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he Triple Package读后感100字

The Triple Package读后感100字

《The Triple Package》是一本由Amy Chua / Jed Rubenfeld著作,Penguin Press HC, The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7.95,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Triple Package》读后感(一):坚持歧视!坚持反鸡汤!

三套装:解释美国文化种群上升下跌的三个意想不到的因素 向上移动的三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优越感,虎妈认为中国文化从骨子里觉得自己比别的文化牛,一个孩子从小被灌输这样的概念对他将来的自信和成功很有帮助。注意,这跟爱强调自信把自信挂嘴上的鸡汤不同——这里的自信是结果而不是起点,起点是养成歧视别的民族的小朋友的良好习惯! 第二个因素是危机感,你不能自我满足自我表扬而是得自我批评。虎妈说中国妈妈会跟女儿说你要是不努力将来就得去扫大街,这话听着很亲切耳熟,我妈的版本更狠,她经常跟我说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得去喝西北风去掏大粪。你瞧,虎妈的理论又跟现在流行的鸡汤正相反,人不能老哄着,得骂。 第三个因素是自律,这个好理解,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棉花糖实验,说白了就是逼着自己延迟行乐,完成对自己有长期好处的事情的能力。该做的作业还是得做,千万别听台湾人那一套搞什么小确幸,放弃眼前的小确幸才像个真正的、优秀的中国人。

《The Triple Package》读后感(二):几点个人看法

之前读过Amy的虎妈战歌,之后听说了这本分析美国成功种族共同原因的书就挺感兴趣的读了。

整体来讲,这本书的大部分观点还是挺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基于各种研究和数据,作者列出了三大点原因;但也有个人觉得偏颇和遗憾的地方,这里补充写下。

1. 在写到第一个原因 superiority 的时候,谈到中国群体,作者提到我们自有的优越感 根深蒂固地来自于中国自古以来文明悠久的历史和曾经辉煌的朝代等等,并且我们的这种优越感是众所周知的。这样的观点实在不敢苟同。

假如说一些亚裔精英移民阶层的子女有来自自己家庭或身份的那种优越感,那还说得过去。但说到民族优越感,我觉得作者虽然是中国移民,但未免对自己的族群缺少了根本性的了解。 我觉得不管是看在美国的中国移民,还是看在大陆生活的本土中国人,哪些人有真正的民族优越感?尤其说现在出国读书的中国年轻人,我觉得他们跟白人在一起,更多的是那种民族自卑感和卑躬屈膝的感觉。 这种自卑感可能来自于很多方面,比如我们被侵略的屈辱历史对我们的潜在影响,西方文化侵袭对年轻人的影响(e.g.白人永远是西方电影里的主导形象)等等。

2.在写到第二个原因insecurity的时候,同样到中国移民群体这里。我觉得作者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的人口国情对于中国人的不安全感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我们中国小孩从小因为人多,到处要竞争和“占坑”,中考和高考的残酷和激烈程度是美国人不可能体会的了的,而且考试是那种第一个等级没考上就直接掉到了第二个等级学校这种并不是很公平的制度。

所以有时候出国后发现,好像我们中国人干什么都特别着急,行动起来特别快,生怕什么被落下。我觉得其实都是受我们国情的潜在影响满满造成的一种忧患意识,一种自己不抓紧机会马上就被别人抢走的不安全感。 这种几乎可以说是造成中国移民(或许印度也有)独有的不安全感的原因,作者却在书中只字未提。

读Amy的书会发现,可能因为她自己是中国移民,所以她在写中国移民部分的时候或许是觉得自己已经深有体会,总是感觉有点过于主观。

3. 作者在最后一节提到美国自己如何重拾曾经帮助其振兴的这3个原因,我觉得其实倒可以把 以色列 这个国家的崛起情况写进去作为对比。 虽然之前章节涉及过一些以色列的情况,但过于简略。 个人觉得,以色列 恰恰是具备这三点(不管是人民个体,还是国家整体)的一个快速崛起的国家的最好例子,如果二者进行对比,或许也会更有意思。

《The Triple Package》读后感(三):留美成功指南2

我花了大半部分研究生学术生涯来“反证”蔡美儿的虎妈教育,已经带着消极的主见来读这本书,谁知有一种出乎意料的尿性,在一趟旅行的交通上,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强烈推荐给对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当然这绝对不代表我同意书中所有的观点)。

姑且称之这本书为《留美成功指南II》,因为对很多美籍华裔母亲,甚至全世界其他地方的华人母亲,蔡美儿的《虎妈的战歌》(台译名)/《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大陆译名)已经成为了她们的留美成功指南1。

这也是她的书最大的社会危害:虽然她本人一再强调,留美成功指南1只是她个人回忆录,而留美成功指南2只是作者观察到的现象,用社会科学的话说,这所谓的成功三要素只是“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我喜欢留美成功指南2的地方:

1. Chua和Rubenfeld的法学训练让他们在论证很多问题上时候相当严谨,比如他们不会轻易说出“因果”,而且在证据不足时,他们也都很谨慎地用“揣测”的语言而非“定论”的语言,当然这同时也需要读者对此敏感(这简直就是律师祸害大众的饭碗啊)。

2. 在当今美国政治正确荒谬的情况下,它提出的言论十分大胆,因为我已经读过太多学者阐述种族主义和文化差异的论文,他们的书提出了一种新鲜的观点,很多值得深入研究:

3. 比如,关于尼日利亚移民的成功,书中并没有非常多强有力的证据解释尼日利亚移民(相比较于华裔和犹太裔),值得更多社会心理学研究。

4. 另外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是为什么华裔的成就随着移民辈数增加而减少, 但这并没有帮助华裔的心理健康:随着辈数增加心理问题也再增加。如果一切都变得更糟,为什么要留在美国?

5. 有些人反证过这八个族群成功是因为原始资金积累,但作者也用证据反驳了这一观点,特别是在成两极分化的华裔移民中(湾区的科技狗和福建的未入案移民),无论经济条件,他们的家庭都要比其他文化族群成功。

我不喜欢留美成功指南2的地方:

1. Chua和Rubenfeld的论证方式是社会学的宏观论述方式,作为心理科学出身,他们没有系统地提出任何确凿的证据,一切都是揣测的原因,对我来说就是等于什么都没有说。

2. 书本后的文献对应不是很清楚。

3. 如何从个人角度理解:很多他们点名的族群都是及其广泛的,比如华裔,从经济条件(同上)到移民经历到家庭组成,这本书用级简的原因来囊括了如此庞大的群体,如果把这些原因套用在群体内的个体头上,也许完全不符合。(这又是我没法学社会学的原因,论述方式有点太霸道总裁)

《The Triple Package》读后感(四):虎妈新战歌

虎妈新战歌

2014-04-23 03:50:50| 分类: 读书 |字号 订阅

Chua, Amy, and Jed Rubenfeld. The Triple Package: How Three Unlikely Traits Explain the Rise and Fall of Cultural Groups in America. Penguin, 2014. Print.

耶鲁大学华裔法学教授蔡美儿(Amy Chua)所著《虎妈战歌》一书,讲述了作者严格且有些霸道的育儿方法,和美国方法极为不同,故而引起了广泛争议。因事关华人教育方法,在中国也家喻户晓。我对她的方法一直有所质疑,这倒不是质疑她的成功,而是考虑到她这本书可能会产生的社会效果。良好的家庭教育,既要有所管,更要有所教。一听“虎妈”,估计有些人就想到凶神恶煞面孔。事实上蔡教授自己是耶鲁法学教授,其夫君吉德·鲁本菲尔德(Jed Rubenfeld)是先后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法学院的高材生、美国宪法专家、耶鲁法学教授。他还曾在朱利亚音乐学院学过戏剧,并写过两部小说。有这两个“牛人”当爸妈,他们的女儿的成长中不只有“虎妈”式管,更有良好的“教”。两相结合,其子女成才水到渠成。

如果一个家长,只知仗年龄优势对子女张牙舞爪,却不能在价值观、个人发展、学问进展上给予支持,学虎妈,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不少中国家长是只管不教的纸虎妈。她们逼孩子没完没了学习,自己天天打麻将,不言传身教,不能给子女提供成长所需营养。有人管无人教的孩子,反会被毁掉。另外,中国家长已经够威权的了,不能再继续沿着虎妈所说的严格管教的路子上走,向极端化发展,成为孩子的噩梦。儒家思想精神内核是中庸和平衡,所以和世界上诸多思想体系不同,从来没有产生过“原教旨主义”之类的极端思想。盛极必衰,时下中国儿童负担过重的呼声很高,虎妈的思想,在追求素质教育转型的当下中国,有些不合时宜。

但在美国,虎妈的提法,至少深深地刺激了美国人,逼迫他们重新思考教育方法。虎妈育儿的方法,和美国文化格格不入,她的勇气让人佩服。《虎妈战歌》出版后,她受到了很多辱骂,甚至有种族主义者向她发出死亡威胁,以至于她都要请保镖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但几年过去,虎妈愈战愈勇,又和丈夫一起,出了一本《成功三大件》(The Triple Package)。此书把《虎妈战歌》里的故事,放大到“优秀族群”的层面,变成了道理重写,无可避免要涉及宗教、种族的对比,本应引起更大的争议,但因《虎妈战歌》出版在前,批评者估计也耗尽了气力,大概不会如同上次那样弄得波澜起伏了。此书试图用详尽的统计数据,总结了在美国比较“成功”的族群,和他们之所以成功的“元素”。这被称为“三大件”的元素包括:优越感(superiority)、不安全感(insecurity)和节制感(impulse control)。

优越感,乃因某族群坚信自己的卓越。犹太人的例子可能大家比较熟悉:他们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0.2%,可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五分之一为犹太人。犹太人相信自己是神的选民,这种信念,是其“优越感”的主要来源。迈阿密古巴人移民,初到时一文不名,可他们多为反卡斯特罗的古巴精英。到了美国之后,他们仍坚信自己属社会精英。这种自我暗示,让他们成了杰出移民群体。尼日利亚人在来美国的所有非洲人中最为出众。2013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黑人学生中,有二十到百分之二十五来自尼日利亚。尼日利亚人在非洲人中向来以聪明、自负著称。在美国的尼日利亚人,多为自诩皇室直系后裔的伊博人和“西非犹太人”之称的约鲁巴人,甚至比普通尼日利亚人更为自信。这种优越感成了他们发展的动力。

不安全感,是因有过被迫害或压迫的历史,需要额外吃苦,才能达成其他族群平常就可以享有的一些基本所需。犹太人的潜意识里就有被驱逐和迫害的阴影,凡事都会额外努力。有不安全感的人需要不断地证明自己,甚至要大幅度地超出其他人,否则不会觉得踏实。这方面世界各地华人华裔的例子很多。孩子考了99分,还可能被家长劈头盖脸大骂,问那一分是怎么丢的。移民家庭的孩子多半有这种不安全感。父辈在美国读书,拿学位,拿实习申请,拿就业签证,熬绿卡,哪一步不是惊心动魄?这种吃苦环境中形成的不安全感,会逼迫移民比同龄美国人付出更多心血,才可实现各自的“美国梦”。这种吃苦耐劳,使得华人群体的整体教育水平、收入都高于白人群体。

第三个成功元素是节制感。这个说法来自1960年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沃尔特·米切尔(Walter Miscel)所做的棉花糖实验。在此实验中,研究者把棉花糖放在孩子面前。如果孩子马上就吃,只能吃一个。如果等15分钟,研究者会多给一个。大部分孩子估计是相信“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看到就拿了吃。研究者在追踪研究中发现,那些等了15分钟才吃的孩子,后来的学业、事业、家庭都更为成功。能够节制自己的冲动,延缓满足的人,往往人生更有成效。摩门教徒便是典范的例子。摩门教清规戒律很多,信徒严禁抽烟、喝酒、赌博,甚至不可喝茶、喝咖啡。在美国我们经常看到年轻的摩门教徒不管多热的天,都穿戴整齐,骑着自行车或者步行,挨家挨户上门传教。看到屋子里仅有女眷,他们会站在门口不入内。这些年轻人被称为“长老”,且要做“长老”做两年。两年期间,他们要和同伴同吃同住同传教,不可以约会、看电影、看杂志、听流行音乐。他们每周只可以发一次电子邮件,而且是从公共场所发,不能从家里发。有个笑话,说摩门教长老和监狱囚犯的差别,是囚犯可以给家里打电话——摩门教长老传教期间只能在圣诞节和母亲节打电话回家。和另外一个人24小时朝夕相处两年,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他们这种让中国和尚们都自叹不如的生活方式,培养出了包括美国运通、戴尔、花旗银行、希尔斯之类企业的总裁,洪培博这样的大使,和罗姆尼这样的总统候选人。

作者介绍,这三项元素,须得结合起来,摇匀服用,才能见效。如果只有不安全感,而无自我节制和优越感,人会变得神经质。只顾节制,没有优越感,人可能会变成控制狂。仅有优越感,而无其他要素,会滋生骄傲、偏见、种族主义、奴隶制度、种族隔离和种族灭绝。希特勒就是这么来的。这三种成功元素,也可以说都是人性弱点,甚至相互抵触,比如优越感和不安全感。作者逆向思维,剑走偏锋,和美国流行思潮背道而驰 —— 当下西方流行文化强调及时行乐,活在当下,不大相信延迟满足。这种倾向,在我看来,一是因弗洛伊德的童年影响说流毒过深,二因斯波克博士(Dr. Spocks) 随时随地呵护儿童心理理论流传太广。而今美国文化,很强调自我肯定。中小学好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家长有时会找出形形色色的“学习障碍”,巧立名目,把问题转移为客观要素,为孩子主管上的不节制和不努力开脱。作者说的成功三元素,在解释上的作用更大一些。在应用层面,灌输“不安全感”窃以为弊大于利,不可取。教育孩子有“优越感”也未必可行。但是让孩子从小抬头做人,认清自己的潜能,不在任何族群前低头,倒是必要的心理训练—— 当然也犯不上培养优越感,让其咄咄逼人。第三元素,亦即抑制冲动,更为可行一些。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学”和“玩”的平衡上感到困惑,假如家长教育孩子抑制玩耍冲动,学好之后尽情去玩,倒也两全其美,对他们的自律是很好的训练。

三要素间的漏洞也多得像筛子,作者得边写边解释。比如族群的划分,就很成问题。作者承认,一些群体并不是死铁板一块。比如在犹太人中,布鲁克林的叙利亚裔犹太就不强调教育,也不讲究上名校,而更愿意培养孩子做生意,这个群体生活得也很好。书中的还有的一些概括,有可能只出自作者个人想象。作者说中国人号称“中央之国”,视外邦为蛮夷,需要向天朝进贡,因此中国人有优越感。但虎妈并非像我们这样来自大陆的真正中国人。她说的优越感,也不知是哪个猴年马月的事,用它来解释当今华裔的成功可谓刻舟求剑。当今中国移民,持着“垃圾护照”,出国处处都要签证,处处被人刁难。在漫长移民过程中,华人在美国发展, 仅“身份”问题一项,就一步三难,人弄得灰头土脸,哪还剩多少“优越感”?

但总体上说,书的写作是诚实的,并无讳言三元素的负面影响,以及成功的背后的悲哀和残忍。作者也承认,书中说的成功,多为外在功名,如上学习成绩、上名校、高收入、获奖等。美国梦一说的缔造者詹姆斯·亚当斯(James Truslow Adams)说教育应有两种,一种是教我们如何生存(make a living),一种是教我们如何活着(how to live)。此书只涉及第一种,亦即外在的成功。而那些按照外在标准失败的群体,或许在“如何活着”上面更为成功一些,这都是此书未曾涉猎的地方。说到成功,从作者夫妇自身来看,他们无论在教职上还是在写作上,都出类拔萃,可是到头来却在贩卖这些“成功学”,也让人觉得有些讽刺性。我曾听过一笑话,说一励志讲师说他成功了,卖出了更多励志光碟,培养了更多的励志讲师。“成功学”成为学问的时候,难免就会成为这样体内循环的死水。

作者又称,成功也会成为成功元素的墓志铭。成功的结果,会“软化”下一代身上的上述三元素,使得那些优秀族群,优秀不过三代。可是在这个看短信超过了一个屏幕都懒得看的时代,有几个家长会关注身后两代三代?甚至都不大在乎孩子成人后怎么活着。能把孩子送入功名的快车道,他们就感觉大功告成。子嗣未来泯然众人又如何?这是同样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The Triple Package》读后感(五):采样方法有问题,但是素材还能看看

虎妈,如果不知道她是谁的人请自行放狗。不过我还是打算简介一下,美国华裔,第二代移民,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当年以一本书《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iger Mother (英语为啥没有书名号啊啊啊啊啊)tramatized了至少美国50%的爹妈。 虎爹,犹太人,同为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具体如果谁对《虎妈的战歌》那本书感兴趣,直接去看虎妈的书好了。

所以在这里我先表明立场,在育儿领域,我是非常欣赏虎妈的,同意她大部分观点,自己做不到是因为自己懒,没有那么强的好胜心,但是理念上,我完全认同。所以I'm designated to be bias的。看着不乐意的就刷手机去看别的去。

The Triple Package:How Three Unlikely Traits Explain The Rise and Fall of cultural Groups in America.这本书应该没有中译本,至少我搜了一下,一眼望去没找到。看标题,三套车,为什么这三个令人难以相信的特质可以解释美国一些族裔的社会流动。

要说虎妈在出《虎妈的战歌》之前就已经有几本书,我记得有一本是关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为什么发达国家会遭人嫉恨的。我觉得尤其是美国人如果能读一读那本书肯定会受益匪浅。那本书充分展现出虎妈作为一个学者的风范,有深度有思想。这本,我也是连连感慨,这本书肯定会在美国“主流”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她的观点和“主流”美国人的价值观太冲突了。

怎么定义“主流”是个不太容易的事情。因为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且民族多样性非常强,没有我们传统的“汉族”这种完全从数量上占优势的民族,就算是“白人”也只是一个人种上的定义,内部如果按照“民族”ethnic来分,还可以分很多。族裔之间所崇尚的价值观也相差甚远。所以美国的“主流社会”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我也没法定义,虎妈之后有描述。

虎妈开篇在intro里面就说有一些族裔明显在美国更成功,成功怎么衡量?收入,财富,受教育水平,考试成绩,职业地位这些指标。(注:这确实是很容易量化衡量的指标,有些指标我觉得不好测量, 比如快乐指数,幸福感,满足感)而且现在美国社会亚裔明显是出于相对高的阶层,收入比均值高,受教育水平比均值高,虎妈身为亚裔很容易引来其他族裔的仇恨,所以虎妈接着说,有人可能觉得这是一本racially charged的书,可事实上,这是一本反种族主义的书。因为按照这个标准衡量,有一些特定来自拉美的族裔和非裔,同样有快速的社会流动,在美国出类拔萃。

这些族裔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同时感到自卑和优越感(superior)。要说superior这个词在美国也算敏感词,因为美国非常强调平等,all mans are created equal,尤其是天生的个体优越感在主流媒体上是太敢提的,因为这就违反了平等的原则。

一小部分人比大部分人出类拔萃,这些triple package是啥:优越感(superoir),忧患意识(inadequete,insecure)和自制力(impulse control)。

这本书分两大部分,先说这些格外出类拔萃的群体是谁,他们都共享这三大特质,接着分析为什么美国现在主流崇尚的及时行乐的观念会逐渐侵蚀美国社会,因为要知道,美国曾经也是非常崇尚这triple package 的社会。况且这三个特质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

简单的结论,这本书的可读性比《虎妈的战歌》要差很多很多。

若是没有什么作为亚裔的代入感来读的话,我觉得这是一篇结构精致逻辑严密的社科论文,提出一个理论,就说成功三元素是忧患意识,自律,还有优越感带来这些族裔在当今美国社会经济领域的成就。接着每一章就把这三元素break down,来说这些族裔(中国人,印度人,伊朗人,Lebanese(黎巴嫩吗?)尼日利亚人,古巴移民,还有摩门教徒)在美国出类拔萃,共享这三个元素。整本书写的非常八股,一看就知道作者受过严格的社科领域的训练。

我看完之后一直在想虎妈虎爹为什么要写这么一本书。要说上一本《虎妈的战歌》我觉得可读性要强很多,里面有很多虎妈自己的反思,而且有很多personal,emotional moment,外加赶上虎妈妹妹白血病,虎二娃自己抑郁的剪头发,不再学小提琴的事情,让虎妈很愿意通过写作的方式来梳理情绪和思路。

我读这本书感受不到个人情感,然后翻了翻虎妈的微博近况,我得出了这个结论:虎妈出这本书,是为了钱。虎二娃也考上哈佛了,俩娃都在腾校光学费就是一大笔,趁着虎妈上本书的风头还在,赚点钱。

我可没说虎妈为了钱就没有底线啊。虎妈这本书完全没有哗众取宠啊,或者故意找contraversy 点来博眼球的感觉。也需在marketing 的过程中有,但是书的内容很扎实。她就慢慢道来,这些族裔是怎么具有这三个元素的,文化传统啊,吃苦耐劳啊啥的,而美国其他处于经济领域底层的族裔,则或多或少缺乏这三元素当中之一。

比如Amish人,生活方式非常自律,基本还保持19世纪的lifestyle,宗教生活是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不一部分,但是他们没有那种天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达不到经济领域的腾飞。

具体细节我不打算展开,一本书啰里八嗦的写的就是举例论证的过程。

看上去虎妈的理论是挺有道理的,但是我觉得她的逻辑有很大的一个“flaw”,现在美国的中国人,伊朗人,印度人,古巴移民啥的,主要还是第一代第二代移民。无论自己祖国的经济状况多落后,有能力移民到美国的都是远远高出本国居民平均水平的,无论是教育水平,智力还是眼界。这样的sample本身就是bias的。而且新移民有很强的生存危机,必须要出类拔萃out perform才能站住脚。而且在美国这个多元文化的地方,新移民一开始是有文化隔阂的,外加自己处于经济领域相对高层的地位,自然会对自己的文化有固执的保护,认为自身拥有的特质是引领今日经济领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在教育自己第二代移民时候表现得会特别明显。虎妈书里举的很多成功的华裔比如王薇薇什么的都是第二代移民。

第二代移民占了爹妈当初没有的优势,起点比爹妈高啊,至少不存在身份问题,外加爹妈将自己的忧患意识或多或少的传承给下一代,所以更出色是很自然的事情。

拉美移民除了古巴移民之外,其余的也多为第一代移民,他们为什么没有out perform?也许有人说拉美移民整体文化程度低,所以没法和来自亚洲非洲的知识分子移民相比。可是就算是来自亚洲的蓝领移民,比如中餐馆刷锅的,第二代也非常出色。

虎妈说人家缺乏优越感,忧患意识,我不完全同意的。墨西哥移民至今还是以天主教徒为主的。马克思 韦伯 当初那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当中就分析清教徒和天主教徒的经济成就有巨大差别。韦伯的理论就说清教徒的禁欲思想acetic,以及忧患感,work ethic,是造成资本主义腾飞的重要因素。天主教题更相信神的保佑是与生具来的(比如天主教徒会给婴儿洗礼),所以没有那么强的忧患意识,以至于经济成就低。Compare apply to apple,现今欧洲天主教为主的国家比如意大利西班牙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如清教为主的国家,比如德国。宗教理念对人的行为思想影响还是很大的

具体说今天主教思想对墨西哥移民的影响,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元素是传统天主教徒还抵制婚前性行为,这有一个unintentional effect: 天主教徒普遍早婚。即使在今天的天主教徒中,还有大量教徒信奉每一个孩子都是神赐的礼物,所以不避孕。墨西哥裔相对其他族裔早婚,外加他们又重视家庭,当其他族裔在大学里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墨西哥裔就背负着挣钱养家的包袱。现今美国拉美裔依然是受教育年限最低的一个族裔,低于本土长大的黑人。没有获取高等教育的话,这辈子想流动到经济领域高层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这是我认为拉美裔在现今美国没有办法获取更高的经济成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虎妈整本书的argument写的结构精致,但是我觉得因为她所举的6个族裔中5个都是新移民族裔,所以采样方法本身就有缺陷。

投过论文的人都知道,如果被审稿人说研究方法有问题,那是“啪啪啪”的打脸啊。研究方法有问题是结结实实的学艺不精,应该滚回去背着鸡毛掸子跪在祖师爷的排位前从头学起。

不过其中有一个引起我注意的是摩门教的崛起。要说其他族裔都是移民,所以没有办法present本族裔的culture的话,摩门教算是近年来美国本土成长出来的一个族群。

我对摩门教完全不了解,但是因为虎妈这本书我稍微搜了搜,突然发现我在Youtube上跟的那些musician,都是摩门教徒!比如Lindsay Sterling,The Piano Guys,这俩(仨,后者是个组合)都是base在犹他州的,而且都很以自己的religious identity自豪,而且都很有才华。他们的音乐,尽管走的是pop路线,但是我一听就知道他们经过学院派的训练。古典音乐这个东西,真是缺乏一点耐心都学不下来。我不知道摩门教到底是崇尚什么价值观的,但是摩门教徒在美国今天在经济艺术领域能有这么高的成就肯定不是偶然。

摩门教徒出了不少五百强企业的CEO,而且和现代生活理念矛盾的是:摩门教女性受教育程度都很高,同时还能保持高生育率!

摩门教的伦理对摩门教教徒的成就到底有什么影响,这个值得再写一本书,不知道谁会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