

伊根在《快乐的理由》中所塑造的“我”,理智的行尸走肉状态也几乎是我最糟糕状态的写照。 “明天醒来时,我的感觉还是一模一样。”“什么都没用,什么都没变”……伊根把麻木进化出的绝望,写得直白又真实得残忍。

虽然绝望,在只有自己存在的孤立系统中,麻木好歹是种稳定状态。一旦有外来者进入,麻木的铠甲就瞬间瓦解,羞愧感、挫败感一涌而上。“在我脑袋里,传递积极的 非语言信息所必需的神经通路早就没有了,但那些对拒绝、敌视等有反应的神经通路不仅仍旧完好,而且变得四通八达、高度灵敏,不管真正的事实是什么,都能在感觉的空白处填上高强度的消极信号。”还有什么比这段文字更能说明我的情况的呢?

伊根最震撼我的不是点子,而是支撑起点子成立的世界是如此的细腻。以至于后来抛出类似情绪调节器的科幻设定时,我更关注的也是“我”的体验。那些他对将经历之事的反应,又或者一些不曾发生的只存在于我想象中场景的发展。我将我代入“我”中,寻找着共鸣并为伊根的想法深深着迷。

至于快乐的理由到底是什么?也许仍会困扰着我一段时间。但至少现在可以确定,快乐,只要在能感受的时候去感受就好了。

《快乐的理由》读后感(二):“去更高、更远”

众所周知,斯通尼是艾伦·图灵的母亲的家族姓氏,而汉密尔顿是C.S刘易斯的笔名。一个数学家一个文学家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吗?哪怕在平行世界里。后来才看到伊根在访谈中说,既然改了名字,写的就不是那个人,也不是那个人在另个世界会做什么。

所以,本来我单纯地设想,看《神谕》我只要知道70年前人工智能的样子,以及简单的化学反应为什么能让你长得鼻子是鼻子眼是眼,或者83年前的密码破译,或者87年前那在纸上发明的计算机,以及10年后建造的实体计算机……这些吧!

然而没想到看《神谕》,还要上知乎学习爱因斯坦和外尔和杨米尔斯理论的关系,还下了一本外尔的《对称》。斯通尼说的那个,绕着一个轴旋转,平移……好吧,我都没看懂。是统一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中重要的一环吗?伊根,他要不要把这么多东西都塞一篇里啊!还有平行宇宙,正如泰格马克在《穿越平行宇宙》里说的“四层平行宇宙”里的第三层基于量子力学的那一层,埃弗雷特“退相干”“波函数永不坍缩!”

生物那一部分还好,总想到MRI的原理:氢原子在磁场下的“进动”撤掉磁场后的“弛豫”,“陀螺”的比喻很形象。但是斯通尼他们那个仪器显然更牛逼一些,是跟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合作的!(私以为他们是跟富兰克林合作而不是另外两位就很表明作者态度,更不用说海伦也是女性引导者)他们还做基因改造,从零开始的那种,制造生命(不管是碳基生命还是硅基生命),这样的“逆天而行”却是为了人类的福祉,为了探索思维的奥秘。伊根对斯通尼太好了,他有新时代弗兰肯斯坦的本事,却没有弗兰肯斯坦的不负责任。汉密尔顿喷他是魔鬼,行了,哪有这么可爱的魔鬼(bushi

在那场机器是否能思考的大辩论中,汉密尔顿用哥德尔定理(就是伊根讲的在一个足够强的逻辑系统中总有一个陈述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证)怼他(历史上是波兰尼怼的),结果他一脸慈爱去维护智能机器(是他能干出来的事儿):让你对它们公平!给他们与世界交互的权利!就像训练一个孩子一样……而且,不仅是哥德尔定理,他自己的《可计算数》也证明了判定性问题是机器不可能解决的,但是他说,机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完全可以给一个错误答案,为什么人类犯错我们就能接受但是机器就不行???斯通尼,他是不是人工智能之父我不知道,但他对人工智能绝对是父爱。《计算机器与智能》里,光反驳别人的各种对“机器能思考”的反对意见就写了好多段,神学的、数学的、鸵鸟式的、机器不能创新、神经系统的连续性、行为的不规范性、甚至还有心灵感应。唉……

在最后,海伦离开之前,伊根还要再写“数学不可判定”的证明,来个自我指涉的循环:机器无法分析自己的描述数,那是《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性问题中的应用》里用到的一种方法;还写能解决判定性问题的“神谕”,这是他博士论文里的畅想……伊根写道,或许可以用时间旅行解决。据说还有一篇论文是写这个的呢。但是,也太抽象了。(哭

开始瞎想,这篇小说到底为什么叫神谕?是因为如果没有时间旅行,没有平行宇宙,没有海伦的出现,她也不会做斯通尼的朋友和导师,那么斯通尼就不会那么快就自己悟到那些远超时代的东西,也就没有这整个故事?而正如《图灵的秘密》作者Patzold说的那样,若万物皆是图灵机,那么就像判定性问题一样,我们无法基于简单的规则去预测未来,“在你运行到属于未来的那一串代码之前,它并不存在”。虽然就像海伦说的“你无法改变自身的过去”,恋人的离世,错误的审判,他的伤痛永不消失。但这次斯通尼还有无限的时间,去运行属于他的未来的那段代码。那些在这个世界里没来得及实现的抱负,他都可以去实现了。他有为智能机器勾画未来的豪情,有探索生命与思维本质的热望,他的脚步不会停下。斯通尼,“去更高、更远”吧!

《快乐的理由》读后感(三):《人生选择题》《神谕》翻译片段赏析

《人生选择题》

《人生选择题》是一个讲人工智能的故事,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题材之一。故事时间跨度长,情节饱满,剧情感人,充满温情。以下节选了部分段落进行翻译赏析:

To a casual observer, unaware of the context, this would have been a singularly unimpressive performance. Faced with exactly one situation, Zelda the virtual mouse did exactly one thing.对于不了解实验背景的观察者来说,这种演示好像有点太单调乏味了,只有一种实验条件,虚拟老鼠的反应自然也只有一种。

赏析:

句中casual是从拉丁语casus“落下”而来,在此处适用occasional的释义,要准确地翻译为中文其实是有点难度的。译者采用增译的方法,将a casual observer翻译为“不了解实验背景的观察者”,准确地传达出了原文的信息。

Faced with exactly one situation, Zelda the virtual mouse did exactly one thing.这个句子中,situation和did exactly one thing都是比较抽象的说法。译者结合上下文,将其转化为了具体的“实验条件”和“虚拟老鼠的反应自然也只有一种”,同样将信息准确地传达给了读者。另外,本句中Zelda与the virtual mouse是同位语结构,加之上文已经介绍过了Zelda(塞尔达),译者在此处只译了“虚拟老鼠”,省略了Zelda。这样处理既保证了译文的简洁性,也能避免在语篇上反复重复塞尔达,影响译文整体的可读性。

“…Sophie. Linus. Theo. Probably a hundred we don't even know about. It's not as if Ben's child won't have playmates.” “……苏菲、莱纳斯、西奥,可能还有一堆,只是没有公开罢了。难道你还担心本以后的孩子找不到朋友吗?”

赏析:a hundred从字面上来说是个具体的数据。可是,从人物角色说话的场景来说,其实是个大概的说法,加上这部分内容是在对话中,译者将其做了模糊处理,翻译为“一堆”反而更加准确。

《神谕》

由于个人非常喜欢人工智能题材和艾伦·图灵,《神谕》当然不容错过。节选部分片段做了翻译赏析:

Robert didn't press her for more; he had no choice but to trust that she wouldn't desert him. He staggered on in silence, a wonderful ache of anticipation building in his chest. If someone had put this situation to him hypothetically, he would have piously insisted that he'd prefer to toil on at his own pace. But despite the satisfaction it had given him on the few occasions when he'd made genuine discoveries himself, what mattered in the end was understanding as much as you could, however you could. Better to ransack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than go through life in a state of willful ignorance. 罗伯特没有催促她再讲下去。他别无选择,只能相信她不会抛弃自己。他在沉默中蹒跚前行,满怀期待的愉悦涌进胸膛。倘若之前有人跟他假设过这种情景,他一定会虔诚地坚持要按自己的节奏艰难前进。然而,尽管有少数几次,他独自完成的发现确实带来了满足感,但到头来更要紧的还是尽一切手段去了解更多。比起甘愿在无知的状态下过完一生,还不如去过去和未来寻找答案。

赏析:

1. press在这里看起来是个很简单的词,但实际上要翻译好并不容易。press常见释义有“按;压”的意思,在这个句子和语境下,这个释义显然是不适用的。译者结合上下文处理为“催促”,选词非常精妙,准确传达出了主人公对未知强烈的求知欲,也让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2. 跟press一样,ache也是一个常见的词,常用释义为“疼痛”,但此处这个释义显然也不适用。经查,这个词还有a longing or desire,即渴望或希望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译者将ache处理为了“渴望”。

就前两个词的翻译来讲,译者对于词汇层面的翻译确实是下了功夫,做了思考。实际上,词汇的翻译确实也不局限于其所在的句子,前后段落、整个语篇逻辑,在翻译时都需要纳入考虑。

Jack's chest was bursting. He couldn't lose his faith. He'd kept it through worse than this. He'd kept it through every torture and indignity God had inflicted on his wife's frail body. No one could take it from him now. He crooned to himself, “In my time of trouble, He will find me.” 约翰的胸膛仿佛要炸开。他不能失去信仰,比这更难熬的他都坚持下来了。上帝对他妻子脆弱的身体施加每一次折磨和侮辱的时候,他都坚持过来了。而现在,没有人能从他手里夺走信仰。他对着自己低声吟唱:“当我蒙难,祂将寻我。”

赏析:

1. He couldn't lose his faith. He'd kept it through worse than this.原小说中,这里本来是两个句子,译者结合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将两句合成了一句。这样处理相比顺着原文处理为两个单独的句子“他不能失去信仰。比这更难熬的他都坚持下来了”,逻辑衔接更加紧密,能够有效避免阅读时产生割裂感。

2. “In my time of trouble, He will find me.”这个句子中的…, He…,按照英语单词大小写规则,逗号后应当用he。这里是作者的大小写错误吗?当然不是,作者在这里用He特指上帝耶稣。如果直接翻译为“他”,显然不能准确传达出作者要表达的全部信息。而“祂”有多妙呢?在国语辞典中,“祂”是西方宗教在华传教时,用作对上帝、耶稣等的第三人称代名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